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樹
(潮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hù)中心,廣東潮州 521000)
遠(yuǎn)古時,華夏族的黃帝、炎帝與東夷族(狹義的,指約今冀、魯、豫東、皖北和蘇北一帶)的太昊、少昊和蚩尤這兩個部落聯(lián)盟,曾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發(fā)生了一場空前的大戰(zhàn),并以黃炎聯(lián)盟戰(zhàn)勝而告終?;笇挕尔}鐵論·結(jié)和》:“黃帝戰(zhàn)涿鹿,殺二昊、蚩尤而為帝?!变寐箲?zhàn)后,二昊、蚩尤三古帝苗裔除在中土與華夏族日漸融合外,另有向外遷徙者。有論者通過對晉、陜出土東夷系玉器的啟示后說:“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斗爭(黃按,指涿鹿之戰(zhàn))后,東夷族群里的一些支族,逐步的向西、向南遷徙?!盵1]其中一支遷至潮州鳳凰山等地建立南海王國。
南海王國是三苗(又以少昊裔為主)所建立,其北境至今鄱陽湖旁的信江流域?!妒酚洝せ茨虾馍搅袀鳌罚骸澳虾C裉帍]江界中者反。”廬江即今皖南和贛北,但這里不包括皖南。如上也是穿青人遷自江西的淵源所在。
太昊和少昊分別奉龍和鳳為圖騰?!蹲髠鳌ふ咽吣辍罚骸按箨皇弦札埣o(jì),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jì)于鳥,為鳥師而鳥名?!彬坑葎t出自牛圖騰?!妒霎愑洝罚骸埃坑龋┤松砼L恪^有角。”其裔苗族為了紀(jì)念蚩尤,又奉楓為圖騰。《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南遷三苗(后嬗變?yōu)楝?、畬、苗三族)又繼前三古帝聯(lián)盟,奉太昊裔盤瓠為總領(lǐng),形成盤瓠系統(tǒng)。由于聯(lián)合后的更加親密相處,三族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和各自姓氏的互有融入,兼之在一些如風(fēng)俗等的相互吸收,導(dǎo)致了他們在族源上的撲朔迷離,穿青人即其中之一。
《左傳·昭十七年》載,少昊部落有24個鳥氏族,分為4個胞族,鳳鳥氏(胞族)有5個氏族: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穿青人飲食上的“天上不吃雕、鴿、雁”[2]是包括了三個氏族的圖騰。其中的雕雖可解為猛禽鷙鳥,但鷙鳥卻又專指燕鳥(玄鳥)?!豆沤褡ⅰ罚骸把嘁幻炫?,一名鷙鳥?!保ò漾v鳥解為玄鳥,下面尚有許多例子。)照例,除重要祭祀外,圖騰物是不能吃的,因可知穿青人是出自奉鳥為圖騰的嬴姓少昊(名摯,通鷙)下傳子姓的后裔?!妒酚洝ひ蟊炯o(jì)》載殷祖契被帝舜“封于商,賜姓子氏”。雕(玄鳥)被排在三種鳥的首位,可見穿青人的圖騰主為玄鳥。
穿青人也被稱為“土人”,“宋家”即“土人”?!八^宋家,是水東土司宋氏統(tǒng)治下的人們,在較長時期內(nèi)也曾被認(rèn)為是‘土人’”[3]27?!懊駠镀綁慰h志·民生志》記載:‘宋家系楚人。土人即專指宋家。’”又“宋家俗又呼為穿青,平邑此族尚多”。姓氏書載宋氏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出自子姓。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十世紀(jì)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亂之后,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于宋國,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4]400宋家和穿青人同被稱為“土人”,是穿青人出自少昊裔子姓之證。
《穿青人歷史與文化》(穿青人陳宏樞作)則載穿青人圖騰是猴。[2]這是因為“商族的圖騰,有玄鳥、母猴等說,多數(shù)人都以為是玄鳥”[5]340。就筆者考析,玄鳥是商族、穿青人的祖源圖騰,母猴則是他們的感恩圖騰,當(dāng)是出于穿青人的口耳相傳或朦朧記憶(或把小說《封神演義》視為信史),也即商末曾有三姐妹助紂王對抗姜子牙,故假以后來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三魈(山魈,是猴類動物)有恩于商而奉為圖騰(感恩)。如“到了明朝時候的神怪小說《封神榜》當(dāng)中,三魈便轉(zhuǎn)變?yōu)槿齻€精靈姐妹,分別稱為‘瓊霄’、‘碧霄’、‘云霄’,與兄長趙公明一起,協(xié)助商紂王與周武王及姜子牙等人作對”[3]41。這里三魈及其兄長趙公明與商族同出嬴姓少昊,自是同族的拔刀相助。《史記·秦本紀(jì)》:“秦之先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至于圖騰有祖源和感恩的區(qū)別,例子甚多,下舉二例供參考。其一,龍是盤瓠的祖源圖騰(其祖太昊奉龍為圖騰),畬族《祖圖》便載盤瓠:“原東海蒼龍出世?!比畡t是盤瓠的感恩圖騰。因盤瓠為狗奶養(yǎng)大。如“舞火狗源于龍門縣藍(lán)田瑤族傳統(tǒng)的民間習(xí)俗。相傳,先祖靠狗奶養(yǎng)大,要瑤民永記狗作為‘再生之母’的恩德,規(guī)定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團(tuán)圓節(jié)(中秋節(jié))之夜,舉行舞火狗活動”[6]?!啊蹲鎴D》中的盤瓠只是圖騰崇拜的偶像,僅是一種宗教意識,并不與畬族先民有任何的親緣關(guān)系”[7]89。也表明盤瓠(瑤族之祖)并非畬族血緣始祖(與筆者前諸論說同)。但也有另外的看法,如“一些大漢族主義者,將畬族盤瓠圖騰傳說等同于現(xiàn)實,再嫁接漢文化中‘犬’的污名化內(nèi)涵,視畬民為‘犬種’為華夏邊緣的異類”[8]??傊埡腿钱屪宓淖嬖磮D騰。
其二,布依族有感恩圖騰鶯?!安家雷鍌髡f老鶯曾搭救過他們的祖先,所以每逢三月三就要祭老鶯墳和老鶯崖?!盵5]210又,“鶯是布依族的圖騰之一”[5]277。
穿青人的姓氏(僅就《汕頭特區(qū)晚報》所載姓名)主要源于嬴姓少昊,中也夾雜一些少數(shù)他族。姓氏的源出是極其復(fù)雜的,因為除血緣外,還有君王的賜姓、因事改姓、有意冒姓等等的不同。下面僅就所知穿青人諸姓作一考析,以供參考。如一姓多源,一般取秦以前,蓋因三苗早遷之故。
穿青人飲食上“地上不吃牛、馬、犬”(也即接上面穿青人飲食上的“天上不吃雕、鴿、雁”)。先說牛氏。牛氏源出子姓。“出自子姓。以王父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周代宋國微子之后有大夫牛父,任宋國司寇,其支孫以王父(祖父)的字‘?!癁槭稀盵4]312。這種不吃牛,當(dāng)因姓“?!钡慕啥怀耘H狻?/p>
穿青人的不吃牛肉,也可能與苗族之祖蚩尤出自牛圖騰有關(guān)?!妒霎愑洝罚骸埃坑龋┤松砼L恪^有角?!庇州d:“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苯衩缱鍕D女頭戴牛角(長梳)飾之舞,便是牛圖騰的樂舞。由于南遷三苗(后演變?yōu)楝?、畬、苗三族)共奉盤瓠為聯(lián)合體總領(lǐng)后的親密無間,又經(jīng)長期的雜居,既有獨立居住又相鄰的單一民族(或姓)的村寨,也有三兩個民族(或姓)雜居在一起的村峒,逐漸形成了不分彼此的宗神共奉(或已分不清了本族宗神),因之,既有蚩尤裔苗族雜居于少昊裔穿青人村中而成為穿青族,也有穿青人奉苗祖蚩尤為宗神而不吃牛肉者。正如穿青人李發(fā)榮的從苗俗:“每年的農(nóng)歷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等穿青人的特殊節(jié)日,李發(fā)榮會當(dāng)成節(jié)日來過,使得同事們常常笑稱其為‘苗哥’?!盵2]
正因南遷三苗“大分散,小聚居”混居在一起,相鄰族群文化互相影響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不僅風(fēng)俗有互為信奉,連族屬也?;煲?。如少昊裔畬族(藍(lán)姓、鐘姓等)往往會混居于瑤族或苗族中。如廣西花藍(lán)瑤的藍(lán)、相二姓,雖居于大瑤山而歸屬瑤族,他們卻主出少昊。潮州畬族盤、藍(lán)、雷、鐘四姓中的雷姓,原是蚩尤裔苗族也納入畬族中。原為太昊裔瑤族的盤姓則今已沒有,據(jù)潮州雷厝村雷氏《祖圖》載:“大子搖船去下海。”[7]94“大子”指盤姓瑤族。正是由于“共生”(雜居),往往在畬族居住區(qū)中能找到苗族或瑤族,反之也同?,F(xiàn)在的穿青人就雜居于苗族居住區(qū),故以“共生”言,穿青人非苗、瑤族即畬族,給人以初步判斷的一種依據(jù)。例如,“由此習(xí)俗(黃按,指苗族四月八節(jié))也可看出可能有部分苗族加入了穿青人集團(tuán)”[3]67。
次說馬。馬氏出自趙姓,趙國大將趙奢因戰(zhàn)功受封于馬服,因得姓馬。[4]280另有文稱,“馬家先祖本姓趙”,如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dǎo)人馬英九即源出趙姓。[9]趙則出自嬴姓(見《史記·秦本紀(jì)》)。
再說狗(犬)。這里的狗并非姓氏,而是盤瓠因為狗奶養(yǎng)大,被其裔瑤族及畬、苗族奉為感恩圖騰。這里另舉一例因感恩狗而崇奉狗:“相傳拉祜族的祖先是吃狗奶長大的,因此忌殺狗,吃狗肉者不得進(jìn)家門?!盵5]163不過,穿青人既不吃狗,也是同于畬族的信奉盤瓠而不吃狗肉。
《汕頭特區(qū)晚報·穿青人未被承認(rèn)少數(shù)民族地位》文中,提到穿青人李發(fā)榮、陳宏樞、王殿華、張成坤、楊春明、郭翰超共六人。[2]我們也可從這六姓的源出找到其源主出嬴姓少昊,與畬族同源。由于三苗南遷主要在堯舜及其下三代(夏商周),故主要以先秦得姓為依據(jù),合為說明。
李氏。有多種來源,第一源出自嬴姓。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為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命族為理氏。傳說殷商末年有理征(徵),其子利貞,改為同音的李氏。又,春秋時哲學(xué)家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李(與理、利同音)為氏。稱李耳,字伯陽。《廣韻》引《風(fēng)俗通義》云:“李伯陽之后為李氏?!盵4]243《潮汕百家姓》則僅載:“李氏源出少昊帝的裔孫皋陶之后?!盵10]71
陳氏?!妒酚洝り愯绞兰摇罚骸爸劣谥芪渫蹩艘髸r,乃復(fù)求舜后,得媯滿,封之于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陳氏既出帝舜,舜則源于少昊?!睹献印るx婁下》:“舜生于諸馮,遷于負(fù)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注:“諸馮、負(fù)夏、鳴條皆地名。負(fù)海也,在東方夷域之地?!逼渲小爸T馮”,即今山東省諸城市。大舜約30歲時,接受帝堯的考察,遷居于今山西省永濟(jì)縣南六十里的媯汭,后來舜裔始有以媯為姓。《史記·五帝本紀(jì)》:“舜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nèi);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nèi)行彌謹(jǐn)?!?/p>
少昊部落奉鳥為圖騰,大舜也同?!皷|夷是以鳥——鳳凰為圖騰的。傳說中的大舜,是新石器時代東夷人的圣王,殷墟卜辭中的文字,舜字是一個鳥頭人身的象形字(據(jù)王國維之說)?!盵11]
王氏。據(jù)姓氏書載,王氏共有九源,先秦三源依次是:“(1)出于媯姓。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后,子孫在陳國,齊王田和為其后人。(2)出自子姓。商紂王時王子比干之后。(3)出于姬姓?!盵4]428另載:“陳為虞舜之后,而田、王、姚諸姓,則又與陳同祖也?!盵12]
張氏。據(jù)姓氏書載共四源,先秦三源為:(1)出自姬姓。(2)由聶姓改為張姓。(3)“據(jù)《元和姓纂》云:‘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創(chuàng)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4]544另載:“張揮是張姓得姓始祖,據(jù)《古今姓氏書辯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賜名),封為弓正,世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世掌其職,賜姓張氏?!盵10]81然則,相傳黃帝和少昊是兩個不同的部落首領(lǐng)。從考古學(xué)文化上說,黃帝為紅山文化(在遼西地區(qū)),少昊是大汶口文化(在山東?。13]。以此可知,少昊及其裔不可能是黃帝之子。上面謂少昊青陽氏為黃帝之子,可能是民族融合后的宗神共奉,故把少昊置于黃帝之下。此外,始造弓矢者是少昊之子般。《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少昊生般,般是始為弓矢”。由此可估知,造弓矢的“般”變?yōu)椤皳]”是出于黃帝的賜名,按其血緣而言,“揮”是嬴姓少昊苗裔。而東漢初里(俚)人內(nèi)屬的張游,也應(yīng)是早遷的三苗族裔(不過已雜于俚[黎]人中)?!敖ㄎ涫辏耪驷柰庑U里張游,率種人慕化內(nèi)屬,封為歸漢里君”(《后漢書·南蠻傳》)。
楊氏?!皸钚帐谴┣啻笮罩?,據(jù)楊駢編纂《楊氏族譜》說以江西過來的楊丁富、丁貴、丁山三兄弟,……丁富的后代現(xiàn)今的居住地除黔中的貴陽、清鎮(zhèn)、平壩而外,大部分都集中在黔西北的赫章、納雍、織金、大方、黔西等縣,與整個穿青人群的遷徙歷史和分布現(xiàn)狀是相同的,所以這支楊姓嚴(yán)格來說應(yīng)當(dāng)是穿青楊姓。”[3]107但穿青人中也有“認(rèn)為楊家是漢族,而穿青人也是漢族。……到今紫云縣火烘鄉(xiāng)鄉(xiāng)間的楊家則變?yōu)楫?dāng)?shù)孛缱濉盵3]107。據(jù)姓氏書載,楊氏主出姬姓及氐姓等:“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jù)《晉書》云:氐有楊氏,世居仇池(故址在今甘肅省成縣仇池山)。”[4]492太昊伏羲氏也生于仇池山。歸納起來,穿青楊氏是與穿青人同樣來自江西,而源出卻并非一種。
郭氏?!捌錃v史來源:(1)據(jù)《潛夫論》及《風(fēng)俗演義》所載:氏于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是古代都城外面的護(hù)衛(wèi)墻。(2)據(jù)《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國,或曰‘郭公’(古代虢、郭二字同音),因以為氏?!盵4]148其中,第二類郭公既是周文王季弟,即出自姬姓。第一類的以“城、郭、園、池”取氏,則難確考何姓所傳,惟少昊下傳的舜、商、秦等均擁有城、池,郭氏當(dāng)也有出自嬴姓者。
上面筆者以姓氏考族屬可供參考外,另有新的啟示也可互為參照,下略述之。曾有論者說:“閩南人主要是福建原住民的子孫,他們雖然自稱漢族,其實他們的族譜多是偽托,從他們的血緣看,他們更多的反映古代南方人的特征?!盵14]由于三苗南遷,最早可追溯至黃帝戰(zhàn)涿鹿之后,有古籍記載則始于堯時的遷入南??ぁV挥嬜詧蛑撩鞔涯线w至閩粵贛邊近4000年,他們長期受到南方濕熱氣候及水土等影響,已嬗變?yōu)槟戏饺说奶卣鞫灰暈橥林j惔郝暯淌谝仓赋觯洪}南九龍江和粵東韓江兩流域一帶,明中期以前的主要居民不是漢人,而是瑤、畬、苗等族人。[15]至于說“其實他們的族譜多是偽托”,則還得一分為二來考察,即譜牒存在著“揚(yáng)善隱惡、淆訛攀附、人自為說、妄扯祖先等不足”,因而有某些土著淆訛攀附、妄扯祖先者,但更多的應(yīng)是先南遷的東夷三顯族苗裔與后遷南方漢族(即在中原已融合為漢族的東夷三苗族)的認(rèn)姓歸族(民族)者。筆者對三苗南遷者曾作如下概括:一是在中土未融合為華夏族(漢族先民)的先南遷者;二是已在中原融合為漢族的南遷者;三是先南遷者又在南方與后遷漢族(即融合為漢族的東夷)認(rèn)姓歸族(民族)后的融合為漢族(福建漳浦石椅種玉堂1991年鉛印本《藍(lán)氏族譜·序》便說有很多畬族融合為漢族);四是未融合為漢族的先南遷者(也包括夏、商、周等的一些續(xù)遷者),又嬗變?yōu)榻裉斓默?、畬、苗等少?shù)民族。
穿青人既遷自江西“土人”,又與江西“土人”同樣崇信五顯神(即畬族所奉的五通神)和巫儺等,是表明貴州穿青人與江西畬族同源嬴姓少昊。
為穿青人所作的《重新調(diào)查報告》說:“在元未明初的農(nóng)民起義中,江西‘土人’的起義隊伍歸附了陳友諒。陳友瓊與朱元璋爭天下失利后,明軍南下進(jìn)剿江西,陳友諒部眾各自逃生。其中‘土人’以吉安府廬陵縣大橋頭、小橋頭為記(黃按,今吉安縣西南仍存“橋頭”地名),以崇拜五顯神為標(biāo)志,結(jié)伙逃出江西。經(jīng)湖南轉(zhuǎn)廣西,取道獨山、都勻,輾轉(zhuǎn)數(shù)年,于明洪武七年來到貴陽。這是江西‘土人’來貴州的主體部分,隨后也有不少‘土人’或因逃避災(zāi)荒徭役,或因貿(mào)易經(jīng)商而來貴州……”[3]99如上是穿青人稱他們來自江西,而貴州畬族也稱他們來自江西?!百F州省畬族在1996年6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認(rèn)定前稱之為‘東家’?!畺|家’這一名稱,是當(dāng)?shù)貪h人對畬族的稱呼,認(rèn)為畬族是由‘東邊’來的,故稱‘東家’名……根據(jù)其各姓氏的族譜和碑文記載以及民族成分認(rèn)定前的考證,貴州畬族遷自江西贛江流域及贛東、贛東北一帶,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間,或奉旨征討、遷徙,或避禍而遷入貴州?!盵16]從上引可知,穿青人與畬族同源,實已無庸置疑。
穿青人還認(rèn)為:“江西‘土人’和貴州‘土人’(黃按,指土家族)是一個民族,都是貴州穿青人的祖先。”[3]99既然江西“土人”和貴州“土人”是同一個民族,“土人”又在江西??墒墙鲄s沒有土家族而有畬族,且畬族就被稱為“土人”。[7]11又吳穎《潮州府志·饒平小記》:“西南十余里有百花山,亦名待詔山,四時多雜花,土人種茶其上,潮郡以待詔茶稱矣?!逼渲械摹巴寥恕奔粗府屪?。今此山上仍居住著石古坪畬胞。由此又可知,穿青人和畬族是同源于南遷三苗中的古帝少昊。諸如,郭璞注《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薄稇?zhàn)國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即今江西鄱陽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迨至漢初,南遷三苗又在閩粵贛邊建立了以少昊裔為主的南海王國。則可證穿青人是早居于江西的“土人”。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詔封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其地在今閩粵贛邊一帶。清全祖望談及南海國之地時說:“東與閩越相接,而其所居南武之地,蓋在南海境中,有犬牙交錯者,故以南海為國而王之。”結(jié)論是,“其地在今汀、潮、贛之間”。[17]所說的“汀、潮、贛之間”即今閩粵贛邊一帶。《潮州志》則載:“畬民初聚居閩粵贛三省之交?!薄妒酚洝せ茨虾馍搅袀鳌罚骸澳虾C裉帍]江界中者反?!睆]江界即今江西信江流域及鄱陽湖一帶,可知南海國地域,南瀕南海,自閩粵邊北達(dá)江西信江流域及鄱陽湖諸地。
《重新調(diào)查報告》認(rèn)為,“江西‘土人’和貴州‘土人’是一個民族,都是貴州穿青人的祖先”。其中的貴州“土人”指的是當(dāng)?shù)赝良易澹麄円残欧钗屣@神,以及“有些生活習(xí)俗和民族文化特征近乎一致”。然則,雖然穿青人與土家族有某些同俗,土家族卻不是貴州穿青人的祖先。道理很簡單,貴州穿青人是遷自江西(江西沒有土家族),他們的祖先應(yīng)是同于畬族(土人)的古帝少昊。且畬族就信奉五通神(即五顯神)。
穿青人所奉的五顯神,源出朱元璋為恤死亡兵卒,命江南家立小廟祀之,1915年版《辭源·五通條》:“亦曰五圣、五顯靈公……。《香祖筆記》云。五通乃明太祖伐陳友諒。楚陣亡兵卒千萬請恤。太祖許以五人為伍,處處血食。乃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廟。此為江南有此淫祠之始。”可見,祀五顯神是始于江南,全國性是后來的事。還因當(dāng)年江西“土人”(畬族)的起義隊伍歸附陳友諒,陳氏又為朱元璋所敗,可知其時江西“土人”傷亡甚夥,致有不少人結(jié)伴逃出江西輾轉(zhuǎn)遷入貴州,這也應(yīng)是仍留居江西“土人”為悼念先人而崇奉五通神。也可見,貴州穿青人信仰五顯神,既關(guān)乎他們的祖先,也源出于江西。穿青人還“自稱是‘江西龍虎派道教’,是江西龍虎山張?zhí)鞄熕鶄鞯摹弧膛?,所以五顯也叫‘正一五顯’”[3]37。
本文所引《汕頭特區(qū)晚報》該文的題圖中,有一神牌上書“天地君親師位”,神壇前為一老者半身像,說明文字是:“張成坤家供奉著五顯神壇,這是穿青族人身份識別的重要標(biāo)志”。把這塊神牌說成是以“五人為伍”的五顯神,卻是一種張冠李戴的誤會,因為“天地君親師”既非五人,也是當(dāng)時政府為使穿青人接受封建理學(xué)等漢文化而供奉。如“接受政府‘招撫’的瑤族,大多數(shù)被安排到平地定居,從前‘吃了一山又一山’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jīng)完全改變。在政府的鼓動和引導(dǎo)下,逐步接受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信仰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如‘天地君親師’觀念、‘三綱五?!捌浞饨ɡ韺W(xué)思想等,并使之等同于本民族傳統(tǒng)的信仰”[18]。
儺戲有巫儺和軍儺兩大類?!拔變钱a(chǎn)生較早的巫術(shù)特點更濃的儺戲,而軍儺則原先流行于軍隊中,帶有一定的練兵習(xí)武性質(zhì),后變成民間儺戲的一種?!┣嗳说膬畱驈谋憩F(xiàn)形式來看應(yīng)當(dāng)屬于巫儺。”[3]36巫儺最初的功用是驅(qū)鬼逐疫,貴州穿青人的慶壇儺戲則有所增添糅合,如加進(jìn)了五顯圣賢(大抵是來于或保存的軍儺)、祖先祭拜(包括山魈人馬,也即崇奉感恩圖騰母猴)、勞動過程以及表演性生活及生育等的情節(jié)。其中表演性生活及生育情節(jié),目的是祈求添丁,添丁就意味著繁衍與發(fā)財,這是古代人們的普遍愿望??傊?,穿青人的儺戲保持了江西古代巫術(shù)祭祀的遺緒又有所發(fā)揮。
贛儺主要分布在南豐、樂安、崇仁、萬載、婺源、萍鄉(xiāng)等縣市,又以處于閩贛邊的南豐儺著稱:如“其中南豐縣素有‘儺舞之鄉(xiāng)’的美稱,有學(xué)者統(tǒng)計,南豐縣約有儺舞班隊二百余個,幾乎遍布全縣各個偏僻山鄉(xiāng)。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元宵后一、二日,各儺舞班隊走村串戶,巡回表演”[19]39。這贛儺的普遍性和盛況等,也為穿青人所仿效又有自身發(fā)揮的特色。正如穿青人所說,“他們的慶壇儺戲,與其它地區(qū)、其他民族的儺戲有著明顯的不同。不同之處有五。”[3]39。
穿青人的巫儺既來自贛儺,而贛儺則來于粵東之潮州。如“有人據(jù)石郵村(黃按,石郵在江西南豐縣三溪鄉(xiāng))《吳氏族譜·鄉(xiāng)儺記》所載,潮州海陽縣令太尹公返歸故里,立儺神廟祀二十四神像,提出‘神由粵地靈顯石郵’之說”[19]42。此外,又有論者提出:“有人據(jù)南豐縣金沙村清同治版《余氏族譜·儺神辨記》所載,漢代吳芮將軍封軍山,‘傳儺以靖妖氛’,指出南豐儺始于秦末漢初,并舉明正德版《建昌府志·祀典》、清乾隆版《南豐縣志·山川》和《石室見聞錄》為佐證。”[19]42上面提出“南豐儺始于秦末漢初”,與漢高帝詔封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同一時代,且南海王國地在閩粵贛邊,南豐縣則在閩贛邊,因知南豐儺與南海王國當(dāng)有淵源。而據(jù)筆者考析,南海國王城在今潮州市饒平縣新塘鎮(zhèn)的大質(zhì)(摯)山麓(此山背面即鳳凰石古坪畬族所居),南海國便是南遷三苗(又是以少昊裔畬族等為主)所建立。因而,穿青人的巫儺既是與江西又與畬族密切相關(guān),也是穿青人與畬族同源于古帝少昊之證。
“圖騰”一詞譯自印第安語,意為“他的親族”。也就是說,“圖騰信仰者認(rèn)為本民族或部落的祖先與作為圖騰象征的某種自然物類之間,具有某種特殊的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常表現(xiàn)為自己的祖先是該圖騰物類的化身或轉(zhuǎn)世,從而把該圖騰物類奉為氏族之父或氏族的始祖”[20]。圖騰作為氏族或始祖的象征,因而奉鳥為圖騰的少昊族裔,即畬族和穿青人的衣色、服飾、發(fā)型、鞋帽等等習(xí)俗,也必然有相同或類似象征圖騰、始祖物類的表現(xiàn)與反映。下略舉之。
1.衣色。畬族衣色有黑、青、藍(lán)三色。如畬族發(fā)祥地的潮州鳳凰山及豐順鳳坪村畬胞便尚“青、藍(lán)、黑三色的粗布為衣”[21]。古代的“青”亦稱作“藍(lán)”,時至今天稱青花瓷的“青花”便是藍(lán)色花。《說文》:“藍(lán),染青草也。”如廣東畬族服飾,據(jù)六七十歲的老人回憶……他們年輕時穿著以青、藍(lán)土布為料……蓋上各式頭帕。[7]121福建漳浦畬族及江西興國北坑等客家(與畬族有淵源)婦女衣服均為藍(lán)色,粵東大埔客家婦女至建國初仍穿全套藍(lán)士林衣服,頭頂黑帕子(是筆者所親睹)。在粵東潮陽,高鳳清《潮陽竹枝詞》:“楚楚青衫別樣妝?!碑屪逡路暮谏?,當(dāng)與太始祖少昊出自玄鳥(燕子)圖騰有關(guān)(見前引《古今注》)。穿青人的用青、藍(lán)、黑三色為衣服,除與他們不吃鴿、雁這二氏族的衣色不明外,其黑色既關(guān)乎少昊,更與奉玄鳥為圖騰的商族密切相關(guān)。還因商族奉玄鳥(祖源圖騰)又奉母猴(感恩圖騰)為圖騰與穿青人完全吻合。
至于藍(lán)姓畬族則與出自青鳥氏有關(guān),有論者在《九州通考》中對《禹貢》九州的名稱,涵有古代種姓的背景中說:“祁姓居冀州,已姓居兗州,藍(lán)夷居青州……若以歷史上所傳的古代國家言之,則冀為陶唐氏故居,豫為夏后氏故居,青、兗為商代舊地?!盵22]這里說的“種姓”是指“以部落種族名稱為姓氏”[23]。因而可知,由于藍(lán)通青,故藍(lán)姓畬族出自青鳥氏。如子姓出玄鳥是以燕子的“子”命姓,殷氏之出子姓,則以燕子之色命取。《左傳·成公二年》:“左輪朱殷?!倍蓬A(yù)注:“今人謂赤黑色為殷?!笔枪剩┣嗳说某鲂B與畬族的出青鳥,既同為鳳鳥胞族,也同出少昊部落。
2.服飾。穿青人穿“三節(jié)兩袖衣,即滾花邊的大袖青衣”[3]65。也即穿青人李芊墨女士在貴州六枝特區(qū)郎岱鎮(zhèn)的試穿之衣。筆者童年時曾見過當(dāng)?shù)夭簧倮夏陭D女穿這種青藍(lán)底色花邊衣,并名為“大緄(音滾)衫”。因于2010年12月4日,往饒平縣饒洋鎮(zhèn)藍(lán)屋村藍(lán)廣主任家中作進(jìn)一步了解。據(jù)在座畬族老人藍(lán)瑞(85歲)見我所帶上引的《汕頭特區(qū)晚報》文章題圖后說:“建國前這里的畬族婦女所穿的衣服與圖里的相同,我母親、祖母便穿這種衣服,現(xiàn)在不僅沒穿這種衣,恐怕村里連一件遺存都沒有了?!边@是穿青人特色之衣的同于畬族。
3.發(fā)型。穿青人的發(fā)型“三把頭”即:“先在頭頂梳發(fā)一把,挽成椎,再從腦后梳發(fā)一把向前彎如‘C’狀結(jié)合于椎上,最后從前額梳發(fā)一把向后結(jié)合于椎上。三把頭發(fā)結(jié)髻之后,用一根形如勺狀的銀質(zhì)或銅質(zhì)長簪斜插至后,用一塊長二尺五寸、寬約尺許、青白二色合成、四角繡花的‘側(cè)布’(頭巾)從前額向后把發(fā)蒙住,頭巾的四角在腦后結(jié)成燕尾形(黃按:廣東豐順鳳坪畬族也是“頭蓋繡花帕巾的四角倒掛鬃”)。如此便形成‘結(jié)發(fā)于頂’的‘椎髻’?!盵3]65據(jù)這種發(fā)型的描述,實很難看懂,好在其中提到“頭巾”(畬族稱所戴頭巾為“帕仔”)和“頭巾的四角在腦后結(jié)成燕尾形”,應(yīng)是狀穿青人的祖源圖騰燕子(玄鳥)。中又提到“如此便形成‘結(jié)發(fā)于頂’的‘椎髻’”?!调佟钱屪宓陌l(fā)式。吳穎《潮州府志·輋戶蛋戶》:“邑之西北山中有曰輋(黃按,即畬)戶者,男女皆椎髻。”
道光《安平縣志·風(fēng)土志》記載:“屯堡,即明洪武時之屯軍。婦女青衣紅袖,戴假角,以銀或銅作細(xì)練系簪上,繞髻一周,名曰假角,一名鳳頭笄。”[3]114在貴州有一種說法叫“穿青大屯堡,屯堡小穿青”??梢娡捅と撕痛┣嗳耸峭鲆辉?,故以“鳳頭笄”發(fā)型表明出自奉鳳為圖騰的古帝少昊。穿青人遷出地的江西也有相似之俗,同治江西《貴溪縣志》卷一四引《府志》說畬族:“女子既嫁,必冠笄。其笄青色布為之,大如掌,用麥桿數(shù)十莖著其中,而彩線繡花鳥于頂,又結(jié)蚌珠綴四檐,服之習(xí)習(xí)然,自以為異飾也。”潮州鳳凰一帶畬族(包括漢化者)新嫁娘要頭戴風(fēng)笠(即鳳冠。古代風(fēng)通鳳)。風(fēng)笠,繡金線、嵌珠玉、垂流蘇等,可謂流光溢彩,美麗非凡(筆者童年曾見過)。穿青姑娘的“頭梳獨辮,辮梢扎紅頭繩,朝后垂至腰間”[3]66。則與畬族姑娘發(fā)式完全相同。只不過潮俗和畬族稱“紅頭繩”為“紅鬃索”。
4.鞋帽。穿青婦女的“鉤鉤鞋”、“尖尖鞋”以及“青布尖尖繡花鞋,鞋頭像個小雞冠子”[3]104。都是鳳鳥圖騰的反映,也同于湖南畬族婦女穿的“雞嘴繡花鞋”[24]。由于神禽鳳狀如雞,故所稱“雞冠子”、“雞嘴鞋”的“雞”即鳳?!渡胶=?jīng)·南次三經(jīng)》:“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敝寥绱┣嗳恕按┣嗖话_,女的做主要勞動”[3]104。這種婦女赤足和承擔(dān)田間及買賣等主要勞動,也同于畬族。如《太平寰宇記》載:“廣東龍川縣織竹為市,人多蠻僚(黃按:指瑤、畬族),婦女為市,男子坐家?!边@些都反映了女理外,男理內(nèi)的同一風(fēng)俗。再如“澄海山中有輋戶,男女皆椎跣”[25]。椎跣,即椎髻、光著腳。穿青人兒童帽飾的“頭戴狗頭帽、貓帽、喜鵲帽”[3]66。潮州畬族及漢化者兒童、幼兒均有這種帽飾,為筆者少年時所目睹。
5.食俗。穿青人“喜食豬肉、雞肉。一般農(nóng)家飲用泉水,待客用茶”3[66]。潮、畬俗至今仍喜吃豬、雞肉,今山區(qū)仍保留有“雞碗”敬客之俗,主要在饒平、大埔、豐順交界山區(qū)。雞碗,即是把熟雞的頭頸、雙翅和雞尾分四向置于深碗里,稱為“四點金”,中間堆滿切塊的雞肉(客人不能挾“四點金”,只能挾切塊的肉吃),整碗放置于桌前排諸菜中央,并把雞首朝向主位。既表明是用全雞,也是以雞代鳳敬客之俗?!按┣嗳艘话銓⑴疵鬃龀婶亵危ɑ蚺呆危狈浇心旮猓?、粽子、湯圓(元宵)等”[3]65。上引這些食物均與潮州畬族及漢化潮俗相同,只是把糍粑稱作“糯米糍”,糯粑稱作“甜粿”。粽子則有肉粽和堿水粽二種,鳳凰山畬族用竹葉包成長方形(咸肉棕為三角形)的堿水粽,在潮汕極負(fù)盛名。
穿青人與彝族、漢族有不同的供飯之俗,則是畬族獨有的特色。如“節(jié)日供飯不同,穿青在堂屋神龕腳供一下,有的是用篩子抬起舉一下,我們漢族供飯像擺席”[3]104。由于畬族人認(rèn)為狗是祖先(指盤瓠)的救命恩人,也有認(rèn)為盤瓠是狗變的,故在“神龕腳供一下”。饒平饒洋藍(lán)屋村畬族則在“殯葬期間,孝子用餐時需把飯和菜肴用竹制的器具擱在地面蹲著吃”[26]。這種以竹制器具盛飯菜“蹲著吃”和穿青人供飯于“神龕腳”,反映模仿狗在地上吃飯的同俗。干寶《搜神記·盤瓠子孫》載:“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
穿青族人自稱他們遷自江西省土人,而江西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畬族(土人)和少量瑤族、苗族,是知穿青人并非出自土家族而是出自被稱為“土人”的畬族。此為遷自江西畬族之證;畬族出自奉鳥為圖騰的少昊部落(有24個鳥氏族),穿青人不吃天上的“雕(玄鳥—燕子)、鴿、雁”,表明穿青人中有多個鳥氏族之裔,其本身則出自玄鳥氏且排在首位。穿青人不吃地上的“牛、馬、犬”中的犬,是畬族所奉的感恩圖騰盤瓠(瑤族血緣始祖),這和另奉感恩圖騰猴(三魈之一)理同。此是所出始祖和圖騰之證;穿青人不吃地上“牛、馬、犬”中的牛、馬和宋、趙、李、陳、王、張、楊、郭十姓中,張(如以張揮為祖則出自少昊,見《潮汕百家姓》)、楊、郭三姓有出自姬和嬴姓外,其他七姓則主出古帝嬴姓少昊。此是姓氏源出之證。
再就文化、風(fēng)俗等言之,穿青人也同于畬族。中如穿青人信五顯、崇巫儺,衣為青、藍(lán)、黑三色,著三節(jié)兩袖衣,右衽,戴鳳頭笄、鳳冠,以及鞋頭像個小雞子冠等,均同于畬族。發(fā)型三把頭(椎髻)的頭巾結(jié)成燕尾形,則是出自玄鳥氏的具體反映。特別是穿青人同于畬族的不吃犬肉,且穿青人祭祖要供飯于神龕腳,饒平畬族殯葬期間要在地面蹲著吃,均模仿感恩圖騰犬(盤瓠)在地面上吃東西。他如食俗等等的相同或類似,就不一一列舉了。
穿青人是貴州省未被識別的族群,但就筆者考析得知,穿青人與畬族同出古帝少昊,故穿青人應(yīng)歸納入少數(shù)民族畬族,蓋因“國家當(dāng)前對穿青人的民族問題的解決態(tài)度是,……在不突破現(xiàn)有55個少數(shù)民族界限的框架內(nèi),基本原則是將穿青人‘歸并為相似的少數(shù)民族’。”[2]
附:畬族發(fā)祥地鳳凰山簡介
鳳凰山簡介是旨在說明畬族與南海王國之淵源關(guān)系。潮州鳳凰山亦稱鳳鳥髻,古稱翔鳳山,海拔1498米,為潮汕屋脊。鳳凰鎮(zhèn)原屬饒平縣,1958年10月析隸潮安縣,其昔四至為:東面大山名“大質(zhì)山”,是饒平和潮安的界山,由于少昊名摯的“摯”一作“質(zhì)”(見《逸周書·嘗麥解》),因知是以太始祖命名的“大摯山”。西面高山叫“鳳鳥髻”(因形似。亦稱鳳凰山),是潮安和豐順的界山,則知是以少昊部落的鳳鳥圖騰命名。南面之山稱“大山”(太山、泰山),是少昊部境內(nèi)大山。北面之水叫“汶水”,少昊族居地有汶河、大汶河諸水。這四至之名,在1992年出版的《廣東省地圖冊》中可查到。
面向鳳凰鎮(zhèn)的大質(zhì)山山腰上,是畬族居住的石鼓坪村,其中藍(lán)姓58戶,雷姓1戶,吳姓10戶。由此遷出的浙江畬族人稱他們?yōu)椤袄洗蟾纭?,可見其早已遷居于此,有名產(chǎn)烏龍茶。另有烏崠山所產(chǎn)烏崠茶,最負(fù)盛名,山頂有天池、太子洞等景點。
面向饒平縣新塘鎮(zhèn)的大質(zhì)山(又名“待詔山”,即石鼓坪村的背面山)麓,有以城名地者四處:中部稱“麻城暈”(當(dāng)即漢高帝所封南海王之城),上稱“城格厝”(潮俗稱屋為“厝”),左旁叫“城仔角”,下叫“城下”。城仔角村旁遺有一狀如馬鞍的“王后梳頭石”(下臨水池,相傳馬王后發(fā)長垂地)。這麻城暈居中,城仔角居旁,可見兩者是王城和城仔宮城(王后所居)的關(guān)系,合于戰(zhàn)國時的建城之制?!皯?zhàn)國型城郭形態(tài)的特點是宮城和郭城分為毗連或相依的兩部分,即將宮城獨立出來,而置于郭城的一側(cè)或一隅”[27]。在城格厝之上是百花公主所居的百花峒,無獨有偶,宮城東北約數(shù)里處有地名叫“外宮”,與宮城正好配套成雙(秦有雙宮之制)。宮城東北約十里處的燕坑村(或與玄鳥圖騰有關(guān))遺有一“蘇丹娘井”,相傳是王妃蘇丹娘因王后之位落選而負(fù)氣刎于井旁。距井不遠(yuǎn)處有地名叫“鄧國公厝”(梅縣有藍(lán)姓改為鄧姓之說)。澄海龜山(中有南海王所筑之畤,析見后)又名“黃子佃山”當(dāng)因“黃”和“王”在畬語和客家話皆同音,即“王子佃山”之訛。佃,有打獵義,可見龜山下是南海王子漁獵之地,龜山畤便出土有箭鏃、網(wǎng)墜及衡用的權(quán)。龜山頂還出土一方鐫刻“威鎮(zhèn)一方”的石質(zhì)巨匾[28],也表明有王者存在。
尤為重要的是在大質(zhì)山東北的饒平縣三饒鎮(zhèn)天母寨和澄海龜山遺址這兩處畤,既限于秦漢時所僅有,又限于帝、王、侯者才能設(shè)置[29],均符于漢高帝詔封南武侯織為南海王。
南海王國是南遷三苗(又是以少昊裔為主)所建立。所以稱鳳凰山為畬族發(fā)祥地,既指帝王祖先(南武侯織)興起的地方,又指畬族起源的地方。另就筆者考析,南海王自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封王至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亡于東越王馀善,共存在83年。在漢武帝滅東越時,連同南海國民被遷徙于今蘇、皖兩省淮河以南、長江下游一帶。[30]《史記·東越列傳》:“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p>
[1]鄧淑萍.晉、陜出土東夷系玉器的啟示[J].考古與文物,1999(5):15.
[2]穿青族未被承認(rèn)少數(shù)民族地位——人數(shù)近70萬,分布于貴州省20多個縣內(nèi)[N].汕頭特區(qū)晚報,2010-11-29.
[3]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民族學(xué)與社會學(xué)學(xué)院,2006.
[4]陳明遠(yuǎn),汪宗虎.中國姓氏詞典[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5]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2.
[6]孫海茵.舞火狗[N].南方農(nóng)村報,2008-05-08.
[7]朱洪,姜永興.廣東畬族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
[8]王逍.文化透鏡下的畬族歷史[J].貴州民族研究,2006(3):167.
[9]馬家先祖本姓趙[N].汕頭特區(qū)晚報,2008-04-05.
[10]陳澤,吳奎信.潮汕百家姓[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1]徐北文.泰山崇拜與封禪大典[J].文史知識,1987(10):59.
[12]陳直.史記新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6:86.
[13]王一兵.“三皇五帝”的考古學(xué)文化[J].文史知識,2002(11):10-13.
[14]徐曉望.閩南民系的社會經(jīng)濟(jì)特征與臺灣開放[J].福建論壇,2000(1):37.
[15]陳春聲.土樓建筑與閩粵文化[J].潮州社科,2009(1):41-42.
[16]阿土.貴州民族知識集錦·畬族的族源[J].貴州民族研究,2005(3):121.
[17]全祖望.鮚埼亭集·經(jīng)史問答:卷九[M]//董秉純輯.清嘉慶九年刊本.
[18]韋浩明.瀟賀古道區(qū)域瑤族認(rèn)同漢文化的歷史建構(gòu)[J].廣西民族研究,2010(4):128.
[19]季曉燕.中國古代巫儺活化石——南豐鄉(xiāng)儺[J].文史知識:贛文化專號,1998(1).
[20]孫秋云,陳寧英.圖騰、祥畜、靈物與劣類的象征——我國古代狗文化漫談[J].文史知識,1994(11):50.
[21]文衍源.豐順縣譚山鎮(zhèn)鳳坪村畬族的源流及風(fēng)俗[J].揭陽潮學(xué),2001(1~2):103.
[22]丁山.從東西文化交流探索史前時代的帝王世系[J].文史,1988(28):9.
[23]高明強(qiáng).圖騰與姓氏[J].史前研究,1990—1991:131.
[24]趙硯球.從族譜看畬族的族源和遷徙及其族別的認(rèn)定[C]//馬建釗.畬族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81.
[25]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243.
[26]藍(lán)屋村畬族文化普查材料[Z].饒平縣畬族文化研究保護(hù)辦公室,2009:9.
[27]李自智.略論中國古代都城的城郭制[J].考古與文物,1998(2):63.
[28]邱立誠.澄海龜山漢代遺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133.
[29]田亞岐.秦漢置畤研究[J].考古與文物,1993(3):104.
[30]黃錦樹.南海王國亡因考析[J].廣東史志,2009(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