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也好,“后進生”也罷,不論稱呼怎么變,變不了的是他們的“本質”——一些教師眼中的“差生”。他們在學習上“遲鈍”,品質上有“瑕疵”,教育他們的過程就成了剝繭的過程,一些教師的耐心被消磨殆盡,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無藥可救”??墒牵聦嵳娴氖沁@樣嗎?是學生無藥可救還是我們的方法不當?
有一天讀到了《做一只蘑菇》的文章,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墻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樣。
心理醫(y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y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yī)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辈∪它c點頭,繼續(xù)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y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來走去?”
醫(y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yī)生拿出了一個漢堡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東西?”醫(y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啦?!辈∪擞X得很對,于是也開始吃東西。
……
幾個星期以后,這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做一只蘑菇,就是設身處地理解。心理醫(yī)生在面對“一只蘑菇”的時候,沒有說服和教育,更沒有批評和指責,而是撐起一把傘像一只蘑菇那樣蹲到病人的身邊??此坪唵蔚囊欢?,其實背后需要多少對病人的理解!在面對一個問題學生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站在自認為正確的一面告訴學生:你不該怎樣怎樣。這讓我們一下子站到了學生的對立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離我們的希望越來越遠。如果蹲下來從一只蘑菇的角度去理解他們,就會被一些現(xiàn)實所震撼。一個生命從孕育到成長,充滿了歷險與艱難,當有一天他“蹲”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并不完全是他的錯。理解的基礎是了解,了解一個問題學生的家庭背景、養(yǎng)育方式,了解一個問題學生的成長歷程、變化階段,這有助于我們對他的理解。理解之后不應“站著”用悲憫、哀傷的眼神盯著他長吁短嘆,不應用搖頭、嘆氣來暗示他的不堪,更不應著急用激將法來激起他的奮斗精神。真正理解了,就撐一把傘靜靜地“蹲到”他的身邊,以心靠近他的心。在他疑惑時告訴他:“我也是一只蘑菇?!崩斫馀c陪伴亦是教育。
做一只蘑菇,就是以身作則地示范。被認同為“蘑菇”的心理醫(yī)生,過了一會兒起來走走,又過一會兒吃起漢堡。他在做這些的時候沒有商量也沒有號召,更沒有讓病人一起來。病人不解時,醫(yī)生反而“理直氣壯”地說:“當然可以了?!眴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更多的是貶低、否定和打擊,真正“蹲下去”的往往是他們的心靈?!白员啊睅缀跏敲總€問題孩子最大的問題,他們在面對人、事的時候不相信自己能行,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用語言告訴他“你能行”自然收效甚微。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想讓學生學會傾聽,我們就應聚精會神地聽學生說話;如果想讓暴力遠離,我們絕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當他想做又懷疑自己的能力時,我們就理直氣壯地告訴他:“當然可以了。”
做一只蘑菇,就是量身定做的標準?!耙恢荒⒐健倍自诮锹淅锊怀圆缓?,他最終只有走向死亡。心理醫(yī)生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讓他走一走,吃一點東西,滿足最低的生理需要。一把尺子作標準帶給問題學生更多的是負面影響。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應該有更適合他們的評價標準:只要今天比昨天能好一點就可以了。面對今天比昨天更好一點的自己,他們才會樹立起更強的信心?!斑^程好了,結果不會差。”當他一天天一點點變好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仍舊認為自己是“一只蘑菇”。
教育問題學生時做一只蘑菇,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放下”,放下姿態(tài),放下結果。
(作者單位:山東省海陽市朱吳鎮(zhèn)第一小學,煙臺,265136)
編輯 / 黃才玲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