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活動方式,是一種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探究性學習方式,指出:語文課程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方式的形成?!边@給語文教學改革指出了明確的方向。那么,應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呢?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談談個人體會。
一、營造探究性學習的課堂氛圍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首先要求要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主宰者,而且是師生關系的控制者。教師習慣于根據自己的思路來設計教學,學生張揚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潛能被逐漸泯滅,課堂上時常會有不和諧的音符傳出。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角色也發(fā)生了轉化。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教師必須善于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就意味著師生之間是平等參與的關系,是合作學習的關系,教學成為師生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學過程不再單單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是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探究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行為并不是消極被動的,作為參與者和合作者,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己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并幫助學生確認和協(xié)調探究學習的目標和途徑。教師在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探究活動的同時,要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以點撥和啟發(fā),將想象和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教師還要幫助學生設計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中探究性學習的元素
新編的語文教材,收集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思想內容深邃,藝術形式完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很高的價值,幾乎每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探究性學習的元素。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這些元素,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備課時,要合理篩選這些探究性學習的元素,歸納整理出來,重組到教學內容中,并按一定的方式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去??梢詣?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探討藝術形象;可以剖析人物,引導學生追求美的精神;可以品詞賞句,引導學生形成獨特的語言風格;也可以援疑質理,激發(fā)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老師要善于設計一些調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熱情。例如,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我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學習《送東陽馬生序》時,我問:“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作為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tài)度和尊師方式?”學習《海燕》一文,我問:“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既有溫煦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若生活在暴風雨下,我們該怎么做呢?”這些問題的設計,啟發(fā)了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調動了各自的知識儲備,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從而發(fā)掘了學生們探究性學習的潛能。在實際教學中,有時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促進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美文,教學時可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敲打安塞腰鼓那恢弘激蕩的場面,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結合文章內容來體會文章所表現(xiàn)的情感美。讀“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用不同的語速、語調和語氣,使學生在領略本文語言美的同時,逐步感受那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傾瀉,以及安塞腰鼓帶給我們的力量的奔騰和生命的升華。
三、教給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法
探究性學習是把教學活動看成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是指導學生探索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其主要任務應該是教給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調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可以教給學生哪些方法呢?首先,要善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獨特的、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其次,要引導學生敢于援疑質理,敢于打破固定模式的束縛,敢于向名人大家挑戰(zhàn)。最后,就是要引導學生重視思考基礎的儲備,即善于博覽群書,積累各個領域的知識信息。做到了這幾點,課堂教學有可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陳太丘與友期》時,有學生提出:“陳太丘的朋友雖然沒有按時履約,且‘對子罵父’,顯得不懂事理,但知錯就改,并不惜屈尊求得一個小孩諒解,他的這種改正錯誤的態(tài)度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再如,《蘆花蕩》是現(xiàn)代作家孫犁所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刻畫了一個愛憎分明、自尊自信、智勇雙全的抗日老英雄的形象。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同學大膽地提出,“老頭子”的行為并不可取,由于他的“過于自信和自尊”,大菱負傷了;為了自己的“自尊”,他不愿意繼續(xù)把兩個女孩子送往目的地,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我沒臉見人”;尤其是他設計誘殲十幾個洗澡的鬼子的情節(jié),更表現(xiàn)了他意氣用事,缺乏整體意識和紀律觀念。設想他孤身一人與十幾個鬼子周旋,萬一失手,誰給我們的隊伍運輸糧草、護送干部呢?那樣造成的損失不是更大嗎?這些質疑不無道理,這種敢于挑戰(zhàn)名家名篇的精神令人贊賞,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態(tài)度更應提倡。
四、為學生提供展示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平臺
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就必須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展示自己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平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觀點,在探究過程中要珍視并正確處理學生已有的個人知識和原始概念,引導學生積極反思;珍視探究中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學生間的相互傾聽)。還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語文實踐活動,通過舉辦制作手抄報、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聯(lián)歡會、讀書會等活動,在校外開展參觀、游覽、采訪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等活動,給學生提供展示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機會。教師要善于賞識學生的探究成果,及時地給予評價和鼓勵,要讓學生感覺到他們所干的事情是十分受老師重視的,從而能夠熱情投入。在這里,我希望老師們在評估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時,也要考慮到探究性學習能力,建議不僅在試題中有所體現(xiàn),對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也要有所記錄,在期末成績評估中加分。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使語文學科貫徹素質教育的具體行動得以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