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元璋起義早期在巢湖地區(qū)的活動

2013-08-15 00:47:36陳梧桐
巢湖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中央研究院明太祖印本

陳梧桐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朱元璋最初是抱著保全性命的動機,到濠州(今安徽鳳陽)投奔郭子興的起義隊伍的。后來在南下定遠擴兵和攻取滁州的途中,聽取馮國用和李士元(后改名李善長)的建議,萌生謀取天下的思想,并作出先拔金陵(今江蘇南京)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取得天下的戰(zhàn)略決策。但是,要實施這個戰(zhàn)略決策,必須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揮調(diào)遣部隊的絕對權力,并且擁有數(shù)量可觀的船只,這是當時的朱元璋所不具備的。只有待到計取和州,朱元璋進入巢湖地區(qū)之后,他才逐步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兩個基本條件,從而將其戰(zhàn)略決策付之于實施。朱元璋在巢湖地區(qū)五個月的活動,無疑是其勢力崛起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值得進行認真的研究。

1 計取和州之前的起義活動

元朝末年,是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普遍激化的年代。朝政腐敗,土地集中,賦役和地租征斂苛重,水旱瘟疫頻繁發(fā)生,“貧者愈貧,富者愈富”[1],廣大農(nóng)民連簡單再生產(chǎn)都難以維持,紛紛揭竿而起,開展小規(guī)模的反抗斗爭。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因黃河年久失修,經(jīng)常決口泛濫,元廷征發(fā)十三萬民夫去修治黃河,派遣二萬士兵監(jiān)工。民夫在官吏和監(jiān)工的督促下從事繁重的勞動,“手足血流肌肉裂”[2],怨聲載道。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等,乘機進行宣傳鼓動。他們提出“復宋”的口號,并發(fā)布檄文,抨擊“貧極江南,富稱塞北”[3]的不平等現(xiàn)象,號召廣大農(nóng)民起來推翻元朝的黑暗統(tǒng)治。不幸消息泄露,官府派兵搜捕,韓山童被捕犧牲。劉福通等率眾突圍,于當年五月攻占潁州(今安徽阜陽),正式點燃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烈火。各地農(nóng)民紛起響應,很快就涌現(xiàn)出無數(shù)支起義隊伍。其中,信奉白蓮教的起義軍,因頭裹紅巾,被稱為“紅軍”“紅巾軍”,主要有活動于江淮一帶的以劉福通為首的北方紅巾軍和活動于江漢一帶的以徐壽輝、彭瑩玉為首的南方紅巾軍。另外還有不信奉白蓮教的起義軍,主要有起兵于慶元(今浙江寧波)的方國珍起義軍和起兵于高郵(今屬江蘇)的張士誠起義軍。這些起義軍都各自為戰(zhàn)而又互相呼應,共同對元朝的統(tǒng)治發(fā)起猛烈的沖擊。

在劉福通起義的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正月,定遠土豪郭子興聯(lián)合孫德崖、俞某、曹某和潘某四人起兵響應,二月攻占濠州,并稱節(jié)制元帥,組建紅巾軍,屬北方紅巾軍系統(tǒng)。閏三月,貧苦農(nóng)民出身的窮和尚朱元璋,前往濠州投奔郭子興,充當一名普通的步卒。未幾,得到郭子興的賞識,被收為親兵,授予最低一級的軍銜九夫長。郭子興每次帶兵出戰(zhàn),他都“從旁翼衛(wèi),跳盪無前,斬首捕生過當”[4],立下不少戰(zhàn)功。郭子興常召與謀事,久之甚見親愛,“凡有攻討,即命以往,往輒勝,子興由是兵益盛”[5]。郭子興遂將養(yǎng)女馬氏嫁給他,收他為心腹,軍中稱之為“朱公子”。

濠州紅巾軍的五個節(jié)制元帥,孫德崖與俞某、曹某、潘某的名位皆在郭子興之上。土豪出身的郭子興,認為他們都“起自農(nóng)畝,性粗憨”[6],從骨子里瞧不起他們,加上他性“素剛直,不屈人下”[7],“每議事,獨與四人異,四人多不悅,協(xié)謀傾子興”。朱元璋多方調(diào)解,總不見效,“由是意愈不協(xié),至相猜妨防”。九月,元兵攻破徐州,徐州紅巾軍首領彭大、趙均用率余眾投奔濠州?!岸吮疽愿F蹙來奔,德崖等四人與子興反屈己下之,事皆稟命,反為所制”[8]。彭大頗有智術,專權自斷,趙均用唯唯諾諾,事無主見。郭子興瞧不起趙均用而厚待彭大,趙均用因此怨恨郭子興,親近孫德崖等人。孫德崖等四人遂與趙均用合謀,乘朱元璋率部外出征戰(zhàn)之機,派人逮住郭子興,關到孫德崖家里,準備偷偷將他殺掉。朱元璋聞訊,急回濠州,找彭大求救。彭大帶兵包圍孫家,朱元璋爬上屋頂,揭瓦掀椽下到屋里,才把他解救出來。到了冬天,元兵包圍濠州,幾個起義首領才暫時拋開嫌怨,共同抵御元兵的進攻。

濠州的幾個起義首領都缺乏遠大的斗爭目標,只圖剽掠財物,據(jù)地稱王。他們不僅互不團結,常鬧摩擦,而且馭下無方,軍紀敗壞。郭子興、孫德崖的隊伍常“哨掠四鄉(xiāng),焚燒閭舍,蕩盡民財,屋無根椽片瓦,墻無立堵可觀”,彭大、趙均用也“馭下無道,所部多暴橫”[9],因此隊伍很難發(fā)展壯大。朱元璋“心竊鄙之”[10],覺得他們將來難成氣候,決心另行組建一支守紀律、聽指揮的隊伍。至正十三年五月,元軍解圍他去,濠州轉危為安。六月,朱元璋即返回鐘離東鄉(xiāng)(今安徽鳳陽小溪河鎮(zhèn)燃燈社區(qū)金橋)老家招募徐達等七百人為兵,被升為鎮(zhèn)撫,正式成為一名帶兵的小軍官。年底,他將這七百人交給別的將領統(tǒng)率,自己帶著同鄉(xiāng)湯和與在家鄉(xiāng)招募的徐達等二十四人,南下定遠擴展勢力。他因病中途返回濠州,康復后于至正十四年五月被擢任總管,六月再度南下定遠。由于他“每遇敵,智勇奮出,身先士卒”,繳獲的戰(zhàn)利品,又“皆無取,輒令分給群下”[11],因而所向克捷,先后攻克定遠縣城及驢牌寨、橫澗山、洪山寨等,收降幾支地主武裝,并“倡農(nóng)夫以入伍”,“不逾月而眾集,赤幟蔽野而盈岡”[12]。朱元璋從招募的農(nóng)夫和收降的地主武裝中挑選精壯男子萬名,嚴加訓練,“令知紀律”,同心協(xié)力,“以建功業(yè)”[13],然后率領他們殺向東南,于七月間攻占滁州。

在攻略定遠、滁州的過程中,馮國用與馮國勝(后改名馮勝)兄弟、李士元等先后前來投奔。馮國用兄弟“俱喜讀書,通兵法”,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朱元璋令馮國勝帶兵打仗,而將馮國用、李士元留置幕府充當參謀。馮國用獻策曰:“金陵龍盤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14]李士元也進言:“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yè)。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chǎn),距沛不遠。山川王氣,公當受之。法其所為,天下不足定也?!盵15]朱元璋當初投奔起義,不過是“本圖自全,非有意于天下”[16],“罔知王業(yè)之事何如,不過茍全性命而已”[17],聽取他們的建議后,眼界大開,開始萌生謀取天下,推翻元朝統(tǒng)治,奪取全國最高統(tǒng)治權的思想。而要謀取天下,除了“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之外,還需“先拔金陵以為根本”,也就是攻取龍盤虎踞的金陵作為自己的根據(jù)地,因為在敵強我弱而又群雄并立的形勢下,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并逐一擊敗對手,取得最后的勝利,必須擁有一個比較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為進行持久的戰(zhàn)爭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持。從此,一個先拔金陵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取得天下的戰(zhàn)略決策,在朱元璋的腦海里開始醞釀形成。朱元璋深知,自己目前只是郭子興手下的一名小軍官,既沒有一支聽從自己號令的武裝隊伍,更缺少一支數(shù)量可觀的船隊,無法將這一戰(zhàn)略決策付之實施。但他決心盡最大的努力,積極創(chuàng)造實施的條件。

就在朱元璋攻打定遠、滁州之時,彭大和趙均用、孫德崖等人已領兵攻占了盱眙、泗州。趙均用與孫德崖還趁朱元璋不在濠州之機,將郭子興挾持到泗州。他們幾次想殺郭子興,但礙于朱元璋在滁州有幾萬兵馬,不敢動手,就派人請朱元璋帶兵去守盱眙、泗州,擬就近將他除掉。朱元璋“以二人粗暴淺謀,不可與共事,辭弗往”。不久,郭子興所依靠的彭大,在同趙均用的火并中死去,郭子興的處境更加險惡。朱元璋忙派人去見趙均用,勸他不要忘記郭子興當初開門迎納的恩德,恩將仇報;否則,一旦郭子興遇害,其部眾不服,他自己也將難以安生,趙均用這才改變態(tài)度,“待子興稍以禮”[18]。朱元璋又派人賄賂趙均用左右的親信,讓他們替郭子興說好話,趙均用終于答應放他去滁州。

七月,郭子興帶領一萬部眾來到滁州,朱元璋將自己的兵馬獻出。他“閱上(朱元璋)所將兵三萬余,號令嚴明,軍容整肅,乃大悅”[19]。但僅過一個月,由于聽信讒言,加上其子郭天敘、妻弟張?zhí)煊拥奶魮茈x間,不能容人的郭子興又疏遠朱元璋,不僅將他身邊的的將校和幕僚調(diào)走,而且不讓他帶兵出戰(zhàn)。有一天,竟將朱元璋囚禁起來,斷絕其飲食,幸賴馬夫人偷偷送去炊餅,才未被餓死。朱元璋處處小心謹慎,對郭子興畢恭畢敬,馬夫人還拿出自己的私房錢,孝敬郭子興的第二夫人張氏,郭子興這才逐漸消除對朱元璋的猜忌。

十一月,元右丞相脫脫統(tǒng)率百萬大兵在高郵大敗張士誠,分兵圍六合。此時六合在趙均用、孫德崖手里,他們眼看擋不住元兵的攻勢,派人來滁州求救。郭子興與趙、孫有隙,拒絕出兵。朱元璋從大局出發(fā),認為“雄雖異處,勢同一家”[20],而且六合與滁州唇齒相依,六合在滁州東南,是滁州的屏障,不能不救,勸郭子興說:“六合受圍,無救必斃,六合既斃,次將及滁,豈可以小憾而棄大事?”[21]郭子興這才答應出兵。但諸將懾于百萬元兵的威勢,無人肯領兵赴援。最后還是朱元璋親自出馬,帶兵前往六合馳援。經(jīng)過一陣激戰(zhàn)后,他用計誘騙元兵撤退。

郭子興眼光短淺,“無意遠略”,見元兵撤退,就想在滁州據(jù)地稱王。此時,反元起義剛剛發(fā)動幾年,元朝的軍事力量尚占優(yōu)勢,百萬元兵還在高郵,一旦據(jù)地稱王,樹大招風,就會引起元廷的注意,遭受元軍的圍攻。況且,滁州的經(jīng)濟、軍事、地理條件也不理想,不是個長期立足之地。朱元璋極力勸阻,對郭子興說:“滁,山城也,舟楫不通,商賈不集,無形勝可據(jù),不足居也!”[22]郭子興聽后沉默不語,據(jù)地稱王之事只好暫時放下,靜待時局的變化。

2 計取和州,升任左副元帥

至正十四年底,由于元朝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脫脫被罷官,圍攻高郵的百萬元兵一哄而散。自此“元兵不復振矣”[23],各地起義軍紛紛乘機出擊。至正十五年二月,劉福通率領的北方紅巾軍,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立為皇帝,號小明王,在亳州建立政權,定國號宋,紀年龍鳳。隨后遣使聯(lián)絡各地的紅巾軍,力圖把周圍的起義力量團結在自己的旗幟下,協(xié)同作戰(zhàn),對元朝的統(tǒng)治發(fā)動更有力的進攻。

隨著斗爭高潮的再起,郭子興、朱元璋主動出擊,向外發(fā)展勢力。當時郭子興的四萬多軍隊困守滁州,糧食非常緊張,幾個首領集議出擊的方向?!白优d言計多失”,朱元璋“數(shù)諫之,子興不聽”[24],他郁悶異常而病倒。郭子興派人召他商討出師的計策,他以疾辭。郭子興再三下令召見,他才勉強支撐病體前往議事。郭子興命他定計,他從先拔金陵以為根本的目標出發(fā),建議南下攻取和州。和州東臨長江,為“淮南要沖,江表藩蔽。渡橫江(在和州東南)而出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南長江東岸),濟滁口而向金陵,則長江不固矣”,是“建康、姑孰之門戶”[25]。要想攻拔金陵,就必須先拿下和州。他對郭子興說:“困守孤城,誠非計。今欲謀所向,惟和陽(和州治所,元代稱歷陽)可圖,然其城小而堅,可以計取,難以力勝。”歷陽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城池雖小卻十分堅固,又有元平章也先帖木兒帶領重兵把守,易守難攻。郭子興問他如何計取,他答曰:“向攻民寨時,得民兵號二,其文曰‘廬州路義兵’。今擬制三千,選勇敢士,椎發(fā)左衽,衣青衣,腹背懸之,佯為彼兵,以四橐駝載賞物,驅(qū)而行,使人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賚將士,和陽兵見之,必納無疑。因以絳衣兵萬人繼其后,約相距十余里,俟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絳衣兵即鼓行而趨,取之必矣?!盵26]郭子興點頭稱“善”,于是命其妻弟張?zhí)煊勇暑I穿著廬州地主武裝“義兵”的青衣的三千士兵,派趙繼祖冒充慰問歷陽守軍的使者,導之前行,命耿再成率領萬名穿紅巾軍紅色衣裳的士兵繼后,浩浩蕩蕩地向歷陽進發(fā)。

至正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張?zhí)煊勇暑I的青衣兵到達歷陽西南的陟陽關,當?shù)剜l(xiāng)紳誤以為他們真是廬州“義兵”,攜帶牛酒出迎。張?zhí)煊訋ьI士兵從他道就食,未能按約定的時間抵達歷陽。耿再成帶領絳衣兵走近歷陽,見不到火光信號,以為張?zhí)煊釉缫堰M城而自己遲到,即率眾直趨城下。也先帖木兒下令關閉城門,用飛橋縋下元兵出戰(zhàn)。耿再成率部與戰(zhàn)失利,自己身中流矢而退。元兵追擊三十多里,到千秋壩已日落西山,只好收兵返回。這時,張?zhí)煊勇暑I的青衣兵剛好趕到,急忙追擊,一直追到歷陽城的小西門。城上守兵慌忙拉起吊橋的繩索,青衣兵一擁而上,總管湯和舉刀砍斷其繩索,張?zhí)煊拥瘸藱C飛速沖過吊橋,登上了歷陽城樓。也先帖木兒倉惶失措,趁著夜色棄城而逃。

耿再成戰(zhàn)敗后,他的士卒回到滁州匯報戰(zhàn)況,謂:“天佑等皆陷沒”,郭子興大驚失色。接著,又傳來“元兵且至,遣使者來招降”的消息,郭子興更加恐慌,急召朱元璋商量對策。當時城中主要兵力已派去攻打歷陽,守備單弱,朱元璋令“合滁三門兵于南門,使填塞街市”,然后讓元朝使者膝行入見郭子興。眾士卒想殺掉使者,朱元璋說:“兵出城虛,若殺其使,彼將謂我怯,殺之以滅口,是速其來也,不如縱之歸,揚以大言,彼必畏憚不敢進?!惫优d依計放走使者,“明日,元兵遁去”[27]。

滁州雖然保住了,但郭子興沒有得到張?zhí)煊拥纫压グ螝v陽的消息,又命朱元璋率領二千士兵前去收集潰散的士卒,并規(guī)取歷陽。朱元璋在半道收集耿再成的敗兵千余人,加上自己帶領的二千人,合共三千人向歷陽挺進。度越陟陽關后,“命諸將皆息,期初昏人燃十炬為疑兵”。待諸將歇息后,他徑自帶領鎮(zhèn)撫徐達、參謀李士元及驍勇數(shù)十人前往歷陽。日暮抵達歷陽城下,才知道城池已被張?zhí)煊拥热斯タ?,便派人傳呼張?zhí)煊?。張?zhí)煊拥燃泵Υ蜷_城門,迎朱元璋入城,“明日撫定城中”。不久,元兵來襲,從城西門越過護城河,轉攻北門。朱元璋下令打開北門,縱兵迎擊,元兵被擋在護城河前,遭到慘敗,狼狽逃竄。朱元璋派人向郭子興報捷,郭子興提升朱元璋為鎮(zhèn)守和州的總兵官。

朱元璋雖然升任總兵官,但年紀輕、資歷淺,駐守和州諸將頗不服氣,他們仗著是郭子興的老部下,年歲又比朱元璋長,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特別是郭子興的妻弟張?zhí)煊硬粌H年歲比朱元璋大許多,而且歷陽又是他首先攻克的,對朱元璋更不服氣。只有同鄉(xiāng)湯和、徐達等人對他格外尊重,奉命唯謹,還有比他長十四歲的李士元,盡力為他斡旋,調(diào)解諸將的關系。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朱元璋“密令人悉撤去廳事公座,唯以木榻置于中”。“及五鼓,諸將皆先入,上獨后至。時座席尚右,諸將悉就坐,唯虛坐末一席,上即就坐不為異。遇公事至,諸將但坐視如木偶人,不能可否,獨上剖決如流,咸得其宜,眾心始稍屈服”。接著,朱元璋與諸將商議修筑城池的事,約定每人負責一段,限定三天之內(nèi)完工。過了三天,只有朱元璋一段由徐達督工修完,其他幾段均未完工。他拿出郭子興的令牌,嚴肅地對諸將說:“總兵,主帥命也,非我擅專。且總兵大事,不可無約束。今甓城皆不如約,事由何濟?自今違令者,即以軍法從事!”諸將自知理虧,惶恐不安,誰也不敢吭聲,朱元璋的威信逐漸樹立起來了。

駐守歷陽的部隊,除了朱元璋原先訓練的隊伍具有嚴明的紀律外,其他隊伍的紀律都很差。歷陽城破時,“暴橫多殺人,城中人民夫婦不相?!盵28],鬧得人心惶惶。在滁州投奔的儒士范常,對朱元璋說:“得一城而使人肝腦涂地,何以成大事?”[29]朱元璋即召集諸將,宣布:“今城破,凡有所得婦人女子,惟無夫、未嫁者許之,有夫婦人不許擅配!”[30]然后將軍中所掠的有夫之婦,全部釋放回家。歷陽的民心很快安定了下來。

元兵不甘心歷陽之失,出動十萬大軍,想重新奪回這個戰(zhàn)略要地。朱元璋指揮一萬軍隊,堅守三個月。他不時用奇兵出擊,元兵連吃敗仗,傷亡慘重,到夏天解圍他去。此時,和州發(fā)生嚴重糧荒,元太子禿堅、樞密副使絆住馬及地主武裝“民兵”元帥陳埜先又先后派兵屯駐附近的新塘、高望及歷陽東北的青山、西北的雞籠山等地,扼住通往和州的各處要道,使歷陽無法得到糧食。朱元璋親自帶兵向西北出擊,招降雞籠山的元兵,重新打通了糧道。附近的元兵攻打歷陽,又被李士元率眾擊敗。不久,元兵渡江撤往江南,和州這才轉危為安。

濠州節(jié)制元帥孫德崖正為缺糧犯愁,得到朱元璋鎮(zhèn)守和州的消息,率部前來就食。他將部隊安置在歷陽城外的民家,自己帶著親兵請求入城借住三個月。朱元璋見他人多勢眾,只好應允。幾個妒忌朱元璋戰(zhàn)功者,向郭子興進讒,說他投降了孫德崖。郭子興立刻從滁州趕來,責問朱元璋:“汝罪何逃?”朱元璋說:“誠有罪,然家事緩急可理,外事當速謀?”郭子興問:“何謂外事?”他答道:“孫德崖在此,昔公困辱濠梁,某實破其家以出公,今相見寧無宿憾?此為可憂?!盵31]郭子興聽后沉默不語,算是解除了對他的懷疑。

孫德崖得知郭子興到達歷陽,心里非常不安,決定率部移往他處。朱元璋擔心有變,連忙讓郭子興作好防備,自己趕去見孫德崖,對他說:“今兩軍合處城中,而一軍盡起,恐下人有不諧者,公當留后,令軍先發(fā)?!睂O德崖答應。待孫德崖的部隊離城后,朱元璋與幾個餞行者一起出城為孫德崖送行。剛走出二十多里地,傳來郭子興與孫德崖兩軍相斗的消息,朱元璋忙策馬而返,半道被孫德崖的弟弟逮住。孫德崖弟弟原想把朱元璋殺掉,隨后得知孫德崖已被郭子興逮捕,這才未殺朱元璋。后來,他聽從部下的勸告,放朱元璋回歷陽,“子興亦釋德崖去”[32],這場風波才算平息下來。

郭子興當初逮住孫德崖,本想將他殺掉,以報上次在濠州被囚之仇,不想朱元璋為其弟所執(zhí),只得作罷,因此“心常怏怏,憂悶致疾”[33],在三個月間不治身亡。郭子興病逝后,朱元璋代領其軍?!皩O德崖欲統(tǒng)其軍,子興之子聞之,懼不能辯,乃以書遞上代辯之。上方與元兵戰(zhàn),諸將聞上欲往,不悅,乃止”。此時,宋政權丞相杜遵素從亳州派來使者,讓去人商議論功封帥之事。諸將問張?zhí)煊樱骸肮茸阅苈时娪??不然,公當往。”[34]張?zhí)煊幼遭鉀]有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只得動身前往亳州,朱元璋在歷陽帶兵戍守,并出擊西南諸寨,接連獲勝,鞏固了和州的陣地。

四月,張?zhí)煊訌馁裰輲Щ囟抛袼仡C給的小明王檄文,冊封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zhí)煊訛橛腋痹獛?,朱元璋為左副元帥?!睹魈鎸嶄洝酚涊d此事說:“上曰:‘大丈夫?qū)幠苁苤朴谌艘 觳皇??!盵35]《明史·太祖紀》照抄這段記載后,加了一句:“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36]。高岱《鴻猷錄》則謂:“上曰:‘大丈夫?qū)幨苤朴谌艘?!’卻不受。郭某、天佑受之”[37]。一支隊伍的三個頭領,不可能兩個接受小明王的封號,而另一個拒不接受,還可一起共同指揮作戰(zhàn)的。既然郭天敘、張?zhí)煊咏邮苄∶魍醯膬苑?,朱元璋也應該是同他們一起接受冊封的。再說如不接受小明王的封號,又怎么能使用其年號呢?談遷《國榷》則記為:“公子(指朱公子元璋)見檄不受,曰:‘大丈夫不副人!’諸將曰:‘明公方欲渡江,舉吳楚,兼甌越,今滁和間已屬我,不受宋命,生一敵也,緩急猶可倚。夫公方舉大事,奈何彼示外耶?公子僅用其元紀年’?!本o接著這段記載之后,談遷有段評論,曰:“諸家云,圣祖不受宋命,則何以用其元也?漢之初臣于義帝,唐之初臣于突厥,區(qū)區(qū)一命,亦不足累也。”[38]綜合上述諸書的記載可以看出,朱元璋起初看到自己的封號位列第三很不滿意,又擔心接受冊封后會受制于人,想拒絕不受。但郭天敘、張?zhí)煊又鲝埥邮軆苑?,朱元璋考慮到“林兒勢盛可倚藉”,背靠大樹好乘涼,現(xiàn)在自己的隊伍實力不強,四面受敵,接受小明王的封號,可以利用他的旗號來掩護自己,借助他的威望來號令群眾,也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于是就和郭天敘、張?zhí)煊右坏澜邮芊馓枺铨堷P為正朔,以號令軍中?!睹魈鎸嶄洝贰睹魇贰返挠涊d,顯然是一種諱飾之詞。

朱元璋和郭天敘、張?zhí)煊咏邮苄∶魍醯膬苑夂?,在和州建立都元帥府。元帥府的三個元帥,都元帥郭天敘年輕沒經(jīng)驗,右副元帥張?zhí)煊与m然年歲大,但缺乏智謀,優(yōu)柔寡斷,指揮大權便落到左副元帥朱元璋手里。和州的部隊,大多數(shù)是朱元璋招募或招降來的,并經(jīng)過他的訓練,聽從他的號令,加上他身邊又有一批親信的戰(zhàn)將如徐達、湯和、耿再成、馮勝、鄧愈等及謀士如李士元、毛麒、馮國用、范常等的支持,因此他雖位居第三,實際上卻成了都元帥府的主帥?!笆菚r三帥雖共府置事,運籌帷幄皆自上裁。將士樂戰(zhàn),軍民傾向,權歸于上矣”[39]。接受小明王的封號后,他名義上是宋政權轄下得一員紅巾軍將領,“紀年稱龍鳳,然事皆不稟其節(jié)制”[40],實際上已邁出獨立發(fā)展的第一步,成為號令一方的首領。

3 收編巢湖水師,籌劃橫渡長江

數(shù)萬紅巾軍在和州一住幾個月,糧餉的供應非常緊張。四月,在打退元兵的幾次進攻后,“和陽乏糧”,發(fā)生糧荒,“上與諸將謀渡江”[41]。諸將之所以欲謀渡江,目的當然是為了解決糧餉的問題,因為以集慶路(治上元、江寧,今江蘇南京)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不僅是當時全國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而且也是全國最大的產(chǎn)糧區(qū),距太平不遠的丹陽湖一帶即以盛產(chǎn)大米而著稱,攻占這個地區(qū),糧餉供應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朱元璋欲謀渡江,除了解決糧餉問題,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這就是奪取龍盤虎踞、形勢險要的金陵,以之作為四出征伐的根據(jù)地,進而謀取天下。不過,當朱元璋把渡江的謀劃告訴李士元時,李士元雖然非常贊賞,卻認為目前時機尚不成熟,說:“我兵眾而食少,舟楫不備,不足以爭江左,利姑小俟之?!盵42]他指出,朱元璋雖然已經(jīng)擁有一支聽從自己指揮調(diào)遣的部隊,但和州當前缺糧,士兵吃不飽飯,無法打仗,而且只有步卒,沒有水師,缺少舟楫,根本無法橫渡水域?qū)掗煹拈L江,勸他先放一放,等待時機成熟再說。

正當朱元璋與諸將為糧餉和舟楫發(fā)愁之時,巢湖水寨的紅巾軍首領派遣俞通海間道前來求援。

巢湖地區(qū)很早就受到白蓮教的影響。后至元四年(1338年)南方白蓮教首領彭瑩玉與其門徒周子旺曾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發(fā)動起義,失敗后周子旺被捕犧牲,彭瑩玉“逃淮西”,淮民“爭庇之”[43]。他便在淮西住下,有時也到鄂東、湘、贛一帶,繼續(xù)傳播白蓮教,從事反元活動。劉福通發(fā)動起義、攻占潁州后,彭瑩玉也于至正十一年夏在江淮發(fā)動起義。其門徒金花小組與趙普勝(因善使雙刀,人稱雙刀趙)、李普勝(又名李國勝,別號李扒頭)起兵響應,“人多應之”。巢縣俞廷玉與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父子“亦操戈起田間,從其徒李普勝”[44]。“李扒頭據(jù)無為州,雙刀趙居含山,聚眾結水寨,俱稱彭祖家”[45]。此外。廬州的左君弼也聚眾響應彭瑩玉。趙普勝、李普勝聯(lián)合附近的廖永安和廖永忠兄弟、趙仲中和趙庸兄弟、桑世杰、張德勝、金朝興、華高等起義隊伍,并與左君弼遙相呼應,共同抗擊元兵。后來,金花小組戰(zhàn)敗,趙普勝、李普勝、俞通海父子等退據(jù)巢湖,結為水寨,“擁眾萬余,船千艘”[46],還有大量糧食,左君弼則“獨據(jù)廬州”[47],雙方發(fā)生矛盾。趙普勝、李普勝、俞通海父子屢被左君弼“出兵窘之,諸將郁郁不得志”[48]。至正十五年春,他們擔心遭到左君弼的襲擊,派俞通海從小道前往和州,向朱元璋求救,“乞發(fā)兵為導,使凡三至”[49]。

朱元璋接見俞通海,俞通海表示巢湖水寨愿“以舟師萬余,糧數(shù)萬石請降”[50]。朱元璋大喜過望,對徐達等曰:“方謀渡江,而巢湖水軍來附,吾事濟矣!”當即親往巢湖,與諸將會面,并實地考察水道。巢湖諸將迎朱元璋登舟,他即率水師東出湖口,直奔銅城閘(今安徽銅閘)。但尚未入江,元御史中丞蠻子海牙已調(diào)集樓船阻塞馬場河口,擋住去路,他們只好退屯黃墩(今安徽運漕)。不料,趙普勝又“陰蓄異志”,不想歸附朱元璋,“通海父子與李普勝及將軍廖永安、桑世杰、張德勝、華高、趙馘傾心,密露趙機”[51]。朱元璋脫身返回和州,調(diào)集一批商船,裝載精銳猛士,再到黃墩,指揮巢湖水師發(fā)起攻擊,一舉擊敗蠻子海牙,然后乘大雨過后江水暴漲之機,從小港汊縱舟而出。 “敵兵退,(趙)普勝不敢圖”[52],只好隨船隊一起行動。蠻子海牙揮師追擊,無奈樓船高大,進退不便。俞通海、廖永安、張德勝等人素習水戰(zhàn),操舟若飛,再次挫敗蠻子海牙,縱舟進入長江,駛抵歷陽。

巢湖水師的歸附,使朱元璋獲得舟師萬余,不僅增強了軍事力量,而且擁有了一千艘船只和數(shù)萬石糧食,解決了“兵眾而食少,舟楫不備”的難題,具備了渡江的條件。李士元即對朱元璋指出:“渡江此其時矣!”[53]朱元璋立即著手進行渡江的準備工作。

一是組織將士練習水戰(zhàn)。在歸附的巢湖水師船隊抵達歷陽之前,朱元璋即“遣人誘蠻子海牙軍來(歷陽)互市,遂執(zhí)之,得十九人,皆善操舟者,令其教諸軍習水戰(zhàn)”。巢湖水師的船隊到達和州后,“命廖永安、張德勝、俞通海等將之”[54],繼續(xù)進行操練。

二是確定具體的渡江作戰(zhàn)方案。起初,朱元璋召集諸將商議時,“諸將咸欲直趨金陵”,朱元璋認為這樣做過于冒險,主張先攻采石(今安徽馬鞍山長江東岸)、太平(今安徽當涂),然后再攻取金陵,說:“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圖也!”[55]他的這個決策無疑是十分確當?shù)?,因為太平“控?jù)(長)江山,密邇畿邑。自上游來者則梁山(在和州南長江岸邊,與太平博望山隔江對峙)當其要害,自橫江渡者則采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太平治所所在地)為必爭之地。東晉以后,嘗謂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為北府,歷陽為西府,姑孰為南州,而南州關要,比二方為尤切,地勢然也”[56]。采石的江面比京口的瓜州要狹,自古江南有事,從采石渡江者占到十分之九。從和州東南渡江,攻占采石,然后占據(jù)太平,擊敗據(jù)守此地及附近的元兵,既控其咽喉,又解除后顧之憂,然后攻取金陵,猶如破竹之勢,即可穩(wěn)操勝券。否則,不攻占采石、太平,而直趨金陵,采石、太平的元兵在后追擊,金陵的元兵在前堵截,兩面夾擊,勝負就難以預料。后來朱元璋率部渡江,正是按照他制定的這個作戰(zhàn)方案進行,并取得勝利的。

三是制定攻占江南地區(qū)后實行 “寨糧”、“檢刮”的政策。這就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六月渡江攻占太平后公布的一項命令:“凡入敵境,聽從稍糧。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從戰(zhàn)士檢刮,聽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所謂稍糧,又稱寨糧,是一種征糧于民的制度??紤]到渡江之初,“地狹糧少”,軍餉供應十分困難,朱元璋規(guī)定,“除守城軍士,四十日支糧一次,準作一月口糧,出征軍士不支,總兵官給榜,聽與敵境遠近鄉(xiāng)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納糧草供給”[57]。所謂檢刮,也就是抄掠。當時由元湖廣平章阿魯灰召至淮西鎮(zhèn)壓起義的湖廣苗軍元帥楊完者,就是靠抄掠來解決給養(yǎng),元廷不向他們提供軍餉。他們把抄掠叫做檢刮,“檢刮者,盡取而靡有孑遺之意,所過無不殘滅”[58]。朱元璋的這種檢刮政策,就是從苗軍那里學來的,但他限定,檢刮僅適用于對付“攻城而彼抗拒”的軍民,檢刮來的財物包括糧食“聽為己物”;如果對方投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不能再搞檢刮,只能實行寨糧。這是為了懲罰拒不投降的敵軍,并激勵自己將士的斗志,使之“人人奮力向前,戰(zhàn)無不勝”[59]。

一切安排停當后,朱元璋于六月初二日親率水陸大軍萬余人、大小船只千余艘,橫渡長江,實施其攻占采石、太平,再取金陵的作戰(zhàn)方案,從而結束其在巢湖地區(qū)的活動,邁出了謀取天下的關鍵一步。

4 結 語

綜上所述,自至正十五年計取和州,被任命為總兵官,到六月初二日率部橫渡長江,朱元璋在巢湖地區(qū)的活動時間只有五個月。但是,就在短短五個月里,他先是繼續(xù)發(fā)揮其優(yōu)異的軍事才能和靈活的斗爭策略,化解內(nèi)部的矛盾,擊退元軍的進攻,鞏固和州的陣地,獲得廣大將士的擁戴,在郭子興病逝后順理成章地代領其部。尋被宋小明王授為左副元帥,名義上成為宋政權轄下的一員戰(zhàn)將,“然事皆不稟其節(jié)制”,實際上已擁有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揮調(diào)遣部隊的絕對權力,成為號令一方的起義首領。接著,他親至巢湖接受巢湖水師的歸附,又在原有的步卒之外,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水軍和數(shù)量可觀的舟楫。至此,朱元璋終于具備了實施先拔金陵以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取得天下的基本條件,于是便率部橫渡長江,攻取采石、太平,邁出了謀取天下的關鍵一步。朱元璋在巢湖地區(qū)的活動,可以說是他早期起義斗爭史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對其勢力的崛起具有重大的意義。

[1](明)危素.危太仆文集(卷九·書張承基傳后)[M].嘉業(yè)堂刻本.

[2](元)廼賢.金臺集·新堤謠[A].顧嗣立.元詩選(初集戊集)[C].香野草堂刻本.

[3](明)葉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謹篇)[M].北京:中華書局,1959:50-51.

[4](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卷一·至正十二年閏三月甲戌)[M].北京:中華書局,1958:262.

[5]明太祖實錄(卷一·壬辰年二月乙亥)[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262.

[6]明太祖實錄(卷一·壬辰年二月乙亥)[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7](明)張來儀.滁陽王廟碑[A].(明)焦竑編.獻征錄(卷一)[C].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8]朱元璋.紀夢[A].錢伯城等主編.全明文(第一冊·卷一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77.

[9]明太祖實錄(卷一·癸巳年六月丙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0]明太祖實錄(卷二六·吳元年十月甲子)[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1]明太祖實錄(卷一·癸巳年六月丙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2]朱元璋.皇陵碑[A].錢伯城等主編.全明文(第一冊·卷一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72.

[13]明太祖實錄(卷一·癸巳年六月丙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4](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二九·馮勝傳附馮國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795

[15](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長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769.

[16]明太祖實錄(卷五八·洪武三年十一月戊戌)[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7]秦錫田.秦景容先生事跡考·遺事篇·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禮請前元臣秦裕伯書[A].楊訥、陳高華編.元代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匯編(下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5:328.

[18]明太祖實錄(卷一·癸巳年六月丙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9]明太祖實錄(卷一·癸巳年六月丙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0]皇明本紀[A].(明)鄧子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上冊·卷二)[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0.

[21]明太祖實錄(卷一·甲午年十月)[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2]明太祖實錄(卷一·甲午年十月)[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3](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九·南直·一一·和州)[M].北京:中華書局,2005:1417-1418.

[24]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戊午)[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5]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戊寅)[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6]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戊寅)[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7]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戊寅)[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8]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戊寅)[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29](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三五·范常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917.

[30]皇明本紀[A].(明)鄧子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上冊·卷二)[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23.

[31]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辛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32]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辛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33]明太祖實錄(卷二·乙未年正月辛巳)[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34]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四月丁丑[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35]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四月丁丑[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36](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一·《太祖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4.

[37](明)高岱撰,孫正容、單錦珩點校.鴻猷錄(卷一·集師滁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

[38](明)談遷著,張宗祥校點.國榷(卷一·至正十五年三月)[M].北京:中華書局,1958:266.

[39](明)俞本.明興野記(紀事錄)[A].(美)陳學霖.史林漫識(下編·附錄三)[C].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119.

[40](清)錢謙益撰,張德信、韓志遠點校.國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A].高岱.鴻猷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2:13.按:孫正容、單錦珩點校本《鴻猷錄》無此語,但揆之史實,朱元璋接受封號后,雖奉龍鳳正朔,確也事皆自己獨斷,不稟其節(jié)制。

[41]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四月丁丑[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42](明)王世貞.中書省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公善長傳[A].(明)焦竑編.獻征錄(卷一一)[C].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43](明)權衡.庚申外史(卷上)[M].豫章全書本.

[44]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吳元年四月乙卯)[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45]明興野記(紀事錄)[A].(美)陳學霖.史林漫識(下編·附錄三)[C].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107.

[46]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四月丁丑)[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47](明)朱國楨.皇明開國臣傳(卷一一·指揮僉事左公)[A].皇明史概(下冊)[C].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1.

[48]河間郡公俞廷玉傳[A].(明)焦竑編.獻征錄(卷六)[C].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49]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五月丁亥)[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50](明)王世貞.中書省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公善長傳[A].(明)焦竑編.獻征錄(卷一一)[C].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51]虢國公俞通海傳[A].(明)焦竑編.獻征錄(卷六)[C].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52](明)高岱撰,孫正容、單錦珩點校.鴻猷錄(卷一·集師滁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

[53](明)王世貞.中書省左丞相太師韓國公李公善長傳[A].(明)焦竑編.獻征錄(卷一一)[C].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7.

[54]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五月丁亥)[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55]明太祖實錄(卷三·乙未年五月丁亥)[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56](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七·南直·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5:1320.

[57](明)劉辰.國初事跡[A].(明)鄧子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上冊·卷四)[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2-83.

[58](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志苗)[M].北京:中華書局,1959:100.

[59](明)劉辰.國初事跡[A].(明)鄧子龍輯,許大齡、王天有點校.國朝典故(上冊·卷四)[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2.參看:陳梧桐.關于朱元璋起義軍“寨糧”“檢刮”若干問題的辨析[J].中國史研究,1983,(1);陳梧桐.朱元璋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329-336.

猜你喜歡
中央研究院明太祖印本
2022年國際預印本學術及社會影響力研究
《六十種曲》初印本考述
戲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6:46
試析朱家驊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開創(chuàng)學術的自主空間:蔡元培與史語所
關東學刊(2019年5期)2019-12-02 07:20:12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國際學術出版機構預印本政策分析*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钡耐饨焕砟钆c實踐
人民論壇(2017年10期)2017-04-22 01:29:09
七歲驛童對明太祖
胡惟庸案與李善長死因新探
明活字印本《適情錄》排印技術考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7:59:55
巴马| 巴彦淖尔市| 安图县| 五常市| 永登县| 徐州市| 安福县| 蛟河市| 东丽区| 文昌市| 伊春市| 建湖县| 噶尔县| 白城市| 海晏县| 新密市| 尉犁县| 金山区| 宣恩县| 仁布县| 天峻县| 中宁县| 寻甸| 玉树县| 东乡| 曲麻莱县| 手机| 特克斯县| 绥中县| 安达市| 静乐县| 靖州| 龙里县| 潢川县| 德惠市| 思南县| 屏南县| 射洪县| 镇沅| 和林格尔县|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