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學校舉行同上一堂課活動,選擇的課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海倫·凱勒》一課,不少教師還沒有真正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zhuǎn)變。這種把教材中涉及的知識和技能直接傳遞給學生,而教材中沒有提到的知識也就只字不提,會嚴重扼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也會使得師生雙邊活動呆板、機械。這樣教師覺得教學任務重,學生覺得學著無趣,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與教改初衷背道而馳。下面就兩個案例做一品味。
[案例一]
師: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學習盲文的?
生1:“她不分晝夜,像一塊干燥的海綿吮吸著知識的甘霖?!?/p>
生2:“海倫學會了拼寫自己的名字,學會了拼寫‘泥土’、‘種子’等許多單詞?!?/p>
師:就是這些嗎?
生3:“她拼命地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
生4:“她是這樣如饑似渴,以至于小手指都摸出了血?!?/p>
師:那么小海倫到底學習怎么樣呢?
生5:刻苦
師:對,刻苦。我們一定要學習海倫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下面我們就用贊美的語氣讀一讀這段話。
[案例二]
師:同學們靜心朗讀第4小節(jié),細細品一品,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畫下來,寫下自己的感受。
(學生充滿了閱讀期待,走進文章的字里行間,潛心會文,反復品味。)
師:現(xiàn)在一起分享閱讀的收獲吧,請大家各陳己見。
生1:海倫在生活中能“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小手都摸出了血”。這種用功學習的精神太讓我感動了,我平時在學習時就缺少這種毅力!
生2:“拼命摸”“不停地寫”“摸出血”,從這些字眼中我讀出了堅強和執(zhí)著。
生3:海倫摸讀盲文的事,讓我想起了張海迪,她雖然患血管瘤而高位截癱,她還能躺在床上,對著鏡子,練習外語單詞,以至于嘴唇都磨出了血泡。
生4:這讓我想起了被伽雷病固定在輪椅上三十多年的科學家霍金,他艱難地敲擊鍵盤,最后敲出了震驚世界的《時間簡史》,成為繼愛因斯坦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學家。
師:聽了你們的發(fā)言,使我想起了貝多芬。貝多芬耳聾后,對這位音樂家來說是“整個世界都毀滅了”,而他卻依然挺立,用牙齒銜著指揮棒放在鍵盤上用心靈感應每一個音符,捕音為鳳,譜曲為凰,向命運抗爭,奏響了他的《英雄交響曲》。司馬遷忍受宮刑寫《史記》,梵高在精神分裂的狀況下創(chuàng)作《向日葵》等等,他們經(jīng)歷了很大的痛苦,最終由痛苦走向成功。真可謂“不經(jīng)風雨怎見彩虹”。那么,從海倫、張海迪、霍金、貝多芬、司馬遷身上你得到什么啟迪呢?
生5:痛苦是偉大的基石。
生6:戰(zhàn)勝自己比戰(zhàn)勝別人強百倍。
生7:身殘不可怕,心殘最可怕。
師:我們應該感激,感激無數(shù)身殘志堅者給了我們面對苦難時執(zhí)著、樂觀的勇氣!
[思考]
顯而易見,“案例一”與“案例二”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前者是教教材,后者是用教材教。“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初聽起來好像是繞口令,有點文字游戲的味道。但用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文字的排列順序一變,其中蘊含的意思是大不一樣的。
“教”教材,很明確是以教材為中心,教材怎么說,我就怎么講,是對教材負責,是以教材為唯一的“孤本”。“教例一”中的教師就是按教材講教材,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不到發(fā)展,課堂上就容易形成要么一人獨白、萬馬齊喑,要么眾口一詞、千人一面。長此以往,學生的悟性、靈性會枯竭殆盡。
教材究竟是用來教的,還是用的?我認為,要提倡“用”,也就是用教材來“教”,不僅要考慮教材以內(nèi)的東西,叫做“深挖洞”,還要需要考慮與教材相關或與教材暫時無關但與學生未來有關的東西,可稱作“廣積糧”。 “教例二”中的“用教材教”告訴我們,還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就是歸還了學生閱讀的自由;還學生閱讀對話的空間,就是真心實意地留給學生交流對話的機會,歸還學生個性化朗讀的天地。課堂是一種引領,是一種空間的拓展,是一種境界的提升。那么教師怎樣 “用教材教”?我想,一是讀懂新課標的有關要求。知道什么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是現(xiàn)在要教的,什么是今后要教的。二是讀懂所教教材的內(nèi)容。這里的讀懂我想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個是顯性層面的知識脈絡,一個隱性層面的編者編寫意圖。三是讀懂例題背后的東西。教師首先要深刻地鉆研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二度開發(fā)”。教者要對書本的內(nèi)容進行靈活、自主、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還要選擇挖掘相關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優(yōu)化和拓展。
“教學的藝術不只在于傳授本領,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睂嵺`證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觀念不更新,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都會不盡如人意。要明白“教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礎,“用教材教”是“教教材”的發(fā)展與提高,“教教材”與“用教材教”不是水火不容的兩方面,它們之間是基礎與發(fā)展,前提與提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