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當代散文是高中語文課本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里面有太多的名家名篇值得我們?nèi)テ纷x、體味。然而一些教師卻片面地認為散文是現(xiàn)代文,通俗易懂,無須講解,往往一節(jié)課教一篇甚至幾篇;或者對課本中的散文置之不理,卻去搞大量的課外文章,認為自己是靈活使用教材,是在學習新課標。殊不知,如此美文竟被束之高閣,無疑是現(xiàn)當代散文教學的一大悲哀,是語文教學的一大空缺,是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一大缺憾。
那么在高中階段,教師該怎么“教”、學生該如何“學”現(xiàn)當代散文呢?我的回答是,“少教多學”,讓高中語文現(xiàn)當代散文教學的課堂實現(xiàn)雙贏。
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聽眾。鄧昌炎老師說:“課堂是一個舞臺,在課堂上老師只能是一個導演,絕不是主角?!苯處熢谡n堂上講得過多,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受限,缺乏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本領,使他們不再想什么,不去想什么,懶得想什么。反之,讓學生在自我主導的學習環(huán)境中,發(fā)揮天性和潛能,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才能實現(xiàn)“少教多學”的雙贏。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讓學生自主感悟,自主學習,教師再根據(jù)課堂反饋,有的放矢,進行點撥,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共享的過程。
也許有的教師不太敢于放手,認為自己滔滔不絕、講那么多,學生尚且不會,何況現(xiàn)在少講了,學生豈不是更什么也學不會了。教師也要明白,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們的潛質,把學習的主動權大膽地交到他們手中,從而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努力向引導者的身份轉變。
我在講史鐵生的《合歡樹》這篇文章時,自我感覺還是比較好讀懂的,于是采用了“少教多學”的模式。為了拓展學生對史鐵生的了解,在課下給他們補充印發(fā)了他的另一篇文章《我與地壇》,史鐵生在“21歲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詩化的歲月瞬間凝固成冰冷的現(xiàn)實,他一度徘徊在生與死的邊緣。終于有一天他搖著輪椅來到地壇對生命重新理解和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這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同時文中還流露出母愛的深沉偉大以及孩子的痛悔之情,“孩子的苦難在母親身上是要加倍的”。另外又借助多媒體放了一個關于史鐵生的記錄片,很多學生都為他的不幸命運而流淚,同時又被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堅韌、不屈所折服。對史鐵生有一個大致了解后,課堂上結合《合歡樹》這篇課文,我通過導學案提出三個問題:(1)文中1~3自然段講述了幾件事?在經(jīng)歷這些事情時,母親是怎樣的形象?作者對母親是怎樣的情感?(2)在“我”的小說發(fā)表時,母親已經(jīng)離開人世,作者對于母親又是怎樣的情感?(3)如何理解《合歡樹》所寄寓的情感內(nèi)涵?學生之間展開了積極而熱烈的討論,在我的適時點撥下很好地解決了它們。同時,學生們又結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談了許多體會,“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順父母在當下,學習努力,言行恭順。短短的45分鐘,簡單的一篇文章,卻已經(jīng)觸及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反躬自省,達到了“教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另外,我也意識到充分的鋪墊、巧妙的設問、靈活的點撥、及時的總結,可以使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使學生的思維飛揚。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靈感火花四濺,從而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蔽覀兲岢吧俳潭鄬W”,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文是一門開放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積極發(fā)散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創(chuàng)新能力便體現(xiàn)于此。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首先,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方位、多角度探究,努力尋找與眾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lián)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fā)展的直接源泉。根據(jù)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xié)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可發(fā)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少教多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主地探究性學習。
《都江堰》是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佳作,是一篇通過歷史遺跡來反思現(xiàn)實的文章。我用這樣的幾句話引導探究:要說“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我們都會點頭稱是,但是如果有人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歷來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長城之上,恐怕會有許多人不敢茍同??墒怯嗲镉晗壬陂_篇就語驚四座,他說:“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睘槭裁从嗲镉晗壬颐疤煜轮蟛豁t,如此斷言呢?讓學生發(fā)散性思考,理解“寫長城是為了寫都江堰”的用意。文中最后有句話很有“嚼頭”:“活著或者死了應該站在哪里?!蔽姨崾緦W生延伸課外的一些文章,臧克家《有的人》,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都江堰是樸實的,像鄉(xiāng)間母親一樣;李冰是求真務實的,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心系民眾的人,有了這樣一份踏實執(zhí)著的作風,才有了都江堰的汩汩清流,文明千年而下,得以延續(xù)。時至今日,中國仍在發(fā)展,我們的文明不斷前行,沒有人可以阻擋他的腳步,我們每個渺小的人又應該為這份文明做些什么呢?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做人的問題。有了前邊的那些鋪墊,這篇課文我把它上成了學生展示課,讓學生“唱主角”,四個組的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文章。劉月組的同學談對“文化散文”的理解,即對中國文化的回顧和反思,推薦閱讀余秋雨的另一篇文章《莫高窟》。梁婉君組的同學講了對文章語言的看法,即采用多種修辭手法來加大語言的表現(xiàn)力。王磊組的同學則談到了“人該如何活”的問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做一個有益于百姓的人,雖死猶生!同學們異彩紛呈的展示,感染了周圍的人,大家由衷地感到:“學語文原來如此有趣、如此有收獲!”
現(xiàn)當代散文的教學任務繁重,需要教師全身心的情感投入,用心、用情打開文本,感動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讓我們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高中語文現(xiàn)當代散文教學的“少教多學”模式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