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馮
自從進入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歷史教學的許多觀點都有了更新,尤其是2011版的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更是將課程改革以更新的理念與內容推向深入?;仡欉^往的十年課改歷程,展望未來的課改之路,筆者認為有一些基本的問題必須搞清楚。
從課程性質上講,歷史屬于人文社會學科,作為教師對這一點必須有明確的認識。但在將這種思想傳遞到學生那里時,我們要做的顯然不是告訴學生這個概念(你說了學生也不懂),而是通過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方式,向學生傳遞這一思想。問題的關鍵是,初中歷史教學應當堅持怎樣的思想導向?
關于這一點,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歷史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思想。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在于,直接傳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學生仍然是不懂的,因此課程標準提出的客觀、辯證、全面和實事求是的要求,最終還是要靠具體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來實現(xiàn)。關于這一點,我們同樣可以參照課程標準提出的相關要求,如“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注重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對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等方面的感悟、理解和認同程度”等。通過這些要求,我們可以尋找到教學思路轉化為教學實際的策略。
在新課程標準繼續(xù)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怎樣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這是一個對歷史教師有現(xiàn)實挑戰(zhàn)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歷史教學并非是以學生為本,而是以知識為本的,我們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為了知識的達成,而很少去考慮學生的收獲。不用諱言,即使課程改革走過了十年,這仍然是我們的歷史教學中相當范圍內的現(xiàn)狀。因此,這里仍然必須重申一點,即初中歷史教學,需要高舉以學生為本的大旗!
如何以學生為本?在實際教學中,涉及到至少兩個問題:一是教學內容的選擇;二是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內容的選擇看起來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歷史教師的教學必然是依據(jù)歷史教材的,那還有多大的選擇余地呢?可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我們強調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何為“用”?“用”有融合、調換、取舍的意思。所以說,歷史教師在用教材這一塊有著相當大的發(fā)揮余地。而教學方式的選擇就更為重要,新課程為什么批判灌輸式的教學?是因為灌輸式的教學中,只有知識沒有學生,準確地講,是沒有學生的實際基礎與實際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實施的教學,只可能是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這里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灌輸式教學打著講授的旗號,其實也是不對的。
在2011版的課程標準中,我們注意到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原來的實驗稿強調以科學探究的方式實施歷史教學,而這一次則作出了較大的修改。從教材的內容編排上來看,實驗稿的課程標準提倡以“學習主題”作為內容編排標準,而2011版的課程標準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排內容。作出這一改變的背后,是對教學方式的重新思考。
文章開頭已經說過,歷史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這門學科的學習目的之一,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學習與分析,尋找到社會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律,以達到鑒古知今的學習效果,并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那么這些規(guī)律是應該通過對史實的分析歸納去發(fā)現(xiàn),還是應該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去實現(xiàn)?課程改革十年來,這個問題是有爭論的。從這次修改來看,主流意見已經恢復到慎談探究的潮流上來了。作為一線教師,對于大方向的把握是以課程標準為準的,筆者理解這種變化是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可能還不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因而在對歷史事件的探究中,其實是難以真正發(fā)揮出探究的作用的。
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過程,就好像是一次次超越時空的旅行。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借助所學的課本知識、文獻資料和網絡資料等載體,運用理解、推論、判斷和想象,憑借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探究熱情被激發(fā)出來,學生既能準確掌握歷史知識,又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歷史,真正發(fā)揮探究的作用。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必須搞清楚一些簡單的問題,這樣才能讓修訂后的課程標準更好地落到實處。當然,作為一定階段的課程學習,筆者所說的三點還比較淺顯,但希望本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以讓筆者有機會見識到更多的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