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過去,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過程中“不在場”;現(xiàn)在,從西方的“出場”到經(jīng)過中國化的歷程,一批學者的努力使其在中國學界已經(jīng)開花結果;未來,經(jīng)過一代代學人的批判創(chuàng)新,馬克思人學思想將不斷煥發(fā)生命力,在追求人類解放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
[關鍵詞]馬克思人學;過去;現(xiàn)在;未來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008 — 03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位思想家的學說都要經(jīng)受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迎接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有的在以后的發(fā)展過程中受到忽視,逐漸被人們所淡忘,有的卻經(jīng)久不衰,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成為后人關注、爭論、解釋和修正的焦點。〔1〕被西方媒體數(shù)次評為“千年偉大思想家”的馬克思的學說會經(jīng)歷怎樣的命運呢?奧地利經(jīng)濟學家熊彼特說過,大多數(shù)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一段時間,短的是飯后一小時,長的達到一個世代,就完全湮沒無聞了。但是,馬克思的學說不是這樣,它遭受了批判,但它又復活了,是穿著自己的服裝,帶著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自己的瘢痕復活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胡克把20世紀30年代把馬克思人道主義化的“早期著作熱”稱為“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 〔3〕為什么馬克思的學說會“復活”和“第二次降世”,這不得不引起理論研究者的關注。這里面不能繞開的就是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它為什么造成了“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馬克思第一次降世時它在哪里?這些思想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還具有什么樣的價值個意義?為什么“以人為本”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討論其他問題的價值基礎。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梳理一下馬克思人學思想的傳播歷程。
一、 馬克思人學的過去——傳播中的“不在場”
早在第二國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一些理論家們在解釋、宣傳和普及馬克思主義時就把人學理論給忽視了,側重宣傳具有實證性質的社會歷史學說和經(jīng)濟學說,以至于把馬恩學說曲解為“社會決定論”和“經(jīng)濟決定論”。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理論上不夠成熟,甚至連倍倍爾、拉法格和梅林等人都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他們關注的多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經(jīng)濟決定論這些主題,價值方面的主題則從他們的理論中消失了。美國經(jīng)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指出:“我們如何領悟觀察到的事實也取決于我們所戴的理論眼鏡。”〔4〕顯然他們不具備馬克思身上的人道主義底蘊。
到了列寧斯大林階段,雖然列寧在理論上研究了人的解放、人格、個人利益、人和人的關系等人的問題〔5〕,但在斯大林時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革命斗爭,人們更多地關心斗爭的手段,而對斗爭的最終目的是個人解放和幸福忽略不計。馬克思的經(jīng)典原著《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于1932 年發(fā)表后,立即在西方思想界引起巨大反響,其重要啟示就是該書對于人的問題的重視。與之形6f1e579f010a80e50af2dec5616f1033成鮮明對比的是,該書并未引起當時蘇聯(lián)理論界的注意。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一書中,指責蘇聯(lián)式的馬克思主義存在人學上的空場。與之相隨的是,當時的蘇聯(lián)發(fā)動了三次針鋒相對的理論批判?!?〕斯大林時期盛行的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阻礙了人們對馬克思學說的全面理解。約夫楚克說:“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要原則之一——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其內容遭到斯大林關于蘇聯(lián)普通勞動者是強大國家機器的一顆普通的‘螺絲釘’的錯誤觀點的歪曲?!薄?〕
至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給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主要是關于社會歷史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唯物史觀,是階級斗爭、國家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被我們認為這就是馬克思學說的根本內容。文革時,曾有這么一句十分流行的話:“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有了這個道理,于是就革命、就造反、就干社會主義”。在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理論研究中,曾一度輕視或排斥對人和人道主義問題的研究,更談不上去考慮馬克思學說中是否存在關于人的專門而系統(tǒng)的理論。我們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在沿襲蘇聯(lián)的理論模式,凡是講到人道主義和人性都要加上否定性修飾詞語,基本上是政治意義的定性,缺乏學理上的探究,因而并未真正關注人的問題。〔8〕馬克思人學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前蘇聯(lián)和我國處于“不在場”狀態(tài)。
二、 馬克6426a2b51de3bf40eb43a13ab909b411思人學的現(xiàn)在——從西方“出場”到中國化
這里的“過去”和“現(xiàn)在”不是嚴格按照時間界限劃分的,在西方和中國之間有著時間上的交叉。這里的現(xiàn)在指的是馬克思人學開始被發(fā)現(xiàn)、重視、研究。時間上中西方相差了50多年。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就掀起了馬克思人學的研究高潮,我國到80年代才可以進入理論禁區(qū)的破冰階段,開始探討人性等問題。
1924年,歐洲革命高潮結束,西歐的革命從此走入低潮,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相對穩(wěn)定時期。盧卡奇、科爾施和葛蘭西等開始探討革命失敗的原因,他們認為歐洲各國工人運動失敗的原因在于心理、理論上準備不足,“階級意識”不成熟,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們把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和實證化了。他們從哲學上向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們提出挑戰(zhàn),提出弄清馬克思人學思想,以此來駁斥對方對馬克思的歪曲?!?〕薩特、弗洛姆和馬爾庫塞等人還批判了蘇聯(lián)教條主義式的馬克思主義,指出其忽視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人的基礎,把馬克思主義僵化成一種辯護體系,成為一種為政黨做注解的附庸。他們批判道,馬克思主義在蘇聯(lián)不再是表述真理的學說,不再是關心人的學說,而是成了人人必須接受的教條主義信條。〔10〕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的批判對這些思想家們起到了解放思想作用。
20世紀30年代以后,解釋、發(fā)展和補充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理論活動的一個主題。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布洛赫和邁耶爾等人對馬克思人學作黑格爾主義解釋,認為馬克思的人學不僅從形式上而且內容上都繼承了黑格爾的傳統(tǒng),馬克思人學中的“異化概念”就來自于黑格爾,黑格爾的“自我意識的異化”學說、辯證法的批判和革命的本質和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是一個過程的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人學的基礎和精髓?!?1〕薩特、列斐伏爾和蒂爾等認為馬克思的人學同存在主義一樣,把個人的存在作為一切存在的出發(fā)點,強調人的存在取決于人自己的決定,反對馬克思人學中的經(jīng)濟決定論。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主要用新弗洛伊德主義來揭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同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糅合在一起,把馬克思人學中所闡述的異化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弗洛伊德論述過的“心理病態(tài)”,認為異化是人對世界的“消極被動的體驗”(弗洛姆),把“人的本能解放”作為“整個世界獲得解放的起點”(馬爾庫塞)等等。新實用主義者胡克在《對卡爾·馬克思的理解》中強調馬克思人學的出發(fā)點是“人的需要、進化和活動”。法國的阿爾都塞從結構主義角度認為馬克思人學實質上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意識形態(tài)意義上的人道主義,而不是一種理論認識?!?2〕
西方學者不僅僅從各個學派角度解釋馬克思人學,還要“發(fā)展”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他們認為馬克思學說是19世紀時代精神的產(chǎn)物,它不能完全用來分析和回答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新問題,它的一些理論已經(jīng)過時了。阿爾都塞指出:像馬克思這些“過去在未知領域里的先輩,不管他們的才能如何,畢竟是人。他們從事探索和發(fā)現(xiàn),也會猶豫不決,也會犯錯誤,需要不斷改正,也會遇到任何研究工作方面碰到的差錯。因此,毫不奇怪的是,他們的著作帶有他們那個時代的印跡,包含著困難、矛盾和空白”。 〔13〕面對著人的異化、法西斯主義的興起及其危害、科學技術給人帶來的負面作用、人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危機等現(xiàn)實問題,他們做出了各自的理論回答。盧卡奇、科爾施和葛蘭西試圖以“總體性理論”、“否定辯證法”來發(fā)展馬克思的人學,賴希試圖以“性格解構分析學”來發(fā)展馬克思人學,弗洛姆企圖以“精神分析學”來發(fā)展馬克思人學,列斐伏爾力圖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來發(fā)展馬克思人學,馬爾庫塞則試圖以“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來發(fā)展馬克思人學?!?4〕
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現(xiàn)代資產(chǎn)階級人學有其可取之處,它的理論是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可以和馬克思人學互補,以實現(xiàn)馬克思人學的“現(xiàn)代化”。存在主義學派把存在主義關于個人存在、主觀自我意識的否定性和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辯證法,補充到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中。弗洛伊德主義學派把弗洛伊德主義關于人的本能欲望、心理結構、性格傾向和精神分析學說補充到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中,以探索“心理革命”和“社會革命”的關系。黑格爾主義學派把黑格爾主義以人為主體、以自我意識的否定性為基礎的主觀辯證法補充到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中。此外,還有列斐伏爾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來補充馬克思的人學,有霍克海默和馬爾庫塞用“社會批判理論”來補充馬克思的人學等等?!?5〕
西方學者們解釋、發(fā)展和補充馬克思人學的過程也愈發(fā)證明了馬克思人學的影響和存在的價值。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人學理論的注重,對我國學術界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80年代初,理論界出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對蘇聯(lián)解讀模式的顛覆,開始探討和關注人的問題,打破了人性論禁區(qū),并以此作為突破口,促成了馬克思人學研究思潮的興起,1988 年,國內學者高清海、孟憲忠教授率先撰文探討“人學”的問題。其《從人的研究到人學》一文,有意識地提出了“人學”概念,并以此為基礎,在隨后的一系列相關論述中進一步提出了類哲學理論?!?6〕黃楠森、韓慶祥、袁貴仁等一批學者對“人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都做出了深入系統(tǒng)的論述。但到1989年以前,學術界還沒有對馬克思人學理論給予足夠重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馬克思的人學理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990 年《人學辭典》的問世,同年北大召開的人學問題研討會,隨后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國內發(fā)表有關哲學人學的論文達3 000 余篇,著作數(shù)十部,有代表性的黃楠森主編的《人學辭典》及孫鼎國、李中華主編的《人學大辭典》,在對以往研究成果進行總結的基礎上也為后人繼續(xù)開展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其他代表性著作有袁貴仁的《馬克思的人學思想》、韓慶祥的《馬克思人學思想研究》等,其中,黃楠森教授主編,王銳生、袁貴仁、韓民青、韓慶祥教授任副主編的《人學原理》在理論層面上集中研究、并試圖建構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基本理論體系。這些奠基性的學者研究的目的在于把人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新學科來建設,他們的研究都是針對這一學科建設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人學的研究對象及其性質、人學與相近學科的關系、人學的基本內容、建構人學的方法論等。還有一些馬克思研究的知名學者如張一兵、俞吾金、張奎良、張曙光、歐陽康等也都撰寫文章進行馬克思人學的相關研究。這些學者們?yōu)槲覀冐暙I了《人學的科學道路》、《馬克思的人學理論論》、《關于人的理解》等10部書組成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與當代中國”叢書。在他們的努力下,馬克思的人學理論為當代中國學人所接受、掌握,并成為了開展各項理論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工具。以“馬克思人學視域下”為標題的學術文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內容涉及教育目的(楊海燕,2010)、德育價值(歐飛兵,2011)、信仰教育(張中飛,2012)、交往問題(萬光俠,2001)、人的尊嚴(張三元,2011)、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張耀燦、曹清燕,2008)、大學生人格塑造(梁杰芳,2010)、公民教育(劉偉,2011)、輔導員隊伍建設(王小平,2012)、殘疾人社會保障(梁綺桃,2011)、情感教育(張中飛,2011)等等,當然更多的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由于主題的相似性這里就不一一列舉。管窺之,可見馬克思人學研究在我國正是方興未艾。
三、 馬克思人學的未來——批判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新生
時代呼喚著與之相應的哲學意識的產(chǎn)生,同時,一定時代的哲學意識又必然反過來主導著該時代的基本價值取向。自覺地把現(xiàn)時代的哲學精神運用于該時代的社會生活變革, 這是一種歷史責任。馬克思主義人學既然是時代精神的理論表達,則就應該緊扣時代脈搏,把思考的觸角伸向人類現(xiàn)實存在,進而作出冷靜的而非人云亦云的理解。〔17〕
時代變化向人們提出了那么多值得探討的問題:為什么馬克思所預言的西方社會主義革命始終沒有發(fā)生?為什么20世紀20年代轟轟烈烈的歐洲工人運動走向失???蘇聯(lián)十月革命建立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嗎?有沒有適合西歐發(fā)達國家爭取人類解放的革命戰(zhàn)略?法西斯主義興起的社會心理根源是什么?如何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的根源?〔18〕這些都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所關心并力求從理論上去尋求解決的。
面對中國當代我們也有那么多的困惑:我們建立的是馬克思學說中的社會主義嗎?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如何從理論上進行解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底有哪些特色?我們當代的人存在異化嗎?我們的社會還存在階級嗎?如果是階層可以分為哪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們真的像馬克思曾經(jīng)描述過的那樣那么“自私自利”嗎?沒有經(jīng)過文藝復興和啟蒙洗禮的國人能建設好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嗎?我們文化心理結構中的奴性能去除嗎?當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權虛偽時我們連人權意識還沒有呢,馬克思批判的東西我們都要批判嗎?每次農(nóng)民起義后建立的還是封建專制政權,中國就不能走出這個歷史的怪圈嗎?中國人頭腦中的皇帝什么時候才能被去除?中國人怎樣才能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代化?這些都是我們中國學者所關心并力求解決的。
馬克思人學不僅僅研究人的本質,更關注人如何擺脫異化實現(xiàn)解放,達到“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的狀態(tài)。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這就是努力的方向。關于實現(xiàn)的途徑馬克思根據(jù)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所獲得的研究資料有他的思考,面對當今時代的變化和實際面臨的各種問題我們也應該有我們的思考。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這是馬克思無法預料到的。全球化與人權運動、試管嬰兒、人體器官移植技術、機器人、克隆人、網(wǎng)絡虛擬人、未來亞人類品種的出現(xiàn),都會使“人”的存在和屬性、本質發(fā)生前所未有的演變?!?9〕這些也不是以前的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問題時所能想象到的。馬克思的個別理論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過時,但馬克思對人類命運的關注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尋求人類解放之路的科學精神是不會過時的。我們要學習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所謂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就是指歷史主體面對人的生活現(xiàn)實,不但要看到其發(fā)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更要看到其對于新的歷史時代說來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看到發(fā)展中的問題,進而立足于時代的高度和未來的超越意識,通過對人類實踐不合理性的批判,達到一種新的價值理想的確立。〔20〕我們要繼承他的精神,立足當代社會研究人的生存狀況,剖析異化的根源,尋求中國人的解放之路。梁啟超時代的一些學者們在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進行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少年中國國民性改革方案”,提出了“新民人格”。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市場經(jīng)濟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遠遠超過梁啟超時代的清朝,今天的中國人又該具備什么樣的人格呢?這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人學課題。
〔參 考 文 獻〕
〔1〕 〔3〕〔5〕〔9〕〔10〕〔11〕〔12〕〔14〕〔15〕〔18〕韓慶祥.馬克思的人學理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306,316,308,309-315,317-318,320-322,312.
〔2〕馬克思:千年最偉大思想家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2/8394359.html.
〔4〕〔美〕 保羅·A.薩繆爾森.經(jīng)濟學(上)〔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82:14-15.
〔6〕〔8〕〔16〕〔19〕李瑩.馬克思主義人學研究三十年的回溯與思考〔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9,(12).
〔7〕賈譯林,等.蘇聯(lián)哲學紀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245.
〔13〕阿爾都塞.馬克思主義的危機〔J〕.今日馬克思主義(英國),1978,(07).
〔17〕〔20〕萬光俠.探求馬克思主義人學價值與時代視野的融合〔J〕.求索,1997,(02).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