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北京聯合大學校本部公共外語部, 北京 100101]
從最初被列為青少年的禁書,到之后躋身于美國中學和大學生的必讀書目,J.D.塞林格發(fā)表于1951年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已成為當代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出身于紐約富裕中產階級家庭的十六歲中學生霍爾頓被學校開除之后,因不敢貿然回家而獨自在紐約城游蕩的經歷。在短短幾天的時間里,他接觸了各色各樣的人,目睹了他們的庸俗、虛偽和自以為是,宣泄了他對成人世界的厭惡和不滿,并提出自己想要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守護純真兒童的夢想。作者塞林格通過對青少年語言嫻熟的駕馭以及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的敘事技巧,成功展示了一個形象豐滿而又立體感十足的霍爾頓。
多年來,國內外的評論家們主要著眼于文本,分別從社會學、文化學、心理學、人類學等不同的角度對小說所展示的主題及人物形象進行透視、解讀和評析。本文則另辟蹊徑,把小說置于文學文體學的視野中解讀,通過對具體語言和一些被忽視細節(jié)的文體分析,揭示小說的深層涵義,深入挖掘其文體風格中所蘊藏的美學價值。
文學文體學,根據申丹所言,是連接語言學與文學批評的橋梁,它集中探討作者如何通過對語言的選擇來表達和加強主題意義和美學效果。利奇(Geoffrey N.Leech)和肖特(Michael H.Short)在其文體學的經典之作《小說文體學:英語小說的語言學入門》一書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一個涵蓋包括“詞匯特征”、“語法特征”、“修辭手段”、“銜接和語境”等四種語言特征的文體分析模式。本文便將從上述四種特征對《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文的語言進行多方位、多層面的研究,力圖闡釋獨特的語言是如何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從而更好探究作品的文學藝術價值。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既說著一口符合其年齡和身份的青少年慣用的俚語、熟語和口頭禪,又把這種通用的語言賦予了主人公自身獨特的表達特點,從而成為標簽性的“霍爾頓語言”。
霍爾頓自己承認:“我的詞匯量很是糟糕”。在霍爾頓的語言中,一些特定詞匯,尤其是特定“萬能”的形容詞的反復出現,只要他喜歡,隨處可用。如對“old”一詞的使用,一般來說在人姓名前加“old”是非正式和不禮貌的表達,但是霍爾頓卻幾乎將它用到了他提及的每一個人姓名前:“old Selma Thurmer”,“old Spencer”,“old Marsalla”,“old Ackley”,“old Stradlater”,“old Mrs.Morrow”,“old Marty”,“old Horwitz”,“old Maurice”,“old Luce”,還有他可愛的妹妹“old Phoebe”和他所尊敬的老師“old Mr.Antolini”。除了人,霍爾頓也用“old”來修飾各種物品,如“my old heart”,“her old arm”和“the old hunting hat”等。在他的語言中,這個“old”的確切是什么意思,是愛稱?挖苦?諷刺?還是根本毫無意義?讀者不甚明了,恐怕霍爾頓自己也沒有明確的解釋。因此,這詞匯的表達模糊,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主人公在精神病院里的敘事混亂。
除了一些萬能詞語,一些萬能短語也被霍爾頓反復使用,他幾乎每一句話都要以“and all”,“or something”以及“or anything”來結尾。僅在文章開篇第一段,它們便頻頻出現:
“…h(huán)ow my parents were occupied and all before they had me.”“They are all nice and all.”“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goddam autobiography or anything.”“…h(huán)e’s my brother and all.”
這些在語法上沒有很明確功能的短語添加,傳遞給讀者的是說話人的漫不經心、表達含混和思緒松散,大致相當于漢語中的“如此等等,諸如此類”。污濁的現實嚴重壓制著霍爾頓想要張口表達的欲望,類似的結尾傳遞的是意猶未盡卻又不愿多言,給讀者以強烈的失衡感。霍爾頓摒棄常規(guī)的“and so on”,“and the like”和“etc”等表達,既是對正規(guī)語言正統(tǒng)文化的藐視和褻瀆,也展示了他在精神病院敘述經歷時極不穩(wěn)定的精神和心理狀態(tài)。
在“霍爾頓語言”中,除了萬能詞語和短語外,也頻繁出現了諸如“It really is.”“It really did.”“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I can tell you the truth.”和“I’m not kidding.”等用來表達肯定和加強句子意義的句子。
“It has a very good academic rating,Pencey.It really does.”“I have no wind,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Sometimes I act a lot older than I amI really do but people never notice it.”“To tell you the truth,it was sort of embarrassing,…talking about Romeo and Juliet with her.”“I wish you could see old Phoebe …I’m not kidding.”
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虛偽”成風的社會里,作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霍爾頓特別希望他的講述得到別人的接受和理解.因此,對這些表示真實肯定的句子多次重復,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這個正處于青春期的大男孩的獨特個性:一方面急切希望得到別人的相信,另一方面擔心“墮落”成人世界,渴望通過不斷的語言暗示來擺脫“虛偽”的世界。
除了肯定句式的不斷重復,霍爾頓還經常隨心所欲地竄改詞性、語法結構、甚至是經典的作家作品。他通過在名詞詞尾末的隨意添加創(chuàng)造形容詞:fisty,dumpy-looking,hoodlumy-looking,perverty,christmasy,show-offy和snobby等;他的謂語經常用錯,或干脆不用謂語:
“…and judged that we was free and safe once more.”All of them laughing like hyenas at something…”和“You done it.”
他還用that取代應使用關系代詞who:“Then I thought of calling up this guy that went to the Whooton School…”等;他甚至將羅伯特?彭斯原詩“Gin a body meet a body/coming through the rye”中的“meet”故意換成了“catch”,即使小妹菲比指出錯誤時,他也拒不更改,仍任性的使用著“catch”一詞。而“The Catcher in the Rye”這一固執(zhí)的錯誤表達也被作者塞林格蘊涵了小說深層的主題意義,永遠留在了文學史里。
盡管霍爾頓的用詞貧乏又重復,但偶爾也會有一些語言的亮點出現。畢竟他在英語考試中獲得了及格,談過莎士比亞的劇本、哈代的小說和毛姆的短篇,而且還為同寢室同學代寫作文。他常用的最為出彩的修辭手段便是比喻和夸張。
當他在十二月站在山頂遠眺最后一場足球賽時,那時的天氣“cold as a witch’s teat”;在斯賓塞老師的家里,他的床“l(fā)ike a rock”;安東尼老師家的蛋糕 “about as hard as a rock”;而他的室友艾克雷也 “sleeps like a rock”。在當他談到他的舞伴時,“Old Marty [is]like dragging the Statue of Liberty around the floor”。此外,霍爾頓也經常用動物意象的比喻提及到人或物:
“I landed on him like a goddam panther.”“They both laughed like hyenas at stuff that wasn’t even funny.”“ … and drove off like a bat out of hell.”“His mother’s blind as a bat.”“She was about as kindhearted as a goddam wolf.”“ … my mother,she has ears like a goddam bloodhound.”
也許作為一個十來歲的青少年,對動物和對大自然的關注遠大于對他自己所生活的“虛偽”人類社會的興趣。
作為一位敏感并善于獨立思考的少年,霍爾頓除大量使用的比喻外,也總是喜歡用夸張手法來表達自己對人對事的強烈情感,其中最明顯的特點便是大量的數字使用。如:
“…and about eighty-five times a day old Ackley barged in on me.”“ … looked at it foraboutthe ninetieth time.”“He’d already told me about it about a hundred times.”“ … Ackley said,for about the fiftieth time.”“You could go there a hundred thousand times,and that Eskimo would … ”“… It smelled like fifty million dead cigars.”
這些看似精確卻又絕對夸張的數字用來幫助霍爾頓表示他的厭倦和無奈。而在表示所持續(xù)的時間上,霍爾頓的數字亦是看似相當的精確實則完全夸大:
“I kept calling him(Stradlater)a sonuvabitch and all,for around ten hours.”“You’d have thought they hadn’t seen each other in twenty years.”“Finally,after about an hour,I got to old Phoebe’s room.”“If you had a million years to do it in,you couldn’t rub out even half the‘Fuck you’signs in the world.”
在大肆渲染和幽默夸張中,讀者感受到的是社會的殘酷和丑惡,以及主人公霍爾頓的孤獨和不安。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在精神病院出場,講述了他在去年圣誕節(jié)前夕從星期六到下個星期三的時間中所發(fā)生的事情。隨著他的回憶,讀者被帶領著從潘西學校逃離到了紐約,一座光鮮變化的城市。在這里,通過愛德蒙旅館、夜總會、百老匯、溜冰場、小學校、家里、歷史博物館等一系列地點的轉換,讀者和霍爾頓一起,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深味在虛假世界中主人公對真、善、美的追尋,從而實現讀者、作者與敘述者的心靈共鳴。作品按照時間的和空間兩條線索,對各個重要細節(jié)進行無痕處理,把社會片段有機銜接起來,實現了整個語篇的連貫和粘著,從而自然而然地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此外,小說以主人公霍爾頓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為出發(fā)點,用口語化的表達強化了主人公紐約游蕩的三天這個特定語境。這種第一人稱的娓娓道來口語表達,縮短了讀者與敘述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使文章讀起來更親切和真實。僅在小說的開篇第一段,據筆者統(tǒng)計,主人公便以“you”直接提及讀者6次,11次講到“I”,6次說到“my”以及7次的“me”。第一人稱口語化的敘述特色強化了文本的特定語境,既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又可以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主人公復雜細膩的內心世界。
綜上所述,通過“詞匯特征”、“語法特征”、“修辭手段”和“銜接和語境”四個層面的對小說所做的文體分析,我們看到霍爾頓的煩惱正是在于他拒絕接受成人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他向往孩子們的樸素自然、黑白分明、純潔真誠的童話世界,為了不讓他們墮落到虛偽的成人世界里,他甘愿做一名守望者,在麥田里守候他們的純真,而這也正是文章標題的寓意所在。主人公獨具特色的第一人稱的口語敘述方式,一反傳統(tǒng)文學的雕琢和雅致,既反映人物自身的形象性格,又記錄了當時的美國社會,實現了人物塑造與語言表達的完美結合。
[1]Forster E.M.Aspects of the Novel[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2.
[2] Leech Georffery N.& Short.MichaelH.Style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London:Longman,1981.
[3] Salinger.J.D.The Catcher in the Rye [M].New York:Bantom Books,Inc.1951.
[4]陳瑛.《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學文體學分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86-88.
[5]侯維瑞.個性與典型性的完美結合——評“The Catcher in the Rye”的語言特色[J].外國語,1982(6):28-34.
[6] 申丹.西方現代文體學百年發(fā)展歷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1):22-28.
[7]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隋莉英.成長的煩惱——從文體的角度看《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題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增刊),200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