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濤,杜玉茗,姚慶春,于 燕
(1.吉林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吉林長春130021;2.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長春130021;3.吉林油田總醫(yī)院,吉林松源131200)
糖尿病脂肪肝的發(fā)病率可達70%~80%,被認為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臨床表現(xiàn)之一。NASH進一步加重可發(fā)展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胰島素抵抗、氧化應激等病理改變是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目前已有臨床資料證實,NASH患者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吡格列酮,可調(diào)節(jié)肝臟脂質(zhì)代謝,改善肝功能[1];丹參具有抗氧化應激作用,可延緩NASH向肝纖維化進展[2]。筆者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對86例糖尿病脂肪肝患者給予吡格列酮聯(lián)合丹參進行干預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86例患者來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年齡≤65歲,其中男性6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2.3±11.9)歲。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診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口服降糖藥物(不包括噻唑烷二酮類)治療,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8.0%~9.0%間;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內(nèi)分泌學分會肝病與代謝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共識》[3]中糖尿病輕、中度脂肪肝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符合入選標準的糖尿病脂肪肝患者隨機分為2組,在降糖、調(diào)脂、保肝等藥物治療及糖尿病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治療基礎上,對照組41例給予吡格列酮(天津武田藥業(yè)有限公司)15 mg/d口服。治療組4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丹參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yè)有限公司)20 mL/d加入0.9%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治療;其間可依據(jù)血糖水平調(diào)整吡格列酮用量在15~30 mg/d。所有入選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測空腹血糖(FPG)、餐后 2 h血糖(PPG2h)、空腹胰島素(FINS)、果糖胺(FA)、三酰甘油(TG)、谷丙轉(zhuǎn)氨酶(ALT)、透明質(zhì)酸(HA)、過氧化物歧化酶(SOD)、腦鈉肽(BNP)、心電圖和膀胱超聲檢查。根據(jù)FBG、FINS計算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1/(FINS×FPG)。觀察治療3周前后上述各指標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2.1 2組治療前后糖代謝變化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糖代謝變化比較( x±s)
2.2 2組治療前后TG、ALT、SOD、HA 變化比較 見 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TG、ALT、SOD、HA變化比較( x±s)
2.3 BNP、心電圖和膀胱超聲 治療過程中,監(jiān)測BNP、心電圖和膀胱超聲等均未見明顯異常變化。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糖尿病超級大國,每10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2型糖尿病[3],其中有7千萬左右合并NASH,如此龐大糖尿病NASH群體的防治顯得十分重要。況且,NASH中有26%~37%的患者可進展為肝纖維化,9%~20%的患者進展為隱匿性肝硬化,后者經(jīng)5~7年有40%~60%的患者會出現(xiàn)肝硬化相關(guān)并發(fā)癥,包括肝細胞癌。本研究從NASH病理機制胰島素抵抗和氧化應激“二次打擊”學說角度,采用胰島素增敏劑吡格列酮聯(lián)合抗氧化應激藥物丹參臨床防治糖尿病脂肪肝3周,糖代謝相關(guān)指標FBG、PPG2h較單純用吡格列酮明顯下降(P<0.05),代表近2~3周總體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FA)亦明顯下降(P<0.05),提示在改善胰島素抵抗基礎上,聯(lián)合抗氧化應激藥物可進一步改善糖代謝,此結(jié)論已得到動物實驗證實[3]。治療后治療組ISI水平較對照組上升更明顯(P<0.01),表明胰島素敏感性和抗氧化應激藥物聯(lián)合或可阻斷胰島素抵抗和氧化應激之間形成的惡性循環(huán),兩者可互為因果。2組糖尿病脂肪肝患者TG、ALT與療前比較顯著下降(P<0.01),治療組SOD明顯升高。表明抗氧化應激可在改善胰島素抵抗基礎上使脂代謝和肝功能進一步獲益,防治糖尿病脂肪肝患者向肝纖維化進展。
[1]Wolters LM,Van Buuren HR.Rosuvastatin-associated hepatitis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5,17(5):589-590.
[2]Hu YY,Liu CH,Wang RP,et al.Protective actions of salvianolic acid A on hepatocyte injured by peroxidation in vitro[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0,6(3):402-404.
[3]杜玉茗,黃海燕,劉利則,等.聯(lián)合應用羅格列酮與丹參注射液對db/db小鼠糖脂代謝及轉(zhuǎn)氨酶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9):3762-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