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
李雷和韓梅梅的事,從2008年開始,在80后的內(nèi)心里激起了一汪漣漪。不久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英語教材給出了讓這群人集體心碎的答案:韓梅梅結(jié)婚了,新郎卻不是李雷。《派斯英語》主編吳欣博士說:“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才是美好結(jié)局呢?畢業(yè)后兩人天南海北地讀書、謀生,承擔新的壓力,見識新的世界,更可能的結(jié)果是,他們一輩子也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也許,這就是生活?!?/p>
吳博士所說的生活是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過上這種生活數(shù)年后,當我們聊起課本,人人都是一副懷念的樣子。課本里藏著的故事太多,有“很忙”的杜甫,持續(xù)數(shù)十年讓人“害怕”的魯迅先生,以及更讓人害怕的“雞兔同籠”、“一邊放水一邊進水的大池子”。這些內(nèi)容全中國有一大半人都學過,不管是上課的你,還是檢查功課的父母。此番情景,實在和許多在改革開放之初進人中國的外國人面對滿城的自行車和鋪天蓋地的灰藍色衣服給出的評價有雷同之處:這是一場盛大的行為藝術(shù),全世界獨此一處。
語文:鐵打的魯迅與文言文
20世紀60年代生人的張靖和她的女兒,14歲的初三學生西西,都背過魯迅的《少年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
魯迅的文章在課本里存在快一個世紀了。他蜚聲文壇時,國內(nèi)各個書局、各省教育廳和一些著名學校就開始在課本中選用魯迅的作品。魯迅知道課本選用其作品時就批評過:“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尤其缺乏,但萬想不到會輪到我的《吶喊》?!?949年以后,葉圣陶編《語文》,魯迅的文章繼續(xù)留存。
魯迅的許多雜文,是愁眉苦臉背課文的孩子們長大之后才能體會出來的好。就像在一線教初中語文的林老師說的:“先生面對的是一個黑暗的世界,評論都有所指,學生很難感同身受?!?/p>
的確如此。在十來歲少年人的內(nèi)心里,這就是一個整天無端憤怒著的瘦老頭兒——之所以是無端,因為他深刻的憤怒需要時間、需要實踐去理解。于是“教學效果”只好后置十余年,待到初中生們都大學畢業(yè),親見某些“黑暗”,才在深夜里忽然背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說起魯迅文章在課本里的變遷,張靖記得最深的是造字史上頗有想象力的那個“猹”字。老師說,“世上本沒有這個字,因為魯迅先生造了,就有了?!甭源笠恍┑淖兓窃诮┠?,陸續(xù)有魯迅的文章從小學課本里刪掉,頗受魯迅之苦的幾代人聽聞此消息,倒不覺得高興,畢竟那后置多年的“教學效果”已經(jīng)發(fā)生了效力。而在記憶力最旺盛的十三四歲,讀到那樣的文章,是受用一輩子的。
語文書里的??瓦€有幾十篇古文,《岳陽樓記》《出師表》《陳涉世家》《陋室銘》及各色古詩詞,近現(xiàn)代文學也有不少經(jīng)典,像《濟南的冬天》《最后一課》《鳥的天堂》等都可能成為日后“70后”至“00后”聊天的話題。
數(shù)學:放水的池子與相遇的火車
雞兔同籠,這道著名的應用題,壽命比魯迅的文章還要長,張靖說她的父親上學時就學過,而西西的數(shù)學課本上,雖然大環(huán)境改成動物莊園,換湯不換藥,依然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它存在于課本上的時間,差不多有一百多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究部主任劉胡權(quán)說:“這道古老的數(shù)學題最開始是用文言文寫的。古人出數(shù)學題,不是為了考試的,應用題這個東西是為了‘應用而產(chǎn)生的數(shù)學題。而丈量土地和雞兔同籠,其實早就脫離現(xiàn)實了?!?/p>
2001年教改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發(fā)生改變,將“應用題”這個跟隨了中國學生半個世紀的概念從課本中拿掉,改成了“解決問題”。也許改成這四個字,就可以不去考慮數(shù)學問題是不是符合實際了吧。
20世紀80年代姜昆和唐杰忠曾在中央電視臺表演過一個相聲,叫《著急》。姜昆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在這個相聲里諷刺了人們總著急的浮躁狀態(tài)。比方說,我給我還讀小學的女兒輔導算術(shù)時,我實在搞不懂這樣一種題:一個大水池,一個龍頭放水,一個龍頭出水,問幾個小時能把水池子灌滿了。在相聲里我就開始邊著急邊調(diào)侃,一邊放水一邊灌水,哈哈,這不是浪費水嗎?這些片段都引得人們哄堂大笑。因為,這對我們當時這個年紀的人也是有同感的。”
讓姜昆有同感的這個每時每刻“只工作、不休息”的大水池子,是許多人的童年夢魘。十一二歲的小孩鬧不清這到底是要干嗎,和書里“那兩輛一出發(fā)就瘋狂地想要相遇的火車”一般,簡直就是數(shù)學版的《聊齋志異》。
能記幾十年的數(shù)學題,應該是折磨人最深的。這些題的解題方法,你都記得嗎?
“其實這些題目,用方程來解一點都不難,但小學時候還沒教到方程,這是中國特色的教學方式,把知識難點下移?,F(xiàn)在的結(jié)果就是,一些家長想用自己會的方式輔導孩子的數(shù)學,發(fā)現(xiàn)完全不行,因為孩子還沒學過方程,但拋開方程,家長也就回到了當年被折磨的那個狀態(tài),所以補習班的生意才這么好?!眲⒑鷻?quán)平時也做數(shù)學輔導方面的工作,他覺得這么多年來,持續(xù)已久的“難題”并沒有發(fā)生改變。
書里的真真假假
如果在網(wǎng)上搜索“小學教材錯誤”,你會發(fā)現(xiàn)不管是使用率最高的人教版,還是蘇教版,都曾經(jīng)被大學教授、學生家長和一線教學的老師挑出硬傷。
網(wǎng)絡上也不斷地有關于早年間學過的課文真實與否的議論,《半夜雞叫》和《飛奪瀘定橋》是被說起最多的。部隊作家高玉寶的《半夜雞叫》,是半個世紀之前流傳廣泛的故事,入選了語文教材,也拍成了動畫片,但就和質(zhì)疑《飛奪瀘定橋》的聲音一樣,沒有誰能拿出確鑿的證據(jù)。“有什么是絕對的真實呢?就當它只是一篇語文課文,用來學習文句語法?!眲⒑鷻?quán)覺得,研究語文課本里的真實性,大可不必,因為“信息會越來越發(fā)達,越來越透明”。
雖然國內(nèi)教材的說教意味還是過高,但在張靖的記憶里,課本里有一處美好的“幻想”卻成了當下生活的真實寫照?!?0世紀80年代,我們高中英語書里的主人公叫吳東和李明,都是男孩,不用擔心早戀了。他們過得很悲慘,基本上就是上課和做好人好事。但有一篇課文,寫未來的世界。說人們坐在家里購物、上課,有十倍速度的自行車,叫做ten—speed—bicycle,而且還不看紙質(zhì)書了……當時上這個課的時候只覺得是幻想,沒想到全部實現(xiàn)了。”
好吧,讓我們記住書里這些美好的部分。畢竟,在考試高壓下的中國式青春里,課本與屬于那個年紀最美好的一切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像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里,多少少年都有過把自己的課本借給心愛的姑娘而后勇敢受罰的熱血事跡;也總會記得在冬天的夜里,好不容易背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到爸爸在書上簽好“已背誦”三個字,就鉆進放了熱水袋的被窩,在10點前進入夢鄉(xiāng)。
(摘自《青年文摘》2013年1月上)
責編:戴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