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蓉
(荊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藥學院)
案例教學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圍繞知識點設計出某個或幾個病案,讓學生在解決病案中提出的問題時掌握知識點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護理專業(yè)中,案例教學已廣泛運用于專業(yè)核心課程,而專業(yè)基礎課程中運用較少。筆者在高職高專護理專業(yè)的正常人體形態(tài)結構教學實踐中,嘗試著運用案例教學,不僅激發(fā)學生對這門信息量大、內容繁多的基礎課產生了學習熱情和興趣,也讓學生牢固掌握了課程中的知識要點,并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
在講授新課前,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案例,提前1至2天把案例材料發(fā)給學生,如在講授脊柱形態(tài)及其連接之前分發(fā)案例:男性患者,45歲,搬重物時突感腰部劇痛,來院即向醫(yī)護人員描述疼痛可向左側大腿和小腿放射,并有麻木及刺痛感。臨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請思考以下問題:①椎間盤位于何處?由哪幾部分組成?②椎間盤毗鄰結構有哪些?③為何易形成椎間盤突出?讓學生根據這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病案去搜集資料、查閱資料,從而弄清脊柱的構成及常見的異常,并以問題為中心去擴展思路,比如“這種常見病怎么診斷?該如何治療呢?”這樣不僅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啟發(fā)積極思維,激發(fā)求知欲望。
首先把學生分成若干組,一般每組5~10人。然后要求小組的同學各抒己見,把個人分析的內容寫在各自小組的白板上,在此基礎上,向小組其他成員簡介自已所作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同學們針對不同的見解及存在的疑難,談談自已的想法。最后,經過討論小組達成共識。在此過程中,須規(guī)定時間,以提高效率,但不進行干涉,小組以他們自己有效的方式組織學習,這樣促使學生在寬松、自主的狀態(tài)下學習、研討和探索。
在小組討論完成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闡述該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這時,每個小組闡述的方式可以有多樣,比如直接宣讀討論結論,或者口頭闡述,或者角色扮演等等,可以以一種方式應用或多種方式綜合應用。為提高此過程的效率,把代表闡述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闡述完畢之后其他小組可以提出疑問,被質疑的小組需對疑問做出解答。在此過程中,除了學生充分發(fā)揮,教師亦參與其中,對問題進行適當點評,以便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問題的合理解決上來。這樣的交流不僅讓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案例中的知識點,更是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譬如口頭表達能力,即時應變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全班交流完成后,把同學們最后討論得出的共識點全部羅列在黑板上,并告知黑板上所列內容即本次課需掌握的知識點。這種方式會讓學生很輕易的接受所學的內容。之后,讓學生對本次案例的分析過程進行思考,主要是思考自己在此次分析過程中有效的方式和需改進的方面,以期下次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以筆者任教的2010級護理16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作為對照組,2010級護理17班采用案例教學法作為實驗組。
結果見表1。
表1 兩個班考試成績比較結果
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案例教學評價
案例教學在教學應用中始終貫穿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把枯燥的解剖學理論知識與臨床真實案例相結合,為學習臨床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綜合歸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將來從事臨床醫(yī)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案例教學法也存在一定局限,一個案例往往不能囊括所有教學目標所含的知識點,也不是所有知識點都適合案例教學,但是只要教師提出的案例客觀、典型、生動、多樣、精練實用、緊貼教學目標,善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就一定會在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
[1]李玉彬,余寅,韋素麗 .案例教學法在解剖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0,32(3):226-227.
[2]黃瓊 .病理學案例教學的應用與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8,6(1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