趙聯(lián)賞
服飾,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而冕服又是這種表現(xiàn)形式的典型代表。作為可以直觀展現(xiàn)中國禮儀文化的冕服,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旨含義。它充分利用冕服所具有的各種組件和圖案特點,以符號的形式標識出了中華文明的文化隱義,表達出了古人的思想理念。
冕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重要的禮服形式(圖一),也是流傳時間最長、內(nèi)容最豐富、保留最全面、文化隱義最突出的禮服系列之一。[1]其制大約產(chǎn)生于商周,至明末使用結(jié)束。冕服總共包括六種形式,其中有五種冕服形式比較接近,史稱“五冕”。所謂五冕,指的是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還有一種形制比較特殊的是大裘冕,二者在形式上最明顯的區(qū)別是大裘冕的冕冠不設冕旒,而其余五冕的冕冠則都設有不同數(shù)目的冕旒。《周禮·夏官》:“弁師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紐。”漢鄭玄注:“冕服有六,而言五冕者,大裘之冕蓋無旒,不聯(lián)數(shù)也。”[2]
本文將從冕服的冠飾、衣裳、佩飾等三個部分,分別對它們的形制和文化隱義進行介紹。
一、冠飾
在古代禮冠中,最顯尊貴和氣勢的當屬冕冠,在其它服飾的諸類禮冠中冕冠以其獨有的形制,穿著起來顯得威嚴華麗,儀表堂堂,成語“冠冕堂皇”一詞就是根據(jù)冕冠的造型引申出來的,由此可見冕冠的華貴程度非同一般。冕冠的全部裝飾由冕和冠兩部分組成。
1.冕
冕,就是冠筒上面的一塊帶有相關裝飾的木板。整塊木板呈長方形,前圓后方,隱喻天圓地方,稱作“延”或“延板”。延板用細布帛包裹,上下顏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用纁色,喻地。冕板寬八寸,長一尺六寸,固定在冠頂之上時,必須使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傾之勢進行固定。據(jù)說這樣設計,也有其隱義,主要是為了警示戴冠者,雖居顯位,也要謙卑恭讓?!抖Y記·玉藻》:“前后邃延。”漢鄭玄注:“延,冕上覆也,玄表纁里?!盵3]
冕板的前后沿都垂有用彩色絲線串聯(lián)成的珠串,也各有稱謂。其中,彩色絲線叫“藻”或“繅”,彩線穿綴的珠飾叫做“旒”,因多以玉制成,又合稱為“玉藻”,或曰“冕旒”?!队裨濉罚骸疤熳佑裨迨卸肌!碧瓶追f達正義:“玉藻者,藻謂雜采絲繩,以貫于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盵4]每珠之間要留有一定的間距,為不使珠玉串疊為一起,采用在絲線間隔一定距離的部位打結(jié)固珠的辦法,將玉珠一一固定,稱之為“就”。所用彩色絲線和玉珠亦有講究,如天子位尊,可用最多的青、赤、黃、白、黑五種色彩合成的繅(藻)和串有五種顏色的玉珠共同組成的玉藻,每旒所用玉的數(shù)量也用最多的十二玉為飾?!笆笔翘熘髷?shù),天子是上天之“子”,用十二旒是為了“以則天數(shù)”;[5]而諸侯只能用朱、白、蒼三色組成的九旒玉藻;以下卿大夫依次遞減以顯等差?!吨芏Y·夏官·弁師》:“五彩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睗h鄭玄注:“(繅)合五采絲為之繩,垂于延之前后?!K之每一幣而貫五采玉十二斿(旒),則十二玉也。每就間蓋一寸?!碧瀑Z公彥疏:“玉有五色,以青、赤、黃、白、黑于一旒之上?!庇帧爸T侯之繅旒九就,緡玉三采。”鄭玄注:“三采,朱、白、蒼也?!盵6]懸掛在冕沿上那些數(shù)目不等的玉藻垂在面前,猶如一只簾子,剛好遮擋了一部分視線。據(jù)說這樣作的目的就是要求戴冠者對周圍發(fā)生的某些事情要有所忽視,“視而不見”一語就是由此而生的。
2.冠
冕板下面的戴在頭上的筒狀體是冠,也稱之為“武”或“冠卷”?!队裨濉罚骸翱c冠玄武?!编嵭ⅲ骸拔洌诰硪?。”[7]在冠體兩邊對稱的部位各設有一小圓孔,叫“紐”。它的用途是,當冠戴在頭上后,需用一根長長的玉笄順紐孔的一側(cè)橫向穿入,通過發(fā)髻后,再從對面的圓孔穿出,以起到固冠的作用?!钝蛶煛罚骸爸炖镅蛹~”漢鄭玄注:“紐,小鼻(孔)在武上,笄所貫也?!盵8]《儀禮·特牲饋食禮》:“纚笄宵衣?!碧瀑Z公彥疏:“笄,安發(fā)之笄,非冠冕之笄。冠冕之笄,男子有,婦人無;若安發(fā)之笄,男子婦人俱有?!盵9]同時,為使冠戴得更加牢固,又在笄的一端系一根叫“纮”的絲帶,經(jīng)下頷繞過,反向而上系于冠的另一端?!秲x禮·士冠禮》之“緇組纮纁邊”鄭玄注:“有笄者屈組為纮,垂為飾?!碧瀑Z公彥疏:“以一條組于左笄上系定繞頤下,又向上仰于笄,屈系之?!盵10]
在冠底沿,也就是兩耳上部位置的內(nèi)側(cè),還分別懸有一條齊耳長的絲帶,叫“紞”。在紞的末端又各綴有一枚珠玉,或綿球,叫“瑱”,又叫“黈纊”,也稱為“充耳”。其隱義是戴冠飾充耳者,對于讒佞之言應有所不聞,成語“充耳不聞”就是由此而引申出來的?!对娊?jīng)·衛(wèi)風·其奧》:“充耳琇瑩”漢毛亨傳:“充耳謂之瑱?,L瑩,美石也?!盵11]《弁師》:“玉瑱玉笄”鄭玄注:“玉瑱,塞耳者?!盵12]《漢書·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碧祁亷煿抛ⅲ骸包W,黃色也;纊,綿也。以黃綿為丸,用組懸之于冕,垂兩耳旁,示不外聽?!盵13]
3.等級區(qū)別
中國古代服飾禮儀的根本意義在于突出尊卑和等級。冕服冕旒的等級設計分袞冕、鷩勉、毳冕、希冕、玄冕五等。冕冠根據(jù)不同禮儀場合祭祀對象禮儀的輕重程度,分別依制使用。以天子五冕為例:袞冕十二旒、鷩冕九旒、毳冕七旒、希冕五旒、玄冕三旒,冕旒所用之玉也根據(jù)祭祀對象的不同有著嚴格的數(shù)量等級區(qū)別。周禮規(guī)定:天子祭祀先王時要戴袞冕冠。袞冕冠前后各設十二旒,每旒十二就,用五彩玉間色排列,前后24旒共用玉288顆;鷩冕冠是天子在祭先公和饗射用的禮冠,九旒十二就,由216顆五彩玉組成;毳冕冠是天子在遠祀山川之冕冠,為七旒十二就,用168顆五采玉組成;希冕冠是天子在祭祀社稷的禮冠,設五旒十二就,用120顆五采玉;玄冕冠是冕冠中最后一等的禮冠,為天子祭祀群小的禮冠,三旒十二就,共72顆五采玉。[14]
另外,冕服冕旒的等級還體現(xiàn)在君臣冕服的區(qū)分上。周禮冕冠的等級規(guī)定:天子、上公祭祀先王時都戴袞冕冠,但天子的袞冕冠設十二旒,每旒五色十二玉,共用玉288顆;公雖也戴袞冕冠,但旒數(shù)和玉色數(shù)都低天子一等,只設九旒三色玉珠,前后18旒,共享玉162顆。鷩冕冠天子216顆五彩玉,侯伯在助祭昊天和朝覲天子時所戴鷩冕冠則為七旒七就,用98顆三色玉組成。以下毳冕冠天子168顆五采玉,子男助祭、朝覲天子及公巡時戴毳冕冠,五旒五就,用50顆三采之玉;希冕冠天子120顆,孤助祭時戴希冕冠,四旒四就,用32顆二采玉;玄冕冠天子72顆五采玉,卿大夫朝聘天子及助祭時玄冕冠,三旒三就,僅用18顆二采玉組成冕旒。[15]這樣從上到下,等級標識明顯。
二、衣裳及舄
1.起源與形制
冕服部分內(nèi)容是上衣和下裳。這種上衣下裳的服飾組合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組合形式。漢劉熙《釋名·釋衣服》:“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也?!盵16]上衣下裳形成的時間和原因,目前尚難定論,有人認為應與宗教祭祀和古人對天地的崇拜有關。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低下,科學技術(shù)水平尚處于初級階段,對自然界的認識也處于初步,人們對發(fā)生的許多自然現(xiàn)象作不出科學合理的解釋,久而久之,便認為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著一切,并把這種超自然的力量歸為天地。如對經(jīng)常發(fā)生的風暴、雷電、冰雹、地震等現(xiàn)象,既解釋不清又無力對抗,于是便認為這是天地震怒發(fā)威所致。如此一來,人們就對天地倍加敬畏和尊崇,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拜祭天地,祈盼著能與天地之神接觸和對話,如設立專門的禮儀禮規(guī),在每年的固定吉日祭祀天地。而在服飾上,表示敬畏天地的地方就更加形象具體,據(jù)說上衣下裳的形式就是仿效天地而定的,上者為衣,下者為裳。衣裳的顏色同樣如此,中國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的顏色要用青中略紅的“玄”色,代表的是拂曉時的天空之色;而裳的顏色則選用赤黃的大地之色,稱之為“纁”色;古人稱之為“玄上纁下”?!抖Y記·玉藻》:“衣正色,裳間色。”漢鄭玄注:“冕服,玄上纁下?!碧瓶追f達正義:“玄是天色,故為正;纁是地色,赤黃之雜,故為間色”。[17]
冕服的上衣是一種形體寬松的大袖衣,下裳是一種用“前三幅,后四幅”[18]布帛裁制而成的裙裝。衣裳的顏色搭配與冕板一樣,即上衣天玄色,下裳纁紅色。
2.章紋裝飾
在冕服的上衣和下裳均施有各種不同內(nèi)容的圖紋,叫“章”,也同是為了“以則天數(shù)”,最多者可用十二章,也就是十二種不同的圖案,章多者為貴。按禮制的規(guī)定,衣的章紋要繪(或繡、織)于衣上,裳的圖紋則需繡上,二者需按一定比例不可隨意搭配或混同,一般為衣六章,裳六章。[19]十二章的圖案內(nèi)容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圖二)。[20]《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笨讉鳎骸叭A,象草華。蟲,雉也?!谝?,虎也。藻,水草有文者。火,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為兩‘巳相背?!碧瓶追f達正義:“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畫于衣也,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也。天之大數(shù)不過十二,故王者制作者皆十二。”[21]《禮記·王制》:“制三公一命句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唐孔穎達正義:“宗彝者,謂宗廟彝尊之飾,有虎、蜼二獸?!盵22],
古人為冕服上的十二種圖紋賦予了十分美好的寓意,幾乎含蓋了為人在世的全部美德:日、月、星辰是自然萬物之首,它能給世界一切物種的生長、生存帶來陽光和明亮。山,能生云雨,是萬物的再生之源,人類最初就生于山林,為人之所依也。龍,是華夏民族神的化身,寓意有應變一切困難之能。華蟲,孔傳解釋為草華和具有美麗五彩的雉,將之寓意成文采。宗彝,本為祭器,畫有虎蜼二獸??追f達《禮記·王制》正義:“虎有猛,蜼能避害,故象之。不言虎蜼,而謂之宗彝者,取其美名。”[23]宗彝即寓意智勇雙全。藻,亦表示有文。火,寓意焰上或光明。粉米,寓意潔白滋養(yǎng),象征能為人民帶來生養(yǎng)之德。黼,畫為斧形,寓意其能果斷行事。黻,作兩“巳”或兩“弓”相背形式,寓意臣民棄惡揚善,也表示君臣離合之意?!渡袝ひ骛ⅰ诽瓶追f達正義:“顧氏取先儒等說:以為日、月、星取其臨照;山取能興云雨;龍取變化無方,華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潔白,米取能養(yǎng);黼取能斷;黻取善惡相背?!盵24]古人以為,飾紋者只有具備了上述相應的美德才有資格施用相應的衣章紋案,表達了人們對為官者道德品行的希望或要求。
3.等級區(qū)別
五種冕服上所使用的章紋與冕冠的冕旒一樣,同樣具有等級標識的作用,也同樣要依據(jù)祭祀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以周代天子五冕衣裳所施之章為例:袞冕為五冕之首,本應用十二章紋裝飾;由于周代將日月星辰用于旌旗之上,所以,祭祀先王時所穿袞冕服就要減去三章,最多只能用自山以下的九章,衣五章,裳四章(圖三)。[25]以下冕飾章紋依次遞減?!吨芏Y·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鄭玄注:“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于旌旗,所謂三辰旌旗昭其明也,而冕服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畫以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以為繡,則袞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鷩(冕)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冕)畫虎、蜼謂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冕)刺粉米無畫也,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玄(冕)者,衣無文,裳刺黻而已,是以謂玄焉?!盵26]
王公大臣們之間的冕服自王之服以下亦有等差。“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盵27]周代冕服通過章紋劃分出的高下等級大致是這樣的:天子和公之冕服都用除日、月、星辰以外,自山、龍以下的九章,但公之等級次天子一等,天子龍章用升降龍,公用降龍,以示等差;侯伯又次公一等,用除日、月、星辰、山、龍以外,自華蟲以下的七章;子、男又次侯、伯一等,用除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以外,自宗彝以下的后五章;孤又下子男一等,用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以外,自粉米以下的三章紋飾;卿、大夫居于用冕者的末尾,只能用黻紋一章。
4.舄
舄是與冕服配套使用的一種復底禮鞋。分為底和幫兩部分:底的上層皮或帛,下層為木質(zhì);幫以布帛為之;幫底間鑲有滾緣為飾,叫“繶”;鞋頭前左右各作一小孔,叫“句”或“絇”,除能供穿系綦外,還有提醒著者謹慎的寓義;鞋的口沿飾有一周緣邊,叫“純”。天子和諸侯多用赤色舄?!吨芏Y·天官》:“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句?!编嵭ⅲ骸皬拖略霍?,單下曰屨?!腥?,赤舄為上,冕服之舄?!对姟吩疲骸蹂a韓侯,玄袞赤舄,則諸侯與王同?!盵28]
三、佩飾附件
全部的冕服,除了冕冠和冕服外,還包括一些佩飾附件,主要有:中單、芾、大帶和玉佩等。
1.中單和芾
中單,是襯于冕服內(nèi)的素紗襯衣?!抖Y記·郊特牲》:“繡黼丹朱中衣?!笨追f達正義:“中衣,謂以素,為冕服之里衣,猶今中衣單也?!盵29]
芾,即蔽膝。又作“韍”、“鞸”等。是一種上窄下豐圍裙式衣飾,最早用皮革做成,使用時,通過革帶懸于腰下身前。《詩經(jīng)·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鄭玄箋:“芾,太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它謂之‘鞸,以韋為之,其制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盵30]這種懸于身體下部的裝飾不是隨意的一種裝飾,也是有其寓意的。傳說蔽膝的產(chǎn)生原因是為了不忘古人著裝之本,以之紀念而設計的禮服飾件?!抖Y記·禮運》鄭玄注:“古者,田魚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是亦說芾之元由也。”[31]漢劉熙《釋名·釋衣服》:“韍,鞸也。鞸,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盵32]關于蔽膝出現(xiàn)的時間,據(jù)《禮記·明堂位》記載:“有虞氏服韍。”鄭玄注:“韍,冕服之鞸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盵33]芾在使用上亦有顏色和章紋的等第區(qū)分,寓意與前文相同。天子用朱色芾,上繪龍、火、山三章;公侯及以下“火而下;卿大夫山,士韎韋而已?!盵34]
2.大帶和玉佩
大帶是系于冕服腰間的絲帛寬帶。以素色為主,等級區(qū)分以帶上不同的裝飾為標志:天子素帶,朱紅色里,大帶通飾滾緣;諸侯大帶,素表里,飾有滾緣;大夫之帶,素表里,帶的前身部分和垂紳施以滾緣,帶后不施;士練帶,不加襯里,垂紳飾滾緣;居士錦帶;學子縞帶。[35]《禮記·玉藻》:“天子素帶,朱里,終辟,(諸侯)而素帶,終辟;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第子縞帶。”漢鄭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下練,廣二寸?!盵36]
中華民族自古流行尚玉之風,人們把玉視為圣美、高潔的代表。兩周時期,身體佩飾美玉仍然興盛,玉被比喻為是人格的象征,以玉觀人是當時的時尚。這種尚玉習俗與當時人們的社會思想觀念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士人皆以高潔無暇的純粹美玉比做人格的最高境界,爭相追逐。佩玉是顯示君子道德規(guī)范的標志。因此有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以玉比德焉”[37]的說法。尚玉的習俗歷史影響深遠,流傳至今。
冕服是禮服之首,要佩以高規(guī)格的組佩玉飾,稱為大佩或雜佩。所謂“大佩”,就是一組玉佩飾,大佩的上部是一個長弧形玉叫“衡”(也作珩),衡下按一定比例下垂三條絲線,并都穿綴珠;兩側(cè)珠線的底端各懸掛一半月玉飾叫“璜”,衡于璜之間另懸掛一方形玉叫“琚”;中間一條珠線底端懸掛的一枚橢圓形玉飾叫“衡牙”,衡與衡牙之間又懸掛一枚圓形玉飾叫“瑀”,瑀與兩端的璜和其它玉件之間需用珠相連接,由此組成大佩。[38]大佩在使用時,在腰的兩側(cè)革帶上各掛一副,據(jù)說走起路來,衡牙與兩璜相互碰撞,會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对娊?jīng)·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睗h毛亨傳:“雜佩,珩、璜、琚、瑀、沖牙之類?!盵39]《禮記·玉藻》:“佩玉有蘅牙?!碧瓶追f達正義:“凡佩玉,必上系于衡,下垂三道,穿以珠,下端前后以懸于璜,中央下端懸于充牙。動則充牙前后觸蘅而為聲。”[40]
在尚玉之風中,各種美玉也不斷被人們賦予不同的美德,寓意其間,并通過人的佩戴,以之彰表。人們可以通過觀玉之色澤紋理,判斷佩玉人的“德行”和等級?!抖Y記》記載了不同人群所用玉質(zhì)的等級標準:天子位尊,可佩品質(zhì)最佳的純白美玉;公侯地位次之,佩深青色略含斑紋的第二等美玉;大夫地位又次一等,可佩含有一定斑紋的淺碧色玉;第四等為世子所佩鮮紅色的瑜玉;最末一等為士所佩戴的含有多彩紋似玉的美石。“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世子佩妤瑜玉而綦組綬,士佩瓀與玟而缊組綬?!盵41]各等級玉質(zhì)紋理精粗可辨,高下分明。
縱觀冕服的基本內(nèi)容,不難看出,冕服的政治文化隱義和政治功能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它的服飾功能。歷史事實證明,冕服的文化象征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不斷強化,影響越來越廣泛,成為中國古代服飾的主要標識,在古代君王統(tǒng)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保障作用。
注釋:
[1][4]宋·聶崇義:《三禮圖》卷三,日本影印宋淳熙刊本。
[2][8][12][15]《周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第854頁,中華書局,1980年。
[3][7]《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73頁,第1476頁,中華書局,1980年。
[5]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上)第183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又《尚書·益稷》唐孔穎達疏:“天之大數(shù)不過十二,故王者制作者皆十二,象天地也。”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2頁,中華書局,1980年。
[6]《周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854頁,中華書局,1980年。
[9]《儀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181頁,中華書局,1980年。
[10]《儀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950、951頁,中華書局,1980年。
[11]《毛詩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321頁,中華書局,1980年。
[13]《漢書》卷六十五,中華書局,1975年,第2866、2867頁。
[14]參見《周禮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第854、855頁,中華書局,1980年。
[16]清·王先謙:《釋名疏正補》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45頁。
[17]《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77頁,中華書局,1980年。
[18]《儀禮·喪服》漢·鄭玄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币姟妒?jīng)注疏》第1125頁,中華書局,1980年。
[19]關于冕服章紋的衣裳布局,歷代有所不同,如周代由于將日月星辰用與旌旗,因此,冕服章紋最多為九章,(天子)袞冕衣五章,裳四章。又如唐宋時期天子袞冕則改為衣八章,裳四章。詳見《尚書正義》《新唐書·車服志》《宋史·輿服志》。
[20]明·王圻等:《三才圖會》(中)第15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1]《尚書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1、142頁,中華書局,1980年。
[22][23]《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326頁,中華書局,1980年。
[24]《尚書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2頁,中華書局,1980年。
[25]明·王圻等:《三才圖會》(中)第151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6]《周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1頁,中華書局,1980年。
[27]《周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783頁,中華書局,1980年。
[28]《周禮注疏》,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693頁,中華書局,1980年。
[29]《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48頁,中華書局,1980年。
[30]《毛詩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489頁,中華書局,1980年。
[31]《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16頁,中華書局,1980年。
[32][34]清·王先謙:《釋名疏正補》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50頁。
[33]《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91頁,中華書局,1980年。
[35]宋·聶崇義:《三禮圖》卷八,日本影印宋淳熙刊本。
[36]《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80、1481頁,中華書局,1980年。
[37]《禮記》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3頁。
[38]宋·聶崇義:《三禮圖》卷八,日本影印宋淳熙刊本。
[39]《毛詩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340、341頁,中華書局,1980年。
[40]《禮記正義》,見《十三經(jīng)注疏》第1482、1483頁,中華書局,1980年。
[41]《禮記》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3頁。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