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的信仰建設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既有信仰建設對社會經濟體制建構的影響,又有經濟體制對信仰建設的反作用。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促進信仰建設的良性發(fā)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經濟體制信仰建設關系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需要有一種主導意識形態(tài)作為社會的共同信仰,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核心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建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作為經濟基礎的一部分,是生產關系的具體組織和運行方式,是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與主導信仰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體制自身帶有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因此會對屬于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影響。信仰建設本身也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影響經濟體制的建構和運行。社會的信仰建設與經濟體制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需要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考察,本文就兩者之間的關系做探討。
一、信仰建設影響社會經濟體制的建構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一個社會選擇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決定的,但是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一旦形成,反過來就會影響和制約生產關系。經濟體制屬于生產關系的范疇,也會受到社會主導信仰的影響,在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下進行建構。其中,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結論,是影響經濟體制建構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改革前后實行的經濟體制深受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的影響。
1.改革前信仰建設對計劃經濟體制建構的影響
我們黨在取得民主革命勝利后,要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不僅要在新的國家政權中占據統(tǒng)治地位,而且要在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占據主導地位。為此,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依靠強大的政權力量,通過各種措施和戰(zhàn)略,逐漸消解了其他的異質意識形態(tài),使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實現了高度的一體化、齊整化,形成了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強勢控制,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民眾中具有了高度的一致性。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指導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建構起來。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計劃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替代物,無疑被看做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一個本質特征。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必然造成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和經濟危機,當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社會形態(tài)取代了資本主義后,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有可能和有必要實行“計劃經濟”,從而保證社會經濟按比例均衡發(fā)展。當然,馬恩并沒有使用“計劃經濟”概念,但其理論中已包含這一思想,“計劃調節(jié)”可以說是“計劃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在許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眼中,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改革前,由于政治斗爭、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和經濟體制認識上的僵化使人們認為計劃經濟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因為馬克思主義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在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上,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具有高度自覺性、計劃性的,而計劃經濟恰恰最強調計劃性、集體行動和集體主義,認為這更能夠體現人們行動的自覺性。因此,人們很容易認為,實行計劃經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必然的一種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由于更多地偏重“小我”的利益,因此被認為是與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人思想的崇高境界相背離的。所以,我國在理論上接受了斯大林著作和蘇聯教科書的觀點,在實踐上模仿蘇聯的經濟管理體制模式,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資源,通過指令性指標管理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的實踐證明,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同當時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模式,效益低下,缺乏活力。我國要進行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對這種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2.改革后信仰建設對市場經濟體制建構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仍然是中國各領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但與過去意識形態(tài)向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社會生活全面政治化不同,改革后,意識形態(tài)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有所減弱,在信仰建設方面,允許多種信仰的存在,從某種角度講是政治環(huán)境更寬松和社會更民主的一個表現。人們在思想觀念上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這為不同觀點的提出及不同見解的論戰(zhàn)、批評和反批評提供了可能。思想的解放使人們在實踐中重新認識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改變了過去對市場經濟錯誤與教條的認識,人們不再將市場經濟或計劃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制度,看到了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信仰之間的一致性,為進一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
首先,馬克思主義中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理論是當前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理論根據。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所以商品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必然。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有利于促進當前社會主義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綜合國力,這與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原則與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規(guī)定是一致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這一社會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強調的,而公有制恰恰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而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并存,則賦予了社會主義經濟以競爭力和活力。從分配制度來看,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在分配上通行的是按勞分配的原則,這個原則實質上仍然是市場經濟中等價交換原則的體現。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公有制為主體、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和地區(qū)先富起來,既有利于鼓勵先進,提高效率,增強全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又不至于導致兩極分化和激化社會矛盾,而最終可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符合社會主義目的的,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終理想是一致的;再次,市場經濟對物質利益的重視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現實性是一致的。市場經濟是功利的、重視物質享受的。從人的追求來看,對物質目標的追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目標,即使當人們追求精神價值的時候,也不否認物質價值的重要性。離開了人的利益,一味強調信仰,就有可能把信仰變成虛幻的東西甚至是虛偽的東西。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更注重自己的物質利益和物質生活,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以此為前提才可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真正的信仰。在這一點上,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市場經濟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現實的、積極的信仰,它所信奉和追求的共產主義偉大理想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宏偉目標,它既是人理想和愿望的寄托,又是可以通過現實的實踐活動而達到的現實目標。它強調生產力的發(fā)展,強調物質財富的充分涌流,注重人們的物質生活,因此具有較大的物質價值,它以此為基礎,鼓舞人們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實現自我的全面發(fā)展,是最具有現實性的信仰。
二、社會經濟體制對信仰建設的影響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當然屬于經濟基礎的范疇,它對于社會的包括思想信仰在內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但不管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影響往往都是通過生產力實現的。經濟體制如果適合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能有效地滿足群眾精神、文化和物質方面的需求,就能堅定人民群眾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對馬克思主信仰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則會引發(fā)民眾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質疑,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
1.經濟體制施行的客觀效果對信仰建設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經濟恢復和重建時期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在這一特殊時期,該體制使國家能夠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點,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最需要的部門,起到了保證經濟的順利恢復和發(fā)展的積極作用。雖然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國的經濟建設遭遇了一些曲折(“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但成就畢竟是這十年發(fā)展的主流。計劃經濟體制通過推動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力的發(fā)展,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群眾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使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取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計劃經濟對于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負面影響在國民經濟進入正常發(fā)展時期后日益顯現,計劃體制把國有企業(yè)統(tǒng)得過死,窒息了企業(yè)的生機與活力,束縛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造成了生產的低效益。同時由于主觀計劃的隨意性和失誤,又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這種僵化的模式不但沒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反而造成了短缺經濟,各種生活物資極為匱乏,不得不靠票證幫助分配,這必然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進而對黨的政策路線乃至社會主義道路提出質疑,經濟實踐的失敗導致了群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懷疑與否定。
改革開放的過程是一個由計劃走向市場的過程。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市場經濟體制最終取代了計劃經濟體制,成為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模式。三十多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種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建設取得的初步成功讓人們體驗到了共同理想的力量并重新堅定了對社會主義的信心,這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的主導地位起到了積極的鞏固作用。隨著社會成員的責權利不斷明晰且規(guī)范化,個體意識不斷增強,不同價值主體的意識被喚醒和強化,價值取向日益多樣化,中國的信仰結構開始由“一元封閉”走向了“多元并存”,雖然不能說市場經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但其負面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競爭和高度開放在導致信仰自由原則確立的同時,也會帶來信仰的混亂和無序,甚至是倒退;其次,由于市場體制建構過程中的不完善和市場的變幻莫測,難免igIqITnFuZMmgSae27j4JLQWFH7OSG1Jtb/uUde5hro=會出現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現象,當某些在現實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人無力改變現狀時,很容易逃向現實之外,在各種適合自己的宗教與迷信活動中尋求內心的慰藉;最后,市場經濟中的實用主義易于滋長迷信。所以,市場經濟條件下信仰領域的混亂、無序,甚至倒退給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無疑帶來了沖擊。
2.經濟體制的特點對信仰建設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計劃經濟體制高度統(tǒng)一化、行政命令化的特點有助于形成信仰高度同質化的局面。在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形成似乎帶有了某種“計劃、命令”的非主動、非自愿色彩,因為在這種人、財、物完全由行政部門統(tǒng)一調撥和分配的條件下,人們只能依附于國家,無論是行為還是思想都受到行政權力的絕對支配,當公民的主體意識被扼殺,在信仰上形成高度統(tǒng)一的局面就不足為奇了。
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功利化的特點,對信仰建設造成了不良影響。市場經濟是講究物質利益、自我實現的,這容易誘發(fā)個人主義思潮和拜物教的滋生,不少人強調自我私利,有時甚至不惜損害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這與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集體主義原則是背道而馳的。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拜物教傾向是普遍存在的,并突出地表現為拜金主義,不少人把對物質財富的追求看做是人生的主要目標,甚至作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拜物教與共產主義信仰是相對的,過于執(zhí)著于對“物”的崇拜,無法使人實現精神的超越,不能引人向上,這些都給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帶來了不良影響。
總之,在當今中國,既要處理好經濟體制中暴露的問題,又要結合其特點搞好主導信仰的建設。正確把握兩者之間的關系,掌握其間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促進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信仰建設、應對各種思潮的挑戰(zhàn)、進一步鞏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導地位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信仰建設的良性發(fā)展又能使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被運用于指導經濟體制的改革,有效地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構和完善。
參考文獻:
?。?]桑百川,王全火.中國市場經濟理論研究[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2]劉建軍.馬克思主義信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課題項目:2011年貴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論當前體制問題對信仰建設的影響”(編號:GDQN2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