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芳
(長春工程學院 外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美國作家海倫·庫伯的自傳體小說《我的家在蜜糖灣》自2008年出版以來,獲得讀者的好評。該書曾入選《今日美國》十大年度好書,并被評為《紐約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年度暢銷書。在《我的家在蜜糖灣》中,作者設置了與自己同名的女主人公海倫·庫伯,并以海倫·庫伯的視角展開故事情節(jié)。該小說主要講述利比里亞女孩海倫·庫伯由于內(nèi)戰(zhàn),被迫以難民的身份來到美國,并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名成功的記者。
海倫·庫伯出生在利比里亞的一個擁有顯赫歷史的貴族家庭中。她是利比里亞創(chuàng)始人以利亞·強森的第五代孫輩。在利比里亞,海倫過著公主一樣的生活。海倫似乎應當在蜜糖灣的家中享受美好的童年時光,但命運似乎和海倫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由于利比里亞內(nèi)戰(zhàn),海倫被迫來到美國。在美國上學,對海倫來說宛如噩夢一般。她就讀的公立學校學生人數(shù)眾多,而且很多學生非常粗野。學生們對海倫這位新同學非常不友好。同學和老師對海倫的歧視,使她在中午用餐時遠離餐廳。美好的過去與殘酷的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對比。強烈的反差并沒有讓海倫自暴自棄。相反,堅強的海倫選擇與不公的命運進行不屈不撓的抵抗。由于學習刻苦,海倫順利升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攻讀新聞專業(yè)。憑借努力,剛剛上大學的海倫·庫伯就在北卡羅納大學校報上刊登自己的文章,并很快加入校報的編輯部。大學畢業(yè)后,海倫成為了一名記者,這是她夢寐以求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她很快成為了《華爾街日報》的記者。海倫從最底層做起,經(jīng)過不懈努力,她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記者。在伊拉克戰(zhàn)爭期間,海倫作為一名女性戰(zhàn)地記者,曾親身經(jīng)歷伊拉克的戰(zhàn)火。
法國女性主義者埃萊娜·西蘇曾強調(diào)寫作對于女性的重要性:寫作乃是一個生命與拯救的問題。寫作像影子一樣追隨著生命,延伸著生命,傾聽著生命,銘記著生命。
沐浴了戰(zhàn)火的洗禮,經(jīng)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親身品嘗了難民生活的苦澀,海倫并沒有從此一蹶不振。早在高中的時候,海倫就已經(jīng)下定決心,將寫作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yè),而最好的選擇就是成為一名記者。對于海倫來說,高中的生活是孤單的。同學們注視她的眼神是怪怪的。因此,在高中時代,她沒有朋友,因為沒有一位同學和她說話。但是,海倫并不感到孤單,因為她有書籍為伴。在學校的時候,除了上課時間,她會選擇呆在圖書館,閱讀各種書籍。海倫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撰寫文章。海倫的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一種叫種族隔離的暴行》。在這篇文章中,她從一名黑人女孩的視角譴責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她的觀點受到北卡羅來納大學校報的認同,并將她的文章刊登在報紙的正上方。當海倫的同父異母姐姐從利比里亞逃到美國的時候,海倫將自己的所有憤怒與悲傷化為力量投入到一篇名為《死亡的陰影》的文章的書寫。不久,這篇文章刊登在《普洛維登斯報周刊》上。通過筆下的文章,海倫讓美國了解了利比里亞。同事們開始親切地稱呼她為利比里亞女孩,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
寫作給予了海倫擺脫充滿歧視的現(xiàn)實世界的力量與勇氣,同時也給予了海倫·庫伯尋找真正自我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寫作為海倫提供了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她不再是處于邊緣地位的沉默者。
《我的家在蜜糖灣》秉承了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的傳統(tǒng),形成了獨特的寫作風格。
《我的家在蜜糖灣》有很多非洲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貫穿海倫·庫伯的整個成長過程。比如,有關偷心賊的傳說。傳說,偷心賊會活生生地把人的心切掉。偷心賊在夜里橫行無阻。偷心賊將他們偷偷摘取的心臟提供給巫醫(yī)和巫師。而巫醫(yī)和巫師用人的心臟配制神秘藥方以施行黑魔法。
在小說《我的家在蜜糖灣》中,也有許多關于非洲巫術的故事。比如,人們相信人是不會自然死亡的。死亡通常是有人對你施了巫術。有的人會死是因為別人的妒忌或爭奪財產(chǎn),因而被人施了巫術。這些聽起來可怕的民間傳說,給年幼的海倫帶來無限恐懼。但這些民間傳說加大了《我的家在蜜糖灣》的真實性,將讀者帶入了小說創(chuàng)造的世界,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與年幼的海倫一起畏怯偷心賊與水鬼的到來。
長大后的海倫如數(shù)家珍地向讀者講述有關偷心賊的傳說和有關水鬼的傳說。在她看來,這些民間傳說非常寶貴。這些民間傳說是已經(jīng)創(chuàng)造輝煌歷史的祖先留給子孫的寶貴財富,海倫覺得自己有責任將這些民間傳說傳下去,并讓更多的人知道。
有關黑人的姐妹情誼,學者威明斯曾指出,這種情誼是這樣一種關系,黑人女性之間相互信賴,并自愿分享她們各自的種種情感、焦慮、希望和夢想。她們互相理解、相互支撐。
而在小說中,海倫和尤妮絲的姐妹情誼貫穿整部小說。尤妮絲是在海倫快八歲時來到海倫家的。當時,尤妮絲是一位十一歲的巴薩族女孩。尤妮絲擁有高高的額頭和大大的眼睛。海倫的父母收養(yǎng)了尤妮絲。海倫和尤妮絲情同姐妹,共同分享童年的快樂。與此同時,海倫和尤妮絲也共同分享悲傷與恐懼。在海倫的母親被反政府士兵輪奸的夜晚,尤妮絲一直與海倫在一起。在海倫的母親被士兵帶走之后,尤妮絲用鑰匙把房門反鎖了起來。當外面槍聲響起之后,尤妮絲不斷安慰海倫,并告訴海倫,士兵們不會殺死海倫·庫伯的母親,只是嚇唬她一下。當槍聲消失之后,海倫起身想出去看看,尤妮絲生平第一次命令海倫坐回去。
由于利比里亞國內(nèi)政局動蕩,海倫被迫去美國避難。而尤妮絲選擇留在利比里亞。從利比里亞到美國路途遙遠。但是,遙遠的路程并沒有中斷海倫和尤妮絲情同手足的姐妹情誼。到了美國之后,海倫和尤妮絲經(jīng)常通信。在美國的學校里,海倫沒有任何朋友。孤獨的海倫一有空就會給尤妮絲寫信。與尤妮絲通信是海倫化解心中苦悶的唯一方法。與此同時,尤妮絲寫在信中的鼓勵,也帶給了海倫克服各種困難的勇氣。
尤妮絲也見證了海倫的成功。在海倫成為一名成功的記者后,海倫終于有機會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利比里亞。回到利比里亞,海倫完成手頭的工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尤妮絲。闊別多年的好姐妹終于又見面了。歲月的蹉跎并沒有讓兩姐妹變得生疏。她們共同分享著多年的不同經(jīng)歷,回憶童年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華盛頓郵報》盛贊《我的家在蜜糖灣》:文筆優(yōu)美,真誠坦率……這是一本吸引讀者目光、牽動讀者感情的杰作。海倫通過寫作探究自己生存的意義,其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奮斗故事激勵著中外讀者。
[1]海倫·庫伯.我的家在蜜糖灣[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2]胡笑瑛.當代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綜述[J].寧夏社會科學,2013(1).
[3]霍曉燕.美國黑人女性文學發(fā)展特征研究[J].作家,2013(5).
[4]梁波.美國黑人女性文學中的“姐妹情誼”[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5]王軍,陳雅潔.當代美國黑人女性文學與批評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