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保證,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而如今高校師生之間的感情淡,相互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業(yè)化色彩越來越明顯。文章簡述了師生之間的應有的關系。
關鍵詞:高校;師生;關系
我們通常把老師喻為辛勞付出的園丁,學生就成為園中備受呵護的花草。可是現(xiàn)在有人幽默地把初等教育形容成圈養(yǎng)式教學管理模式,對高校學生的教育則稱之為放羊式管理法。高校學生不同于中學生,他們已形成他們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處事之道,并有著不同的性格、愛好、能力、成長經(jīng)歷,在這種高校環(huán)境中,建立怎樣的師生關系,才能平衡這兩個極端,促使連鎖反應朝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已成為各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
一、高校師生關系現(xiàn)狀
1.師生間的情感淡化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高校師生都普遍感到師生之間的情感在淡化,這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實際交往時間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暢,缺乏相互了解。這種變化給師生帶來了許多不利影響。一學期的課程結束了,學生不知道老師姓名,老師對學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師生在路上“相遇”也彼此“互不相識”。教師們普遍認為,前些年教的學生印象較深,可現(xiàn)在的學生畢業(yè)時還覺得“面生”是常有的事。而學生則認為除了與班主任或輔導員接觸的機會稍多一點外,其他任課教師只是上課時見一面,課后便很難再“見面”。大學生除了遇到與學習有關的問題需要老師幫助外,其他的問題則很少找老師幫助,這反映出由于師生間交往時間、機會較少,交往渠道較窄,范圍相對狹小,師生關系顯得比較疏遠和淡漠。就現(xiàn)代教育交往來看,交往中的情感成份在減少,而情感淡漠的交往或完全祛除感情成份的交往卻在顯著增加。正因為交往情感性成份的減少,在教育任務完成之日,往往也就是教育交往結束之時,教育交往成為即時性的交往。
2.師生交往的功利性越來越明顯
在社會關系中每一個人都必然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或義務。教師在自己的生活領域既要對社會、對他人承擔一定的道德義務,也要承擔起教師的職業(yè)角色所要承擔的職業(yè)道德義務。教師在履行教育義務的活動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責任是“教書育人”而不是“誤人子弟”,所以,教師的責任意識以及對道德責任的承擔對教育成效的意義重大。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互動方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相互交往的功利意識日趨加強,人際關系也滲透著等價交換的原則。學校是傳播知識的場所、培養(yǎng)人才的基地,維系師生關系的紐帶主要是知識、思想和感情,而不是物質利益或其他。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師生之間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業(yè)化色彩越來越明顯,大學生人際關系趨向經(jīng)濟化成為當前形勢下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出現(xiàn)的新特征。師生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嚴重偏差,經(jīng)濟交往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如有的學生想當學生干部、想入黨、想“評優(yōu)”、想獲獎學金,少不了“請客送禮”請人幫忙;若考試成績不理想或違反校紀校規(guī),則忙著“疏通關系”,希望能從輕“發(fā)落”;畢業(yè)就業(yè)還要多渠道多方面打通關系等等。這種交往常常和經(jīng)濟掛鉤,以此作為增進師生感情的砝碼。很明顯,在這種關系中沒有責任與義務,只想從對方那里得到某種利益,是典型的“社會交換型”,師生關系即以交換為目的的師生關系,一般無情感成份,實際上是利益的交換,這是對師生關系的嚴重扭曲。然而,與師生間的冷漠或疏遠相比,部分老師和學生之間又表現(xiàn)出特別“親密”的樣子,只不過這種“親密”關系帶有庸俗與低級的性質,如有的師生混淆了各自特定的角色扮演,不分時間、地點,課堂課后都“稱兄道弟”,故而經(jīng)常敬煙喝酒,玩撲克、打麻將,甚至賭博。有的教師甚至利用學生有求于老師的心理,向學生索取錢財、謀取私利。物質利益的驅使導致師生關系庸俗化,給純潔的師生關系蒙上了一層陰影。教師是一種神圣的職業(yè),但是,這樣的關系嚴重損壞了教師的形象,影響了學生的思想。
二、高校應建立的師生關系
1.老師與學生是母子關系
在校園,老師一般不會給學生洗衣,學生不會給老師摘菜,但學生的衣食起居、生活環(huán)境,并不因他們已經(jīng)成年,早已離家而改變。吃穿住行等諸多方面,無不需老師去牽掛。學生的身體健康是本錢,是他們更好的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迎接未來挑戰(zhàn),開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本錢。成立伙食管理委員會,委員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組成,負責監(jiān)督食堂伙食,針對飲食類別及食品價格問題進行討論、監(jiān)督、協(xié)調、安排。這有利于學生以合理的價格,吃到放心飯菜,從而有個結實的體魄。對于回民,對于高校外籍留學生,對于貧苦家庭出來的孩子等,老師要第一時間送去溫暖。像最親愛的母親無微不至的疼愛最可愛的孩子那樣,幫助學生通過抵達社會工作的關卡。當然愛并非溺愛,學生已經(jīng)成年,假如還不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的道理,老師必須敲響警鐘,教導學生禁止浪費不要放縱個人行為。在校醫(yī)室,在宿舍,在教室,在操場,在校門口,在每個角落里;在白天,在深夜,在每個時間點,都應保障校園安全,營造學生安心學習和生活的環(huán)境,防止像國外一樣的槍擊出現(xiàn)及打架斗毆事件的發(fā)生,老師的關注為學生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撐起的重要保護傘。
2.老師與學生是伙伴關系
伙伴是指有著相同的夢想走到一起,是值得信賴、共同奮斗的最堅實的永不背棄的朋友,是跟自己一起長大的同伴。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和諧的。大學生的思想豐富且情緒復雜,需要正確疏導。高校學生已是即將進入社會大熔爐的成年人,老師必須放下身段,主動和學生溝通,做學生親密的好伙伴,可信賴的朋友。一些高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有專業(yè)的教師團隊,應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學生間矛盾,將潛在危機扼殺在萌芽,培養(yǎng)學生擁有優(yōu)良品德,助其以后大有作為。匆匆歲月,老師和學生綠蔭下相伴成長,老師是良師也是益友。
3.老師與學生是戰(zhàn)友關系
高效的軍事化管理,使部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影響每位老師和學生的思維,約束他們的行為。從學校到系部再到班級、宿舍,這是他們的組織。開學初期的軍訓,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兵”,期間要求他們具有團隊意識、組織性、紀律性。教師們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充當他們中的重要一員。老師鼓勵學生要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拼搏,要求他們在評比中不拋棄不放棄落后的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各類競技比賽中,老師與學生擰成一股繩奪取成功,老兵帶著小兵們享受軍人般的榮耀。老師像是一位老班長,是好兄弟與同學們共同經(jīng)歷似水年華。美麗的校園像軍營里那般郁郁蔥蔥充滿朝氣。戰(zhàn)友情,一種老師為教育事業(yè)打拼和學生為了學業(yè)發(fā)奮圖強過程中形成的親密無間的情感。老師給予的是知識、技能、經(jīng)驗,也有勇氣和膽識。老師除了對學生身體和身心關愛之外,帶給學生一個鋼鐵般的意志。學生要有宏觀意識,讀書不是為了滿足私欲,對黨和國家、人民的愛不是一紙空談。軍人保家衛(wèi)國維護社會安定,學子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在教師高尚師德熏陶下,學生們如同咱當兵的人,有過人本領、能嚴于律己、懷高尚情操。教育一線上的老師和學海泛舟的學生,在為實現(xiàn)自身夢想和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與困難斗爭。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老師也會像個老首長送走一批批在高校磨煉過的學生。
4.老師與學生是舍得關系
“舍得”,最早出自《了凡四訓》。佛家認為,萬事萬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我。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種人生智慧和態(tài)度,出自于《易經(jīng)》。教師將才學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是一種舍。教師在業(yè)余時間和學生談心是一種舍。教師義無反顧用生命保護學生安全也是舍。老師的舍予,是對學生最大的恩惠,必將推動中國高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老師舍得多花一分種時間、多說一句話、多做一點事、多付出一份愛心,學生勢必在學習和生活中少走些彎路。老師在學生那里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認可與敬仰,也感受到活著有價值有意義。老師的品格潛移默化學生的品格。常說知識就是力量,在高校,力量的來源是教師團隊,源泉是他們的舍得。
總言之,這份師生情,是親情,是友情,是不舍之情。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我們做好高校管理工作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的心理需求,是高校穩(wěn)定的重中之重。高校在未來的教學活動中,應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準確定位,提高素質,為了給社會培養(yǎng)合格人才,續(xù)寫高校師生關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