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突圍與建構: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普法的影響

2013-12-21 02:14:32劉瑩
黨政研究 2013年2期
關鍵詞:普法法律

劉瑩

突圍與建構: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普法的影響

劉瑩

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我國普法理念的突破、普法主客體對法律的態(tài)度以及普法方式的改變都有重要的影響?!凹摇?、“國”思想中對個人權利的壓制以及禮法合一、德法并舉的方針對普法活動的開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傳統(tǒng)清廉文化對普法主體形象的樹立以及法律公信力的建立作用很大?!叭饲椤鄙鐣拇嬖跒槠辗ǖ纳钊霂砹颂魬?zhàn),但卻為普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思路?!昂椭C”、“民本”思想的提出更為“以人為本”指導下的普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本土資源。

法律文化;普法;以人為本;政治文化;清廉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法律文化的價值和觀念不僅深植人心,更對中國普法教育的深入提出了挑戰(zhàn)。長期困擾普法工作的群眾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普法實效難以達到等問題的原因都能或多或少地在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映射出來。誠然,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對“法”元素的忽略和淡化為普法工作帶來不小的阻礙,但不可忽視的是,其有益成分亦是滋養(yǎng)中國普法這朵“特色之花”的“本土之源”,因此,研究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有助于了解普法中問題的根源,更是解決普法一系列“頑疾”的“良方”所在。

一、“天理”、“國法”對普法理念的挑戰(zhàn)

中國法律文化中對“天理”和“國法”的認識過程也正是對中國傳統(tǒng)人治文化的梳理過程。無論是神本位所宣揚的“君權神授”之說,還是國本位所倡導的“法自君出”,實際上都是對以君主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的個人權力的強化和對權利觀念的扼殺以及對國民個人權利行使的遏制。在此語境下,法律就只能是統(tǒng)治階級維護秩序,實現(xiàn)管理的手段而已。

(一)神本位與個人意志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將“天命”與“王權”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其中“君權神授”的概念很好地詮釋了統(tǒng)治者個人意志始終是凌駕于法律之上的“合理”權威,并被視為高于所有人意志的“神意”,這種被賦予神話色彩的角色不僅使君主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特權,也使人們對統(tǒng)治者的各項政策甘之如飴,于是民心所向,國泰民安。在此基礎之上,對君主的“大不敬”也被上升到了觸犯“天威”的層面,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行為,是“藐視天綱”,其罪當誅。正如董仲舒所言“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法天而立道”〔1〕,由于人們世代所篤信的“天意”與君王的“人意”在本質上實現(xiàn)了完美的統(tǒng)一,那么王即是天,“王法”意即“天理”,君王的權威不容侵犯有如“天命”不可違之理所當然。因此,在這場“人”與“天”的較量中,“人”必然是處于劣勢。從這個邏輯出發(fā),既然與“天”斗必將付出巨大的代價,何不坦然的接受管理?這樣的決定對國民而言不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選擇,而是根本沒有賦予他們選擇的資格。于是,人們開始寄希望于統(tǒng)治者的“仁厚”、“恤民”,只要日子還過得下去,這個君主就是“圣明”的,這個朝代就被譽為“盛世”,而“人”“守本分”則可“終老”。

不難看出,神本位下所培養(yǎng)的“良好公民”和“守法公民”實際上是不斷夸大甚至神話以君主為首的“個人權力”和弱化甚至扼殺民眾的“權利觀念”的犧牲品,是以遏制民眾對自身權利的追求為代價的。這種對矛盾的美化或者逃避,不僅不能從根本上避免人們的反抗,反而會使人產生為何“只許州官放火,不讓百姓點燈”的質疑,而權力的過分集中也會導致個人意志的隨意性增強,使“朝令夕改”的可能性增大,更催生了中國人心目中對法律的不信任感。

(二)國本位與個人權利

也許從“國家”這個詞的構成就可以看出中國人對于“國”和“家”的理解,中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從來都是家庭而非個人,由家庭延伸而成的家族以及由同姓家族構成的宗族占據了中國民間社會的重要位置。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各級單位中,均實行家長制,無論是以“家”為單位的家長的個人權威還是以“國”為單位的君王的絕對權力都是由以血緣為紐帶的親屬關系所構建起來的,而作為一“國”之“家長”的君主更是擁有至上的皇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于法律,與其說是對君主個人“旨意”的補充,不如說是統(tǒng)治階級為民眾量身打造的“枷鎖”,因此,這個時期的法律無非是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實現(xiàn)對民眾管理的工具而已,而“法自君出,權尊于法”亦是大家了熟于心的準則。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向來將國家的利益凌駕于個人權利之上,甚至將國家之利稱為“大義”,個人權利稱為“小利”。因此,在二者發(fā)生沖突時,舍利而取義者謂之“重義”為世人所稱道,而舍義而趨利者謂之“小人”為世人之所不齒。影響中國人至深的“舍生取義”更是將國家和社會的“義”置于人的生命之上,義之所在,生命即使消殞也是“重于泰山”,利之所趨,即使茍活于世亦是“輕如鴻毛”。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法制的立足點始終不是個人,不是對個人利益的維護,而是強調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集團利益?!薄?〕

(三)不信任感:對法律工具主義的一種否定

無論是神本位下對當權者個人權力的強化和神話,還是國本位下對民眾權利的忽略和牽制,都使法律成為“御民”的工具,甚至淪為“暴政”的幫兇,所以,在中國人心中對法多有畏懼之心卻難有信仰之意。如果說權利意識的匱乏是在意識層面使中國人難以認識到自身保護問題的話,那么這種對法律的不信任感卻從根本上遏止了中國人拿起法律這件武器的機會。對古代中國而言,法律從來都不是“大眾”的,法律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被烙上了“階級”的印痕。這種對法律的工具主義認識,并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銷聲匿跡”,而更像是歷史遺留給中國人的特殊“基因”,在中國法律普及的過程中影響著普法主體和客體對法律的認知。對普法的主體而言,工具主義容易導致普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義務性規(guī)范”,著重對公民進行守法教育,而忽略公民合理的權利要求,普法主體的“義務本位”還容易讓客體產生“不違法不犯法亦可不學法”的錯誤認識,嚴重影響普法的進度和效果;對于普法的客體來說,這些連權利保護都避而不談的晦澀法律條文,對他們而言只是當權者偽善的緩和矛盾的伎倆,或者是富人津津樂道的權力游戲,自己從來都只能是權力的客體、法制的看客,法律對他們來說無異于一紙空文。正是由于這種不信任感的存在,使法律的普及工作難以深入人心。

二、清廉文化與普法主體形象之樹立

清廉一詞涵蓋“清明”、“廉潔”之意,傳統(tǒng)的廉潔文化中往往將“清廉”二字并列而用,其實,這兩個字各有側重。 “清”與“污”相對,偏重于描述官員自身的品行、修養(yǎng)和氣節(jié);“廉”與“貪”相反,著重對官員的金錢觀、道德觀和價值觀進行評價。由于中國社會中長期的司法、行政合一體制,司法官員長期由行政官員所兼任,司法活動本身難以逃離行政權力的干涉,這一點僅從“打官司”這個詞的構成上就可看出。而中國人對“打官司”的態(tài)度似乎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們以進“衙門”為恥,另一方面他們卻期盼所謂的“青天”能明斷是非、為民做主,這種矛盾的存在折射出中國人對“清官”的復雜情感。由于司法和執(zhí)法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普法,在普法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傳統(tǒng)的普法宣傳不同,司法作為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官員的清正廉潔、秉公執(zhí)法不僅是其個人素質的要求,也是維持法律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一)清官司法:司法領域中的活水之源

中國人的“清官”情節(jié)由來已久,這可以從廣為傳頌的“包青天”、“海青天”的故事中得到印證。這些被人們口口相傳、代代研習的故事雖多有夸張和神話的成分,但卻從另一個層面體現(xiàn)出中國人內心對官員“清廉”的強烈渴望。雖然這種將權利保護寄托于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官員”身上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現(xiàn)實的,但卻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對于官員公正司法、公平執(zhí)法的迫切需求。在普法教育中“法官司法”是一種重要的普法途徑,與單純的講授宣傳,一味的灌輸方式相比,對一個案件的旁聽解析,對案件結果的街談巷議都更能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從而達到很好的普法效果。因此,在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法官是否能做到“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往往成為人們衡量法律公正性、權威性的標尺,也直接決定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度和接受度。如果違背了公平性的原則,那么,這些“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就不僅是“弄臟了水流”更敗壞了水源〔3〕。

(二)秉公執(zhí)法:執(zhí)法層面的信任之基

如果說“清官司法”體現(xiàn)的是民眾對官員公平“斷案”的期望的話,那么他們對執(zhí)法領域的要求莫過于官員能“秉公執(zhí)法”。這里所說的“秉公執(zhí)法”主要有兩層內涵。首先,秉公執(zhí)法應該落腳于“法”,執(zhí)行的依據必須是法律,司法活動中的“援法而判”以及執(zhí)法活動中的“援法而治”都是事件得以秉公處理的前提,在摒除了人為因素的影響之后,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實現(xiàn)“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秉公執(zhí)法的第二層含義應該落實于“公”字,不僅要在執(zhí)法過程中彰顯“公開公正”,還要體現(xiàn)出法律的“公平適用”。只有消除了“選擇性適用”等人為因素和可變因素的影響,法律的穩(wěn)定性才能得以維護,法律的權威性才能得到維持。而對普法客體而言,這種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恰是法律公信力的集中體現(xiàn),是法律得其信任、被其接受、為其掌握的重要前提。

(三)清廉文化:法律公信力建立的一種保證

法律公信力是指人們對于法律的接受、認可和信任。使人們對法律產生這一系列情感并建立起信任度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法律本身的公平正義性問題,與立法層面對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專業(yè)化評價資格相比,司法和執(zhí)法領域的案件處理更能直接撥動人們對法律的直覺,這種直觀的感受會迅速地內化為心理排斥或者共鳴,繼而對人的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法律公信力的建立與法官以及執(zhí)法人員的個人素質和外在形象息息相關,個別案件中的“權錢交易、官官相護”損壞的不僅是官員的個人形象,更是使民眾滋生不平情緒,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強對法律不信任感的重要根源??v觀歷史,人們對“清官”形象的描述莫過于“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清廉執(zhí)法、為民請命”等,這些詞承載了中國人對“清官”、“廉吏”的情感期待,更透視出人們在司法領域以及執(zhí)法層面追求公平的拳拳之心。誠然,法律公信力的建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但官員在法律公信力建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司法過程中是否能公平決斷,執(zhí)法領域內是否能公正執(zhí)法,都成為民眾衡量法律可靠性和可信度的重要參數。所以,清廉文化對普法的作用:在于通過官員的“外樹形象,內修品行”契合了民眾的“清官”情節(jié),更為法律公信力的構建,普法實效性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三、差序格局下普法客體信任之構建

普法教育的客體對法律的信任前提在于對等級社會的打破以及對傳統(tǒng)無訟觀念的摒棄。從社會層面而言,“德”與“禮”的出現(xiàn)為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道德所形成的社會輿論壓力以及禮制所倡導的長幼有序、等級差別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但是,這種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沖擊了現(xiàn)代法治所提倡的公平意識,也為法律的普及帶來了不小的阻礙。如果不能消除等級觀念的影響,中國的普法教育必將流于形式,難以得到客體的接受和信服。只有實現(xiàn)了對禮制和德治的突破,才能從心理層面改變中國人對“訟”的認識,同時,法律才能發(fā)揮其“平之如水”的功能,實現(xiàn)其價值。

(一)社會基礎:“德”與“禮”的讓渡

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德”與“禮”作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在對國民的管理中長期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暗隆迸c“法”之辯即使在今天的法治建設中,仍舊是一個頗具研究價值的領域。法重規(guī)制,通過國家強制力鎮(zhèn)壓犯罪,震懾違法;德重監(jiān)督,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使人“習德”而“知恥”。在古代中國,“禮”與“法”往往被看做同義詞,其實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4〕。如果說“德”與“法”均是倚靠某種外在力量實現(xiàn)規(guī)范的話,那么“禮”則是在中國人長期的生活中代代相傳的習俗,維持禮的是傳統(tǒng),“人服禮是主動的”〔5〕。禮所倡導的“親親、尊尊”的原則,催生了中國人信奉已久的“三綱五常”。從家庭內部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到國家層面的“君為臣綱”無一不體現(xiàn)出封建家長制作風的特征。家族中族長的權威和君主的天威亦成為了排斥法律適用的手段,也使“法”成為可以替代或者可以忽略的存在。因此,只有消除了禮制中強烈的等級差別和等級概念,才能使“法”具備被人信任的條件。

(二)心理基礎:無訟與厭訟的摒棄

中國人認為只要個人都按照“德”和“禮”實現(xiàn)了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則國家欣欣向榮,人民豐衣足食,這時法律并無用武之地,但是當“禮崩樂壞”、“貴賤無序”之時,則“世風日下”,“爭訟繁多”。故而,在中國人眼里,“訟”是“道德衰微”〔6〕、“禮教缺失”的標志,這一點也可以從南宋詩人陸游“紛然爭訟,實為門戶之羞”,“紛然爭議,實為門戶之辱”〔7〕的描述中窺見一斑。因為訴訟行為本身被強加于道德色彩和評價,中國人給“打官司,進衙門”也貼上了“家丑”的標簽。而訴訟這種原本是為聲張正義,維護權利而設置的途徑,也失去了其應有的功能而長期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可。這種對訴訟的排斥心理對中國人來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其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這里不僅有對“獄”和“訟”的錯誤理解,認為犯罪和爭訟為一回事,也有禮制規(guī)制下的對法的不信任。這些心理層面上對法的不理解和曲解在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中影響尤甚,如果普及法律的過程中不能消除這樣的觀念,那么,法律“大眾化”的進程必將是舉步維艱的。

(三)差序格局:對法律公平性的一種考量

法律的公平性是法律保障功能的核心,這與禮制傳統(tǒng)中的等級有序的概念是格格不入的。如若“王子犯法”不能與“庶民同罪”,那么法律就只能是強者手中指向弱者之矛,對弱者而言,就不僅是對比力量懸殊的無助更有“手無寸鐵”之無奈,這是嚴重有違法律的公平性的;如果不能切實貫徹“同罪同罰”,那么法律即使制定完備也只能被束之高閣,“禮”、“德”的入法不僅使法律形同虛設,更為當權者公然違背“平等”提供了機會,這樣一來,法律不僅不能被民眾所信任,對于執(zhí)行法律的各級官員來說,法律也不是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隨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理解“選擇性適用”或者“不適用”。法律的權威性和公平性被踐踏至此,上至統(tǒng)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無一信服,這樣的態(tài)度給中國的普法活動造成了巨大的社會障礙和心理阻礙。

四、“人情”社會與普法方式之改變

中國人“重人情”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在“情”與“法”沖突中往往是“人情大于王法”,而“以情壓法,以情代法,以情亂法”的現(xiàn)象更是時有發(fā)生。這種“兼顧情理”凡事追求“合情合理”的行為不僅嚴重危害了“法制的統(tǒng)一”,更為普法活動的開展設置了不小的環(huán)境障礙;“照顧人情”、“照顧關系”等觀念更是“嚴重地威脅著法律的執(zhí)行,使國家常陷于法紀馳廢的危機”〔8〕。

(一)人情的阻滯

中國社會是一個“重關系、講人情”的熟人社會,這種傳統(tǒng)對中國人最大的影響莫過于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一旦發(fā)生事情,人們想到的往往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而是竭盡全力的“托人情”、“找關系”,仿佛他們從一開始就篤定認為如果沒有那些所謂的“關系”,事情肯定是辦不成的。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中,那些叫囂著自己有“后臺”有“背景”,法制觀念淡漠,對自己行為不加節(jié)制,肆無忌憚侵害他人權利的事情還是屢見報端。淺層意義上,為這些作惡的人撐起“保護傘”的是權錢交易中的“污吏”或者人情負累下的“權貴”,但深究其源,能使這種處事模式維持旺盛“生命力”的恰恰是人們的認同,這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和“大眾化”處理套路使法律停滯不前甚至讓道路邊,于是,受“情”之恩者,問題迎刃而解,對它夾道歡迎;而無“情”可講者,蒙受不白之冤,則心有不甘。

(二)法理的滲透

由于人情的阻滯,使法理在中國這個為人情所累的“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滲透一度遭遇瓶頸,在面對如此強大的“傳統(tǒng)”壓力時,法律的傳播和接受就不僅是時間的問題,更是方式的問題。法律這種看似毫無爭議的解決方法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適用前提在于對法律的了解和接受,如果缺少了這個要件,貿然地全盤推廣對鄉(xiāng)民們來說無異于外敵入侵般警戒,只是這里遭受侵犯的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堅守的“習慣”,是他們默默沿襲的“風俗”,所以,排斥感的產生是近乎本能的。對他們而言“合法”的并非都是“合情”的,更有可能與他們想要的結果相去甚遠。正如蘇力在解析《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時所作出的評論一樣:如果方式不當,“這種正式的法律干預會破壞這種社會關系和這個社區(qū)中人們之間的默契和預期”〔9〕。于是,“似乎法律得到了執(zhí)行,似乎公民的權利得到了保障,似乎正義戰(zhàn)勝了謬誤”,但卻損害了村民們賴以生存的、看不見的社會關系網,因此,不僅村民本人會困惑、會不理解,更要承受來自其他成員的非議和譴責,這一切對法律的接受和認同都相當的不利。

(三)貼近鄉(xiāng)民:普法實效性提高的一種可能

對中國這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一半以上的大國來說,判定全民普法成效好壞的關鍵在于農村人口的法律素質的提高,但是,農村普法活動中的問題繁多而復雜,并呈現(xiàn)出與城市普法不同的特點和傾向,慣常的普法模式在鄉(xiāng)村社會中的作用并不明顯。所以,農村普法活動必須要“抓重點,重需求,解難題”。所謂“抓重點”就是要重視在鄉(xiāng)村社會中村干部和族長等人的“個人威信”和“村民信任”,著重向這些人普及應有的法律常識和知識,使他們樹立起權利觀念,避免權力濫用。同時,也要更好利用他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個人聲望”,實現(xiàn)在糾紛解決過程中的鄉(xiāng)民普法?!爸匦枨蟆本褪亲鹬剜l(xiāng)民們對法律的需求,提供他們需要的法律服務,多以案例、榜樣教學方式,做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只有使普法貼近鄉(xiāng)民們的生活,切實解決他們所關注的“難題”和“熱點”,尊重過渡期鄉(xiāng)民們對“村規(guī)鄉(xiāng)約”的信任和依賴,肯定地方性知識和地方性經驗在糾紛解決過程中的作用,積極完善相關法律及制度,才能切實提高鄉(xiāng)村普法的實效。

五、“以人為本”視野下的普法教育之展望

“以人為本”最早出現(xiàn)于管仲對霸業(yè)的成就和人的關系的描述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10〕在他看來,“民”為“國之根本”,如果“本末倒置”則“國將不國”?!耙匀藶楸尽彼枷氲某霈F(xiàn)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精神,在同類的描述中最富盛名的莫過于荀子在《王制》中以“水”和“舟”的關系比擬君民關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則覆舟?!倍献觿t進一步將君主、國家以及國民的關系做了以下的排序“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雖然等級社會中的“民本”之說往往只是學者們勾勒的美好愿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對緩和階級矛盾,實現(xiàn)“官”、“民”和諧和社會和諧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這種對“人”的重視和肯定即使在現(xiàn)代也是值得推崇的。現(xiàn)代“以人為本”思想作為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內涵對普法教育的指導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普法教育的實施者是“人”,接受者亦是具有主體性的“人”,只有在尊重人的主體性,理解人的需要,關心人的實際生活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xiàn)“法”與“人”的和諧互動,當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到達一定的程度,當人們法律素養(yǎng)上升到一定的階段,即使有了爭議也能自覺運用法律進行救濟,當這種“私力救濟”已經足以解決糾紛之時,“法治社會”與“和諧社會”將實現(xiàn)的完美的統(tǒng)一,普法的效果也將得到完美的彰顯。

〔1〕漢書·董仲舒?zhèn)鳌睲〕.

〔2〕劉進田,李少偉.法律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365.

〔3〕培根.培根論說文集〔M〕.水天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93.

〔4〕〔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0-51,56.

〔6〕〔8〕范忠信,鄭定,詹學農.情理法與中國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01,26.

〔7〕陸游諸訓·戒子錄〔M〕.

〔9〕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1.

〔10〕管子·霸言〔M〕.

【責任編輯:劉 偉】

D920.0

A

1008-9187-(2013)02-0110-05

劉瑩,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31。

猜你喜歡
普法法律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普法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普法
普法
普法
普法
普法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兰坪| 黔西县| 延吉市| 浦县| 肥城市| 湘阴县| 肥东县| 曲松县| 建瓯市| 易门县| 大同市| 临朐县| 泸西县| 建阳市| 新龙县| 邯郸县| 广昌县| 芦山县| 汉沽区| 静安区| 徐州市| 博客| 北流市| 桂东县| 五常市| 忻州市| 馆陶县| 和田市| 华容县| 额尔古纳市| 雷州市| 长垣县| 西贡区| 淅川县| 华容县| 古浪县| 鄄城县| 花莲市| 聂拉木县| 台湾省|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