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是基礎(chǔ)教育中重要的工具學科,擔負著為提高民族素質(zhì)奠基的重要任務(wù)。而最好的語文學習材料就是語文教材。因此,如何利用教材(文本)上好閱讀課,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就成了眾多語文教師不斷研究、摸索的問題。
一、潛心咀嚼,張揚閱讀個性
每篇教學文本的遣詞造句都傾注著作者精心地推敲和打磨。解讀文本,就要學會從關(guān)鍵詞句入手,學會咬文嚼字,從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領(lǐng)會作品中的意境。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一文,就引導學生聚焦一個個小小的細節(jié),從而達到了深入解讀文本,提高學生語文理解能力的目的。
師:有一天,史鐵生站在窗前,看見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便過來擋在窗前,不讓兒子看,為什么?
生1:他會想,自己就像葉子一樣,從嫩綠到枯黃,從枯黃到落地,因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2:他會認為自己的生命很短暫。
師:一片樹葉黃了,落下來了,就意味著一個生命的結(jié)束。古人說:“自古逢秋悲寂寥?!鼻锾熳屓朔浅ky過,感到哀傷?!耙宦曃嗳~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鄙碛袣埣驳氖疯F生面對這“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會感到凄涼、悲愴,甚至于絕望。母親這一“擋”,告訴我們母愛是什么?
生:母愛就是一個動作,一個不起眼的動作。
師:這個動作是給兒子的——
生:這個動作是給兒子的一個希望。
師:母親擋住絕望,留下了希望。母愛是呵護,母愛是引導。
于老師拋出的“史鐵生看著這落葉,他會想什么”這一問題,在當時的課堂情境中,如同一把金鑰匙,打開了通向主要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大門,學生和人物的情感得到了共鳴:落葉悲秋亦悲己。隨后,于老師適時地補充了一些詩句,使充實的課堂又多了一份文學色彩。此時,再聚焦到這個尋常的動作——“擋”,學生自然就能體會出母愛的深沉。于老師對文本細致獨到的解讀使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生發(fā)聯(lián)想,孕育朗讀語感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喚醒生活的積累,牽引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產(chǎn)生和諧共振,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從而就能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情感的體驗。
如《筍芽兒》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中彈奏著樂曲,低聲呼喚著沉睡的筍芽兒:‘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把“春雨姑娘來了”,說成“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中彈奏著樂曲”,為什么這樣處理呢?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更多語感積累,所以感受不到其中的奧妙。鑒于此,可以設(shè)計一段師生對話。
師:你聽過春雨的聲音嗎?
生:聽過。
師:春雨落在葉叢中會是怎樣的聲音?
生:沙沙沙,沙沙沙。
生:滴滴,嗒嗒。
生:刷刷刷,刷刷。
……
師:多么美妙的聲音啊,難怪作者說——
生:春雨姑娘在綠色的葉叢中彈奏著樂曲……
師:你喜歡這句話嗎?誰能美美地讀讀它?
抑揚頓挫的朗讀,折射出學生們對語言的領(lǐng)悟和欣賞的成果。
三、抓實訓練,培養(yǎng)雙基能力
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適度的文本拓展與訓練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如蘇教版第五冊《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文章起始:“九月,從第一片樹葉落地開始,北大荒的秋天就來了。”大部分教師都會向?qū)W生介紹一個成語——一葉知秋。但有位教師卻與眾不同,抓住這句話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師:這一句話其實也就是四個字,是什么?
生:秋天來了。
師:同學們的習作《秋天的公園》《秋天的田野》《秋天的校園》……都是用“秋天來了”開頭的?,F(xiàn)在讓你寫這種題目,你會怎樣開頭呢?
生1:九月,從第一棵小草枯黃開始,家鄉(xiāng)的秋天就來了。
生2:九月,從第一朵菊花綻放金黃的花兒開始,公園的秋天就來了。
生3:九月,從田野里第一枝成熟的稻穗開始,熱鬧的秋天就來了。
……
這樣的教師是善于發(fā)現(xiàn)的,善于挖掘的,一句原本簡單的句子,在教者的引導下,變成了活生生的例子,成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工具。這才是真正的訓練,真正的發(fā)展。
識文本、促能力是一種細功夫、慢功夫。從細微之處入手,你就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世界的另一片天空——“文本無語笑東風,揣摩有情長思量。一粒沙子一世界,野花開處見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