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總想發(fā)現大西洋的海水和太平洋的海水有什么不同?哪一邊更藍?更清?更深?
結果是看的眼睛都花了,好像也沒看出什么分別。內行告訴我說,海水的顏色是和天氣、深度、所含礦物質的成分、海洋生物等諸多因素有關,和人為劃定的某個界限,并無太多的關系。
從原則上,我自然是承認這些話的無懈可擊。凝望大海,從此并不是為了發(fā)現什么,只是成了習慣。一日不做,心中惴惴,好像辜負了什么,荒廢了什么。
海洋是所有生命的發(fā)祥地,雖然海洋是無知無覺的,但作為孳生于此的生靈,我們卻不可能無動于衷。每當站在海中央的時候,就無法克制地升騰起敬畏和膜拜,一種無以言表的感動如鹽分般攫取身心。
為什么呀?我有時很奇怪,心想好像并沒有誰教導我們要這樣頂禮膜拜,但不由自主地就匍匐了下去。
于是想起在西藏雪山上的感受,類似的感受還有面對星空的時候。人對于廣袤自然的偉力,是一定要恭敬的,是一定要有尊崇之心的,那是人最基本的定位之一。一個不知恭敬為何物,沒有尊崇感的人,肯定是狂妄和沒有根基的。可嘆,現代人看到這幾種景物的時間和空間,是越來越少了。在城市里,你看不到朗澈的星空,只有幾顆最英勇的星,才能讓它們的光芒在霓虹燈和汽車燈的絞殺下,依然頑強地散射著微光。住在海岸的別墅,坐在藤椅中喝著檸檬汁和浩渺無際的海洋中心顛簸流浪,所感受到的情愫,也有質的不同。前者很多時候彰顯的是舒適懶散和超人一等的閑暇高貴,而真正的敬畏之心是和渺小感聯系在一起的,是人的一種樸素本能。在今天,能看到雪山和曠野,那幾乎是一種奢望。雪線不斷地退縮,冰川融化,世界變暖變臟變得破碎和蒼老……
有人在海中看到了海龜,據說有一米大的龜背在海面上沉浮。這只龜大約很老了吧?它出生時的世界和現在的世界,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但愿海水能保持這種湛藍,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