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麗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8)
沈復,清朝嘉慶年間蘇州人氏,由其撰寫的自傳體小說《浮生六記》,其中作者描寫了與其愛妻陳蕓幸福安靜的婚姻生活,同時還描寫了其家庭變故、閑情意趣、山水游記等等,為后人生動再現(xiàn)了二百多年前中國文人的生活意趣,透過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晚清文人的特有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性格氣質和美學情趣,因此《浮生六記》可以說是一部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優(yōu)秀古典小說。在這部優(yōu)秀著作中,通篇文言行文,練字精當簡練,大量使用典故,具有極高的語言藝術成就。典故多簡練精當,它不僅折射著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而且蘊含著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文中典故的大量使用,不僅可以提高文字的表達能力與發(fā)展效果,還能使文章內容豐富而又引人聯(lián)想。然而考慮到中西文化差異,典故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往往會給譯者帶來困擾。因此,如何將典故的引申意義和獨特的民族特色更好地傳達給讀者就成為譯者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本文以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理論基礎,選取林譯《浮生六記》中的典故作為研究對象,指出在東西方社會文化語境下,典故的翻譯應該使目的語接受者獲得與原語文本讀者盡可能相同的閱讀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動典籍英譯的發(fā)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奈達認為,所謂“功能對等”,是指“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等同于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因此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核心在于:最貼切自然的對等就是譯文讀者對譯文的反應要與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相同。他指出,“翻譯應該以讀者服務為中心”,“衡量一個翻譯作品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檢查譯文讀者會作出什么樣的反應,然后將譯文讀者的反應與原文讀者的反應加以比較”。換句話說,一部譯作的成功與否,關鍵是看譯文讀者的反應與原文讀者反應之間的關系,而非譯者個人的主觀感受。奈達還將功能對等分為最小功能對等和最大功能對等:前者指譯本的讀者在理解譯本時應該能達到感知原文文本的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文本的程度;后者指譯文文本的讀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文本的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文文本。
典故是語言的濃縮和精華。引典入文,既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又可以開闊想象空間,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作為一種高度濃縮的語言形式,典故的使用要講究藝術性,若使用得當,可增強文章的氣氛,耐人尋味,含蘊深厚,反之則適得其反。因此,典故的翻譯可謂是難上加難。
一代大文豪沈復在《浮生六記》中頻頻用典:刻畫人物時用典、敘事時用典、寫景時用典、評論時用典、討論時用典、甚至于在與妻子的日常對話中也典故不斷。這使得他的論點鏗鏘有力,語言真摯感人,描寫美麗動人。經(jīng)過整理和解讀,筆者按典故的來源,將其中的典故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由歷史事件衍生而來的典故,如“作俑罪過”;第二類是由神話傳說衍生而來的典故,如“姑射仙子”;第三類是民間傳說衍生而來的典故,如“月下老人”;第四類是由文學作品衍生而來的典故,如“贈余一企妾,重入春夢,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如前所述,但凡典故都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想要在漢英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把握它們絕非易事。林語堂先生憑借其深厚的漢英語言功底,成功地向西方讀者解讀了《浮生六記》中的典故。非但如此,林的譯文貼切而又自然地再現(xiàn)了漢語語言的信息,讓英譯本的讀者領略到漢語語言的博大精深的同時體會了漢語讀者在理解和欣賞原文文本的方式和感受,達到了功能對等。下文將分四類探討林在翻譯《浮生六記》時,是如何成功地做到功能對等的。
1.神話傳說的典故翻譯
(1)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
譯文: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姑射仙子”是中國傳統(tǒng)神話傳說中的仙女,最早出自《莊子逍遙游》。林在翻譯時,將其譯成了“nymph”(指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這一替換,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忠實于原作,且令目的語讀者易于接受。
(2)于是相挽登舟,返棹至萬年橋下,陽烏未落也。
譯文:We then came back hand-in-h(huán)and to the boat,and when we stopped at 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The sun had not yet gone down.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陽烏是一種仙鳥,又名金烏、三足烏。據(jù)傳古時太陽黑子出現(xiàn)時,人們就以為是這只長著黑色羽毛的飛鳥出現(xiàn)了。陽烏不同于平常的鳥類,因為人們認為它有三只腳,又跟太陽有關,就稱其為陽烏。古人認為之所以會有日出日落,是因為在太陽里有機器在運轉,而陽烏就被認為是這一機器的掌控者。因此,陽烏事實上就是太陽。根據(jù)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譯本的翻譯是否忠實于原作就看它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忠實于原文文本的意圖。而在英語文化里,烏鴉和太陽本沒有這層聯(lián)系,也就是說“陽烏”在中國讀者腦海里的這層聯(lián)想,西方讀者是不會有的。因此在這里,“陽烏”這一文化底蘊著實難以向西方讀者傳達,為避免歧義,林先生只能選擇用“the sun”來對應“陽烏”,在意義上達到忠實于原文。
2.歷史事件中的典故
(1)蕓沒后,憶和靖“妻梅子鶴”語,自號梅逸。
譯文:After Yun’s death,I thought of the poet Lin Hoching who“took the plum-trees for hiswives and a stock for his son,”and I calledmyself“Meiyi,”meaning“one bereaved of the plum-tree.”
林和靖是北宋早期的著名隱士,一生未婚,也不曾入朝為官。他性情淡泊,愛梅如癡,把梅當成自己的妻兒。沈復引用此典意在說明他為何以“梅逸”為號,沈復認為自己痛失愛妻蕓如同林和靖痛失愛梅一樣。翻譯時,林先用拼音譯出,隨后給予簡單的解釋,在形式和內容上均達到了對等,確保譯文讀者明了原作。
(2)蕓曰:“肥者有福相?!庇嘣?“馬嵬之禍,玉環(huán)之福安在?”
譯文:“But a plump person has good luck,”replied Yun.
“What about the fat Yang Kueifeiwho died atMawei?”
公元756年,叛賊安祿山攻破潼關,直逼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途徑馬嵬時,士兵嘩變,奸臣楊國忠被士兵處死,唐玄宗被迫要殺死愛妃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自殺在馬嵬。沈復引此典來反駁妻子的“肥者有福相”。處理這句話時,林把典故中的人名“玉環(huán)”和地名“馬嵬”,分別直譯成了“the fat Yang Kueifei”和“Mawei”,同時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沈復選用楊貴妃一例的原因,林還在楊貴妃前增加了“fat”一詞,簡單明了,易于理解。
3.習語中的典故
(1)又在揚州商家見有虞山游客攜送黃楊翠伯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譯文:Once Ialso saw at the home of a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but this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明珠暗投”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喻指好東西落到不識貨的人手里。在原文中,這樣珍貴的黃楊翠柏本應該留在那些懂得欣賞和有品位的人手里,而非一個對此一無所知且毫無品味可言的商人手里,因此沈復在此使用了“明珠暗投”一詞。翻譯時,林先生采用了歸化的策略,將其譯成“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更自然貼切,且達到了功能對等的效果。
(2)蒙夫人抬舉,真蓬蒿倚玉樹也。
譯文:Ishould feel greatly honored if I could come to your home.
漢語中,“蓬蒿”常用來指地位低微且貧困的人,而“玉樹”則指外表高貴且受人尊敬的人。“蓬蒿倚玉樹”出自于《世說新語》中的“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此后,人們常用“蓬蒿倚玉樹”指卑微之人能夠和杰出人士一起工作或學習是一種無上的榮耀。林在處理這一典故時,直接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將其譯成了“I should feel greatly honored if I could come to your home.”簡單明了地譯出了其所指,讓目的語讀者不費力氣就能明白其中所指。
4.詩歌典故
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xù)之理。況‘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譯文:“Even if you should have leave me half-way like this,Isaid,Ishall nevermarry again.Besides,‘It is difficult to bewater for one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been the Yangtze Gorges.’”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出自唐朝詩人元稹的《離思》。在病榻前,蕓希望其夫沈復能在她走后再娶來照顧沈復和他的家人。沈復愛妻心切,通過引用此典來向妻子表明心跡:絕不再娶。憑借著深厚的漢英語言功底和對中西文化的熟知,林并沒有完全忠實于原作,他只是譯出原文的大致意思,并且在翻譯后半句時,用西方讀者所知道的“the Yangtze Gorges”來代替“巫山”,更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增強譯本的可讀性。
奈達認為各種語言具有共同的表達力,一種語言所能表達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語言和語言之間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著同構現(xiàn)象。為達到交流的目的,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在進行交流時,可以對其進行形式上的改動。本文從功能對等的理論視角,選取林譯《浮生六記》中的典故加以探討,論證了林先生在翻譯時,更多地關注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效果,傾向于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增強了譯本的可讀性。同時指出在中西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下,典故的翻譯應使目的語讀者獲得與原文文本讀者盡可能相同的閱讀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動典籍英譯的發(fā)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Nida,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沈復著.浮生六記[M].林語堂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