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一部形象化的《壇經》——《西游記》與《壇經》的比較研究

2013-08-15 00:44張孟軍
關鍵詞:六祖壇經自性

羅 菲,張孟軍

(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11)

《壇經》成書于唐代,是禪宗的重要典籍,也是佛教典籍中的唯一一部非佛說然而卻被命名為“經”的佛書?!秹洝分饕菍ΧU宗六祖惠能在法壇上講經說法的記載,其中也包括了六祖惠能的身世經歷,如學佛前的生活、得法過程及往生后的一些事情等?;菽苤v法以定慧為本,強調自心即佛,宣揚“自性自悟,頓悟頓修。”由此而大宏禪宗,發(fā)展出“五宗七派”,至明朝中晚期,禪宗步入成熟期。而《西游記》的成書過程差不多也經歷了由唐而宋而元、明的發(fā)展過程,這一時期正是六祖惠能所倡導的“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禪宗大興之期,禪宗在社會上尤其是民間社會逐漸占據了較重要的地位??梢哉f,早期“西游”故事在民間流傳的時候,就受到了《壇經》的影響。因為宋代“說話”藝術中的“靈怪”與“說經、說諢經”的結合,即是“西游”故事的源頭之一。明朝中期,禪宗思想興盛,文人士大夫無不受其影響,吳承恩當然也不例外,經他加工后,《西游記》則更是融入了禪宗思想的精髓,而禪宗的代表正是六祖惠能及其《壇經》。細研《西游記》,可以看到它正是通過孫悟空學道、唐僧取經貫穿的一連串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壇經》的“自心即佛、自性自度”的禪宗頓悟佛法。不僅如此,在構思、情節(jié)與人物言行上,《西游記》也有很多是取材于或說靈感發(fā)源于《壇經》的。比如,唐僧接受衣法的構思即來源于《壇經》,但是《壇經》中談到六祖得五祖衣法,只簡單一句,在《西游記》中則以鮮明的形象化描寫加以展現。首先是觀音菩薩以“錦斕袈裟”、“九環(huán)禪杖”付以唐僧的情節(jié);而當唐僧走到浮屠山時,烏巢禪師又傳授《多心經》給唐僧,此兩者正是傳授衣法的具象化描寫,讓人印象深刻,對《壇經》的理解也由此更加深入。因此,相較于《壇經》的純說佛理,可以說《西游記》是一部形象化的《壇經》。下面就由此切入具體探討一下《西游記》是怎樣形象化地表現《壇經》思想的。通過這種探討,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禪理佛音,同時也有助于人們深入理解《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主旨。

一、孫悟空與六祖的學佛經歷大致相同

(一)一言而悟至道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與六祖惠能在投拜名師之前,都曾因他人的一句話而悟到至道所在,遂前往求學,終得成就。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四處尋師學藝,偶然聽到樵子唱歌,其中的一句“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1],即讓他認準了求仙之路,于是從樵子指引得從須菩提祖師學道?;菽軇t是賣柴后在客店偶然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心即開悟”,遂聽其言前往黃梅禮拜五祖。

(二)與祖師相見及求學至道的情節(jié)兩者相似

《壇經》中六祖惠能謁見五祖時,五祖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本文所引《壇經》中的文句,均出自惠能著的六祖壇經,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故不再一一注明。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2]在《西游記》中,孫悟空求須菩提祖師傳道時,也有一段與此相類的問答:悟空求祖師傳道,祖師道:“此亦無難,只是你比他人不同,故傳不得?!?本文所引《西游記》中的文句,均出自吳承恩著,李贄評的西游記,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版,故不再一一注明。悟空問何以比人不同。祖師說“你雖然像人,卻比人少腮?!蔽蚩招Φ溃骸皫煾笡]成算!我雖少腮,卻比人多這個素袋,亦可準折過也?!弊鎺熉犃舜嗽挷糯饝獋鹘o悟空躲避三災之法。《西游記》中的描寫與《壇經》中的問話極為相似,均是祖師測試弟子根性利鈍與求道之心是否志誠的法門,通過這種問答才真正確定了眼前之人即為可傳與真正道法之人。

(三)學道的目的相同

《壇經》講惠能初到黃梅,五祖問他“所求何物”時,他說:“惟求作佛,不求馀物?!睅讉€月后,五祖對諸門人道:“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五祖和六祖的話都說明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了生死,也即成佛。這在《西游記》中有更形象細致的描寫。《西游記》中寫孫悟空“一心里訪問佛仙神圣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須菩提祖師要傳他道時,每說一樣,他都先問:“這般可得長生么?”祖師答不得長生,他便連說:“不學,不學?!痹趯O悟空的心里,學道并不是為名為利,而是為了身命,為了了生死,最終是為超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實這也正是成佛的境界。

(四)得法的時間與方式相似

六祖惠能“根性大利”,五祖欲傳其法,但怕惠能因此而受人加害,故五祖“潛入碓房”并“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當下領悟,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绷嬉宦犞?,當即領悟了上乘佛法。而在《西游記》中,對孫悟空得法經歷也有類似的描寫。孫悟空在眾人前對須菩提祖師所欲傳的不究竟之道,一一駁回不學,須菩提祖師生氣地手持戒尺,跳下高臺,“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此時眾人都埋怨悟空,但孫悟空卻心下歡喜。他知道“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里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后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當晚悟空前往師父處,果然得祖師傳與“長生之妙道”。這正和六祖惠能當年領會五祖“擊碓三下”之意、在晚間無人時學得成佛之道相似,都表現了修學者的上智根性,也體現了道法不易傳,只待有心人的道理。

(五)同樣勇于擔當

《壇經》中記述六祖得五祖衣法后,即勇于擔當。五祖送六祖惠能到河邊上船,“把櫓自搖”,惠能卻要自己搖櫓,五祖說“合是吾渡汝”。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褚训梦?,只合自性自度?!庇纱丝梢?,六祖惠能具有勇于當下承當的精神,這正是佛的精神。

《西游記》第一回中孫悟空拜師學藝,來到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須菩提祖師就居住于此,孫悟空拜他為師學會了長生不老之術。當日悟空尋師來到洞前,等待多時,見一童子走出,說師父道“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蓖忻钯椀娜~晝在此旁批“好擔當”。凈慧法師講法也道:“要勇于當下承當”。承當之后,始終以此承當的要求來規(guī)范自己,則是真修佛,真是佛。

(六)結局相似

五祖在傳法與惠能后,即送他遠行,五祖對惠能說:“汝須速去,恐人害汝?!痹凇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學道之后,在人前賣弄,被師父知道,當即訓誡到:“這個功夫,可在人前賣弄?”并讓他“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間,斷然不可”。孫悟空只得辭別祖師,回到家鄉(xiāng)。從此以后又經過若干年,二人都曾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六祖惠能使得佛法在唐代大行,一直到現在,直指人心的頓教修行方法一直倍受國人推崇。孫悟空回到花果山后立名揚威,又經數百年后,追隨唐僧西天取經,終于見如來佛祖取回三藏真經,使佛教精義在東土大唐傳揚流布,信徒甚眾,澤被后人。

二、《西游記》中人物的言談體現了壇經思想

(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理

關于禪宗的來源,流傳有一個說法叫“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即是指禪宗的傳播與修習與佛教的其他法門有所不同,它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即惠能所說“前念迷即眾生,后念悟即佛”?!段饔斡洝返淖髡咭采蠲鞔死?,他借唐僧師徒的對話將此傳達出來。在第九十三回中,又逢高山,師徒們談到《心經》,孫悟空說師父“只是念得”,唐僧轉問“你解得么?”悟空道:“我解得!我解得!”八戒沙僧俱不信而嘻笑,唯唐僧正色道:“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唐僧與悟空對禪宗佛法可說是深知其中三昧,于無文字處得真道。

(二)“眾生平等,佛性無南北”的禪理

惠能從五祖習學佛法時,針對五祖的詰責,提出“佛性無南北”的命題。此后,在他自己傳揚佛法時,又一再強調“眾生皆可成佛”,不必拘執(zhí)地域的差別。在《疑問品第三》中,惠能特別指出:“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惠能看重的是修佛人的“自心清凈”,而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在東在西,是南是北。

《西游記》中也一再談到這一點。從最初悟空學道時與須菩提祖師的對答一直到書末,時常貫穿這一主題。唐僧師徒為取三藏真經,一路西行,妖魔不斷,惡人無數,即使在西方佛土也不能免,這些都是在形象地啟示人們,無論身處何地,但識得自心即佛的道理,并身體力行,則自然是佛;反之,則西方人亦未必是佛,亦會墮惡道。

八戒由天蓬元帥而被貶落凡塵,托生豬形;沙僧由凡人修煉而成天宮的卷簾大將,再因犯錯而貶落人間,這些都是《西游記》的作者在暗示人們“眾生平等,佛性無南北”的禪理。此外,西方路上所遇的善人如寇員外夫妻等,好佛與布施也只是形,內心里未必盡然,尤其是寇洪的妻子與兒子,在強留唐僧不得后,即抱怨:“好意留他,他這等固執(zhí)要去,要去便就去了罷!只管勞叨甚么!”母子遂抽身進去。后來,因送唐僧時排場過大,致使家遭寇盜,寇員外的妻子竟栽贓唐僧師徒??梢?,東方西方,人都是一樣,但心不凈必有愆。這也啟示修行者,要時時關注自心,但求能識得自心,常葆自性清凈,即為佛,與此身當下所在所遇之事全不相關。

(三)“法性本空,不可執(zhí)著”的禪理

《壇經·定慧品第四》中六祖惠能教導大眾:“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痹凇稇曰谄返诹分辛嬗值溃骸岸弥T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逼鋵崳嫣幪幰f明的只是悟得法性本空后,要切實去修,當下承當,也即“煩惱即菩提,一念悟即佛”的道理。

對于這一禪理,《西游記》中是這樣加以形象化敘寫的:第十七回孫行者大鬧黑風山,孫悟空打死了凌虛子后,要求菩薩變化成凌虛子好去降伏黑熊怪,待觀音菩薩變成凌虛子后,孫悟空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毙姓咝南骂D悟。孫悟空這里悟到的其實就是“法性本空”的禪理,無論妖精,還是菩薩,總是幻化,非為實象,“心生種種妄生”,即是說此,一旦悟透“法性本空”、“緣起性空”的道理,則不會拘執(zhí)于是菩薩還是妖精的表象,而是看到本體的“真空”。

(四)“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禪理

惠能認為要修佛須“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坐禪品第五)唐僧在聽了烏巢禪師傳授《心經》后,日日念誦,遂悟得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禪理。唐僧在第二十回開頭有一偈子也正道出了此一禪理,偈子道:“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休教他瞞我,一拳都打徹?,F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秋月一般圓,彼此無分別?!边@個偈子,正說出了“萬法皆由己生”的道理,明了此理,也就明白了修行的法門與旨歸。正如《懺悔品第六》中,惠能告誡大眾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識得本心而后,才能真正做到“歸依自佛”,從而落實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禪理。除了通過唐僧的語言來表現“自成佛道”的禪理外,《西游記》中還有多處形象化的描寫。如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等回中,豬八戒等就認為可以駕云帶唐僧通過,但是孫悟空卻道師父是凡胎肉身,無法用討巧的方法避過災難,只能自個去走,也即自修自證?!段饔斡洝分械陌耸浑y,每一難都讓唐僧切實經受,毫不放松,其實就是在形象化地闡釋“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的禪理。

(五)“悟人自凈其心,在處一般”的禪理

六祖開示道:“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边@是從理上啟發(fā)眾生,要自凈其心,如此方能得道成佛。在《西游記》第三十二回中,唐僧看到高山“恐有虎狼阻擋”,孫悟空勸師父道:“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凈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边@里孫悟空與師父的對話正是對六祖“自凈其心”的禪理的形象解釋。悟空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到西方,還須從自身修為上做功夫,滌除塵垢惡邪,自會到得西方,圓滿證悟菩提。

惠能特別指出明了本心即佛、本性清凈的道理,即在在處處皆可修行。他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薄段饔斡洝返诰攀亍翱軉T外喜待高僧”中,寇員外及其家人都極力挽留唐僧,要盡心款待,唐僧只是執(zhí)意不肯,八戒貪吃,要師父留下,唐僧氣道:“汝等貪此嗔癡,明日等我自家去吧?!睂τ谔粕畞碚f,無論是在路行走,還是被人留住款待都是一樣的,決不貪戀,不執(zhí)著,這在《西游記》許多章節(jié)中都曾提到,這也是“悟人在處一般”的一種形象化。

三、取經的過程實質就是六祖所說去除身中十惡八邪的過程

《西游記》前后共一百回,大部分篇幅是在講孫悟空保護唐僧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一路上歷盡艱辛,多虧孫悟空等降妖伏怪,廓清道路,行經十萬八千里路,到達西天,拜見如來佛祖,取回三藏真經。唐僧悟空等取經人要取得真經,必須行完十萬八千里路,戰(zhàn)勝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功德圓滿,修成正果,即成佛。這種構思應當是來自六祖惠能的說法,只是把原本的禪理敷衍擴展開來,寫成了一部生動形象的小說,以形象來說理,但理終歸一致。在《壇經》的《決疑品第三》中,六祖惠能對韋刺史言道:“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wèi)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薄敖駝裆浦R,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后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十直,到如彈指,便親彌陀?!边@里六祖已明明白白地告訴大眾,修佛,要見如來,只須去除身中的十惡八邪,若去除了十惡八邪,也就等于行經十萬八千里,如此“念念見性”即可成佛。若修行者不斷十惡八邪之心,則“路遙如何可達?”唐僧孫悟空等的取經過程就是惠能祖師所講的去除身中十惡八邪的過程,只是更加生動逼真,把修行時心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惡與邪形象化為不同特性的妖魔,若一不留神,就會為魔所制,若果斷堅定,打殺了妖魔,就等于去除了一惡或一邪,也就是前進了一萬或一千里之數。

如果只是空心走路,不把心思放在“自見本性”上,就無法去除身中的十惡八邪,也就無法真正得到靈山。靈山其實也只是一喻體,真正的靈山自在各人心中?!段饔斡洝返诙幕刂?,唐僧問悟空要幾時方得到西天,悟空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是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睂O悟空的這番話,是真正的見道真言,正如六祖惠能所言:“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可達?”又說:“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币虼耍@“念念回首處”即是“見西方只在剎那”,若“不斷十惡之心”,則累生累世去求,也終是“路遙如何可達”“老小千番也難”。

四、小西天一節(jié)是對修佛不當而入魔者的棒喝

六祖諄諄告誡諸善知識,修佛實是要自心覺悟,而不是追逐虛名與外在于己的神通或佛像,因為自心即佛。對于這一點,《西游記》的作者多有闡發(fā),并特別以“小雷音寺”一節(jié)來重點解說,以明此理之重要。

在第六十五回中,孫悟空看到妖魔幻化的寺院,雖瑞光祥靄籠罩,但終有些妖氣,于是告誡師父:“不可擅入,恐遭毒手?!碧粕畢s堅持:“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靈山?你休誤了我誠心,耽擱了我來意。”悟空說認得靈山路徑,不是此處。怎奈唐僧一看“雷音寺”三字,就不及看清其旁的“小”字,立刻滾下馬來,并罵悟空害他。悟空解說此不是雷音,唐僧看清寺門上的字后,還是堅持:“就是小雷音寺,也必有個佛祖在內?!褪菬o佛,也必有個佛像。我弟子心愿,遇佛拜佛,如何怪你?!庇谑钦D儀容,拜了進去。果然如孫悟空所說遭逢妖魔毒手。這其實是在告訴學佛的人,在修習佛法的路上,遇到苦難有時還比較容易辨識與對付。但是有時由于急功冒進,常??赡苠e把修習中出現的幻象做了真象,如此走火入魔,就難成正果了。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保?]六祖也說:“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悟本性?!笔且砸狱c化。若迷于外在的佛像,終是空無,不會有所得,甚至反會貽害自身。唐僧的迷于外,實是未見自性,終不得成功,反為妖所縛。修佛而拘執(zhí)于外物外相者,讀至此,當猛然驚醒,方不負作者勸化之意。這同樣的道理,若從《金剛經》、《壇經》等經典去體悟,一般人感受多不深切,甚至不能真正理解,但若是觀看“小雷音寺”一段小說文字,形象生動,則易打動人心,讓人更深刻地體悟到“外修覓佛”,終是無用的佛理。

結 語

《壇經》旨在教人“自性即佛,自性自度”的禪理,在《機緣品第七》中,六祖開示智常時道:“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本褪钦f的這個意思。另外,經文中還曾數度提到要“自性自度”,如《懺悔品第六》中惠能對“自性自度”有專門的闡述:“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庇值溃骸昂螢樽孕宰远?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敝挥羞@種勇于承當的“自度”,才是真正的修學佛法的不二法門。也正因此,《西游記》中金禪長老轉生的唐僧要自歷辛苦,親往西方求取真經。取經的過程,就是發(fā)見自性,去除愚癡煩惱,自性自度的過程。取經路上,每降一妖每除一魔,即是去除心中一惡一邪,不斷證得自性的過程。這一過程還是一個不斷挑戰(zhàn)自我,不斷發(fā)現自我、升華自我,最終證知“自性本自清凈”的“自修、自行、自成佛”的過程。

《西游記》作者以形象化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壇經》的深奧佛理,化抽象為具象,變不可說為可說,實是功德無量。但總須有心人去字里行間仔細體認,正如托名李贄的葉晝最常用的評語“著眼”,這“著眼”實是要讀者去體察作者此形象或言語中所蘊含的佛理妙旨,而非他意也。綜上所述,把《西游記》與《壇經》對照著讀,既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游記》中的人物形象,也能夠更好地領悟禪宗要義,從而明白《西游記》這一部傳奇之作的深邃與精彩。它開啟想象之門,上天入地,無所不至,把精微的禪理化而為典型的人物形象,結合世態(tài)人情,讓人讀來手不忍釋卷。

[1]吳承恩.西游記[M].李贄,評.濟南:齊魯書社,1991:10.

[2]惠能.六祖壇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4.

[3]釋迦牟尼.金剛經[M]//佛說十三經.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14.

猜你喜歡
六祖壇經自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廣東四會市六祖庵遺址考古勘探簡報
六祖禪宗文化視域下石材家具設計
如何讀《壇經》
明清大藏經版《壇經》源流略釋
戴進與梁楷人物畫之比較——以《達摩六祖圖》與《釋迦出山圖》為例
《敦煌壇經讀本》出版
慧能哲學思想探微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