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萍,劉亞樓,李曉娟
(河北聯(lián)合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旅游業(yè)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服務產(chǎn)業(yè)。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以其濃郁的文化沉淀,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各式各樣的地形地貌,獨具特色人文底蘊與文化魅力吸引了前來觀光的世界各地的游客。根據(jù)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金惠康,2005:3)我們將中文旅游文本英譯的主要目的向游客傳遞景點的文化信息,使他們更加深入了解中國悠久的文化底蘊,以此誘發(fā)潛在旅游者對中國的文化、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興趣,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讓世人了解中國。然而,目前國內(nèi)旅游翻譯良莠不齊,存在的問題頗多。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譯者對中文旅游文本的分析不夠透徹,忽視了旅游文本的交際性與目的性,忽視了文化因素的重要型,忽視了旅游文本應該以讀者為中心,譯者扮演的是一個“解碼者”的角色。筆者結(jié)合了德國學者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與英國學者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文本類型理論,對旅游翻譯中的以上問題做了探討。
作為一名學科知識淵博富有經(jīng)驗的翻譯家與翻譯教師,凱瑟林娜·賴斯(Katharina Reiss)被認為是功能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早在1971 年,她在《翻譯批評—潛力與制約》中,首先提出了交際功能理論和功能類別的問題。雖然該書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仍然以等論為基礎,但是賴斯在此理論的基礎上,將語用學引入翻譯研究中,提出了從功能角度對文本進行刪減和補充。她首次將文本功能列為了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全書的精華部分“文本類型學”(a typology of texts)也就應運而生了。同時,這也被視為功能理論的前奏。具體來說,賴斯認為“分析文本類型是翻譯者選擇翻譯策略的前提,是批評者進行全面的、客觀的翻譯批評的開始”。文本功能是由文本發(fā)送者根據(jù)不同的交際目的,采取不同的交際策略,選擇不同的文本形式?jīng)Q定的。
賴斯認為文本的不同主要源于語言的功能不同,她在布勒的語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文本類型學理論。此理論以等值論為標準,重點是對翻譯的整體評估。作者從譯者的角度出發(fā),將源語文本分為1).以內(nèi)容為重的文本(content-focused text)也稱作信息型;2).以形式為重的文本(formfocused text)也稱作表情型文本;3).以訴請為重的文本(appeal-focused text),也稱作操作型文本;4).以聲音為媒介的文本(audio-media text)。(Reiss,2004:26-27)如表1所示:
表1 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
賴斯語言功能的不同最終導致了文本類型的不同,譯者的翻譯策略也會因此受影響。后來切斯特曼描述了賴斯的文本類型分類,從中我們可以得出旅游資料是集信息、表情與感染功能為一體的一種特殊復合型文本。其感染功能是其最主要功能,旅游者在掌握所游風景區(qū)信息后,使其產(chǎn)生旅游動機。
作為英國翻譯界的元老,紐馬克被認為是典型的實踐性理論家。他的著作《翻譯研究途徑》(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和《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典范,被世界各地廣泛采用作為教程。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賴斯的文本類型理論的基礎之上,對文本分類和翻譯策略作了更為細致、嚴密的分析。他尤為鐘情于德國心理學家、功能語言學家卡爾·布勒1934 年提出的語言功能“工具模式論”。在當時流行一時的等效原則在紐馬克看來,不可能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語篇分析。借助邏輯學、哲學、語言學等一些跨學科的知識,紐馬克提出了自己對翻譯理論的新見解。
他在《翻譯教程》,運用了經(jīng)雅克布遜修改的布勒的功能語言理論,并參照雅克不遜(Jacobson)的分類,將語言功能分成六類: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召喚功能(vocative),美學功能(aesthetic),應酬功(phatic),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其中前三類為語言的主要功能,是語言使用的目的所在。紐馬克也指出很少有一篇文章是純表情純信息或者純感染性的,大多數(shù)文章都是三種功能兼而有之或者有明顯的側(cè)重。并根據(jù)這些不同的功能提出了不同的面向原文(target text-oriented)翻譯方法,即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兩種翻譯都以源語為中心。
語義翻譯就是遵從原文的詞匯和句法結(jié)構(gòu),使譯文盡可能貼近原文;而交際翻譯,指的是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產(chǎn)生的效果盡量與閱讀原文時接近。
旅游文本是指旅游(接待)一線人員(尤其是導游翻譯)在工作中約定俗成的那些應用型文本(丁大剛,2008:14)。旅游文本的內(nèi)容覆蓋面廣泛,涉及到了歷史、地理、文化、風俗等各方面的知識。旅游文本具有使用面廣、應用頻率高、文體豐富的特點。
賴斯和紐馬克的文本類型學理論認為:不存在任何一種翻譯方法能夠解決所有翻譯問題。因為文本的構(gòu)成常常是多種功能的綜合體,它們常常以一種功能為主,其它兩種功能為輔。因此,譯者在進行翻譯之時,首先應該確定這篇文本的主導功能,使文本類型為譯者的翻譯提供參考,進而根據(jù)文本類型有目標與針對性地運用相對應合適的的翻譯方法。
旅游文本作為一種復合的對外宣傳的資料,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游客觀光,喚起旅游者的旅游熱情,因此旅游文本的主導功能是呼吁型(呼喚型);同時,旅游文本又為普通游客提供了讀懂看懂并喜聞樂見的信息,游客們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方面的知識,我國特有的深厚的文化沉淀文化得以傳播,所以信息型也是其重要特征。
因此,旅游文本可以歸結(jié)為賈文波所說的“呼喚型”功能文本,同時也具有信息型、誘導性和匿名性的特征。(丁大剛,2008:15)由此可見:旅游文本的最重要的兩項功能是信息性(尊重事實)和誘導性(激發(fā)讀者)。信息性是前提,誘導性是最終目的。只有在向游客提供了充足的文化信息以后,才能最終達到誘導的目的。這里我們應該注意:旅游文本的翻譯是一種交際行為。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僅實現(xiàn)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zhuǎn)換,而應該把讀者的接受度放在第一位即旅游文本以譯者為中心,同時結(jié)合文本特點并將語言文化障礙和文化差異考慮在內(nèi)從而交際成功。譯者在這里是一個解碼者,譯者必須接受者的情形保持一致。因此,為了達到翻譯的目的,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應根據(jù)具體的文本類型采取合適的翻譯方法,靈活地運用多種翻譯策略與方法,以期實現(xiàn)預期的功能。
直譯最為一種比較常用的翻譯方法,就是形式、內(nèi)容與風格跟原文契合。它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1)順應語言的直譯;2)順應文化的直譯。
所謂順應語言的直譯,首先我們要找到與原語對應的英文詞匯;其次還要注意保留原語的風格。如:位于永嘉縣境內(nèi)的楠溪江,被譽為“中國山水畫搖籃”。2002 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4A 級旅游區(qū)。景區(qū)面積達600 多平方公里,楠溪江干流全長145 公里,江流蜿蜒曲折,兩岸綠林蔥郁,呈典型河谷地貌景觀。我們可以直譯為:Located in YongJia country and with a total area of 600 kilometers,the Nanci River,is came to be known as the“Cradle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In 2002,it was estimated as national 4A tourist area by our national tourist associations.In length of 145 kilometers for its main streams,with meandering water and flourishing forests on each bank,explicating to the tourists a typical view of river-valley landform.
所謂順應文化的直譯,是指在翻譯的過程中,順應原語文化,傳遞其文化底蘊,契合原語的表達效果。例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的“西風緊,北雁南飛?!庇械膶W者建議建議將譯文中的How bitter blows the western breeze,F(xiàn)rom north to south fly the wild geese.的western breeze 改成eastern breeze,并附帶上注釋,從而來順應讀者所在地的氣候。筆者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可取,跨文化交際要求傳真,我們獨有的文化彰顯了中國文化特有的魅力。
增譯是指在翻譯時根據(jù)目的語的語義、修辭或句法的需要,在不改變原文意義信息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一些詞,將原文的內(nèi)涵意義加以引申,或者使譯文表達更加通順,貼近目的語讀者的欣賞習慣和閱讀心理。(丁大剛,2008:157)如:“故宮耗時14 年,整個工程于1420 年結(jié)束?!笨梢宰g成It spent altogether 14 yea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which finished in the year 1420,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在 這 里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屬于增益,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對于英語國家的人無人不知。
在旅游翻譯時增加其對應的文化信息,能使外國游客將他們陌生的中國歷史年代歷史人物與他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年代聯(lián)系起來,從而加深他們的印象,更好了解中國的文化。在譯人名、朝代名、歷史及典故等時,我們可增加相關信息,如不加相關說明,外國游客會十分疑惑。如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可以找到她的文化對應詞在英語中,因此它可以翻譯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the Chinese Remeo and Juliet;秦始皇可以翻譯成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還如福州傳統(tǒng)名菜佛調(diào)墻,可翻譯成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Lured by its delicious aroma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ish.)這樣子英譯佛跳墻這道名菜的材料與來歷就都有了,更加吸引游客。
減譯指的是為了方便外國游客更好理解原文,在準確傳遞信息的前提下,刪去對原文信息沒有幫助的冗長信息,省略不譯。中文旅游文本中,常用四字句和華麗的辭藻來描寫景物,或者引用古詩詞、歷史典故從而使文章富于文采和歷史感,好多并無實際意義,而是出于音律對仗、渲染氣氛等考慮。若將此毫無保留英譯,會影響譯文的連貫性和增加讀者的負擔。在此,我們可將其刪除。
例如:牡丹,今天已被洛陽人廣泛種植于公園,花壇與街道兩旁。每逢清明,谷雨時節(jié)。紅白黛綠,姹紫嫣紅,百花競放,美不勝收??蓽p譯為:Peonies are grown not only in Luoyang's parks and gardens but also extensively along the sidewalks of the main streets,During the Tomb-sweeping period and Grain Rain period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time in April through early May when the flowers in the city are in full blossom and demonstrates a riot of colors.我們在此省譯了紅白黛綠,姹紫嫣紅,若譯出來,顯得文字對此,啰嗦且意義重復。
由于漢英句型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英語句子中某些成分的位置比較靈活,在寫作上與漢語存在著差別。有些中文文本資料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我們可以進行重新組織。例如:“天日山林深人少,古樹掩映,清泉石上流,霧牛半山腰,如仙境一般?!笨梢愿淖g為:Mountain TianMu,densely forested and scarcely populated,is like a fairyland where heavy fogs envelop halfway up the mountain and clear streams flow along the valleys.中文的是一個并列結(jié)構(gòu)的句子,我們在改譯后將其調(diào)整為只含有一個定語從句的復雜句,清新明了,同時很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使游客很容易理解。
在中文旅游文本中,有很多涉及中國文化特色內(nèi)容的文本,難以直譯,去也不能不負責任的省譯,會造成信息的陋譯。我們可以采用改譯的方法,即在不損害原文的內(nèi)容細節(jié),進行必要的改造調(diào)整。在召喚型文本中,是經(jīng)常借助的手段。
例如張家口的雞鳴山的導游詞中有這么一段話:“山中最古老的道觀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的碧霞元君殿。最大的寺院為永寧寺。該寺建于遼圣宗太平四年。”譯文為The oldest one was Bixiayuanjun Temple which was built in 481.The biggest one was Yongning Temple which was built in 1024.譯文在改譯的過程中,將“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和“遼圣宗太平四年”改成了具體的年份,外國讀者一看就明白,可讀性增強,從而達到了文本翻譯的目的—吸引外國讀者。
中國旅游資料文本追求對仗工整,音韻和美,文采絢爛,多運用對偶、排比的方法,引經(jīng)據(jù)典隨處可見。而英語在形式上樸素自然、主題突出、描寫客觀而且具體。中文旅游資料的文學形式為其英譯增加了難度。釋義就是很好的一種策略,用更加容易理解的詞語或者表達方式,來表現(xiàn)中國文化的原文形象和文化韻味。
例如山海關孟姜女廟的對聯(lián)正面的那副對聯(lián):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它的意思是:大海潮水每朝都來朝拜,每朝朝拜完就退落。(潮起潮落)
天上浮云時常變幻莫測,時常生成時常消失。(云起云涌)
翻譯理論名家金隄和奈達將其釋義為Sea waters tide,day to day tide,everyday tide and everyday ebb;Floating clouds appear,often appear,often appear and often go.
綜上所述,中文資料的英譯不是字符之間的簡單替換,而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文化交際行為。文本類型理論對于中文資料的英譯有很大的誘導作用與借鑒意義。文本類型理論為譯者如何清楚明了、準確傳達旅游資料的信息與文化底蘊,遵循何種翻譯策略原則起到了指導作用。旅游文本的最重要的兩項功能是信息性(尊重事實)和誘導性(激發(fā)讀者)。因此,譯者應根據(jù)實際情況,根據(jù)文本類型靈活采用直譯、增譯、減譯、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改譯、釋義等各種翻譯策略,以讀者為中心,確保交際的成功。
[1]Reiss,K.(2004).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蔡專林.文本功能視域下的旅游文本漢英翻譯[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5):73-75.
[3]丁大剛.旅游英語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4]郭瑞娟.文本類型理論與旅游資料英譯[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報,2003(4):98-100.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史博蛟.賴斯的文本類型學對中文旅游資料英譯的啟示[J].大連大學學報,2009(4):125-128.
[7]袁毅.賴斯與紐馬克基于文本類型的翻譯理論之比較[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2008(1):70-74.
[8]張美芳.翻譯研究的功能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