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然 ,李光裕
(1.文山學院 初等教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2.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2)
自我決定理論是關(guān)于人類動機、人格發(fā)展、幸福的宏觀理論。該理論的研究重點是意志、自我決定行為與促進這些行為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從自我決定理論提出以后,該理論被廣泛運用于各種領(lǐng)域,包括教育、虛擬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體育、衛(wèi)生保健與心理治療等等。
當今社會,健康問題成為世界性的研究課題。盡管在近幾十年里,衛(wèi)生保健的科學技術(shù)有了驚人的發(fā)展,然而行為仍是影響健康的最大因素[1]。生活方式,如吸煙、衛(wèi)生、飲食和鍛煉,影響著人的健康和幸福感。而生活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很多臨床研究證實自我決定理論對煙草依賴、飲食、身體活動和牙科保健等問題具有良好的干預(yù)作用。這使自我決定理論成為健康心理學動機研究的新領(lǐng)域。
美國學者Ryan、Conneu和Deci于20世紀80年代首次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該理論的基礎(chǔ)是認知評價理論。該理論假設(shè)人對于成長和健康的態(tài)度天生就是積極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和健康起阻礙作用。理論假設(shè)個體必須滿足于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勝任和關(guān)系。自主是指個體組織自己的行為并且讓自己的行為與感覺取得一致。勝任是指個體完成預(yù)期的結(jié)果和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關(guān)系是指感到與他人有聯(lián)系并被他人接納[2][3]。這些心理需要的滿足對于人類的健康發(fā)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7]。根據(jù)自我決定理論,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適當?shù)慕Y(jié)果。
自我決定理論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人們獲得動機的過程上,這種動機促使人們隨時間的推移開始并維持健康行為。該理論還認為,對于“自我調(diào)節(jié)和維持行為有助于健康和幸福感”的這種觀念,發(fā)展自主和勝任的意識對于觀念的內(nèi)化和整合的過程是至關(guān)重要的。因此,提供自主性和維持自信心的治療環(huán)境更有可能促進健康的結(jié)果。關(guān)系與其他兩個因素一樣重要,因為人們更愿意采納與他們有關(guān)的人的價值觀和行為[5]。
自我決定理論描述的是行為改變的動機在質(zhì)變方面的變化。動機的質(zhì)取決于行為調(diào)節(jié)依賴于自我還是他人(控制動機),或者行為調(diào)節(jié)是依賴于自我的選擇和結(jié)果對于個人的重要性(自主動機)[6]。
Ryan, Patrick, Deci, Williams(2008)[5]根據(jù)他們多年的研究成果,建構(gòu)了與健康有關(guān)的行為改變的自我決定理論模型,如圖1。病人在衛(wèi)生保健系統(tǒng)的自主、勝任和關(guān)系的經(jīng)驗上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這三個因素分別是自主支持的衛(wèi)生保健氛圍、個體在個性上的自治差異、個人的內(nèi)在或外在的生活抱負和奮斗目標。這三個因素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反過來,當人們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又影響心理健康、生活質(zhì)量、與健康有關(guān)的行為改變和生理健康。該模型主要用于臨床干預(yù)和新治療方法的應(yīng)用。
此外,很多研究者都通過實證研究構(gòu)建行為改變的自我決定模型,如Geoffrey (2003),Shane (2011), Teixeira、Patrick、Mata(2011) 等。這些模型與Ryan, Patrick, Deci, Williams(2008)等人的模型有很大的共同之處,不同之處在于這些研究者將模型變得更加具體和詳細,比如在模型上加了一個中介變量——自主支持。
圖1 行為改變的自我決定理論模型
國外常用的以自我決定理論為理論基礎(chǔ)編制的衛(wèi)生保健行為的問卷有三種:治療自我調(diào)節(jié)問卷(TSRQ)、知覺能力問卷(PCS)和衛(wèi)生保健氛圍問卷(HCCQ)。這三種問卷都有四種版本,每個版本的測量目的相同,但測量的特定行為不同,分別是四種與健康有關(guān)的行為——戒煙、飲食改善、定期運動和有規(guī)律地飲水。三個問卷分別測量與自我決定理論有關(guān)的幾個維度,治療自我調(diào)節(jié)問卷測量的是自我調(diào)節(jié)維度,知覺能力問卷測量的是勝任維度,衛(wèi)生保健氛圍問卷測量的是自主支持維度[7][8]。
治療自我調(diào)節(jié)問卷測量的內(nèi)容是:為什么人們會做或者想做一些可以使人健康的行為,進而治療疾病,并試圖改變一些不健康的行為,遵從治療的生活規(guī)則或參與其他與健康有關(guān)的活動。問卷目的在于測量一個人的特定行為或一套行為的動機水平,這種動機水平是相對自治的或者由自己決定的。該量表由三個分量表組成,即自我調(diào)節(jié)風格量表、控制調(diào)節(jié)風格量表、無動機量表。三個分量表也可單獨使用。治療自我調(diào)節(jié)問卷現(xiàn)已被廣泛用于研究衛(wèi)生保健環(huán)境中行為的變化。
知覺能力問卷涉及健康行為中的情感。該問卷非常簡短,只有四個題目,測量的是人們對改變不健康的行為方式或維持健康的行為方式、參與醫(yī)療保健計劃或進行治療方案的自信程度。該量表的α系數(shù)在0.9左右,同時可以將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勝任兩維度有效地區(qū)分開來,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已有研究者[9](P67-87)將該問卷運用于糖尿病的研究。
衛(wèi)生保健氛圍問卷測量的內(nèi)容是:對于一般的或具體的醫(yī)療問題,病人認為衛(wèi)生保健的提供者(比如醫(yī)生、顧問、醫(yī)療保健計劃的領(lǐng)導(dǎo)者)的行為是自主支持的還是控制的。該問卷又有完整版和簡版兩種版本。完整版有15個題目,該量表的α系數(shù)在0.9以上,被廣泛運用于戒煙、飲食改善、減肥等治療研究。根據(jù)不同的情境可適當改變問卷題目的措辭,比如改變衛(wèi)生保健提供者的稱呼、行為的種類等。這個問卷的簡版由完整版的15個題目中抽取六個題目構(gòu)成,簡版問卷的α系數(shù)約為0.82。當研究需要以衛(wèi)生保健氛圍作為潛在變量,用結(jié)構(gòu)方程模型建立模型時,簡版問卷是很實用的。
近十年來,各國研究者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驗證了自我決定理論對與健康有關(guān)的行為改變有干預(yù)作用。目前,自我決定理論在健康心理學領(lǐng)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飲食健康、體重控制、吸煙行為的改變、與疾病有關(guān)的行為改變等幾個方面。
動機對維持健康飲食起關(guān)鍵性的作用。衛(wèi)生保健工作者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氛圍誘發(fā)個體的內(nèi)部動機,由此建立的自我管理機制可能使他們終身受益。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包括為患者提供選擇追求自己目標的機會;適度地使用壓力和控制;創(chuàng)造最優(yōu)的挑戰(zhàn)背景(比如具有挑戰(zhàn)性但可以完成的目標和任務(wù));提供溫暖和無條件接受患者的人際關(guān)系。而改變行為依賴于通過采用新的生活方式加強個人自主感。同時,自主動機是行為改變的潛在變量(無論患者的目標是否達成,都會被衛(wèi)生保健工作者接受)[10]。
自我決定理論被用于利用運動和鍛煉長期控制體重的縱向研究中。另外,許多研究表明,自我決定理論成功地運用于體重管理——制定運動計劃,使個體將自制的行為調(diào)節(jié)方式、堅持鍛煉行為內(nèi)化為生活的目標。同時,與沒有使用運動計劃的控制組相比,體重的減輕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性[11][12]。
Thersen-Ntoumani(2010)[13]的研究證明 ,父母自主支持和兩種生活目標(健康和形象)可以預(yù)測女性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滿足的程度;而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直接預(yù)測身體形象,與身體形象呈負相關(guān)(比如,瘦的驅(qū)力和身體得不到滿足),間接地預(yù)測不健康的體重控制行為。Silva(2011)[14]等人通過分析長期成功控制體重的女性堅持運動的程度和運動動機(自我決定理論),評估這些女性三年里的體重變化,結(jié)果表明,不是所有類型的動機都可以預(yù)測長期運動的結(jié)果,保持中度和激烈的運動引起長期的體重變化。該研究表明自治動機、運動和長期體重控制之間的關(guān)系。
由于肥胖已成為當今社會世界性的問題,應(yīng)用自我決定理論,了解飲食行為、飲食失調(diào)和體重控制是非常有前景的研究課題。
由于吸煙對人類的危害巨大,而禁煙運動施行以來并未取得良好成效,各國研究者都試圖找到人類戒煙的真正動力。有研究表明,盡管戒煙咨詢可以增加戒煙率和減少死亡率,但找咨詢師做戒煙咨詢的人非常少。來訪者采用和維持健康行為,依賴于咨詢師對來訪者自主和勝任的滿足(DeciandRyan,1985; Williamsetal,1998)[7][15](P67-87)。Geoffrey(2003)[16]等人的研究表明,對于咨詢服務(wù)的自主和勝任、保險公司的自主支持可以預(yù)測人們參與戒煙咨詢和使用戒煙指導(dǎo)方案的行為。
很多疾病往往是由不健康的行為引起的,改變?nèi)祟惖男袨榉绞娇梢詼p少疾病的發(fā)生,節(jié)約醫(yī)療保健費用(Deci,Ryan,2008)[17]。以自我決定理論為指導(dǎo)的干預(yù)措施使人們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方式。Kristen(2011)[18]的研究表明,體重減輕或增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多囊卵巢綜合癥。Ⅱ型糖尿病往往需要終身的行為改變,自我決定理論為糖尿病病人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提供理論指導(dǎo)。Lise(2011)[19]的實證研究表明,通過知覺動機的自主支持課程培訓,可以改變病人的行為動機。Shane(2011)[20]的研究也證實了自我決定動機和行為改變之間具有聯(lián)系。另外,他的研究還證實了自我決定理論的動機是長期有效的,自我決定動機對于維持健康行為,比如預(yù)測病人在心臟病康復(fù)后維持運動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他還認為衛(wèi)生保健專業(yè)人士應(yīng)通過溫暖和關(guān)愛的方式(關(guān)系)、表示同情(關(guān)系)、盡量減少壓力和控制(自主)、尊重病人的選擇(自主)等方式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人們選擇長期從事一種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個人自我選擇的體現(xiàn),而這種堅持行為又反過來促進自我支持。
許多研究證明,經(jīng)常運動、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吸煙等行為可以維護人的身體健康。具有健康風險的人如果愿意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就可以改善健康狀態(tài)。可以說,動機才是健康最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實證和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外的研究者已做了很多具有參考價值的實證和理論研究,為我國研究者提供了參考。我國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修訂研究工具,為促進國民健康提供理論指導(dǎo)。另外,行為改變的自我決定理論模型尚不完善,可能有一些中介變量,比如自主支持、治療的時間等,影響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對身心健康產(chǎn)生影響,今后的研究可以從這方面入手。
[1]SCHROEDER S.We can do better-Improving the health of the American people[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357:1221-1228.
[2]DECI EL, RYAN R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J].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0, 11:227-268.
[3]SHEERAN P, NORMAN P, ORBELL S.Evidence that intentions based on attitudes better predict behavior than intentions based on subjective norm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9: 403-406.
[4]RYAN.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ell-being[J].Wellbe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une, 2009,6.
[5]RICHARD M, RYAN, HEATHER P, et al.Facilitating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and its maintenance: Interventions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J].The European health psychology, March, 2008,5:2-5.
[6]RYAN RM, DECI E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m Psychol, 2000, 55:68-78.
[7]DECI EL, RYAN 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New York: Plenum Publishing Co.1985.
[8]WILLIAMS GC, COX EM, KOUIDES R, DECI EL.presenting the facts about smoking to adolescents: The effects of an autonomy supportive style [J].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1999,153:959-964.
[9]WILLIAMS GC, DECI E, RYAN RM.Building Health-Care Partnerships by Supporting Autonomy: Promoting Maintained Behavior Change and Positive Health Outcomes[M].Partnerships in healthcare: Transforming relational process, 1998.
[10]REGULATION PJ, Teixeira HP.Why we eat what we eat:the role of autonomous motivation in eating behaviour [J].Nutrition Bulletin,2011(36):102-107.
[11]JEMMA E, NIKOS N, JOAN LD.Adherence and wellbeing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referred to an exercise on prescription scheme: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7,8:722–740 .
[12]MARLENE N,SILVA PN, et al.Us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weight contro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women [J].J Behav Med,2010, 33:110 –122.
[13]CECILIE TN, NISOS N and NIKITAS N.Unhealthy weight control behaviours in adolescent girls: a process model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J].Psychology and Health.June, 2010(5):535–550.
[14]MARLENE N, SILVA, DAVID M, ELIANA V, CARRA,PAULO N, VIEIRA.Exercise Autonomous Motivation Predicts 3-yr Weight Loss in Women [J].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2011(4):728-737.
[15]HIMTON W, BOTHELLO.Building Health-Care Partnerships by Supporting Autonomy: Promoting Maintained Behavior Change and Positive Health Outcomes[M].Partnerships in healthcare: Transforming relational process, 1998.
[16]GEOFFREY C, WILLIAMSL, CHANTAL L, et al.Health care practitioners’ motivation for tobacco dependence counseling [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3(5):538-553.
[17]EDWARD L, DECI and RICHARD M, RYAN.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J].Canadian Psychology, 2008(3): 182–185.
[18]KRISTEN A, FARRELL T.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Update on Treatment Option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for the Future [J].Clinical Medicine Insights: Women’s Health,2011(4): 67–81.
[19]LISE J, HELLE TM, VIBEKE Z, MORTEN F and ANNELLI S.A cluster randomised pragmatic trial apply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to type 2 diabetes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J].BMC Family Practice, 2011,12∶130.
[20]Shane N, SWEET.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Can they work together to predict physical activity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D].PhD degree in Psychology,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