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歌唱的支持力。氣息沖擊聲帶發(fā)出聲音,這聲音經(jīng)過共鳴腔體加以擴大和變化,從而形成動聽的歌聲。正常的呼吸,給予產生準確音高所需要的準確的頻率,這就有了正常的音量、響亮度和好的音質??梢哉f沒有呼吸的支持,聲音就沒有生命力,音樂就沒有感染力。下面我就男高音呼吸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呼吸的種類
人類的呼吸有多種,但歸納起來分四種:
(一)鎖骨式呼吸:以上胸部為主,聳肩狀,氣息淺,有些老年人用此呼吸法。
(二)胸式呼吸:以胸廓周圍的擴大和縮小為主,其氣息較鎖骨式深。將氣息始終吸在胸部,總端著氣,是一種不良的呼吸方法,對于歌唱來講是比較淺的,女性多用此種呼吸法。
(三)腹式呼吸:以橫膈膜運動為主,擴大胸廓上下徑而進行,一般重體力男性多用此呼吸法。
(四)胸腹式呼吸:將氣息吸在下胸部及上腹部,用氣時,依靠橫膈膜擴張的力量,肋骨運動和橫膈膜運動聯(lián)合起來擴大胸廓周圍徑和上下徑,呼吸力量較大較深,控制力強,是歌唱的一種理想的呼吸法。
前兩種呼吸,極易造成緊逼之聲,喉頭上提,兩肩上抬,聲音容易發(fā)直、刺耳;第三種呼吸,腹部和橫膈膜過于緊張,失去控制力,聲音容易產生過壓,喉頭撐大,音色暗淡無光;第四種呼吸,目前來講,看法基本一致,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發(fā)展起來的科學的呼吸法,發(fā)揮了器官的作用,有明顯的呼吸支持面,對擴大音域、統(tǒng)一聲音有好處。它要求我們,將嘴和鼻子同時擴大,像聞花一樣,把香氣吸入胸腔的底層,也就是通過氣管、支氣管進入肺葉,擴充肺泡,這時肋骨是平擴的,橫膈膜是下沉的,但是,不能僵,特別是橫膈膜要保持。吸好氣后,不要立刻放走,要保持三分鐘左右,然后像吹灰一樣,通過小腹向內托收,有控制地把氣放出。如果不深,就可先把氣吐光,然后按照上述方法進行。
二、如何做好呼和吸
首先談談吸氣。吸氣的時候五個部位要同時參加工作。
(一)氣管上部(輪狀軟骨或鼻腔)要縮小,用“I”母音使聲韌帶并攏,保持緊張狀態(tài)。
(二)胸部(胸骨)要向左右擴張。
(三)背部(肩胛骨)向外擴張。
(四)腰部(末位肋骨)向外擴張。
(五)腹部(肚臍以上為上腹,以下為小腹)上腹向前撐開以保護橫膈膜;小腹向內收縮。
五個動作必須在緊張狀態(tài)下進行,不可松弛。呼氣時的動作和吸氣時的形態(tài)是一樣的。再者談到“氣壓”的問題:我們在三個茶壺里裝滿水,下面用火加熱,當水沸騰時蒸汽會推動茶壺蓋,使壺蓋上下抖動。但是我們如果在茶壺內裝上一個笛子,笛子就會在蒸汽的作用下響起來。這個原理和我們的發(fā)聲原理是相同的,這個笛子就是氣管后端所發(fā)出的聲音,我們用“U”母音練習就能體會出來。用上面的氣息和下面的氣息保持平衡狀態(tài),提前一秒左右做準備,再發(fā)出聲音,這就是正確的呼吸。
三、如何解決男高音的氣息上浮問題
我自己是一個男高音,有時在演唱的過程中會控制不好自己的氣息,造成氣息上浮,導致聲音發(fā)死,擠、卡、壓的問題全部暴露出來。那么,怎樣解決男高音氣息上浮問題呢?
在聲樂訓練時,我們可以采用四步呼吸法:
(一)以吹蠟燭狀,把肺內的氣息排盡,胸腔內成負壓。
(二)用鼻子和嘴以聞花狀,將氣息徐徐吸到肺的底層,肩不能上聳,肋骨橫擴,橫膈膜下沉,腰部擴張。
(三)胸部擴張時,氣息不能立刻入出,而是心里默數(shù)三秒左右,喉部氣息在肺部內有一個停留的過程。
(四)以微笑狀,露出齒,氣息從牙縫里射出,發(fā)出“嗤”的響聲,這種感覺是我們唱歌呼氣的感覺,當氣息即將耗盡時,這種感覺就是我們唱歌呼氣的感覺。
氣息的運用,就像拉小提琴一樣,音質、音色、音量全靠右手的工夫,所以說唱一輩子戲,練一輩子氣。我們在練習和演唱的過程中,有時候是借助喉外部的肌肉力量發(fā)聲的,這樣做會產生以下三種后果:
阻止了氣息的深入與通暢,使呼吸失去了應有的振動力功能,發(fā)出的不再是單純的由氣息震動聲帶,進而得到共鳴腔擴大后的美妙的聲音,而是不同程度地摻雜了非正常肌肉用力后產生的“雜音”。
因為喉外部肌肉的緊張干擾了聲帶肌肉的自由振動與喉嚨的舒展打開,破壞了共鳴的效果,所以使聲的高、低、強、弱變化受到限制的阻礙。
喉部肌肉的緊張,會損害發(fā)聲器官的健康。因為咽喉位于呼吸器官的要道,所以這里的緊張會直接破壞肌肉神經(jīng)反應的靈敏度,使發(fā)音器官、呼吸器官、共鳴器官、語音器官不協(xié)調不完美地合作。
由此可見,獲得喉嚨的松弛與解放是發(fā)聲訓練中的首要任務。
四、打哈欠的作用
實踐證明,在聲樂的練習中,貫穿始終的大聲打哈欠的練習,確實是一個快速獲得喉外肌肉放松,同時獲得呼吸支持感的簡單易行的有效方法。
因為人們在正常的生活呼吸中,無論呼氣還是吸氣,當氣息通過喉嚨時,喉部都不會緊張用力。而我們在歌唱的發(fā)聲時,正需要喉嚨保持這種氣流吸入或呼出時的自然狀態(tài),它與聲音傳出所需要的松弛和通暢感正好保持一致,尤其是對那些發(fā)聲時喉嚨緊張用力的人來說,這樣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應該注意的是:要把“h”這一母音所浪費的時間和氣息盡量減少,甚至達到只在頭腦中想象“h”的音響效果。
五、在男高音的演唱中,如何體現(xiàn)氣息的雙向運動感覺
(一)在聲音與氣息的相對運動過程中有一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人要發(fā)出聲音,聲帶就必然受到氣力的作用,同時,聲帶也會給氣息一個反作用力。具體表現(xiàn)為:聲音越高說明氣息對聲帶的作用力越大,所以,以橫膈膜為中心的胸、肋、腹部呼吸肌肉群的保持力越大,中心合力點也就相對越低;反之,以橫膈膜為中心的胸、肋、腹部呼吸肌肉群的優(yōu)質力和中心合力點就相對小一些和高一些。然而,不論歌唱氣息保持中心的高位變化或低位變化,都直接取決于人的胸部和腹部的客觀生理結構與流體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及歌唱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關系。
(二)在氣息保持中心和共鳴焦點的相互聯(lián)系中有一個反向對應的動力關系:氣息的保持中心越低,發(fā)聲的共鳴位置越高、發(fā)聲的共鳴位置越低,發(fā)音越低。因此,在以咽部為中心的下部氣息支點和上部共鳴焦點之間始終都有一個反向對應的動力關系:發(fā)音越高,氣息對聲音的作用力越大;氣息支點與共鳴焦點距離越遠,發(fā)音越低,氣息對聲音的作用力越小。這就是“氣深位置高”的基本原理,也是聲音與氣息的感覺成反比的內在原因。
參考文獻:
[1]聲樂藝術指導.
[2]音樂研究.
[3]貝基聲樂理論的深層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