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健,魏敏,陳明,Shelley R Hankins,Ana E.Nù?ez,Robert A Watson,Perry J Weinstock,Craig J.Newschaffer,Howard J Eisen,鄒強,楊書,陳衛(wèi)中
(1.德雷塞爾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19102,美國;2.成都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系,成都610083;3.重慶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4.德雷塞爾大學醫(yī)學院,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19102,美國;5.費城Abington Memorial醫(yī)院,賓夕法尼亞州 費城19001;6.Cooper大學醫(yī)院,新澤西州Camden,08103)
目前,心衰已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1,2]。美國大約有600萬心衰患者,導致每年約30萬人死亡[1],且每年有超過6.7萬的35歲以上成人被新確診為心衰。已有大量的營養(yǎng)因素與心肌疾病的相關性研究,而近10年迅速累積的流行病學證據(jù)[2]表明維生素D濃度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癥的發(fā)病率呈負相關,但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對心衰和各種心血管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的長期影響缺乏前瞻性研究。本項目前瞻性研究35歲以上人群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OH)D]濃度與心衰病死率、心血管病死亡率以及過早病死率之間的關聯(lián)。
本研究使用美國第3次全國健康和營養(yǎng)調(diào)查(NHANESⅢ1988~1994年)結果作為基線測量數(shù)據(jù),使用NHANESⅢ病死率相關資料(2000年)作為隨訪結局。NHANESⅢ通過訪談、體檢和血樣分析收集了年齡≥2個月的美國公民的健康和營養(yǎng)狀況信息:體檢前對家庭進行訪談,收集人口學特征、醫(yī)療史和健康相關行為數(shù)據(jù);體檢和血樣采集在流動檢查中心進行,為減少血樣溶血保證血樣的質(zhì)量,要求調(diào)查對象早晨在12h之前、下午或晚上在6h之前禁食,所有醫(yī)生經(jīng)標準化實驗程序培訓;血清25(OH)D水平測定使用放射免疫試劑盒(DiaSorin Inc,Stillwater,Minnesota)。死亡通過美國國家死亡索引認定,國家死亡索引記錄了1988~1994年間被調(diào)查對象的生存狀態(tài)和死因(2000年12月31日前),據(jù)此可以對觀察對象隨訪結果進行縱向分析。NHANESⅢ及相關死亡數(shù)據(jù)由美國國家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生命統(tǒng)計部處理。
NHANESⅢ調(diào)查由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的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建立的評審委員會批準。本研究數(shù)據(jù)[3]從全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獲得,以確保個體信息的安全、可靠和詳細。觀察對象包括35歲以上個體13 131人(男性6 130名,女性7 001名),<35歲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太低故未納入研究[3]。
研究中,我們采用臨床實踐中普遍接受的臨界點將血清25(OH)D水平分為3組:1)血清25(OH)D缺乏(濃度<20ng/mL);2)血清25(OH)D不足(濃度20~29ng/mL);3)血清25(OH)D正常(濃度≥30ng/mL)[4,5]。
研究結果中的死亡:1)心衰死亡(心衰診斷按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編碼I50);2)所有形式心血管疾病死亡(診斷按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編碼I20到I69);3)所有原因死亡。隨訪時間從基線訪談開始到隨訪結束(2000年12月31日),如果觀察對象在研究結束前已經(jīng)死亡,則隨訪時間為基線到該個體死亡時間。由于美國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研究期間的期望壽命約為75年[6],過早死亡定義為75歲以前死亡。
血清25(OH)D濃度導致心衰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各種原因早死的風險,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估計相對風險(RR)和95%的置信區(qū)間(95%CI)。分析中,隨訪時間(年)和生存狀態(tài)(生或死)為因變量,血清25(OH)D濃度和協(xié)變量為自變量。
為控制潛在的混雜因素,用Cox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模型1調(diào)整年齡(歲)、性別(男性與女性)和種族(白人、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模型2校正協(xié)變量,在模型1基礎上加婚姻狀況(已婚與未婚)、教育程度(編碼0、1和2表示高中以上、高中和低于高中)、吸煙狀態(tài)(目前吸煙者和非吸煙者)、飲酒(飲,不飲)、身體活動(較同年齡組減少,相同,或多)、體質(zhì)量指數(shù)(kg/m2)和糖尿?。ㄓ信c沒有)。用風險函數(shù)度量死亡風險,風險函數(shù)值越大,隨訪期間病死率越高)。血清25(OH)D不同水平人群各種原因早死和心衰死亡生存過程,采用Kaplan-Meier曲線進行了描述。
所有統(tǒng)計分析采用SAS 9.1完成。考慮到NHANESⅢ復雜的調(diào)查設計采用多階段抽樣調(diào)查分析。Cox比例風險假定用生存曲線的log[-logS(t)]圖和Schoenfeld殘差判斷[7],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以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平均隨訪期8年(0~12年),13 131人中有3 266在隨訪期間死亡,其中44.4%死于心血管疾病,21.4%死于癌癥,3.1%死于心衰(n=101)。早死(n=1 066)中,34.2%為心血管疾病,30.1%為癌癥,1.0%為心衰。
35歲以上個體中,血清25(OH)D缺乏(<20 ng/mL)與正常(≥30ng/mL)相比,死于心衰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75歲以下的子樣本分析發(fā)現(xiàn),血清25(OH)D缺乏早死風險較高。血清25(OH)D缺乏和不足者分別與血清25(OH)D正常相比,多變量調(diào)整后的過早死亡比例風險RR 為1.11(95%CI:0.93~1.33)和1.40(95%CI:1.17~1.68)(見表1)。
表1 25(OH)D不足與35歲以上疾病死亡和75歲以下死亡關聯(lián)的RR值(95%CI)
圖1 血清25(OH)D濃度與過早死亡和心衰死亡的關系
血清25(OH)D水平<20ng/mL與20~29 ng/mL和≥30ng/mL相比,過早死亡的累積風險更高。血清25(OH)D水平<20ng/mL和20~29 ng/mL與≥30ng/mL相比,心衰死亡的累積風險更高(見圖1)。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表明,血清25(OH)D濃度低與35歲以上人群心衰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增加相關,與35~74歲人群所有原因早死的風險增加也相關。總體而言,血清25(OH)D水平<20ng/mL比≥20ng/mL的死亡風險要高。血清25(OH)D水平<20ng/mL比20~29ng/mL死于心衰的風險高。這些結果提供了低血清25(OH)D水平與心衰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過早死亡之間關聯(lián)的新證據(jù)。
我們已報道血清25(OH)D水平降低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lián)性[4]。然而,也有研究觀察到血清25(OH)D水平與心血管疾病間沒有關聯(lián)。例如,Mursu等[7]的研究中使用愛荷華州婦女的健康數(shù)據(jù),觀察到膳食維生素D與婦女總病死率和心血管病死率之間的相關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沒有關聯(lián)的原因可能是血清維生素D的水平是根據(jù)膳食估計而來,數(shù)據(jù)可能不準確;或者是女性激素替代療法帶來的混雜效應,某些人服用補充劑,補充量是否充足不太清楚。本研究首次尋找25(OH)D不足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
本研究具有以下特點:1)使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NHANESⅢ提供的具有全國代表性的美國居民樣本,研究設計和調(diào)查過程采用標準化的由全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支持的方案,基線測量和死亡原因確定使用規(guī)范的國家死亡索引;2)前瞻性的分析方法能夠檢驗基線血清25(OH)D濃度與死亡風險間潛在的因果效應;3)擴展了以前的關于血清25(OH)D濃度與心衰間聯(lián)系的研究,是第1個用全國有代表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75歲以下人群血清25(OH)D濃度和過早死亡風險間聯(lián)系的研究。
然而,本研究也存有一些局限性:NHANESⅢ不包括住院病人,這可能低估血清25(OH)D水平與病死率之間的關聯(lián)性,因為病情較重的患者可能在調(diào)查前住院或死亡;測量的血清25(OH)D在隨訪期間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對死亡風險有不同的的影響;心衰死亡的樣本含量較小,限制了我們在多變量分析中只包含少數(shù)的協(xié)變量;此外,如果冠心病是第1診斷疾病,心衰死亡可能被記錄為其他疾病如冠心病死亡,心衰的死亡人數(shù)可能會被低估。因而,需要進一步研究血清25(OH)D水平與其他合并癥的關系。
[1]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on 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9,119(3):480-486.
[2]Liu L,Nettleton JA,Bertoni AG,et al.Dietary pattern,the metabolic syndrome,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and systolic function: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9,90(2):362-368.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1988-1994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Data[EB/OL].http://www.cdc.gov/nchs/surveys.html,2010-04-16/2013-04/07.
[4]Holick MF.Vitamin D status:measurement,interpretation,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Annals of Epidemiology,2009,19(2):73-78.
[5]Shrestha LB.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www.aging.senate.gov/crs/aging1.pdf,2006-08-16/2013-04-07.
[6]SAS Institute.SAS/STAT User's Guide,Version 9.1[M].Cary,NC:SAS Institute,2005:3884.
[7]Mursu J,Robien K,Harnack LJ,et al.Dietary supplements and mortality rate in older women:the Iowa women's health study[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1,171(18):1625-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