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嫣 范懷玲 朱凌云 朱遠镕 宋宏偉 楊蕓峰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科,上海,200071)
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NERD的臨床特點是存在典型的燒心、反酸、胸痛等反流癥狀,但缺乏內(nèi)鏡下食管黏膜損害的依據(jù),又稱為內(nèi)鏡陰性反流?。?]。目前西醫(yī)主要以抑酸、黏膜保護劑及促胃動力等藥物治療,但抑酸劑只對大約一半的NERD有效[2],且治療后癥狀復發(fā)率高[3]。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朱凌云主任多年來對本病的防治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在臨床中運用升降并舉法而擬方治療NERD,取效滿意?,F(xiàn)將臨床收集觀察的104例病例的療效總結(jié)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4例觀察病例(年齡18~65歲)為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內(nèi)科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門診患者。治療組54例,男42人,女12人,平均年齡為(50.19±11.37)歲,平均病程為(3.67 ±5.94)年;對照組50例,男29人,女21人,平均年齡為(52.16±12.03)歲,平均病程為(2.90 ±4.59)年。2 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jù):1)2003年4月1日在上海召開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研討會通過的“耐信量表”(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s,RDQ)RDQ≥12 分者診斷為GERD。2)2008年1月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8,23(1):8 -22],發(fā)布的《胃食管反流病亞太共識》,對于有GERD典型癥狀而無報警癥狀的患者,更新后的共識支持采用PPI試驗性治療,如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癥狀群積分的改變75%以上)即可診斷為GERD,內(nèi)鏡陰性者診斷為NERD。3)2005年在美國胃腸病學雜志[2005,100:190–200]公布的美國胃腸病學院胃食管反流病(GERD)診治指南。
1.3 納入標準 具有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史1個月以上;年齡在18~65歲之間,性別不限;胃鏡陰性;RDQ≥12分,PPI治療試驗陽性;近2周未應用抑酸及促胃腸動力制劑,接受PPI治療試驗者試驗結(jié)束停藥兩周(洗脫期);受試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有以下任何情況之一的患者均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懷孕或哺乳期婦女;患者目前有以下病史:藥物性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放射性食管炎、卓-艾綜合癥;上消化道惡性病變;嚴重心、肺、肝、腎、胰疾病;幽門梗阻、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患者;懷疑或證實患有惡性腫瘤;嚴重精神障礙及語言障礙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 治療組口服中藥基礎(chǔ)方:枇杷葉(包),桔梗,白術(shù)。隨兼證加減:郁熱者加蒲公英;陰虛者加石斛;濕重者加蒼術(shù);脾虛者加山藥;血瘀者加血竭粉(吞服)。上藥水煎服,1劑/d,煎汁服用,100 mL/次,日服2次。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常州四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20 mg/片,國藥準字:H10950086),20 mg/次,2次/d,早晚空腹服用。2組療程均為8周±4 d。治療期間停用其他相關(guān)抑酸劑、促胃腸制劑。
1.5.2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癥狀評分:參照中國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協(xié)作組制定的“耐信量表”(Nxerum RDQ),擬定胃食管反流病癥狀群積分表,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積分變化情況。
表1 治療組治療前后各個癥狀評分比較(±s)
表1 治療組治療前后各個癥狀評分比較(±s)
燒心 泛酸 反胃 胸骨后灼熱 咽部不適 吞咽困難 噯氣 上腹脹 上腹痛治療前 3.83 ±0.52 3.17 ±0.43 3.64 ±0.50 4.09 ±0.56 1.03 ±0.14 1.35 ±0.18 1.21 ±0.17 4.02 ±0.55 3.15 ±0.43治療后 1.82 ±0.25 1.90 ±0.26 0.88 ±0.12 1.55 ±0.21 0.72 ±0.10 0.19 ±0.03 0.70 ±0.10 1.78 ±0.24 0.52 ±0.07 T 值 9.178 11.040 7.555 6.327 9.374 2.373 7.723 7.090 5.005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21 0.000 0.0000.000
表2 對照組治療前后各個癥狀評分比較(±s)
表2 對照組治療前后各個癥狀評分比較(±s)
燒心 泛酸 反胃 胸骨后灼熱 咽部不適 吞咽困難 噯氣 上腹脹 上腹痛治療前 3.21 ±0.45 3.54 ±0.50 3.54 ±0.50 3.78 ±0.54 1.15 ±0.16 0.74 ±0.10 1.11 ±0.16 5.64 ±0.51 3.46 ±0.49治療后 1.44 ±0.20 1.34 ±0.19 2.23 ±0.32 2.33 ±0.33 0.81 ±0.11 0.20 ±0.03 0.73 ±0.10 1.97 ±0.28 1.36 ±0.19 T 值 11.984 9.446 5.393 9.214 5.494 2.768 6.725 8.361 6.112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8 0.000 0.0000.000
1.6 療效標準 療效指數(shù)= [(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 ×100%。痊愈:癥狀及體征消失,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80%≤療效指數(shù)<95%;有效:癥狀及體征好轉(zhuǎn),50%≤療效指數(shù)<8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2.1 2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8周后,治療組顯效28例,有效21例,無效5例;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35例,無效4例。治療組臨床癥狀總有效率為90.7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2%,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2.2 2組癥狀改善比較 治療8周后,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燒心、泛酸、反胃、胸骨后灼痛、咽部不適、吞咽困難、噯氣、上腹脹、上腹痛癥狀均有明顯改善(P<0.05),見表1、表2。
2.3 各癥狀積分差值比較 治療8周后,治療組對改善咽部不適、反胃的癥狀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而對其他癥狀的改善2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2 組各癥狀積分差值比較(±s)
表32 組各癥狀積分差值比較(±s)
燒心 泛酸 反胃 胸骨后灼熱 咽部不適 吞咽困難 噯氣 上腹脹 上腹痛治療組 4.33 ±3.47 4.51 ±3.00 3.63 ±3.53 3.43 ±3.98 1.39 ±1.09 0.39 ±1.20 1.24 ±1.18 3.50 ±3.63 2.06 ±3.02對照組 4.72 ±2.79 4.34 ±3.25 2.34 ±3.07 3.60 ±2.76 0.72 ±0.93 0.26 ±0.66 0.96 ±1.01 3.04 ±2.57 2.52 ±2.92 T 值 -0.624 0.270 1.981 -0.255 3.361 0.668 1.298 0.741 -0.797 P 值 0.534 0.788 0.040 0.800 0.001 0.505 0.197 0.4610.427
目前認為NERD發(fā)病機制主要為酸暴露、食管高敏性及精神因素、食管黏膜組織抵抗力異常,研究表明NERD在內(nèi)鏡下雖未見食管黏膜損傷,但存在食管黏膜超微結(jié)構(gòu)方面的變化。隨著內(nèi)臟感覺神經(jīng)電生理學和功能性腦顯像技術(shù)的發(fā)現(xiàn),已初步認識到食管內(nèi)臟高敏感性可能是NERD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chǔ)[4-6]。目前西醫(yī)以抑酸藥作為治療NERD的主要措施,只對大約一半的NERD有效,且這種非病因性治療,存在復發(fā)率高、需長期用藥等缺陷。而運用升降并舉法所擬組方中沒有傳統(tǒng)制酸藥物,說明中醫(yī)辨證論治治療此病的作用機制與現(xiàn)代醫(yī)學有所不同,為今后深入研究治療此病機理打下基礎(chǔ)。
NERD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燒心、反酸、胸痛等,屬中醫(yī)“吐酸”“嘈雜”范疇。一般認為其病位在胃,與肝、脾、肺有密切的關(guān)系?;静∫驗槠咔椴凰?,飲食所傷,脾胃虛弱。基本病機為胃氣上逆。根據(jù)“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我們認為中焦氣機升降失常是本病發(fā)生的關(guān)鍵。使用適度有升有降之中藥,力求其“平”,調(diào)整失常的中焦氣機,是治療本病的有效途徑。
本研究以升降并舉法立論,采用升降并舉的藥對作為主藥,抓住治療的主線,結(jié)合辨證加減對應中藥治療NERD,可顯著緩解臨床癥狀,在臨床癥狀的改善方面與奧美拉唑治療效果相似,在改善咽喉不適、反胃癥狀方面優(yōu)于奧美拉唑,未見不良反應,有一定的價格優(yōu)勢。
中醫(yī)中藥對于NERD的臨床治療研究報道較少,目前尚無中醫(yī)中藥對NERD的臨床治療及其機制的深入研究。在本研究中,筆者體會中藥對改善患者的整體生存質(zhì)量較西藥更為明顯,停藥后復發(fā)情況明顯減少,或復發(fā)間隔時間相對較長,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其機制,更好地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
[1]Fass R,Ofman JJ.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hould we adopt 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901 -1909.
[2]Y.Fujiwara,K.Higuchi,H.Nebiki,et al.Famotidine vsomeprazole:aprospective randomized multicentre trial to determine efficacy in nonerosive gastro- oesophagesl reflux diseas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5,21(2):10.
[3]王家,侯曉華,吳小平,等.胃食管反流病與質(zhì)子泵抑制劑[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3):176 -179.
[4]Lu Cl,Wu YT,Yeh TC,et al.Neuronal correlates of gastric pain induced by fundus distension:a 3T-fMRI study[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04,16:575 -578.
[5]Kern M Hofmann C,Hyde J,Shaker R.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erebral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heartburn in GERD patients[J].Am J Physiol Liever Physiol,2004,286:G174 - G181.
[6]Sarkar S,Thompson DG,Woolf CJ,et al.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and occult gasteoesophateal reflux demonstratc visceral pain hypersensitivity which may be partically responsive to acid suppression[J].Am J Gastroenterol,2004,99:1998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