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研究

2014-01-20 09:00張弘趙方圓
北方法學 2014年1期
關鍵詞:行政訴訟司法解釋政策

張弘+趙方圓

摘 要: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實踐比理論活躍,我國目前的影子性規(guī)定與司法審查根據的實際地位比較尷尬,政策在行政訴訟中適用具有合理性與特殊性,而西方法理學上的觀點給予我們諸多啟示,值得借鑒,確立政策在行政訴訟適用中的審查對象與審判依據的合理地位,并通過建立法律推理、司法解釋、判例指導等制度予以保障是可行的做法。

關鍵詞:政策 行政訴訟 司法解釋

中圖分類號:D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30(2014)01-0079-12

在我國,近年來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呈上升趨勢。如馬某等11人訴教育局未安置工作案:①馬某等1999年高中畢業(yè),考入大學師范類專業(yè)學習,2001年畢業(yè),根據以往的文件,師范類畢業(yè)生按國家規(guī)定安置工作,②該11人被統一調配到某市教育局報到。該市教育局以“2001年的分配政策是不包分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yè)”為由拒絕為他安排工作,之后某區(qū)教育局也因該政策拒絕對其安排工作。當年的分配政策既是執(zhí)法依據,也是人民法院適用其審查行政執(zhí)法的標準,該政策是否合法,需要法官判斷。又譬如,孫慶龍訴興化市教育局、泰州市教育局不履行法定職責案,③孫慶龍因被舉報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被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擬定“推緩入學”,法官就適用了江蘇省計劃生育委員會 “關于中師中招生計劃生育問題請示的答復” [蘇計生委(2001)1號]這一政策文件,同時,也依據穩(wěn)定江蘇省蘇北偏遠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政策,最終裁定駁回原告孫慶龍的起訴,也給這兩個政策的貫徹落實以有力的支持。再譬如,在喬占祥訴鐵道部春運票價上漲一案中,法院對鐵道部執(zhí)法中政策也進行了二度適用。④

有些學者認為,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適用政府制定的政策,無疑是對立法機關立法權的僭越,甚至破壞了“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但隨著我國法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變化,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問題越來越多地出現,一些學者已經把研究投入到政策上,期待政策能夠在行政訴訟中獲得應有的地位并發(fā)揮作用;一些勇于實踐的法官也開始嘗試適用政策作出判決,“中國法院在司法判決中考慮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得到認可,也相當廣泛地得到實踐”。⑤國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自然法學派的德沃金,他認為,法律的構成要素不僅僅是法律規(guī)則,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審理疑難案件時,法官要借助法律規(guī)則以外的裁量標準,而這些標準就是政策和原則,在此基礎上,司法裁判中的依據應當包括政策。

對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之研究,理論上能夠豐富行政法學理論,更深層次地探究法律與行政的關系,通過政策連接法理學和行政法學,實現跨學科的研究。實踐上可以為行政訴訟中尋找裁判依據提供指導。同時,對提高行政法治監(jiān)督水平和行政執(zhí)法水平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政策與行政訴訟的基本鏈接

(一)政策的內涵解析及與法律關系的基本定位

1.政策的內涵解析

作為現代意義上的政策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初才被引入中國。由于政策往往與政府的公共管理有關,因而也被稱為公共政策?,F代政策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拉斯維爾認為,“政策是一項含有目標、價值與策略的大型計劃” 。⑥美籍加拿大學者戴維·伊斯頓從政治系統利益分配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⑦同時他還強調,制定政策的本質目的就是要把社會的財富在社會范圍內實現最優(yōu)化分配以達到最大的價值,同時這種分配是強制性和權威性的。美國學者托馬斯·戴伊從行為或者過程的角度,將公共政策定義為“凡是政府決定做的或決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⑧這一定義強調了公共政策的實踐性特征。我國大陸學者主要傾向于從社會規(guī)劃的角度去定義這一概念,認為“政策是執(zhí)政黨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規(guī)范、引導相關團體和個人的行為準則和行政指南” ;⑨我國臺灣地區(qū)學者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對公私行動的指引” 。⑩

筆者對政策概念做以下描述:政策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國家公權力機關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整合、分配和落實,以期能夠更好地解決社會公眾問題,實現管理的公共目標,達到價值最大化的利益分配而制定的方案。這些都是國家公共權力運行的具體體現,政府通過執(zhí)行法律和制定政策并且對政策的實現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穩(wěn)定。筆者所指的政策主要是在法律領域,特別是政府以及權力機關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政策,屬于狹義公共政策。

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公共政策:第一,公共政策制定主體的特殊性。雖然政策的制定主體一般來說很廣泛,但公共政策的制定主體卻有特殊性,只有達到一定級別的國家公權力機關才有權制定對國家或者本地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都有影響力的政策。但是筆者以討論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問題為前提,所以僅僅將政策的制定主體限定在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門。第二,政策具有合法性或合理性。政策滿足合法性的必然性在于:它首先要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只有得到群眾認可的政策才能獲得正當性,也才能達到制定政策時最本源的目的,另外,政策還要滿足符合普遍的社會經濟規(guī)律,符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要求。同時,本文中的政策必須具有合法性,這是政策適用于行政訴訟的前提,違法的政策在司法中是不被考慮的。第三,政策的靈活性或不穩(wěn)定性。這是因為,政策是為了解決社會上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以維持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平衡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它往往隨著社會問題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問題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社會問題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社會問題的消亡而消亡,因為社會資源和利益處在持續(xù)不斷的變化之中,新的社會問題此消彼長,這就導致解決這些矛盾的政策也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要么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被新的政策所取代,要么上升為穩(wěn)定的法律。這種靈活的變動性是政策的最大優(yōu)點和生命力,在法律不能調整新出現的社會關系時,政策可以解決問題。但是政策的這種變化也不是隨意的,必須是對社會需求的準確回應。可能有人會說,正是政策的這種不穩(wěn)定性才不能把政策適用于行政訴訟中,但是穩(wěn)定的法律未必能解決現實生活中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很可能會出現法律的漏洞,導致案件沒辦法得到有效的裁判。所以僅有穩(wěn)定的法律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靈活的政策來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2.政策與法律關系的基本定位

政治意義上的法理學認為,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它是由國家制定、認可、解釋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具有嚴格的階級性、國家性、規(guī)范性、強制性、約束性和穩(wěn)定性。而現代法學研究則認為,法是可以從多角度下定義的概念,如正義說、理性說、命令說、社會契約說、規(guī)則說、判決預測說,但政治始終與權力保持最緊密的聯系。無論怎樣,雖然政策與法律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不一致,如制定的主體不同、強制力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定性不同、調整方式和范圍不同,但是二者仍存在較為密切的聯系:

第一,政策和法律具有相同的功能。國家對社會公共事物進行管理,都會以政策和法律為手段,運用二者調整和規(guī)范社會關系,國家為了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規(guī)范會頒布法律,同樣也通過制定和實施各種政策來對社會生活進行控制和規(guī)范。由此政策和法律共同構成了社會管理的有力工具。第二,政策和法律的相互轉化性。由于政策和法律具有相同的功能,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實施成熟的特定政策會經過特定的立法程序上升成為國家的法律,即使有些政策不能上升為國家的法律,也會對法律制定和執(zhí)行有著重要積極的指導作用,政策和法律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三,政策和法律適用的互補性。雖然政策和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上發(fā)揮著同樣的功能,但是兩者在調整范圍上并不完全相同,它們只在自己調整的領域內發(fā)揮應然的功能。正如上文論述到的政策具有靈活性,決定了政策的調整范圍比法律的調整范圍更大,輻射得更加廣泛、更加靈活,但是法律不可能深入地調整社會的所有關系,比如宗教、道德、民族等領域的許多問題就只能適用靈活的政策去規(guī)范和調整,而不能用法律進行硬性約束,所以政策能夠彌補法律的不足。

政策和法律具有密切的聯系,有時政策會成為法律的指導性原則,指引與制約著法律的制定,又或者會成為法律本身,又或者是在法律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制定前由政策暫時替代,又或者是法律無法解決現實出現的復雜問題而對法律的彌補,這種聯系使二者可以不斷地相互影響,密不可分,而二者的區(qū)別又使它們因各自的價值而無法被對方取代。

(二)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影子性規(guī)定與實際地位

1. 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影子性規(guī)定

可以肯定地說,《行政訴訟法》中沒有“政策”二字,只有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有一處提到政策,該解釋第56條第3款規(guī)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是因法律、政策變化需要變更或者廢止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钡覀儏s不能因此而否定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客觀存在。這主要體現在“規(guī)范性文件”或“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上,筆者將這種隱性的規(guī)定稱為影子性規(guī)定?!缎姓V訟法》第32條規(guī)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guī)范性文件。筆者的問題是,這里的“規(guī)范性文件”是否包括“政策”?司法解釋第62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援引。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書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規(guī)章及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這里的“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是否包括“政策”?筆者認為是包括的,理由在于:行政實踐中絕大多數政策都表現為“規(guī)范性文件”或“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如《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杭州市政府指定的《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等;而在司法實踐中,眾多的行政訴訟案件都將政策性規(guī)范性文件作為審查對象或判決根據,如前述孫慶龍訴興化市教育局、泰州市教育局不履行法定職責一案就是如此,在該案中,江蘇省計劃生育委員會“關于中師中招生計劃生育問題請示的答復”既是法院的審查對象,又是審判依據。另外,這些年的研究也為政策屬于“規(guī)范性文件”或“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提供了理論支持。傳統法學認為,規(guī)范性文件屬于法的范疇,如憲法、法律、法規(guī)等。與之相對應的非規(guī)范性文件雖也有法律效力,屬于法律文件,但不屬于法的范疇,而只是一定法律規(guī)范的產物。顯然這種認識已經落伍,現實的分類是將“規(guī)范性文件”對應“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前者是指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文件,后者是指除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之外的文件。而政策往往就包含在“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中,且政策內容體現在規(guī)范性文件習以為常。行政法學關于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的界定就包含政策,認為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機關及被授權組織為實施法律和執(zhí)行政策,在法定權限內制定的除行政法規(guī)或規(guī)章以外的決定、命令等具有普遍性行為規(guī)則的總稱。

事實上,行政政策與司法政策是一個需要予以關注和研究的內容,尤其是兩者的關系。

與具體行政行為相比較,包括政策在內的“規(guī)范性文件”或“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是一種“準行政立法”行為,它介于行政立法和行政執(zhí)法之間,常常起著一種為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中介作用,因而在一定范圍內,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

2. 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實際地位:判決根據

通過對現有實定法的考察以及前述馬某等11人訴教育局未安置工作一案及孫慶龍一案等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政策在當下是人民法院裁判適用的根據或標準。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只要被告一方出示這類文件,法院基于司法政策考量,一般只是做形式審查,主要看其是不是明顯違法;甚至有時連形式審查往往也不履行,法院會認為既然法律沒有明示,而審查會給自己添麻煩,甚至還可能得罪行政機關,因此,實踐中往往都是直接適用而不審查。

作為判決依據的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實際地位也存在兩種情形:一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適用過的政策進行二度適用,即法院對該行政行為是否符合業(yè)已用過的該依據進行審查;二是對行政機關在行政程序中未適用過的政策進行比對或比較適用。前者因為是法院審判的基本模式包括適用一般意義上的法律的模式,比較好理解。對于第二種情形,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行政機關在行政執(zhí)法中未予適用,法院主動為行政機關提供依據是否與司法權特性相悖?其實不然,無論政策和法律在行政訴訟中都有可能成為法院的裁判標準,就是說,法院通過審查認為該行政行為符合其業(yè)已用過的該依據,但卻不符合更高位階的依據或標準。在益民公司訴河南省周口市政府行政違法案中,法院認為,“益民公司作為民營資本進入公用行業(yè)領域完全符合國家產業(yè)政策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其司法審查的本質是違憲審查,民事或執(zhí)法中幾乎無人明示或直接適用憲法,但在違憲審查包括司法審查中,憲法卻始終是最高的裁判標準,這也是法律適用的一種情形,然而,這種情形卻一直被忽略,尤其是我國,這也為政策應該成為審查對象埋下伏筆。

二、政策在行政訴訟中適用的理據與特殊性

(一)政策在行政訴訟中適用的理據

需要說明的是,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理據,并不是行政訴訟本身供給的,而是由行政實體法和行政程序法甚或行政立法提供的。政策在行政執(zhí)法中成為貫徹法律的重要手段與措施,即政策經常成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而這類行為一旦被訴系屬法院,就必然涉及法院如何對待該政策的問題,甚至涉及法院的司法政策對政策的態(tài)度。因此,理解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的適用理據,必須從行政執(zhí)法的現實與特性著手,反向進入行政訴訟領域。

1.法律形成之初的政治性回應

法律社會學認為,法律在形成之初是受社會各種因素影響的,包括制定法律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作為法律形成的前提條件,社會諸因素同時也是制約法律形成方向和態(tài)勢的重要條件。由此,法律只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分支系統,它的形成、發(fā)展、消亡等變化都深深地被打上了社會的烙印,被社會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和制約。正如奧地利法學家埃利希所言:“法律發(fā)展的重心不在于立法, 也不在于法律科學和司法判決, 而在于社會本身”,所以,社會才是法律的母體。法律和政治同樣作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現象,都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為統治階級服務。但是政治和法律的性質決定了它們的關系,政治是法律形成的重要環(huán)境之一,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政治環(huán)境,統治階級就會制定出什么樣的法律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因此,一個國家的政治總是與法律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而政策作為一國政治的主要核心部分,要反映在該國的法律體系中是理所當然的。它可能會作為一種立法原則來指導法律的制定,也可能成為一種立法精神來為法律的制定提供方向和依據、提出建設法治國家的規(guī)劃等。如果在政策適用后時機成熟,也很有可能會轉化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變成國家意志。

政策是法律產生的淵源,也可以說是法律制定時的材料來源,法律孕育于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在運用時理所當然地應反映當時的政治。正是由于政治與法律這種天然的親密性,某一法律的效力很有可能與某一政策的效力是等同的。此外,法官在行政訴訟中適用法律的時候勢必會進行法律解釋,而法律解釋中一項重要的指導原則就是要進行特定歷史含義的解釋,要求解釋者必須把自己置身于當時的環(huán)境與社會背景中,也叫做“原意主義”或“初衷主義” 。

政策作為孕育法律制定的政治背景之一的重要因素,與法律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法官在行政訴訟中不能不考慮政策,把政策作為實踐操作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充分考慮到制定法律時所面臨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也就是說,政策應當在行政訴訟中被適用,政策被適用的原因是從政策在立法時對其有重要的影響這一角度考量的。

2.實質法治主義的要求

實質法治主義這一概念,是與形式法治主義相對應的,形式法治主義是指在成文法的體系內尋找所需要的法律規(guī)則,同時這些法律規(guī)則可以被穩(wěn)定地、有效地適用,而對法治的實質內容和價值目標不加以具體的考慮。與之相對應的實質法治主義是指在尋找需要適用的法律時,尋找的范圍不僅僅限定在固有的正式淵源中,而是在從正式淵源中尋找的同時,也會從法律體系之外的道德、政治因素、政策中去尋找。韋伯認為,“形式”與“實質”法治主義的區(qū)別在于某一法律體系是否內在能夠自給自足, 在“實質”的法律體系下, 法律判斷需要考慮法律之外的政治、倫理或宗教上的價值, 而非純粹依賴法律體系的法律原則與邏輯推演。我們堅持形式法治主義的確能夠保證法治的穩(wěn)定和透明,并且最后能夠使法律維持強大的權威性,但是同時我們應該考慮,這種僵化的權威是以犧牲什么為代價的。社會是瞬息萬變的,每天都會出現新的復雜的案件等待法官去解決,但是解決這些復雜案件的工具——成文法卻是僵硬的,不能及時靈活地反映出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更何況,現今的社會是需要以行政為中心去主導的社會,即使再聰慧的立法者也無法創(chuàng)設出能夠預見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的法律。政府的行政行為本身就是積極主動的,優(yōu)先考慮的是效率問題而并不是公平問題,正因為這樣,我們需要實質法治主義去填補這些制度上的缺陷,而彌補這些缺陷卻是形式法治主義無法達到的。這就要求行政訴訟中要更多地對法律之外的東西,比如政策作為法律推論時的一個考量依據。

另外,在羈束行政行為中,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嚴格堅持行政法治原則,但還有一類是裁量性行政行為,在這類行政行為中,法律就為行政機關預留了較大的自由裁量的余地,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并非全是形式法治主義,所以如果這種具體行政行為被訴諸于司法程序,就需要法官進行司法自由裁量,在沒有相關法律可以適用的情況下,通過梳理案件發(fā)生時的政策背景,用已有的部分法律進行結合,作為法律適用階段的參照,政策很自然就成為了法律之外的重要因素,因為在特定的情況下,它是對法律漏洞的重要彌補途徑,它能夠快速準確地反映出案件發(fā)生時的政治背景,對國家在特定時期的大政方針有準確的反映,所以,此時法官要考慮政策如何適用在行政訴訟中去解決現實中的疑難案件,使審判結果與社會政治環(huán)境相互吻合,達到實質上的公正。

可能這時會有人認為這違反了法治原則,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法治雖然與人治是相對立的概念,但法治并不否定人治,當然不排斥政策的作為,因為法律畢竟也是人制定出來的,并且在制定的時候是根據政策制定的,況且執(zhí)法機構在執(zhí)法的時候也需要以政策為指導,所以,在行政訴訟程序中,政策應該被作為法律推理的因素之一,這樣會更好地實現實質法治,追求更有價值的公平正義,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僵硬的形式法治主義上。

(二)政策在行政訴訟中適用的特殊性

1.應對日益擴張的行政自由裁量

肯尼思·C.戴維斯對行政裁量是這樣概括的:行政機關的行政人員擁有行政自由裁量權,無論任何時候, 對其權力的有效限制都為他的作為或者不作為的選擇留有一定的空間。筆者對行政自由裁量的理解是:行政自由裁量是指法律給予行政機關在行使某項行政權利時,可以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內自己斟酌關于案件的一切有關因素,有決定其作為或者不作為、怎樣作為的權利,亦或者是指行政主體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和限度內,可以按照自己對法律的理解作出判斷和處置。當今社會的復雜性要求政府越來越多地介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但是法律卻并不能預先地對社會出現的復雜問題作出全面、細致、準確的規(guī)定,因而,立法必須賦予行政機關行政自由裁量權,才能及時、有效率地解決實踐中發(fā)生的問題??梢哉f,行政自由裁量行為貫穿于整個行政領域,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中,都充斥了大量的行政自由裁量,所以有行政權就必然有行政自由裁量權。

行政自由裁量的必然存在性決定了行政主體擁有一定的選擇余地和判斷余地,執(zhí)法者不必僵硬不變地執(zhí)行法律的嚴格規(guī)定。但是另一方面,這種行政自由裁量也不是恣意選擇,立法者為行政機關劃定了一定的裁量范圍,以當時的政治背景和社會理念為基準,衡量各種可考量的因素,針對個別待解決的案件,探究正確的解決方法。自由裁量權可能導致暴政,但也可能有助于不同情況下所要求的“個別正義(individualized justice)”和“創(chuàng)造性行政(creative administration)”的實現,如果這種權力能夠以一種理性化方式行使的話。這就說明,行政裁量的基準并不是隨意的,那么政策可以作為行政自由裁量的基準之一嗎?筆者的觀點是肯定的,政策是不可缺少地并且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考量依據。政策的政治性、政策的靈活多變性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穩(wěn)定的法律規(guī)范的遲鈍,使得政策成為行政主體進行自由裁量的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淵源。

既然行政機關把政策作為行政自由裁量的重要淵源這一事實成為必要,那么這種根據政策作出的行政行為如果進入到司法程序中法官應該如何解決呢?在行政訴訟中,法院有其特殊考量,因為目前我國是以行政為主導型的社會,大部分的政策形成于并實施于行政機關內部。在國外,無論是基于政策作出的抽象行政行為還是具體行政行為,都要受到法院的審查,在我國,行政機關作出的抽象行政行為還不是法院審查的對象。但是行政機關基于政策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如果法院避開政策去加以審理,是無法得出公正有效的判決的,無法對實質法治進行回應,所以在行政訴訟中,法院在對這種基于政策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時,應該對政策加以適用。當然,被適用的政策必須是符合憲法、符合基本社會規(guī)律的,否則,法官就應該毫不留情的加以排除。

2. 回應行政法律規(guī)范中政策的體現

在我國民法領域,《民法通則》已經明確地把政策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法律淵源的地位,而在行政法領域中,政策的地位并不明朗。但是縱觀我國行政法領域中的法律規(guī)范,卻總能發(fā)現政策在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背后隱約地起著微妙的作用,比如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6條第3款、第58條均體現了政策在行政訴訟中能夠影響案件的裁判結果,即如果政策變化或者被廢止了,人民法院在裁判時是應該予以考慮的。即使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是如果行政機關作出的此行政行為被撤銷的話會給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也不可輕易地撤銷,此處的公共利益在某種程度上是和政策重合的,所以說政策在行政訴訟法的解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法官裁判案件的重要依據,法官在面對一個案件的時候,不可能拋開政策去加以考慮,這是不符合行政訴訟法的精神的。另外,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9條、第60條第1款等法條的背后總能發(fā)現政策的影子。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是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重要依據之一,它在行政訴訟中的地位絲毫不亞于《行政訴訟法》,甚至有時比《行政訴訟法》更具有應用價值,這充分表明在具體的行政訴訟中法院是如何考慮政策的地位的。由此不難發(fā)現,如果運用以上的司法解釋去審理和判決案件,判決結果將很可能會被公共利益和國家政策而左右,這些不同主體的利益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司法判決的結果。

那么,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與政策之間又是什么樣的一種關系呢?政策是實現社會利益或者國家利益的一種手段和途徑,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政策的同義詞,所以說政策是隱藏在這些司法解釋后面的更為實質的東西,事實上,很多法條和司法解釋都是在政策的指引下被制定的,由于它被隱藏在法條背后,導致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它的存在,但是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會發(fā)現它的巨大作用。這就要求法官在審理行政案件時,有必要對政策加以考慮和適用,不僅要關注穩(wěn)定的法律規(guī)范,更要關注法律規(guī)范背后的故事,這也是對法條深層次的立法意圖的回應。

三、法理學上的觀點對政策在行政訴訟中適用的啟示

(一)各學派關于政策的觀點考察

1.分析法學派對政策的見解

分析法學派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強調法學的研究對象僅限于實在法,除此以外,不承認其他的社會政治因素作為法學的研究對象。同時他們認為實在法完整地體現了立法者的意志,根據上文“政策也同樣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一種體現”的分析可知,分析法學派的觀點應該是認為法律與政策是等同的,進而政策也應該能夠運用在司法中。但是另一方面,分析法學派又著重強調法律是司法中的唯一依據,反對其他任何因素的干擾,這似乎又表明他們是反對政策適用在司法中,很顯然,他們關于政策的地位是前后矛盾的。

分析法學派代表人物奧斯丁認為,法是主權者的命令,即法的最終淵源是立法者的意志。法律與司法的關系就是一般規(guī)則與具體命令的關系,雖然他認為一般規(guī)則只限定在實體法中,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政策在很多時候也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命令,這就為政策運用在具體訴訟中留下了余地。凱爾森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奧斯丁的看法,他認為,法只是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技術去強制維護社會秩序,從實質上看法是一種社會手段,從形式上看它是一種邏輯結構的規(guī)范體系,而它本身的內容是否是正義的、正當的、正確的都不在考慮范圍內,這實際上就把政策等實質價值判斷的因素排除在法律之外。但是在討論法律和司法的關系時,他也承認了司法中形式邏輯之外的實踐理性考量的力量,他甚至承認司法能夠基于規(guī)范以外的實際社會因素的考慮而廢棄既存有效的法律規(guī)范。而這些實際社會因素中當然也包含本文所指的政策,這實際上是變相地承認了政策進入司法中的可能。

分析法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哈特分析了司法中適用規(guī)則的不確定性,論證了司法選擇的必然性。盡管“法律規(guī)則可以具有一個其意義毫無爭議的核心,而且,在某些案件中,人們也很難想象會爆發(fā)一場關于規(guī)則意義的爭論,但是所有的規(guī)則都有一個不確定的邊緣,法官必須在這種兩可的邊緣之間作出選擇”。哈特認為,法律規(guī)則是一種開放性的,法官在司法過程中擁有相當的司法自由裁量權,可以在規(guī)則沖突時或者沒有規(guī)則時選擇裁量的依據,而且在選擇過程中“這些考慮包括范圍廣泛的個人和社會利益,社會和政治的目標,道德和正義的標準,它們可能被系統地概括為原則、政策和標準”起著關鍵作用。這就意味著,政策可以作為司法自由裁量的因素,成為填補法律空白的依據。另外,哈特的最低限度的自然法觀念表明了政策、道德、法律等是有著一定程度上的重合的,在重合的部分它們都一定要恪守最低限度的價值要求,這實際上是給政策進入司法規(guī)定了一定的邊界,要求政策在行政訴訟中發(fā)揮的作用不是無邊無際的,而是只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發(fā)揮作用,不能逾越它本身的邊界。

猜你喜歡
行政訴訟司法解釋政策
“三提高”“兩保障”: “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國出臺三孩政策
股指沖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解釋研究
論行政訴訟制度的完善
新行政訴訟法下行政合同訴訟若干問題探析
行政訴訟中檢察院的公訴權分析
行政訴訟指導性案例制度研究
環(huán)境侵權司法解釋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