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璋
(新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浙江 新昌312500)
永和十一年,王右軍誓墓去會稽郡,歸隱浙江剡東,確切的地點(diǎn)于剡東何處?為使后人研究書圣的書法藝術(shù)風(fēng)格形成和發(fā)展、人生軌跡的變化,當(dāng)時(shí)社會狀況、人文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等,有必要進(jìn)行探討。
民國版《新昌縣志》記:“右軍隱剡東,創(chuàng)金庭道院于罕嶺?!盵1]今朝著前人指點(diǎn)的方向,再作一番求索。
下文中,暫將王右軍真實(shí)歸隱地稱為古金庭,浙江嵊州市金庭鎮(zhèn)華堂村的金庭稱新金庭。
(一)《會稽志》對王右軍歸隱地的記載[2]①
《會稽志》成書于宋嘉泰元年(1201),又稱為嘉泰《會稽志》。
《會稽志》嵊縣記:“金庭觀在縣東南七十二里孝嘉鄉(xiāng)。《道經(jīng)》云:‘王子晉登仙,是天臺北門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舊傳王右軍舍讀書樓為觀……今觀之東廡有右軍肖像,又有墨池、鵝池?!盵2]1768
《會稽志》嵊縣條下又記:“丹池山在縣東七十二里。舊桐柏山,唐天寶六載改為丹池?!显勒嫒嗽疲骸接型┌?、金庭,與四明、天臺相連,神仙之宮也?!墩嬲a》曰:‘桐柏山,高一萬五千丈,周回八百里,四面視之如一。其一頭在會稽東海際,其一頭入海中,是金庭不死之鄉(xiāng)……樹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其山臺盡五色金也。經(jīng)丹水而行,有洞天從中過,在剡、臨海二縣之境?!盵2]1828
《會稽志》嵊縣中記:“金庭鄉(xiāng)在縣東四十五里……孝嘉鄉(xiāng)在縣東七十里,管里五:桐柏里……”[2]1913
《會稽志》王右軍宅記:“舊經(jīng)云:‘羲之別業(yè)有養(yǎng)鵝池、洗硯池、題扇橋存焉。’……既謂之別業(yè),則疑宅不在是,或云嵊縣金庭觀,乃右軍舊宅,嘗舍讀書樓為觀,在縣東南七十二里孝嘉鄉(xiāng)。”[2]1951
《會稽志》記載:“桐柏山金庭館碑,沈約造。兒珪之正書……《系地》云:在嵊縣東七十二里本觀內(nèi),據(jù)記稱,永泰中,定居桐柏嶺,因地名建館,曰金庭館?!盵2]2030
分析《會稽志》上述所記:
1.地理位置和距離:一方面是大的位置范圍,古金庭在天臺北門的桐柏山中,位于天臺山與四明山之間。唐白居易《沃洲山禪院記》:“沃洲山在剡縣南三十里,禪院在沃洲山之陽,天姥峰之陰。南對天臺,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盵3]6905
白記說明古金庭介于天臺山北面的沃洲山與四明山之間?!短炫_山方外志》記:“天臺山……復(fù)有四門,智者大師以赤城為南門,以新昌石城為西門,徐靈府又以剡縣金庭觀為北門?!盵4]剡之石城山,即今大佛寺景區(qū)。那么,為天臺北門的金庭應(yīng)在石城山的東北方向?!?新昌)東至嵊縣界五十里,以孝嘉鄉(xiāng)為界。”[2]1929這說明古金庭所在的孝嘉鄉(xiāng)與新昌東部接壤。另一方面是小范圍確切的方位距離,“金庭觀在縣東南七十二里孝嘉鄉(xiāng)?!薄靶⒓梧l(xiāng)在縣東七十里,管里五”,其中有“桐柏里”。說明真正的古金庭并不在嵊縣東四十五里的金庭鄉(xiāng),而應(yīng)再向東15市里或17市里,即石城山的東北方,嵊縣與新昌縣交界之地,才是古金庭的確切位置。
2.山體高大:“桐柏山,高一萬五千丈,周回八百里?!边@是不確切的數(shù),喻指山體高大。“在會稽東海際,一頭入海中?!敝干矫}連綿,盡入東海,而不是指某一座山。據(jù)《赤城志》載:“天臺縣,本漢始平縣,晉太康改始豐,屬臨???。宋(劉宋)因之,隋廢……國朝(宋)建隆(960-963)初改今名?!盵5]5065在北宋建隆(公元960年)以前,尚無天臺縣名,凡以前文獻(xiàn)所說“天臺”即指天臺山脈,區(qū)域跨臨??ず蜁?。又據(jù)《寧??h志》記:“西晉太康元年(280),晉將王浚平吳,請析臨海之北二百戶、鄞地八百戶置寧??h,治地白嶠,屬臨??ぁ幒J剂⒖h?!盵6]4由此可見,南朝時(shí)始豐與寧海皆屬臨???。從“經(jīng)丹水而行,有洞天從中過,在剡、臨海二(數(shù))縣之境”記述看,舊桐柏山脈跨越當(dāng)時(shí)剡與臨??は碌氖钾S和寧海數(shù)縣,而不是一縣之地。今天臺縣桐柏之名,為唐司馬承禎建桐柏宮后才起。桐柏宮不能等同于桐柏山。因此說,古金庭所在之桐柏既不是一縣之地的天臺桐柏,也同樣不是嵊州市華堂新金庭,更不是諸暨的苧蘿山,而與河南、湖北兩省邊境的桐柏山毫無干系。
3.環(huán)境特征:金庭不死之鄉(xiāng)在桐柏之中,樹則蘇紆珠碧,泉則石髓金精,其山臺盡五色金也。
4.《會稽志》成書時(shí),古金庭依然存在,志中兩次提及“今觀之東廡有右軍肖像,墨池、鵝池”。
(二)方志《剡錄》對王右軍歸隱地的記載
《剡錄》記:“又東為丹池山……池有水赤色,勺之潔白。是為金庭洞天,晉右軍羲之居焉。墨池書樓,遺雅不絕?!薄浮渡锨嘟?jīng)》:‘洞天在天臺桐柏山中,方四十里,其北門在此山小香爐峰頂,人莫見之?!衷唬骸畷x王右軍家于此山,書樓墨池舊制仍在。南齊道士褚伯玉于此山置金庭觀,乃右軍之家也。’”接著又記載:“其南為刻石山,山舊有衛(wèi)夫人碑,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盵7]2357
《剡錄》又記:“金庭觀,在剡金庭山,是為崇妙洞天,金庭福地?!薄坝謻|為洞山,山中人皆姓董,又曰董山?!薄叭ビ^二里,曰再渡村(世傳右軍渡此,見山嶺崇峻,以為罕有,故謂之‘罕嶺’)?!薄叭ビ^東一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勢入天,上有赤水、丹池(池可丈余,深不可測,其水色赤,勺之則其清如鏡,禱雨甚靈)。舊為王右軍宅,東廡設(shè)右軍像,有書樓、墨池、鵝池。右軍舍宅為觀,初名金真館,又改金真宮?!盵7]2425
《剡錄》,宋代學(xué)者高似孫著,成書于宋嘉定七年(1214)。因高氏為嵊縣本地名士[8],從今之《真誥》書前有高氏所作的序看來[9],他對《會稽志》引用《真誥》之說和《真誥》對本地名山所記,不會是人云亦云,如沒調(diào)查就難以說出墨池書樓、王右軍宅、丹池等古金庭遺跡的細(xì)節(jié)來。他的《夜宿金庭洞》詩,即為實(shí)地調(diào)查的記錄,所以《剡錄》之記是可以采信的。
從《剡錄》所記能看出古金庭幾點(diǎn)明顯的特征:
1.明確古金庭的地址:東邊有董姓人居住的董山,丹池在離“觀”東一十五里的大湖山,舊為王右軍宅。去“觀”二里,曰再渡村。此“觀”即金庭鎮(zhèn)華堂村的新金庭觀。真正的王右軍宅不在今“觀”所在地華堂村,而在離觀東15里的大湖山。
據(jù)清康熙《金庭王氏族譜》載: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二十六世孫王弘(宏)基(1068-1126)從金庭觀遷居臥猊山麓之巖頭(今華堂村)為華堂派始祖。高氏著《剡錄》時(shí)(1214),古金庭遺跡仍在的情況下,華堂王氏又在自己的居住地新建了金庭觀。
今天,大湖山依然同名;再渡村已改為濟(jì)渡村;董山現(xiàn)名董村,離王罕嶺東南約3千米左右。《資治通鑒》記:“式曰:‘賊(裘甫)無所逃矣,唯黃罕嶺可入剡,恨無兵以守之?!盵10]3300崇山中的普通山嶺為何唐代朝廷命官王式也如此熟悉?說明大湖山中的王罕嶺早已不同凡響。
2.王右軍宅所在地的特征。(1)丹池山,“池有水赤色,勺之潔白”,這一特征是后人難以偽造的;(2)池“禱雨甚靈”,新嵊當(dāng)?shù)匕傩諏Ω珊抵昕汕笥甑牡胤蕉挤Q之為龍?zhí)叮?3)南為刻石山,有石可刻;(4)南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5)山北有小香爐峰;(6)王右軍出入需經(jīng)過再渡村。
(三)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對古金庭之述②
“永泰元年,方遂初愿,遂遠(yuǎn)出天臺,定居茲嶺。所憩之山,實(shí)維桐柏。實(shí)靈圣之下都,五縣之余地。仰出星河,上參倒景。高崖萬沓,邃澗千回。因高建壇,憑巖考室。……事昺靈圖,因以名館?!?/p>
沈約之文告知古金庭所在的信息:
1.定居的桐柏嶺或金庭嶺離天臺山主峰很遙遠(yuǎn),且在五縣交界。
2.地勢很高,人一抬頭就會超出天上的銀河;人在日月之上,日月之光反從下照,形成倒影[12]。
3.周邊是懸崖層疊,深遠(yuǎn)的溪澗眾多而曲折。
4.附近的山峰迥然卓立,高入霄漢,好像要將河漢中的星辰分隔開一樣。
5.祭神朝圣的平地同樣建在靠近云層的地方,窗欞凌駕于高大的山巔而開設(shè)。
6.要到達(dá)金庭館,經(jīng)過溪澗的道路需克服許多艱難險(xiǎn)阻,森林廣袤而青翠茂盛。
(四)唐裴通《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所述之古金庭所在
“越中山水之奇麗者,剡為之最。剡中山水之奇麗者,金庭洞天為之最。其洞在縣之東南。循山趾而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爐峰,其峰即洞天之北門也……真天下之絕境也……是以瑯琊王羲之領(lǐng)右軍將軍,而家于此山。其書樓墨池,舊制猶在……其金庭洞天,即道門所謂赤城丹霞第六洞天者也……過此峰東南三十余里,有石竇牙為洞門,即洞天之便門也。人或入之者,必贏糧秉燭……莫臻其極也……登書樓,臨墨池,但見其山水之異也,其險(xiǎn)如崩,其聳如騰,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四層,而謂天可升?!盵3]7520
裴文對古金庭所處位置、環(huán)境、建筑物、人文歷史、地藐特征都記得非常詳盡。
1.古金庭洞天風(fēng)光奇特迤邐。
2.洞在(剡)縣東南,循山趾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爐峰。
3.小香爐峰頂為古金庭洞天的北門,峰東南三十余里有石竇牙為洞門的山洞,深不見底。
4.符合道家悠游自在、超然物外的自然環(huán)境。
5.山水迥異,有如將要崩裂樣險(xiǎn)要;有騰空而起的高突,有像胳膊肘兒一樣的山體延伸;有并排矗立而眾多的大小山頭。
6.山高得好像不用登上三四層樓就升到天空了。
(五)其他詩文對古金庭的描述
1.梁·沈約《游沈道士金庭館》:“……銳意三山上,托慕九霄中……山嶂遠(yuǎn)重疊,竹樹近蒙籠。開襟濯寒水,解帶臨清風(fēng)……朋來握石髓,賓至駕輕鴻。都令人徑絕,唯使云路通。一舉凌倒景,無事適華嵩……”[2]2132
2.宋·李易《居剡一篇寄鄭天和》:“金庭洞在桐柏山,山高一萬八千丈。中有神仙不死區(qū),郁郁黃云覆其上。透巖流壑繞四旁,面勢參差皆意向?!盵7]2413
3.宋·天臺金卞《游金庭觀》:“尋真窮養(yǎng)浩,崇妙路迢迢。洞掩峰千疊,塵分水一條。白云生石壁,飛閣插崖腰。隱隱存仙跡,渾疑在碧霄?!盵7]2426
4.宋·淮南馬并《游金庭觀》:“右軍學(xué)業(yè)隱林丘,世隔年馀景尚幽。苔鎖一泓殘墨沼,云遮三級舊書樓。欣逢羽客開金闋,快睹仙童侍玉旒。自怪今朝脫凡骨,飛身得向洞天游?!盵7]2427
5.宋·四明朱同《游金庭觀》:“憶昔羲之古事修,龍?bào)丛凭碜潆y搜。鵝池墨沼今雖在,誰復(fù)書堂筆下求?”[7]2427
6.宋·羽士李太澄《游金庭觀》:“步步溪山轉(zhuǎn)幾重,五云深處敞琳宮。峰巒秀擁神仙致,門徑清無世俗風(fēng)……”[7]2427
7.宋·錢惟演《送張無夢歸天臺山》:“金庭霞標(biāo)云半中,巖扉澗戶凌太空?!盵13]6731
8.宋高似孫《夜宿金庭洞》:“夙聞桐柏山,下有金庭洞;五云所出沒,千翠相迎送;川明芝自燁,夏冷雪猶凍;沙泉涇陽水,蒼碧孕陰峒;天光抱瓊臺,神力扶蘭棟;其左聞蒼蚪,其西翔紫鳳……”[14]
以上詩作對古金庭環(huán)境特征描述有:高入霄漢,在崇山峻嶺間,如“山嶂遠(yuǎn)重疊”,“山高一萬八千丈”,“云遮三級舊書樓”等等;道路艱險(xiǎn),如“都令人徑絕,唯使云路通”、“龍?bào)丛凭碜潆y搜”、“步步溪山轉(zhuǎn)幾重”等等;周圍山勢險(xiǎn)峻,如“透巖流壑”、“白云生石壁,飛閣插崖腰”,“巖扉澗戶”,等等;有奇物石髓,沈詩中“朋來握石髓”與《真誥》中的“泉則石髓金精”。
(六)其他文獻(xiàn)所記。
1.隋尚杲《瀑布山展墓記》:“嘗聞先師智永和尚云:晉王右軍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大業(yè)辛未,杲游天臺過金庭,卸錫雪溪道院,訪陳跡,覽佳山,因記先師遺語,求右軍墓,得于荊榛之麓,略備邱塋之制,墓而不墳,樸而不甃?!?詳見新金庭王右軍墓前碑記③)
2.唐襄陽公平陽路應(yīng)撰寫的《唐越州剡縣鼓山王右軍祠堂碑文》載:“(王羲之)舍宅為戒珠寺,創(chuàng)金庭道院于廠(hǎn)嶺?!盵15]
在清乾隆己酉(1789)版《新剡瑯琊王氏宗譜》中則記為“創(chuàng)金庭道院于功嶺”。
在《天姥王氏宗譜·崇報(bào)堂》和民國丙寅(1926)版《梅山王氏宗譜》中記為“創(chuàng)金庭道院于梅嶺”。
3.明成化《新昌縣志·縣境圖》和明萬歷《新昌縣志·輿地圖》中,右上方表示河流圖中文字注明“水自金庭來”[16]。
分析以上文獻(xiàn):(1)尚杲游了天臺,并在雪溪道院歇息后到金庭,這已明確古金庭與雪溪不遠(yuǎn);(2)當(dāng)時(shí)存有南朝陳跡,并說明山水之佳;(3)右軍墓是“求”“得”,說明尋找右軍墓不是容易之事,當(dāng)時(shí)已荒湮。
王氏宗譜中的“廠嶺”、“梅嶺”、“功嶺”,是因?yàn)橥鹾睅X西南有梅溪嶺(現(xiàn)稱梅坑),西北有陳公(后訛為“成功”)嶺,屬同一處地方:王罕嶺(即古之“廠嶺”)。據(jù)《陳公嶺隧道碑記》,“陳公嶺”之名的出現(xiàn),應(yīng)在南宋咸淳(1265-1274)之后④。從《梅溪胡氏宗譜》看,“十里梅溪”、“梅嶺”名稱的出現(xiàn),應(yīng)在五代吳越國時(shí),胡氏始遷祖胡璟定居胡卜之后,于溪邊廣植梅樹而來。從現(xiàn)有的資料分析,“廠(hǎn)嶺”應(yīng)為古代“罕嶺”的本名,并從今嵊州市華堂新金庭王右軍墓所在地名“后廠(hǎn)”也能說明:“廠(hǎn)嶺”為古“廠(hǎn)”名,“后廠”是為了區(qū)別古“前廠”而設(shè),意味著尚有“前廠”之地之墓。王罕嶺附近一處元代的董村水晶礦摩崖題記中,有“中書左丞親率左右于石廠(hǎn)山獲水晶一藏”的記刻⑤[17]93,也佐證“廠(hǎn)”為當(dāng)?shù)毓糯孛米帧?/p>
明代新昌地圖右上方的“水自金庭來”,既說明古金庭位于新昌境內(nèi)的東北角,又說明古金庭是一河流的發(fā)源地,從圖中河流看,為古剡黃澤江上游的一個(gè)源頭。這剛好與王罕嶺位置合。
王罕嶺,地處原剡縣城(今嵊州市區(qū))東南,現(xiàn)在考察他哪方面與古文獻(xiàn)所記的古金庭特征相符呢?
(一)方位與距離相符。王罕嶺,位于嵊州東部的大湖山南緣,是新昌縣、嵊州市東部與奉化市三縣市的交界地;大湖山南端在大湖坑腳的大湖坑村和許家山腳的王家年村一帶,并以沙溪江為界,東南另與天臺山脈的水簾尖(古岇山)、菩提峰相連;北則連綿起伏與四明山脈相接。所處之地為古剡縣東部之山,現(xiàn)屬新昌,西北四明山屬余姚市、東北為奉化市、東南為寧??h、南為天臺縣;東北山腳有一村,名為剡界嶺,千百年來,半個(gè)村屬奉化,半個(gè)村歸新昌,到1961年,整個(gè)村才劃入新昌管轄,也為余地之說佐證。因此說南朝時(shí),王罕嶺所處之大湖山實(shí)為當(dāng)時(shí)的剡、余姚、鄞、始豐、鄮或?qū)幒N蹇h交界,與古文獻(xiàn)所記“五縣之余地”相符。奉化,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析鄞縣置,南朝時(shí)尚無奉化縣[18]3407,隋時(shí),柳顧言在《天臺國清寺智者大師碑》中稱:“鄞南之金庭峻極于天仰”[19],當(dāng)時(shí)的鄞南即為今天的奉化南,王罕嶺正處于今奉化市南部。
現(xiàn)在,王罕嶺有“外灣”和“里灣”兩個(gè)自然村,外灣村后有一名叫“嵊縣峧(gǎo)”的山岡,過去,峧上是新昌地,里灣村在峧上為新昌管轄;峧下為嵊縣地,外灣村在峧下屬嵊縣,舊由嵊縣孝嘉鄉(xiāng)所轄。2007年調(diào)查時(shí),外灣村民家門上方仍掛著一塊“嵊縣第七區(qū)爐峰鄉(xiāng)石嶺路第六一號61”的門牌。問詢外灣村民得知:外灣距嵊縣城為35千米,里灣距嵊縣城36千米,到華堂金庭觀7.5千米。嵊州市交通局立在王罕嶺北側(cè)的《陳公嶺隧道碑記》也有記述④。
從文獻(xiàn)所記到達(dá)古金庭需經(jīng)過的地名順序:小香爐峰、再渡村(今濟(jì)渡村)、大湖山、王罕嶺可知,今天的王罕嶺才是真正的古金庭所在。小香爐峰位于王罕嶺的西北,與《上青經(jīng)》記“其北門在此山小香爐峰頂”、唐裴通記“循山趾而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爐峰,其峰即洞天之北門也”符;從剡縣城到王罕嶺,古道就必須經(jīng)小香爐峰下、再渡村的平溪,才能達(dá)大湖山南部的王罕嶺;再渡村的平溪,符合王右軍當(dāng)時(shí)來回“再渡”的實(shí)際。
雪溪離王罕嶺東南約10千米。雪溪為剡溪源頭之一?!墩憬沤竦孛~典》載:“雪溪,古水名,在新昌縣東南雪溪鄉(xiāng)?!盵20]851從雪溪到王罕嶺只需步行2小時(shí)左右,隋尚杲從雪溪道院至王罕嶺較方便。
(二)山體特征相符。從眾多文獻(xiàn)記述中看出,山體高大是古金庭所在的主要特征之一。王罕嶺北與四明山相連,南與天臺山脈相接,連綿數(shù)十里,高大不用言表。王罕嶺最高處白塢崗海拔670米,較低的嵊縣峧(gǎo)海拔504米,與平均海拔70米的華堂村及新金庭相比,最高處相對高度600米,最低處也高出400余米。人站立在王罕嶺之巔,產(chǎn)生“仰出星河,上參倒景”“不三四層而謂天可升”的感覺就很自然了。
(三)山水之異的環(huán)境特征相符。
1.丹池赤水、石髓金精、山臺盡五色金。王罕嶺嵊縣峧(gǎo)的東南坡山岙,20世紀(jì)60至70年代已筑有眠牛灣水庫,庫水流出的水渠中,目前依然能看到古人所說的丹池赤水這一奇觀;在眠牛灣水庫壩大面積的護(hù)坡塊石上,同樣可以看到石髓金精、山臺盡五色金的壯麗場面。
2.半山有巨井、南山可刻石。王罕嶺南有一地名高瀑山,其半山腰有被稱水龍洞和旱龍洞的兩個(gè)洞穴。外灣村民說:如遇干旱年庚,用舀糞勺到水龍洞水中翻幾下,天就會下大雨。當(dāng)?shù)卮迕裾f:水龍洞內(nèi)有蛟龍,蛟龍生活環(huán)境最潔凈,如人用污穢的糞勺去干擾,它就會用大風(fēng)大雨來報(bào)復(fù)人類。由此,我們可發(fā)現(xiàn)千百年來,“南山之半有巨井,井有蛟”這一記于典籍之事物的傳承。在水龍洞和旱龍洞口周圍,多處有平滑的大塊巖壁適宜刻字,有的巖石上至今尚留有點(diǎn)畫的刻痕。
3.丹池“禱雨甚靈”。王罕嶺有一地名叫龍?zhí)秿?,根?jù)當(dāng)?shù)亟處熢跸壬恼{(diào)查考證,龍?zhí)秿徏垂诺こ厣健,F(xiàn)依然健在的王右軍后裔王翼中先生說:“抗日戰(zhàn)爭時(shí)期,我跟叔父從家里(龍皇堂村)到孫家田村走親戚,為了躲避駐守沙溪據(jù)點(diǎn)的日本佬盤查,繞道王罕嶺,路過龍?zhí)秿彆r(shí),叔父告訴我:‘這是祖上羲之的墨池,王羲之的像已被華堂金庭觀抬去?!?dāng)時(shí),墨池旁有兩個(gè)殿,一個(gè)龍皇殿,屋有三間,右邊殿上掛著一塊扇形的匾,匾上書正楷‘丹池’兩字;另一個(gè)是羲之殿,屋一間,內(nèi)只剩一個(gè)像座?!爆F(xiàn)尚存的丹池遺址,當(dāng)?shù)卮迕褚琅f稱為龍?zhí)?,一遇干旱,老人們就會去那里燒香求雨?/p>
4.地勢高危,道路險(xiǎn)要。因王罕嶺山體三面騰空而起,而剩下的一面又是連接大湖山主峰,山勢坡度大,懸崖峭壁分布眾多,從而形成了古詩文所述的“高崖萬沓,邃澗千回”“喬峰迥峭,擘漢分星”“其險(xiǎn)如崩,其聳如騰”和“白云生石壁”等自然特征。如人要上王罕嶺,必須沿騰空的山巖攀登,路途之艱險(xiǎn)就不難想象了。
5.東南三十里有深不見底的山洞。如唐裴通所記,離王罕嶺東南15千米左右的大市聚鎮(zhèn)水簾村前(古岇山腳下),有一深難探底的海門洞,當(dāng)?shù)卮迕裼址Q其為仙人洞,地方志記載舊稱真溪洞或碧桃洞,傳說晉阮裕曾居此⑥[1]。
6.王罕嶺有壯觀的瀑布多處。在高瀑山,就有高泄巖飛瀑、水龍洞飛瀑、鬼頭巖飛瀑等,處處從懸崖飛瀉,蔚為壯觀。
(四)道家洞天福地要求相符。要尋求古金庭,有必要了解:其一,王右軍是一位信奉道教的人物,《晉書》王羲之傳和道教典籍《真誥》都有明確記述[9]285。其二,金庭洞或金庭山屬于道教名山,《真誥》中的夜降八真人,第八位就“多論金庭中事”[9]21,桐柏山真人歌有“寫我金庭館,解駕三秀畿”句[9]45。道教典籍《云笈七簽》中,司馬承禎的“天地宮府圖”劃分的三十六小洞天,“第二十七金庭洞,周圍三百里,名曰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盵2]616其三,王右軍選擇桐柏山之金庭歸隱的重要原因,是此地為其祖先王子晉升仙處。
根據(jù)張廣?!短埔郧暗澜潭刺旄5厮枷胙芯俊罚骸岸刺旄5厥澜缗c我們所處的大天世界相似也具有各自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組成因素……一般而言,洞天世界對世人是不敞開的,它們的存在具有很大的隱秘性。”[22]王罕嶺的特殊環(huán)境,一是很少有人到達(dá),具有相對隔絕性;二是位于高山之巔,在生產(chǎn)力極低下的古代,很難想象會有人類生存的條件,因此也就無人去干擾既已生存的人們,具有隱蔽性;三是里灣有大約2平方公里的平緩?fù)恋?,適宜耕種,具有古代先民山居生存條件。他的隔絕性符合“修煉洞天”類型;他的隱蔽性又符合“避世洞天”類型;山巔平坦的地理特點(diǎn)又符合“仙居洞天”類型;還有眾多適宜道家初始時(shí)期居住的洞穴,如除水龍洞、旱龍洞以外,還有任家畈洞、樹貍洞、蜂桶巖洞、小畈崗洞、財(cái)神洞等,這些洞中,較大的能容下幾十人。
(五)與東晉名士游棲的地域范圍相符。王右軍友善的名士中,阮裕(字思曠)、支遁(字道林)、孫綽(字興公)、戴逵(字安道)等都在剡東或隱或游?!叭罟獾?裕)在東山,蕭然無事,常內(nèi)足于懷。”[23]643這里的東山,指剡縣東部之山[23]28?!按靼驳兰葏柌贃|山”[23]648。這里的東山也同指剡縣東部之山,王子猷雪夜訪戴[23]753,從山陰到剡東。因談?wù)摗肚f子·逍遙游》而使王羲之“披襟解帶,留連不已”[23]195的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印山而隱”[23]800的故事廣被流傳,后“投跡剡山,于沃洲小嶺立寺行道”[24]159,并在《上書告辭哀帝》中說:“貧道野逸東山,與世異榮,菜蔬長阜”[25]2365,同樣居剡東。“孫綽賦《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見止足之分。(《中興書》曰,乃經(jīng)東山,建五畝之宅)?!盵23]195并作《天臺山賦》,此東山也為剡東,只有剡東才與天臺山毗連。更重要的是支道林因人買山的深公竺潛,又名道潛,字法深,俗姓王,山東瑯琊人,晉丞相王敦之弟[24]156?!皶r(shí)剡東岇山,復(fù)有釋道寶者,本姓王,瑯琊人,晉丞相導(dǎo)之弟?!盵24]171在剡東避世隱居的除王右軍好友外,還有他的父輩親人。
(一)上馬石和銀庭寺。古道通過的里灣村口有一上馬峧(gǎo),峧中有兩方大石,高約1.2~1.6米,當(dāng)?shù)卮迕穹Q這兩方大石為王羲之的上馬石;里、外灣村的村民們叫庵基崗的地方,龍皇堂村民稱為銀庭寺,當(dāng)?shù)卮迕裾f:“先有銀庭寺,后有金庭觀,古代是這樣傳下來的?!?/p>
(二)晚香嶺(古又稱萬鄉(xiāng)嶺)有王右軍廟。王罕嶺東北山腳下的奉化市晚香嶺村中傳說:皇帝六道詔書征召王羲之回朝廷做官,他在該村西北的青流山洞中躲了下來。后人為紀(jì)念他,稱詔書送達(dá)處為六詔,現(xiàn)有六詔的地名,至正《四明續(xù)志》記:“奉化剡源九曲溪,一曲六詔有晉王右軍祠?!盵26]4680晚香嶺在古代建有王右軍廟,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廟規(guī)模比古代的小,但留下了原有楹聯(lián):“想當(dāng)年喜寫黃庭鵝不見,臨此地青流白石硯猶存?!?/p>
(三)征召王羲之的詔書所到地名。當(dāng)年皇帝征召王羲之的詔書到達(dá)地都含有“詔”字的地名,上述傳說的六詔村在王罕嶺東北山下;真詔村則在王罕嶺東南山下;長詔村又在王罕嶺南的沃洲山下。這些與王右軍當(dāng)年活動地域有一定關(guān)系。
(四)王罕嶺仍居住著為王氏守山的后裔。外灣村民俞金洋說:“我們祖上到王罕嶺守山至今已有十多代,聽老一輩講,最早為觀(新金庭觀)下王家(華堂村王氏)望山的是小將曹氏人,后來是坑西呂姓人,接著是我們俞家。過去,這里的山、地、田都是觀下王家的,土改時(shí)政府把土地和山林分給了我們?!?/p>
(五)高瀑山因是華堂王氏的太公墳山,仍舊屬嵊州管轄。剡分新、嵊后,王罕嶺成為兩縣交界處。作為古金庭所在的里灣村和書樓墨池所在的龍?zhí)秿?丹池山),還有王罕嶺十五平方公里的山地都劃歸了新昌,只有外灣村屬嵊縣,而位于新昌山地間的高瀑山卻劃歸嵊縣,是明顯的“插花山”。1958年,新嵊兩縣合并。1961年新嵊再分設(shè)時(shí),嵌在新昌群山中的高瀑山為“插花山”,屬調(diào)整對象,但在原屬嵊縣的外灣村也劃歸新昌管轄的情況下,因高瀑山是華堂王氏太公墳山卻未調(diào)整,至今仍為嵊州市金庭鎮(zhèn)華堂村的“飛地”。
(六)王罕嶺里灣村,尚有重大規(guī)模性的建筑物遺存。在里灣村,有一些非當(dāng)?shù)禺a(chǎn)的花崗巖石,被采磨加工得很規(guī)整,如不是巨富人家或重大公益事業(yè),這些石塊很難搬運(yùn)上山。根據(jù)當(dāng)?shù)厥厣饺说慕?jīng)濟(jì)狀況,不可能遠(yuǎn)途運(yùn)石建居所。盡管這些石材經(jīng)歷了千年風(fēng)霜雨雪的侵蝕,但仍能看出它所蘊(yùn)含的人文價(jià)值。
(七)龍?zhí)秿徤杏泄沤ㄖz址。在舊為墨池書樓所在的龍?zhí)秿彛?960年代還保留原墨池方整的池形,1970年代初大力發(fā)展杉木基地時(shí),才廢池成山。2007年春,當(dāng)?shù)卮迕袂謇砉懦氐乇頃r(shí),出土了大量的厚重瓦片及少量陶瓷片。
自漢高祖六年(前201)會稽郡下置剡縣至后梁開平二年(908)間,新昌屬剡縣境,此時(shí)期在王罕嶺古金庭所發(fā)生的事件,當(dāng)屬縣內(nèi)之事,無須紛爭。開平二年后,吳越王錢镠析剡東13鄉(xiāng)置新昌縣,王罕嶺成為新剡兩縣交界處,古金庭所在地又歸屬了新昌,此后在王罕嶺所發(fā)生的事件,就可能會產(chǎn)生糾葛。
隨著王氏后裔人口繁衍增多,王罕嶺山巔已不適宜他們居住,大湖山下現(xiàn)稱華堂那方平坦的土地就自然成為他們的首選,然而,王氏祖墓及先祖留下的遺跡卻在十五里外的王罕嶺,后裔到縣境外活動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約,尤其是農(nóng)耕的古代,不可能大規(guī)模投資修繕遙遠(yuǎn)的古金庭建筑物。古金庭的逐漸湮沒,新金庭的異地產(chǎn)生是順理成章之事。
高似孫撰《剡錄》時(shí),剡已改嵊,新昌早從剡縣中析出,但高氏依然以剡為地域范圍來記述,將新嵊交界處王罕嶺發(fā)生的古金庭逸事記入了《剡錄》。到后來,隨著世事的變遷,人們對地處深山王罕嶺的古金庭漸漸淡忘,而以華堂新金庭替代了古金庭。筆者認(rèn)為古金庭另有遺址存在于王罕嶺,新金庭是古金庭在異地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一是書圣王右軍的真實(shí)歸隱地古金庭在浙江省新昌縣境內(nèi)的王罕嶺;二是嵊州市金庭鎮(zhèn)華堂村的新金庭是后起的,它的復(fù)制應(yīng)在后梁開平二年(908)之后,更確切點(diǎn)是在北宋宣和七年以后與《剡錄》成書之前;三是王罕嶺的地下尚存晉以來的文物,亟待保護(hù);四是還古金庭本來面目是我輩之責(zé)。
注釋:
①﹝梁﹞陶弘景撰,趙益點(diǎn)校《真誥》,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62頁載:“桐柏山高萬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視之如一,在會稽東海際,一頭亞在海中。金庭有不死之鄉(xiāng),在桐柏之中,方圓四十里,上有黃云覆之。樹則蘇玡琳碧,泉則石髓金精,其山盡五色金也。經(jīng)丹水而南行,有洞交會,從中過,行三十余里則得。此山今在剡縣及臨海數(shù)縣之境……”與會稽志所引略異。
②《會稽掇英總集》為《桐柏山金庭館碑銘》,見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4冊),杭州出版社,2009版,第6517頁。
③清康熙本《金庭王氏族譜》(木刻活字本,4冊10卷)附有金庭勝概圖,并有隋吳興永欣寺僧尚杲訪王羲之墓所撰《瀑布山展墓記》。見嵊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嵊縣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0頁。
④陳公嶺隧道碑記:陳公嶺,古名城固嶺。南宋咸淳年間,奉化人陳著為嵊令。此公剛直不阿,廣施德政,惠澤鄉(xiāng)里。離任時(shí),百姓頭頂香盤,扶老攜幼,遠(yuǎn)送70里至此嶺惜別。人民為紀(jì)念陳公,遂改今名。
此處系嵊州至奉化要道,山高嶺徒(陡),自古行路維艱。90年代初,嵊州市人民政府為打開東大門,直通寧波市,特決定修筑嵊(州)張(家車)公路,鑿?fù)ù怂淼?。工程全長1250米,寬9.5米,頂高7米,總投資1200萬元。1993年7月動建,1996年12月竣工。工程由浙江省交通設(shè)計(jì)院設(shè)計(jì),浙江省隧道工程公司和嵊州市水利水電工程公司承建。為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的首批“四自”工程。值此山巖洞開,廣道生輝,行旅盡歡顏之際,特立碑作紀(jì)。嵊州市交通局,1998年11月立
⑤許慎《說文解字》對“廠”注釋為:“山石厓巖,人可居。象形。凡廠之屬皆從廠。厈,籀文從干。呼旱切(hǎn)?!币姈|漢許慎原著,湯可敬撰《說文解字今釋》(中冊),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1275頁。
⑥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4冊《會稽志》(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6頁)稱真溪洞。
參考文獻(xiàn):
[1]陳邦瑞.寓賢[M]//新昌縣志:卷十四.民國七年重修,新昌縣志編纂室重印,1987.
[2]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4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3][清]董誥.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M].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4][明]傳燈.天臺山方外志:卷第二·形勝考第四[M].清光緒甲午版.上海集云軒校?。?/p>
[5]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1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6]寧??h志編纂委員會.寧??h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7]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5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8]紹興市志編纂委員會.紹興市志:第五冊·卷44[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061;嵊縣志編纂委員會.嵊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601.
[9][梁]陶弘景.真誥[M].趙益,點(diǎn)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0.
[1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梁]蕭統(tǒng).文選:全三冊[M].[唐]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320.
[13]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4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14][明]傳燈.天臺山方外志:卷第二十八·文章考[M].清光緒甲午版.上海集云軒校印.
[15]新嵊瑯琊王氏宗譜·卷之一[M].民國己未重修:第十六頁.
[16]新昌縣志[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明萬歷刻本景印原書版.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
[17]新昌文物志編纂委員會.新昌文物志[M].北京: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2001.
[18]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8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
[19][明]傳燈.天臺山方外志:卷第二十三·文章考[M].清光緒甲午版.上海集云軒校印.
[20]《詞典》編纂委員會,陳橋驛.浙江古今地名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1][宋]張君房.李永晟點(diǎn)校.云笈七簽[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2]張廣保.唐以前道教洞天福地思想研究[EB/OL].[2013-06-07]http://www.historychina.net/wszl/xlxh/2004-05-24/28264.shtml.
[23][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M].張萬起,劉尚慈,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4][梁]釋慧皎.高僧傳[M].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2.
[25][清]嚴(yán)可均.全晉文·卷一百五十七[M]//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26]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冊[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