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以《老殘游記》來作為個體啟蒙的例證,是因為劉鶚所奉行的“核實”思維方式,正近似啟蒙哲學的事實邏輯;逸云的自敘形象地展現(xiàn)了“自己思想”這條啟蒙準則;劉鶚對清官的“譴責”旨趣是出于啟蒙時代的資產階級參政要求,但他的自由主義政治理想違背了“核實”思維方式。
關鍵詞個體啟蒙 核實 自己思想 資產階級參政
才華橫溢的劉鶚已有一長串頭銜:“(他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對西方知識的介紹均有貢獻的小說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yī)生、企業(yè)家、數(shù)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和慈善家”①。筆者并不想再為鐵云先生增添一個啟蒙思想者的稱號,之所以會拿《老殘游記》來作為個體啟蒙的例證,是因為他在這部小說中展示的一種思維方式,近似于18世紀啟蒙哲學不同以往的思維準則。這個準則便是用牛頓的分析來取代笛卡爾的演繹,決不再以先驗、任意的出發(fā)點致思,而是通過“實證”與“推理”,于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對于伏爾泰、達朗貝爾、康德等人來說,一切政治革命、改良只不過是進步之末流,甚至是步入歧途,只有思維方式的根本變化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進步。劉鶚曾表明:“吾之宗旨,惟核實二字而已?!雹诖搜哉茊⒚烧軐W之“實證”與“推理”精神。阿英也曾評價道:“劉鐵云所以然有如此的成就,主要的原因決不在所說的‘實物實景的觀察’和‘語言文字上的關系’,而是劉鐵云頭腦科學化的結果?!雹埏@然他已敏銳地覺察到劉鶚思維方式的獨特,但卻止步于針對胡適的觀點,僅片面地指向“王小玉唱大鼓、大明湖記游、黃河敲冰”等人物、景物的描寫方面。而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則必然是統(tǒng)攝小說全局的。
《中國小說史略》中對《老殘游記》的評價雖很簡約,卻強調了該書“摘發(fā)所謂清官之可恨”④這條主要情節(jié)線索。王德威指出該書“與公案傳統(tǒng)發(fā)生關系的地方,約在第四至六、十三至十四及十五至十九回,所處理的官吏則有玉賢、剛弼、史鈞甫等人”⑤。暫且按下“二集”不表,20回的小說倒有一半內容是“摘發(fā)清官”的,而“摘發(fā)”方式正是“核實”二字。4至6回中,老殘一路察訪玉賢的苛政,分別從兩處店家得知了三起令人發(fā)指的冤案,但到了曹州府城,卻見那鼎鼎大名的12架站籠空空如也,不禁懷疑所聞不實,于是他“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但路人敢怒不敢言,便又向城武縣令申東造詢問,方知籠中無人乃是因為玉太守得了保舉,“所以停刑三日,讓大家賀喜”。這才蓋棺定論地題詩:“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雹蘩蠚埶龀龅呐袛嗍歉鶕?jù)事實的邏輯,而非印象式的非此即彼邏輯,這正體現(xiàn)出理智專注于種種現(xiàn)象,并時刻衡量自身的思維方式。15至19回“是一格局完整的公案故事”⑦,齊河縣賈家13口神秘斃命,魏氏父女被告用月餅下毒,魏氏家仆因不忍主人受刑,賄賂6千兩銀票求免,反被會審官員剛弼用作鐵證,根據(jù)主觀印象認為犯案者必然行賄。老殘聞知冤情后,致函巡撫另委良吏白子壽主審此案。全不同于剛弼以成見演繹斷案,白子壽則是根據(jù)事實的邏輯進行實證分析,他先后傳問了加工月餅的四美齋掌柜、吃過月餅的魏家長工,并將剩余的月餅與有毒的月餅對照,得出結論道:
這月餅餡子是冰糖芝麻核桃仁做的,都是含油性的物件,若是砒霜做在餡子里的,自然同別物粘合一氣。你看這砒,顯系后加入的,與別物絕不粘合。況四美齋供明,只有一種餡子,今日將此兩種餡子細看,除加砒外,確系表里皆同。既是一樣餡子,別人吃了不死,則魏家之死,不由月餅可知。若是有湯水之物,還可將毒藥后加入內。月餅之為物,面皮干硬,斷無加入之理。⑧
后人看這段公案,思考之焦點往往停留在勘破所謂“清官”的成見上,如原評所言:“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雹岬枰逼频某梢姡瑓s是以主觀印象進行演繹的思維方式。當我們不肯以事實邏輯進行分析,拒絕“核實”的思維方式時,就與剛弼一樣是個“酷吏”。因為我們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官能的局限,只會根據(jù)主觀印象地去洞察事物,自以為認清其本質,實際上卻是一個摸象的盲人。為了強調“核實”精神,劉鶚讓老殘繼續(xù)追蹤案情,訪求證據(jù),最終使元兇吳二伏法。但“千日醉”與“還魂香”這種子虛烏有之物,及賈家13口起死回生的理想結局,雖另有一番寓意,卻沖淡了這位中國福爾摩斯的實證與推理。13、14兩回寫“山東廢民埝”之事,只描述了“大縣若蛙半浮水面”的情景,與數(shù)十萬百姓死難的悲慘后果。這也許是因為劉鶚已有《治河七說》的專論,用“束水刷沙”之策來駁“不與水爭地”之非,故不再于小說中進行核實。但對于那位尊賈讓《治河策》為圣賢經(jīng)傳的史鈞甫觀察,老殘的一番持平之論,再次表現(xiàn)出以事實邏輯來否定經(jīng)院邏輯的啟蒙哲學思維方式:
然創(chuàng)此議之人,卻也不是壞心,并無一毫為己私見在內,只因但會讀書,不諳世故,舉手動足便錯。孟子所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必M但河工為然?天下大事,壞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壞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之六七也!⑩
所謂經(jīng)院邏輯,即認為“理性”先于現(xiàn)象,可以先驗地被把握和表述,并存在于一種封閉的體系之中。而事實邏輯則是要在現(xiàn)象本身,及其內在聯(lián)系中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老殘對莊宮保說:“要知賈讓只是文章做得好,他也沒有辦過河工?!边@正指出經(jīng)院邏輯并非堅執(zhí)事實,而是把“不與水爭地”這種個別概念變成教條。劉鶚還曾與算學大家賈步緯賭勝,演算黃河下游堤工所需數(shù)據(jù)。鐵云立竿為據(jù),步緯則以對河寶塔為據(jù),結果劉勝賈敗,事實邏輯勝過了經(jīng)院邏輯。這個活生生的例子正表現(xiàn)了以實證精神與推理精神相結合的啟蒙思想,是如何去對抗經(jīng)院派的教條癖。當然,劉鶚本人的思想并未脫出他所信仰的太谷教義,即儒、釋、道三教合一之思想體系。這便是他為什么在齊河縣那場公案中,杜撰出“千日醉”來難倒“既通西醫(yī),又通化學”的克扯斯神父,并讓世外高人青龍子用“還魂香”救回13條人命的道德寓意與價值取向,所謂“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骎骎進于大同之世矣”,濟世救人最終還是要靠本國文化傳統(tǒng)。但從玙姑批宋儒為鄉(xiāng)愿,黃龍子造“勢力尊者”論正、負神性這兩段情節(jié)來看太谷教義,劉鶚所信奉的這個體系非但不泥于教條,而且體現(xiàn)出一種自由開放的秩序。這個體系無形無相,只能夠通過個體啟蒙的悟性去探尋其內在聯(lián)系,將之不斷地重構。只不過現(xiàn)實中的太谷教義卻并非如此美妙,否則劉鶚就不必在給黃葆年的信中極力辯白“君子和而不同”之理,他聲稱“弟之所為,幾無一事不與公相反;然至于所以為,竊又自以為無一事不與公相合也”。為何既謂“相反”,又云“相合”?這便是“所謂不以形跡拘,更不以他端為疑也”,以及“圣功大綱,不外教養(yǎng)兩途,公以教天下為己任,弟以養(yǎng)天下為己任”。但此理“又不足為外人道者也”,故鐵云嘆道:“同門諸君子,愛弟者眾矣,諒弟者多矣,知弟者鮮矣?!毙≌f中寫到老殘在雪夜里自傷身世,復憂思國運,不覺潸然淚下,淚水悄悄地凝成“兩條滴滑的冰”。他“初起不懂甚么緣故,既而想起,自己也就笑了”。在這一刻,事實邏輯比感傷的情懷更富于詩意。
為了向世人剖明心跡,《老殘游記》二集中的逸云以頑艷的自敘,更形象地展開個體啟蒙的過程。劉瑜的《四十五年來劉鶚及〈老殘游記〉研究述評》一文,羅列了不少關于逸云的中肯評論:“樽本照雄認為逸云講佛法的目的,是為了最后引到三教同一上來……劉蕻認為華云是‘發(fā)乎情’,逸云是‘止乎禮義’,兩種意象組起來,恰是太谷學派最為推崇的境界之一: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軙园V認為:‘通過泰山尼姑逸云的愛情夢幻曲,抒發(fā)一己入世不易,出世尤難的感慨。并從逸云身上觸發(f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曲高合寡的孤獨及頗欲霞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矛盾、復雜心態(tài)’……王學鈞認為尼姑逸云是‘作者的傳聲筒或化身,與老殘和赤龍子一樣。’”但這些評論都有征于一些具體思想,而非探究“男歡女悅證初禪”這個思想演進過程本身的啟示。也確如樽本照雄所言,逸云從《維摩詰經(jīng)》講到《易經(jīng)》上去,以“窮則變,變則通”之易理來成就“無男女相”之佛心,她說:
我十二三歲時甚么也不懂,卻也沒有男女相;到了十四五歲,初開知識,就知道喜歡男人了;卻是喜歡美男子。……到了十六七歲,就覺得這一種人真是泥捏的、絹糊的,外面好看,內里一點兒沒有,必須有點斯文氣,或者有點英武氣,才算個人。這就是同任三爺要好的時候了。再到十七八歲就變做專愛才子英雄……后來細細察看,知道那發(fā)議論的,大都知一不知二,為私不為公,不能算個才子。那些借題目自盡的,一半是發(fā)了瘋痰病,一半是受人家愚弄,更不能算個英雄。……再到十八九歲又變了,覺得曾氏弟兄的才子英雄,還有不足處,必須像諸葛武侯才算才子,關公、趙云才算得英雄;再后覺得管仲、樂毅方是英雄,莊周、列御寇方是才子;再推到極處,除非孔圣人、李老君、釋迦牟尼才算得大才子、大英雄呢!推到這里,世間就沒有我中意的人了。既沒有我中意的,反過來又變做沒有我不中意的人,這就是屢變的情形。
這段話中的“愛”之喻義是“迷信”。“愛”因其本身的自然性而帶來盲目性,也許比其它各種成見更有資格被稱為迷信,所謂“癡情種子”往往是甘愿陷入盲目,甚至以盲目作為審美之目的和道德之義務,便如同逸云迷上了任三爺,一度曾試圖放棄理性,徹底被感性引導。康德有言:“從迷信解放出來喚做啟蒙。”逸云的“變”讓我們看到個體啟蒙的一個實際應用過程:從迷戀膚表到激賞氣質是一變;從傾慕務實的精神境界,到崇敬務虛的精神境界又是一變;最后一變則是不再于思想上依靠他人。逸云所愛之對象越來越超凡入圣,這一過程也折射出她自己的悟性越來越高,思想越來越自由,最終接近于康德用以作為啟蒙準則的那條致思格律:“自己思想”。這條格律往往看似簡單:因為它會被理解為務實而非務虛,不去觸及超出悟性的東西。但從逸云一變再變的個體啟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思想對于不斷超越經(jīng)驗界限的向往。她這段自敘生動地告訴我們,對“自己思想”這條啟蒙準則的理解應如康德所言:“在實際應用上是一艱難而緩慢的事件,因為用他的理性不被動地而是時時自己立法著”。
除了作為思維方式的“核實”及“自己思想”的準則,《老殘游記》的“譴責”旨趣也頗符合啟蒙時代的資產階級參政要求。胡適認為:“第一回楔子便是劉先生‘剖心自明于人’的供狀。這一回可算得他的自序或自傳?!辈⒘_列出了一堆象征寓意:“那只帆船便是中國?!膫€轉舵的是軍機大臣,六枝舊桅是舊有的六部,兩枝新桅是新設的兩部。……二十三、四丈便是二十三、四個行省與藩屬。東邊那三丈便是東三??;還有那東邊一丈便是山東?!钡麉s沒有去定義“外國向盤”與“紀限儀”這兩件要緊物事的象征。后有論者以為“羅盤可視為民族改革的總方針和政策,紀限儀則象征著科學的方法與技術統(tǒng)治”。此論前半句過于籠統(tǒng),后半句倒說對了一半寓意。為什么說是一半?這是因為無論18世紀還是我國近代的啟蒙運動,其現(xiàn)實動力主要有兩個因素:科學精神之宏揚與資產階級的參政要求??v觀劉鶚一生,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以“養(yǎng)天下”為主要事業(yè),相比起治河、經(jīng)商、辦實業(yè),他的其余成就不過是興趣愛好。搖串鈴的老殘絕對不窮,作為大收藏家的劉鶚更不可能缺錢,他最主要的身份并非胡適以為的“學者加政客”,而是位紅頂商人,做的是有官方背景的買賣。鐵云一生與官場往來密切,老殘也真心“鄙薄那肥遯鳴高的人”,這位游走四方的郎中結交的多是官員,德慧生、黃人瑞、申東造、申子平等與主角一同撐起整部小說的大半情節(jié)。與其說老殘浪跡江湖,倒不如說他流連官場。但是,劉鶚早年棄舉業(yè)如敝屣,老殘也視宦途“無濟于世道”,這也并非是作偽以掩飾熱衷。作為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劉鶚渴望參政,以便借助開明的政令,實現(xiàn)自己匡時濟世的理想,但他絕對不想回歸舊有的權力秩序,被傳統(tǒng)勢力同化。小說中申東造為執(zhí)意不肯做官的老殘惋惜:“無才者抵死要做官,有才者抵死不做官,此正是天地間第一憾事!”老殘卻這樣解釋道:
我說無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緊,正壞在有才的要做官。你想,這個玉太尊不是個有才的嗎?只為過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的做到這樣,而且政聲又如此其好,怕不數(shù)年之間就要飛黃騰達的嗎?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由此看來,請教還是有才的做官害大,還是無才的做官害大呢?
這段話往往會被理解為針對酷吏的憤激語,而忽略掉更深的內涵?!肮佟蹦苏茩嘀?,代表著國家機器的意志。我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令官員權力無所不至,官民之別,判若云泥,以致于新興資產階級所提倡的以個人權利為核心的自由主義思想,宛若一個荒唐的玩笑。劉鶚不僅在《老殘游記》第6回寫到百姓無言論自由,連鳥雀都不如,還在這一回的原評中繼續(xù)強調:“至聞鴉噪,以為有言論自由之樂,以此驕人”。他之所以為屬于個人基本權力的言論自由痛鳴不平,不僅是出于簡單的道德義憤,也是站在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角度看明白了解放生產力的前提,就是解放個人。亞當·斯密認為冥冥中有只“看不見的手”,自發(fā)地調節(jié)著市場。我國官場也有只“看不見的手”,不自覺地銷磨掉個人。王德威曾敏銳地指出:
正因為劉鶚是位苦心孤詣的作者,我們才有理由設想他之改寫公案小說中的清官形象,必不僅局限于某數(shù)位特定人物。如果官吏清濁不分,盡屬一丘之貉,那么賴之以統(tǒng)轄天下的王朝政權豈不也就搖搖欲墜了么?劉鶚在此反對現(xiàn)行政權的用心不言而喻……
比起許多糾纏于具體人物或“清官”定義的評價,王德威這番話深刻了很多,但他的判斷力鋒芒卻還是停留在了“官吏的清濁不分”與“反對現(xiàn)行政權”這兩處表象上。劉鶚對“清官”的指摘當然是片面的,但這個以“核實”為思維方式的人為何會如此片面地說“清官尤可恨”,卻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我們已習慣認為歷朝歷代的清官乃世間正義的化身,卻回避思索我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真正的守護者是清官還是污吏?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明確無疑,清官才是傳統(tǒng)政治體制真正的捍衛(wèi)者,尤其是那些兼具酷吏特點的清官。他們同樣是阻礙新興資產階級參政的強敵,因為清官不要商人的錢,酷吏更有可能要商人的命。劉鶚把清官等同于酷吏,這不過是政客們所慣用的利用道德義憤的思維詭計?!笆匾桓瑒t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這句話又豈只是否定玉賢之流,鐵云所欲否定的是整個傳統(tǒng)政治體制。正為此故,劉鶚就不可能僅僅反對“現(xiàn)行政權”,否則他又何必把一心推翻滿人統(tǒng)治的“南革”比作“阿修羅部下”。對于自由主義者來說,無論是傳統(tǒng)特權還是革命專政都是不正當?shù)?,因為它們都不以個人權利作為正義的首要原則?!盁o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緊,正壞在有才的要做官”這句話,正體現(xiàn)了自由主義反對強權專制的烏托邦政治理想?!盁o才的官”與諾齊克所提出的“最弱的國家”異曲同工,這“最弱的國家”其實是“最正義的國家”,因為它最少干預個人事務并最能保障個人權利之充分實現(xiàn),諾齊克稱之為:“古典自由主義理論的守夜人式的國家?!?/p>
遺憾的是,均吻合于個體啟蒙精神的自由主義政治理想與“核實”思維方式,在劉鶚身上并未能“和而不同”,這種不諧正突出地體現(xiàn)在他當年被詬病,現(xiàn)在又被稱頌的“吸引外資”一事上。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學界對劉鶚的評價因政治因素的影響,迄今未能持平。在強調批判資本主義的時代,左派評論者張畢來、尺松因為他吸引外資開礦、修路、賣地而斥之為“洋務派漢奸”。而在提倡吸引外資的改革時期,劉鶚的作法則被認為是“對晚清中國社會的經(jīng)濟特點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以開礦筑路、舉借外資等等為中心的經(jīng)濟措施也都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他不但摘掉了“漢奸”帽子,還被評價為“在經(jīng)濟領域內失敗的改革者,有遠見的實業(yè)家先驅”。但現(xiàn)在的評論者們都明顯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晚清國力根本無法與當代中國相提并論,唯有堅強的國力才是保證經(jīng)濟條約得以正常履行的基礎,否則的話,吸引外資實不啻于引狼入室。劉鶚自辯道:“若云借洋款辦路即為賣路,借洋款辦礦即為賣礦,聞岑宮保將借洋款以興廣東實業(yè),然謂賣實業(yè)可乎?又聞政府將借洋款以興海軍,然則謂之賣海軍可乎?”此言更是詭辯,因為他混淆了為增強國力之“借洋款”與商業(yè)合作之“借洋款”的本質區(qū)別。即使將“國力”的內涵廣義化,我們也該想到:鐵路是要耗損的,礦山是要采完了,即便60后如約收歸國有,利益又還剩得幾何?他試圖以民間的商業(yè)合作來“避免外國政府通過強權挾制中國政府干預經(jīng)濟事務”,這種浪漫的想法不過是他從自由主義政治理想演繹出來的小把戲,根本違背了他自己所奉行的“核實”思維方式。
注:
①[美]馬幼垣《劉鶚》,劉德隆等編《劉鶚及老殘游記資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頁。
③阿英《晚清小說史》,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頁。
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