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合林
和中國歷史上的民歌《詩經(jīng)》比,桑植民歌是還活著的可以用來演唱的民歌。和桑植民歌比,《詩經(jīng)》、漢樂府一類的民歌實際已成為古典或古董,因為它的調(diào)子,它載歌載舞的情景都已然消失了。而桑植民歌則不然,它還活著,還在桑植一帶人們的心頭、口頭流轉(zhuǎn),沒有成為紙上的、故紙堆里的東西。而也實在是難以想象,在桑植這樣一個窮鄉(xiāng)僻壤,歷史上向被視作窮山惡水的地方,竟會生長發(fā)育出如此動人心魄、搖蕩性靈的歌謠,而且這歌謠里又蘊含、沉積了如此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這一切真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按照一般的歷史與文化解釋方法,幾乎是沒有辦法解釋的。
可惜如此豐富的歌謠,歌謠里如此豐富的意蘊,相關(guān)的專門的探索還極其有限。就我所知道的,可能只是在配合旅游和經(jīng)濟開發(fā)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較地多一些。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雖然也不乏有學者意識到它的魅力和探求它的魅力的必要,但真正能沉潛下來,深入進去的人或許還沒有。但這個工作,是很有必要去做的,而且時不我待。因為一些桑植民歌的傳人正在日漸老去,新的歌者、新的傳人之于桑植民歌,畢竟?jié)u多隔膜,這是時事變遷使然。
“馬桑樹樹兒搭燈臺”是眾多動人的桑植民歌中最動人的一首。這首歌有不同的版本(這是民歌的常態(tài)),關(guān)于它的意蘊也有不同的說法。今天去張家界旅游的人,如有興致,自然會聽到它。有的版本中約略有“胸戴紅花”一類的話,這應(yīng)是今人添改的。我記憶中的歌詞是否就是歌謠的原貌,不敢說,但比這種添改之作,離原作一定近些。歌詞是這樣的:
馬桑樹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姐兒帶。郎去當兵姐兒在家,我三五兩載不得回,你個兒移花別處栽。
馬桑樹樹兒搭燈臺,寫封書信與郎帶。你一年不回我一年等,你兩年不來我兩年挨,鑰匙不到鎖不開。
這是一首有關(guān)“兵役”的歌。產(chǎn)生在什么年代,何人是它的第一位作者,都無從知曉了。但它一定是非常久遠的歌,由許許多多的人給它添加過生命和情感的內(nèi)容,才成了今天的模樣。詩中的內(nèi)容和故事,我們在《詩經(jīng)》里,在漢樂府里,在南北朝和唐人的邊塞詩里,都應(yīng)曾讀到過。但不一樣的是它的樸素,方言、口語的直接運用,以及掩藏在這樸素與口語中蕩氣回腸的情感之流。一句“你個兒移花別處栽”,再一句“鑰匙不到鎖不開”,能讓你醉上老半天。你會覺得唐人的詩如“燕草碧如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李白)太風雅,太婉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又未免過于沉重、直白。
歌里的“個兒”有必要解釋一下,它是“自個兒”的省稱,指“自己”。桑植地方語中多兒化音,其中的“姐兒”專指戀愛的對象,這里是用兒化來表示稱呼的親切?!榜R桑樹樹兒”之“樹樹兒”是其又一例。但與一般兒化音不同,它是在疊字上的兒化,它如“花花兒”“杯杯兒”“盒盒兒”之類,反映的是此地方言的一大特色。唱時如將“馬桑樹樹兒搭燈臺”唱作“馬桑樹兒搭燈臺”,無疊字,“兒”又不唱作兒化,就像陳年的老酒摻了水,味道差多了。
最耐人尋味和最難以索解的是歌的第一句:馬桑樹樹兒搭燈臺。用理論術(shù)語說,這是詩歌的“興”,一般出現(xiàn)在詩的開頭,有的在詩的各章還會重復(fù)。它是奠定詩歌氣氛和基調(diào)的句子。它有特別的意義,就如同《詩經(jīng)·關(guān)雎》中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一樣,看似平淡的字眼或景物,其實蘊含有無盡的情思。文學史上有些作品的起興大致可以索解,有些則至今未能說得明白,譬如說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為什么是“東南飛”?據(jù)說有人答以“西北有高樓”,這當然是一時的機敏,并不能作為確當?shù)慕庾x的。實際上,那個作詩人最初用這句話作為起興,一定有其特殊的故事,特殊的含義,特別的興味,但時過境遷,人們對于那故事、含義和興味就不甚了然了。今天我們讀到的“孔雀東南飛”是如此,讀到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也是如此?!瓣P(guān)關(guān)雎鳩”那一片風景曾經(jīng)在作者心里所喚起的感動恐怕是后來的讀者所無法想象的。古人明白及此,于是說:“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保ㄧ妿V《詩品序》)文字是容易了然的,潛藏在文字下面的意蘊卻無可窮盡。
關(guān)于“馬桑樹樹兒搭燈臺”的起興,有一種解釋甚好。大意是說,馬桑樹是一種不易著火的木料(的確如此),所以點燈的燈臺一般用它來制作?!按顭襞_”實為“打燈臺”,打是“打制”的意思。歌是說在用馬桑樹打制成的燈臺下,就著燈火寫信。這種說法是貼合詩義的,是一種合情合理的情景展現(xiàn),也符合古人解釋民歌發(fā)端“托物興辭”的原理,這或者就是原作者當初創(chuàng)作之意也未可知。但我們知道,古人有“詩無達詁”之說,作為詩歌,其意義是可以作出多種解釋的,各種解釋都各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價值。除非可以起原作者于地下,否則是無法判明某一種說法“最客觀”“最具權(quán)威”的。所以我在這里不妨提出另一種解釋來,所以要提出這樣一種新說,是基于我作為桑植本地人對于馬桑樹,對于關(guān)于馬桑樹的民間傳說有一種別樣的了解,同時因為長時間從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的研究,有一些古文化和古文學方面的知識可以摻入其中。
馬桑樹是桑植一帶常見的一種小樹。從分類上說,它屬灌木。你走在路上,??梢姷揭淮卮刭扰P的小樹,有時開著花,有時結(jié)著籽(可食,當?shù)厝朔Q之為“馬桑樹泡兒”),路人一般都懶得理它。但在當?shù)厝说膫髡f里,這樹可了不得。它原是通天的梯,神人溝通,非靠它不可。但在某一天,大抵就是文化人類學上所謂“絕地天通”的時代,某位尊神(父輩的說法里,好像是儺愿菩薩。這個說法顯然是后來的信仰摻入的結(jié)果) 發(fā)了怒(發(fā)怒也是有原因的,可惜我給忘了),一拐棍(拐杖)將它打倒在地,叫它永世不得起身。從此它就成了今天的樣子,而上天的路也從此斷絕了。由通天的梯,到匍匐在地上的(永遠也無法長大的)灌木,這中間的滄桑變化、成敗教訓(xùn),哪里是語言所能窮盡的呢?這里面有遠古蠻荒的記憶,也應(yīng)有世代相傳的悲情遺恨。由此還讓人想到,“桑植”二字的來源,到底是因為養(yǎng)蠶的桑樹?還是因為這通天的馬桑樹呢?或許,后來在人們心目中之為蠻荒之地的桑植在遠古乃是“通天塔”的所在。由此也約略可以推知“馬桑樹樹兒搭燈臺”歌唱的遙遠,傳唱的悠久。
為什么是“搭燈臺”呢?據(jù)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晚年所著筆記《歸田錄》卷二載:“俚諺云:‘趙老送燈臺,一去更不來?!恢呛蔚日Z,雖士大夫(一作君子)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書郎趙世長者,常以滑稽自負,其老也求為西京留臺御史,有輕薄子送以詩云:‘此回真是送燈臺?!篱L深惡之,亦以不能酬酢為恨。其后竟卒于留臺也。”這一見于古籍的俗諺似乎透露出可以解開“馬桑樹樹兒搭燈臺”這句話的奧秘的信息。這句話里包含有一個往而不復(fù)的悲劇情節(jié)。俗諺的意思,連大文學家、大學問家歐陽修也說不清楚,但他用一個故事為它做了注解。說一個姓趙名世長的尚書郎,喜歡而且擅長開玩笑,請求擔任西京的留臺御史。有個說話刻薄的人給他送了首詩,其中有句話就是“此回真是送燈臺”。趙世長恰好姓趙,這玩笑開得夠狠夠絕的。他自然很惱火,又氣又恨,但一時又找不出還擊的話來。但不幸而言中,他竟然死在了任上,應(yīng)了“一去更不來”的話。這就讓人明白了,“送燈臺”是和“更不來”相連系的。
我以為“搭燈臺”恐怕就是“送燈臺”的意思。在桑植方言中,“搭”與“送”是相通的。譬如說“送東西”就經(jīng)常說成“搭東西”,“我給他搭點東西”就是“我給他送點東西”的意思。順便說一下,現(xiàn)在桑植一帶地方的方言,其實是比較原生態(tài)的中古語言的遺存。在現(xiàn)代語中,“搭送”也還連為一詞。這樣看來,那歌里的意思是再明白不過了,通過馬桑樹兒來搭燈臺,不就暗示著“一去更不來”嗎?那俗諺中的“趙老”是誰我們并不知道,大概和一般俗語中提到的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差不多吧??傊八蜔襞_”和“一去更不來”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燈臺”二字看,或許,這歌謠與這俚諺本是長在同一根藤上的。
“馬桑樹樹兒搭燈臺”一句潛含的意思(也即話外音)就是:通過馬桑樹兒搭(送)燈臺,是永遠無望的事。這不和這首歌要表達的意思,以及歌里所充滿的傷懷以至于絕望的感情基調(diào)十分吻合嗎?在中國古代文學里,關(guān)于兵役生活的歌詠很不少,漢樂府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唐代杜甫筆下的“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白頭還戍邊”,他們的從軍生活都是遙遙無期的。但他們畢竟是幸運的,他們還活著,更多的從軍者早已成了無定河邊的一堆白骨,卻依舊不斷地活在青春當年的女子合歡的夢中!所以,“你個兒移花別處載”是多么無奈與辛酸的囑托,看來這“郎”是很知道未來的結(jié)局的,所以才有“馬桑樹樹兒搭燈臺”的起興。而“姐兒”顯然也是知道這結(jié)局的,所以“鑰匙不到鎖不開”的回答,才經(jīng)久不息地回旋在天地之間,這是多么堅執(zhí)與果決的承諾?。∵@句話是可以和“望夫石”的傳說相媲美的。這首歌所飽含的深情與厚誼,斷不是局外人所能想象的。
一種詩歌,它的悠揚婉轉(zhuǎn),傳唱不盡,是和它本有的故事和情調(diào)分不開的。“但是你要知道,特別在歌里,‘意味’比‘意義’要緊得多,而意味正是寄托在聲調(diào)里的?!保勔欢唷陡枧c詩》)上面所說僅限這首歌的“意義”部分,而最要緊的“意味”還隱藏在他的聲調(diào)里。當然,這吞吐不盡的“意味”和那盤曲深隱的“意義”又是不可離析的,解讀它的意義和品味它的意味自然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可能,你在桑植的大山深溪之間,碰到一位真正的桑植民歌傳人,聽他唱起“馬桑樹樹兒搭燈臺”,你可以從那聲調(diào)里感覺歌的意味,從那意味里感覺歌的意義。但這畢竟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了。
在桑植,這樣的動人旋律和調(diào)子還有很多。桑植民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它的生成與展開,它的品格與樣態(tài),它的過去與現(xiàn)在——有太多的謎底值得我們?nèi)ゲ陆夂吞骄?。桑植雖依舊是偏僻之地,但過去的窮山惡水已變成今日的明山秀水(張家界風光的一部分),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熱愛大自然的朋友們的鐘愛。桑植民歌也不斷地傳唱開來,只是那民歌的魅力依然籠罩在云山霧海里,它燦爛的光芒尚未真正放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