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海超 陳旭光
臺灣女作家三毛以其樸實流暢、細膩動人的文風和自身頗具個性的形象贏得了受眾的喜愛,自上世紀80年代她的文字傳入大陸后,其熱度便經(jīng)久不衰。如今,盡管三毛已離世二十余年,但各種版本的三毛作品仍層出不窮,關于三毛的電視節(jié)目和新聞報道仍不時地出現(xiàn)在媒體上,在中國文壇百花齊放的今天,她的影響力尚存,并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一代人。
作為一位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濡養(yǎng)的女作家,三毛的文字看似樸素自然、通俗易懂,實質(zhì)卻折射出特定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趨向,展現(xiàn)出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天人合一、清靜無為是道家文化的重要本源。三毛的作品灑脫不羈,自然寬和,延綿著老莊哲學的仙風道骨,具體表現(xiàn)在:
三毛說“我是一個自由魂”,流浪和自由是她眾多作品的共同主題。她的詞作《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眰鬟f出心向他鄉(xiāng),為自由而漂泊的意念。三毛曾表示:“自由是多么可貴的事,心靈的自由更是我們牢牢要把握住的?!痹凇豆陋毜拈L跑者》中,她說:“我自然也是一群又一群長跑人類中的一員……這些年來,越跑越和諧,越跑越包容,越跑越懂得享受人與人之間一切平凡而卑微的喜悅。當有一天,跑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時,世上再也不會出現(xiàn)束縛心靈的愁苦與欲望,那份真正的生之自由,就在眼前了?!雹?/p>
對于自由的追尋和感悟使三毛頗具莊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的風采,而這也使得她的文字滿含中國閑適文學“獨抒性靈”的魅力。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仰觀土曜,府察含章,高卑宅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雹诮骷伊终Z堂則認為:“性靈”也就是要作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表現(xiàn)自我”或“自我表現(xiàn)”。③三毛的作品深刻地反映出這些特質(zhì),表現(xiàn)出道家文化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影響。
三毛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以異域風情為背景,將一個個故事鋪成展開,向讀者展現(xiàn)蕓蕓眾生與天地間自然和諧之美,從而傳遞出隨遇而安、逍遙灑脫的人生觀。在《白手起家》中,她說道:“遠離我們走過的路旁,搭著幾十個千瘡百孔的大帳篷,也有鐵皮做的小屋,沙地里有少數(shù)幾只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后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的滋長著……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詳?shù)媒鮾?yōu)雅起來……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釋里,就是精神的文明?!雹茉凇饵S昏的故事》中,她描繪道:“船都拉上了灘,沒有預備出海的跡象,有些面熟的年輕人坐著釣魚,老人在補網(wǎng),穿熱褲的金發(fā)游客美女在他們身邊嘩笑走過,這么不同的生活和人種同住在彈丸大小的十字港,卻平靜得兩不相涉……港口的椅子上,一個外國老太太,一個西班牙老漁夫,兩個人話也不通,笑瞇瞇的靠在一起坐著,初戀似的紅著臉。”⑤
三毛的作品中,這樣的描述比比皆是。盡管她旅居他鄉(xiāng)多年,但漂泊的生活并未給予她怨天尤人的性格,相反,她的文字無不傳遞出從容淡定、溫情樂觀的和諧之美,烘托出一種遠離世俗塵囂的浪漫主義精神?!按诵陌蔡幨俏亦l(xiāng)”,三毛的逍遙行天下,是一種獲得精神自由的文化行動,訴諸文字,超然出塵、返璞歸真,便形成了莊禪意味濃郁的道家風格。
崇尚“仁義”,提倡“中庸”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主張。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融入了百姓的心靈深處。三毛的許多作品都是在異鄉(xiāng)完成的,在十幾年的流浪生活中,她以東方女性溫婉而不失個性的形象成為了儒家文化的踐行者,她的作品中也體現(xiàn)著她中庸仁愛、悲天憫人的儒家情懷。
《論語·雍也》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⑥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免不了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習俗的碰撞,而三毛秉承著中國人的中庸品性,以一種“不偏不倚,調(diào)和適中”的處世態(tài)度在文化差異中尋找平衡。面對西班牙丈夫荷西,三毛“在語文上遷就他”,面對與婆家人的矛盾,三毛恪守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忍讓和協(xié)調(diào),在《親愛的婆婆大人》中,她幽默地說:“結(jié)婚半年過去了,我耐心寫信,婆婆只字不回。我決不氣餒,一心一意要盜婆婆的心,這還得一步一步慢慢來?!雹咚患ち摇⒉粯O端,而是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將自己的婚姻生活打造得有滋有味。她表示,“結(jié)婚之后,雙方的棱棱角角,彼此都用沙子耐心地磨著”,“‘開放的婚姻’這個名詞可以用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撒哈拉沙漠居住時,對待鄰居她既不過分親昵也不刻意疏遠,而是“除了給藥時將門打開之外,平日還是不太跟他們來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道理我是十分恪守的”。④在《西風不識相》中三毛說道:“我沒有忘記大人的吩咐,處處退讓……我是中國人,我要跟每一個人相處得好,才不辜負做黃帝子孫的美名啊!”⑦可是這并未使她得到應有的尊重,于是她開始反思自己妥協(xié)中庸的行為,“我一再的反省自己,為什么我在任何一國都遭受到與人相處的問題,是這些外國人有意要欺辱我,還是我自己太柔順的性格,太放不開的民族謙讓的觀念,無意間縱容了他們;是我先做了不抵抗的城市,外人才能長驅(qū)而入啊”。⑦
我們可以看到,三毛在作品中不但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順從謙虛、中庸低調(diào)的美德,也對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提出了適度地批判,這是環(huán)境轉(zhuǎn)換下行為個體對于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取舍的理性反思,如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早已不能生搬硬套地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三毛在其作品中不僅直抒胸臆地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對于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不適于現(xiàn)世環(huán)境的因素進行了反思,這是具有與時俱進的意義的。
三毛的文章之所以動人,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她對人間真情真愛的凸顯和高揚,她筆下的故事中,“我”——不僅是事件親歷方,更始終是一位塵世間播撒仁愛的使者。在《懸壺濟世》中,“我”免費替窮人看病療傷;在《溫柔的夜》中,“我”給予陌生人無私的幫助;在《哭泣的駱駝》中,“我”為沙漠女子的悲慘遭遇痛哭流涕;在《寫給“淚笑三年”的少年》中,“我”安慰失足少年,提供人生建議;在《啞奴》中,“我”尊重遭人唾棄的殘疾家奴,請他共進午餐;在《朝陽為誰升起中》,“我”傾囊相授,譜寫樸實的師生情;在《一個陌生人的死》中,“我”對異國老人的關切溢于言表……三毛說:“我能學著去愛每一個人,每一個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痹谒奈膶W世界里,充滿著對親情、友情、愛情的感恩,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對天地萬物的珍視,她親親、愛物、從善的儒家情懷傾注于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使文字飽含濃郁的東方人文主義色彩,這是創(chuàng)作者對生命價值的體驗探索,也是她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皈依。她的故事里沉淀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幾千年來的精神產(chǎn)物,是儒家文化觀照下的真善品格,以文字為載體,傳播的是中國情結(jié),是民族精髓。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儒道文化的影響,三毛的作品不僅具有自由隨性、天人合一的道家風骨,也蘊含著中庸仁愛、悲天憫人的儒家情懷。同樣,正是由于三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詠嘆,才使其作品經(jīng)久不衰,并感染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注釋
①三毛.鬧學記[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107.
②劉勰.文心雕龍[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
③李喜華.論道家情懷在林語堂后期文藝思想中的表現(xiàn)[J].現(xiàn)代文學評論,2010(5):130.
④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173,97,156,189.
⑤三毛.背影 [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26,57,96.
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91.
⑦三毛.稻草人手記[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21,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