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霞
(溫州大學超豪學區(qū),浙江溫州325035)
高校勤工助學活動蓬勃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學生兼職目的世俗化,兼職嚴重結構,學校管理落后等等,這無疑給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如何實現(xiàn)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進一步推動勤工助學管理工作向較高層次轉變,便成為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的核心內容。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溫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綜合學生、高校與社會三大主體的合力,不斷推動高校管理工作變革發(fā)展。
大學生作為勤工助學隊伍中的一大主體,自覺加強自身建設,有利于減輕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的負擔。
大學生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有通過在校學習,大學生們才能掌握足夠的用于指導實踐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勤工助學是大學教育的一個補充與完善,不能替代大學校園教育。因此,大學生應調整好學習與兼職的關系,權衡輕重,分清主次,協(xié)調好時間與精力的分配,努力達到雙贏。
“溫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學活動中,學生隊伍過度看重物質利益,盲目推崇“金錢至上”。這雖然緩解了在校貧困生的經濟壓力,但不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大學生在參與勤工助學過程中,選擇崗位不應該單單以薪酬標準作為選擇的參考,而應綜合各方面因素來進行選擇,比如能力培養(yǎng)與興趣愛好等,以良性的勤工助學心態(tài)參與到勤工助學過程中去,謀求全面而長遠的發(fā)展。
大學生在參與勤工助學過程中,應理性地看待勤工助學,懂得學會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與興趣愛好選擇兼職類型,這樣既能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達到鍛煉動手應變能力與積累經驗的目的,又能培養(yǎng)自身的興趣愛好,巧妙地將工作、學習與愛好有機地結合,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能力,提升了綜合素質,增強了未來的就業(yè)競爭力。此外,也為大學生日后就業(yè)合理規(guī)劃并有效指導。
在校大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缺乏,在看待分析處理問題上,存在不夠長遠、不夠全面等問題。因此,加強與同學、老師的溝通十分必要。在勤工助學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及時地將自己的困難與問題道出,與同學老師進行討論,尋求良好的建議,有助于問題快速解決,避免學生浪費精力或走彎路。
大學生校外兼職機會大多是通過中介獲得的,但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不法中介,這就需要大學生們提高自我防范意識,避免上當受騙。因此,大學生們在尋找兼職時,要通過正規(guī)中介獲取兼職信息,不為高額待遇所引誘,詳細了解兼職單位的信息等。兼職的過程中,大學生們要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盡量不去酒吧等娛樂場所,學會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高校是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的主體,“溫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學活動是在高校引導下發(fā)展的。強化高校管理,加強高校管理工作的創(chuàng)新,對推動高校勤工助學活動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溫州模式”勤工助學活動在解決高校貧困大學生經濟困難問題上貢獻巨大,但其強大的育人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皽刂菽J健鼻诠ぶ鷮W活動面向隊伍不能僅局限于貧困學生,而應擴展到面向全體大學生,將更多的大學生納入“溫州模式”勤工助學隊伍中,這為所有在溫州就讀的高校生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也間接地推動了高校教育的發(fā)展。
2.2.1 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制定詳細可行的管理條例
有些溫州高校對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管理松散,無專門的管理機構與相關的管理規(guī)章,不利于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的開展,無法對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進行有效的引導。首先,高校應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既利于學校掌握并管理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還能幫助大學生解決勤工助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大學生尋找到合適的兼職崗位等。其次,學校還應制定明確可行的管理規(guī)章,規(guī)范校外兼職與校內勤工助學的管理。例如,可加大對大學生因勤工助學而逃課曠課等不合理行為的懲罰力度,合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勤工助學觀,端正學習與助學的態(tài)度。
2.2.2 規(guī)范管理,建立勤工助學檔案
目前,溫州各高校勤工助學活動散亂,勤工助學隊伍臨時、多變。為規(guī)范高校對勤工助學活動的管理,學校可建立勤工助學檔案,為每一位參與勤工助學活動的學生建立一份檔案。一方面可以幫助學校全面了解把握學生隊伍的勤工助學狀況,另一方面還利于學校對勤工助學活動的管理工作的開展。所以,建立勤工助學檔案,對學校與學生兩大主體都是有深刻影響的。
2.2.3 充分利用高校勤工助學信息服務中心,建立勤工助學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服務學生隊伍
溫州各高校勤工助學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復雜,或通過朋友介紹,或通過中介,這種模式的信息獲取方式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并且還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為解決此類問題,學校就應當承擔起為學生提供兼職信息的責任,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勤工助學活動中的作用,努力做到為學生提供安全、可信的勤工助學信息,保障勤工助學學生的安全,減輕學生負擔。高??赏ㄟ^建立勤工助學網絡信息服務平臺,做好面向社會高校收集信息與面向學生提供及時有效兼職信息等兩項工作,幫助學生們找到合適的助學崗位。
2.2.4 立足校內,拓寬校外,綜合利用校內外資源
學校加強勤工助學管理工作,既要立足校內資源,又要重視校外資源的拓展,綜合利用校內外資源,服務學生與用人單位,實現(xiàn)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的三贏。立足校內資源,即充分有效地利用高?,F(xiàn)有的勤工助學崗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助學機會,服務學生。重視校園資源應通過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提升學生隊伍的素質,拓寬勤工助學的活動市場,不斷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對口實踐的工作崗位,并與用人單位保持長期合作,定期舉辦專場兼職招聘會,增加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機會。此外,要與校友企業(yè)保持密切聯(lián)系,為勤工助學學生獲取更多的兼職機會。
2.3.1 助學崗位結構多樣化、專業(yè)化
溫州各高校勤工助學隊伍中的大學生兼職內容單一化,以從事家庭教育輔導和派發(fā)傳單資料為主,少量學生從事促銷、餐飲工作或創(chuàng)業(yè)。由此可見,“溫州模式”勤工助學以勞務性的服務行業(yè)為主要內容,進入企業(yè)從事專業(yè)性工作的占少數(shù)。因此,高校應努力引導扶持學生助學崗位的多樣化與專業(yè)化。
2.3.2 方式靈活化
大學生個體自發(fā)參與勤工助學,合法權益易受侵害,安全存在隱憂,學生能力素質提高緩慢;而高校集體組織的助學活動一定程度克服了以上缺點,提高了勤工助學活動的質量。因此高校勤工助學活動應立足個體自發(fā)參與,鼓勵組織集體助學活動,實現(xiàn)兩種助學方式的有機結合。
2.3.3 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增強維權意識與能力
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學??梢砸灾v座或座談會形式,向學生宣傳《合同法》《勞動法》等切實可用的法律知識,深化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懂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從而保障勤工助學過程中學生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社會是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中的巨大輔助力,“溫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應該有效利用社會的輔助作用,以促進“溫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對于勤工助學學生隊伍這一特殊群體,社會缺乏相應的勞動立法與完善的中介組織法,不利于保障此群體內部學生的合法權利,故社會應完善相關立法。首先,社會應將大學生納入勞動立法的范疇,賦予兼職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細化勞動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使勤工助學活動有法可依。其次,社會還應完善相關的中介組織法,針對中介組織混亂不規(guī)范的現(xiàn)狀,社會應以相關法律政策對中介的行為予以規(guī)范,嚴厲打擊不法中介的違規(guī)行為。
目前,勤工助學隊伍中的大學生們多數(shù)未與企業(yè)建立勞動關系,并未與企業(yè)簽訂勞動合同。所以,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大學生們與普通職員所受待遇有著極大差別,其工資待遇、勞動報酬給付等無法得到有力保障,即使受到重大的人身傷害,也無法得到救濟。將大學生兼職放入普通兼職的體系,同等對待兼職大學生與普通職員,讓他們享受同等權利,既有助于規(guī)范大學生兼職行為,又能提高大學生兼職工作的積極性,實現(xiàn)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健康發(fā)展。
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還需要政府與媒體的助力,強化政府與媒體在勤工助學活動的監(jiān)督作用,不僅能有助于政府高校發(fā)現(xiàn)勤工助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為高校完善管理提供依據(jù),而且能推動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健康有序發(fā)展。此外,針對勤工助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企業(yè)中介等不法行為,政府應加大懲罰力度,以儆效尤,規(guī)范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
“溫州模式”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綜合利用學生、高校、社會三大力量,通過有效地整合市場資源與高校智力資源,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對于促進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不斷提高我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核心競爭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為其他高校的勤工助學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借鑒。
[1]李政軍.高校貧困生勤工助學的困境與對策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7):122-123.
[2]賈 燕.論勤工助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行政學報,2010(2):83-84.
[3]馬 瑩,楊海霞,周洪波.淺談高等學校的勤工助學[J].遼寧行政學報,2009(1):111 -112.
[4]葉 卿,李慶艷.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遭受侵權情況調查及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2007(03):49-51.
[5]朱曉東,張永紅,敖四江.高校勤工助學功能分析及實效性工作思路探討[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6):140-142.
[6]張宜斌,劉鳳英.加強大學生勤工助學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2000(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