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平 盛倩雯 陳 慧
(常州大學 懷德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
在社會急劇變革、轉型的今天,日新月異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獨立學院大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且獨立學院學生群體內出現了各種形式的道德失范現象。對獨立學院學生群體而言,對其影響最深的是學校制度的規(guī)約,同時,學校制度本身反映了學校及社會的道德價值體系,直接影響學生道德品性的養(yǎng)成。由此,在剖析自身制度是否完善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建設和制度創(chuàng)新,將是獨立學院大學生道德失范矯治的重要手段,用道德制度培育有道德的人,是今后大學生道德教育的趨勢。
獨立學院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及理想信念有較為鮮明的特點。某些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普遍缺乏深入了解,政治理論修養(yǎng)的興趣缺乏,政治參與趨向務實化、個性化,理想信念往往是一些世俗現實的物質,和同學攀比,如買名牌手機電腦、名衣名鞋,和朋友旅游吃飯去KTV等,大學生身上體現出的社會因素過多,沒有學習上進的自我約束和氣氛,導致他們天天泡網吧,睡覺,不上課,掛科,補考,甚至畢業(yè)證都沒有,只能白白浪費大學時光,不僅沒有長足發(fā)展,反而變得懶惰、自私、自大、好高騖遠。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為功利和現實。
在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性張揚及極端“人權”意識的影響下,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個人本位價值取向逐步增強,導致某些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滑坡,責任心缺乏,對待集體活動、公益活動和為他人服務方面的熱情不高,過多強調自我,行為方式更多地受到現實利益的驅使,過于在意自身利益。
絕大多數學生主張愛情和婚姻的相互忠誠,然而對是否結婚、結婚的形式等問題,所持態(tài)度是隨意、開放的。網絡對于現在的大學生是良師益友還是無底深洞,就看學生自身的判斷力和控制力。對于網絡交友、網絡戀愛問題及網絡上的不文明現象,某些學生持放任態(tài)度,在他們眼里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他們習慣于將不滿肆意在網絡上宣泄,冒名頂替、虛假欺騙、粗言惡語等行為屢見不鮮,在網絡世界里迷失了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
遵守課堂紀律是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學生對遲到、曠課、上課玩手機、睡覺等現象較為隨意,抄襲作業(yè)、作業(yè)代寫已在學生群體中“蔚然成風”,甚至不少學生認為抄襲作業(yè)是正?,F象,聽課聽不懂,閑暇時間都用來休閑娛樂。到考試的時候或是想盡辦法抄襲或是找人替考,這種情況屢禁不止,違反考試誠信、做人誠信的準則,只要監(jiān)考不嚴,作弊便成了大行其道的潛規(guī)則。
大學生群體本應該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模范遵守社會公德的榜樣作用,然而調查顯示,部分獨立學院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預期,往往對社會公德表現出漠然態(tài)度。如公共衛(wèi)生習慣差,隨地吐痰,亂扔雜物,在課桌椅上亂涂亂畫;就餐時任意插隊,不滿者口吐臟言;基礎文明行為失范,不能尊老愛幼,乘公共汽車搶占座位;集體主義觀念不強,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缺乏集體榮譽感。對于隨意抽煙、搶座占座、衣著暴露、行為不雅等各種不文明甚至違規(guī)現象,他們表示“見怪不怪”,沒有用切實行動阻止不文明行為的發(fā)生,維護社會公德的尊嚴。
在實際工作中發(fā)現,學校大部分制度都是由相關管理機構、甚至機構中的某一個人制定的。制度表達的是國家、社會、學校、教師的意愿和主張,至于學生的意愿,沒有過多地加以考慮。學生不清楚學校制度如何制定,更不知如何參與學校制度的制定,當他們對一些制度有不滿或者疑義時,只能被動接受,學生對制度的抵觸情緒,直接影響了學校制度的實施效果。
現有制度往往把目的放在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上,而不是放在養(yǎng)成積極健的道德行為上,沒有將學生長期的道德發(fā)展作為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只強調“堵”而忽視“疏”。在學生看來,只要不觸犯學校制度、不被處罰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學校沒有針對道德水平制定什么規(guī)定,更沒有在制度中滲透道德教育。
長期以來學校制度較側重對違反制度的處罰,而忽略了對遵守制度的獎勵。遵守學校制度是每一個學生的義務,然而這種應有之義同樣需要一定的激勵因素維持。同樣,對違反制度的行為,應該付出相應的“違約成本”。如對遲到曠課的行為,有法規(guī)規(guī)定“一學期內曠課累計達10節(jié)者給予全校通報批評……連續(xù)曠課兩周以上者給予開除學籍處分”。事實上幾乎沒有學生會因為曠課而受到這樣的處罰。這樣的條例一般是學校專門的機構制定的,制定該條例的機構不可能親自參與大學生考勤管理。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發(fā)生了失范行為,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被發(fā)現,即便發(fā)現了,也不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如此“廉價”的“違約成本”,不足以對大學生的各種課堂失范行為構成威懾。碰觸學校制度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什么好擔心的,這樣的思想形成后,做任何事也就肆無忌憚了。
學校制度是在建校之初就已經形成的,并且大都是結合學校的不同需求而建立,有可能在制定的過程中忽視制度主體的內在需要。大學生群體具備冷靜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也具備參與制度制定的能力和意愿。學校在每項制度制定前和擬定建議稿后,應該及時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同時,規(guī)章制度才能更加人性化,更加有約束力,學生才能更好地遵守和執(zhí)行。學校制度只有在取得了大學生的理解和支持后,才能得到他們的積極配合。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fā)展。學校的各項制度應該由限制、束縛學生自由為目的轉向鼓勵、發(fā)展學生為目的。學校在制度制定的措辭中往往使用的是“嚴禁”、“不許”、“禁止”等否定性詞匯,在制度制定的內容上往往是列舉“禁區(qū)”,以引起學生注意。機制體制的制定是規(guī)范和管理的,并不代表著處罰,罰不是目的,在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下,大家在一個秩序井然、良好風氣的環(huán)境中,更多地學習知識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才是最終目的。
學校制度得到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是樹立制度的權威性,讓每一個人都敬畏制度。要達到此效果除了要通過教化提高每個人的自律能力外,更要通過嚴格的執(zhí)行過程形成有效的他律。在道德教育中,物質激勵制度和精神激勵制度的推行,是對人民價值觀、思想、舉止的肯定和認可,可激發(fā)他們在道德上努力的熱情,產生對道德準則、道德規(guī)范的認同和向往之情,更愿意承擔責任和道德義務,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激勵效應要求學校在執(zhí)行制度的過程中有獎有罰,對違反制度的人的懲罰實際也是對遵守紀律的人的獎勵,反之亦然。學校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一定要按照既有制度所列規(guī)范,通過嚴格的獎懲機制,鼓勵道德行為源源不斷地產生,并使失范的道德行為漸行漸遠。
[1]于松.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2010.
[2]馮永剛.制度框架下的道德教育研究[J].中國德育,2010,(01):85.
[3]馮永剛.制度: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手段[J].當代教育科學,2010,(21):3-5+34.
[4]付官火.學校德育的困境及思考[J].科技資訊,2010.(02).
本文系資助項目:常州大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會立項資助(11LLS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