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互動對話的過程,其主要形式表現(xiàn)為師生的問答活動。有問必有答,有答必有新的教學資源生成。由此可見,課堂上,不斷生成的問題,特別是學生自主探究中生成的問題,是引導教學走向縱深的關鍵。學生的一個好的提問往往能夠把大家?guī)雴栴}情境,使全體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xiàn)象或主題之上,從而能夠迅速、有效地開動腦筋,運用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率。那么,在平時的閱讀課堂上,我們該如何依托文本,探究生成,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資源的提問能力呢?
一、學貴有疑,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意識
古語云:學貴有疑。一個人的學問再高都是從“問”開始的,有效的提問,必將對一個人的學習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地死讀書,而不懂得思考,不能讀出書中的奧妙所在,那樣的讀書與嚼蠟又有何異呢?所以在閱讀課堂上,面對陌生的文本,我們唯有引導學生在讀中思,在思中疑,才會收到柳暗花明,曲徑通幽之妙。少年兒童天真活潑,好奇心強。他們對任何新鮮事物都有一種探究的欲望,根據(jù)學生的這一年齡段特點,我總是嘗試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大膽“放手”,讓學生學學問問、問問學學,在有效的問題中不斷獲得認知的提升。千教萬教,一條至理不變:只有讓學生處在動手、動腦的良性互動之中,才能使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有效地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孔子游春》這篇課文,在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完“泗水春景”和“孔子論水”這兩部分的內(nèi)容之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整體回讀課文,自己到文中探尋孔子的人格魅力。于是,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活動開始了:有的時而獨自皺眉思索;有的時而放聲朗讀;有的時而默默思考;有的時而展開討論……在學生充分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我開始了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一學生提出,在這篇課文中,我們所要探究的是:孔子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里?聽到這樣有品位的提問,我興奮不已,趕緊抓住這一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契機:這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也是本文所蘊藏的文本價值所在。于是,我引導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教學的討論,學生一個個妙語連珠。有的說:“孔子善思,能從司空見慣的流水中看出深奧的道理,說明他的博學?!庇械恼f:“孔子善喻,水本無情,孔子卻賦予了它人的品格,可見他的智慧?!边€有的說:“孔子善教,他巧妙地借水說理,由水育人,可見他的聰明?!薄案畹氖?,孔子教育學生不在課堂上,而在美麗的泗水河畔。這也是他的智慧!”……一堂課就這樣,由學生的提問引入,在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暢所欲言中生成新的教學資源。這個過程中,我們收到的必將是一個跌宕起伏、百家爭鳴的盛況,這才是新課程改革所要追求的極致。
二、嘗試評價,關注學生的提問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內(nèi)驅(qū)動力唯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嘗試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開動腦筋、主動提問。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興趣,我采用“優(yōu)差搭配,以好促差,開展競爭”的形式,每周都要評出“最佳質(zhì)疑能手”,并給予表揚。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對同學提出或回答的問題進行修改、補充;對教師的講解發(fā)表意見和提出質(zhì)疑;贊揚那些敢于提問的學生,充分相信他們的質(zhì)疑能力。實踐證明,我們只要能根據(jù)教材特點,并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預設,那么,新的學習資源就會自然而然地生成。
例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城和運河》一課時,在學生自由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出了文中的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痹趯σ粋€學生的提問充分肯定后,我及時從這句話入手,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自由討論片刻后,有學生及時提出:“什么是奇跡?為什么說萬里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呢?”這個問題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內(nèi)涵卻是很深刻的。我急忙抓住“奇跡”一詞做了充分精當?shù)狞c評,然后鼓勵學生逐字、逐詞、逐句地去閱讀、分析、討論,學生在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之后理解到:長城高大堅固,經(jīng)歷了這么久的風風雨雨,依然屹立在祖國的北方,這是看得見的奇跡;還有一個看不見,但可以想象到的奇跡,即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僅靠無數(shù)肩膀、無數(shù)只手,卻修建成了舉世無雙的萬里長城,它凝結(jié)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這更是一個看不見的偉大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自然而然突破了。其實,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去質(zhì)疑,并對學生的疑問多鼓勵、多點撥,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在自己提出的、有針對性的問題解決中得到提升。
三、課外延伸,激發(fā)學生的提問潛能
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fā)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要多注重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把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要經(jīng)常性地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多質(zhì)疑,養(yǎng)成愛提問的好習慣。古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覀冎挥胁粩嗟丶橙≈R,才能不斷地進步。所以,我們在教完一篇閱讀課文后,要善于找尋一些同題材或同風格的文章進行知識拓展,從課外的閱讀資料方面不斷引來“活水”,輸送給課內(nèi)生成的新鮮“血液”,然后不斷反饋、應用。在實踐的層面上,教師當下可行的操作是努力引導學生把學習的視角伸向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不斷產(chǎn)生新的問題、新的意識。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荷花》一文的第二段,連用了三個“有的……”向人們展現(xiàn)了荷花的各種姿態(tài),描寫細膩、真實、入神。對于這個排比句的教學,我依然是通過自主閱讀、仔細揣摩,然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描述、回顧經(jīng)歷等去感受作者描寫荷花的那份細膩的心態(tài),讓學生自己去質(zhì)疑文中的描寫是否真實、形象。有的學生就提出了用“冒”字不像,我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活動的情景,去體會文中用這個“冒”字的動態(tài)感官用法。在課后,我趁熱打鐵,布置了一個這樣的小練筆:請大家?guī)е髡叩倪@份細致,到生活中去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問題,把發(fā)現(xiàn)到的問題拿到班級中交流。有個學生在課后小練筆中這樣介紹了村口的一個小池塘:“啊,這個小池塘真美?。〕靥晾锏乃宄阂姷?,許多小動物快活地在水里游來游去;池塘旁邊的柳樹在微風中輕輕擺動著自己的小辮子,可愛極了;湛藍的天空、碧綠的花草倒映在池水中,整個池面就像一個大鏡子,真是美極了……”
利用文本所蘊涵的潛在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有效提問、思考。這樣,經(jīng)過我長期地有意識地引導、訓練之后,學生的求知欲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了,小腦袋中的小問號變得越來越多了。漸漸的,他們就會一有疑便問,一有問必答,從而養(yǎng)成了善思好問的習慣。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特權(quán),還是學生探索知識、展示自我的一個有效手段。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不斷研究提問策略的時候,還要多多關注學生的質(zhì)疑為課堂帶來的生機,教師要善于激疑,鼓勵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貴有疑,學生多提問的過程才是更有效的學習過程,才更利于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質(zhì)疑,這正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手段之一,符合新課標的新要求。多年的教育實踐使我體會到:只要啟發(fā)得當,學生就能提出屬于自己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使學習的潛力充分發(fā)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