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鳳,安 英,陳少宗,趙吉平,汪慧敏,卜彥青,劉靜君,高樹中,馬玉俠△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355;2.泰安市中醫(yī)院,山東 泰安271000;3.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000;4.北京東直門醫(yī)院,北京100007;5.浙江針灸推拿醫(yī)院,浙江 杭州310000;6.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濟南250000)
原發(fā)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在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或痛及腰骶部,甚至劇痛暈厥。原發(fā)性痛經的發(fā)病率高,國外相關調查顯示,育齡期女性痛經發(fā)病率為 40% ~70%[1-2],女大學生發(fā)病率為72%[1],其中5% ~20%的患者嚴重痛經并影響日常生活,10% ~45%的女性患者工作或上課時間減少[3]。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能較好的避免西藥的副作用以及內服中藥的不便及取效慢等因素,療效肯定。筆者經前針刺單穴和多穴與空白對照組對比,觀察針刺對于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額外臥床時間和合并用藥情況的影響,報告如下。
所需病例均來源于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yī)院以及浙江省針灸推拿醫(yī)院婦科和針灸科門診的原發(fā)性痛經患者。采用中央隨機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568例患者隨機分為5組,選取其中3組共376例,其中單穴(十七椎穴)經前針刺組94例,平均年齡(22.03 ±3.08)歲,平均病程(67.33 ±38.24)月;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機、三陰交穴)經前針刺組96例,平均年齡(22.65±2.73)歲,平均病程(75.93±43.75)月;空白對照組 186例,平均年齡(22.29 ±3.00)歲,平均病程(78.05 ±42.40)月。另外脫落31例,脫落率0.08%。其中單穴經前針刺組脫落13例,多穴經前針刺組脫落7例,空白對照組脫落11例。脫落數據均不納入數據統計。3組在年齡、病程上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政局1993年版《中藥新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及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5]指定的原發(fā)性痛經的診斷標準擬定:婦女在經期或經前、經后(1周內)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為主癥,伴有其它不適,以致影響工作及生活,且經婦科檢查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
①符合原發(fā)性痛經的西醫(yī)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屬氣滯血瘀證或寒凝血瘀證;③年齡16~35歲:④月經周期規(guī)律(28±7)天;⑤接受本療法前2周內未服用止痛藥、鎮(zhèn)靜藥及激素類藥物;⑥簽署知情同意書;⑦CMSS總分≥10分;⑧VAS評分≥40 mm。
①哺乳期婦女;②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適宜于針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③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④參加本項臨床研究的醫(yī)務工作者。
取穴:選取十七椎穴。操作:患者俯臥位,局部消毒后,選用40~50 mm×0.25 mm“漢醫(yī)”牌一次性針灸針(天津杏林書院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品),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 0.5 min,每次行針0.5 min左右,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后出針。
取穴:十七椎、三陰交、次髎、地機穴。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局部消毒后,選用40~50 mm×0.25 mm“漢醫(yī)”牌一次性針灸針(天津杏林書院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出品),十七椎穴操作同單穴組。直刺三陰交穴15~25 mm,直刺地機25~40 mm,直刺次髎穴25~40 mm,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0.5 min,每次行針0.5 min左右,每隔10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后出針。
兩組患者均在月經來潮前5~7天開始治療,每天針刺1次,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瞻讓φ战M觀察3個月經周期。
不進行治療。
以上各組患者若行經期間疼痛發(fā)作不能忍受或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80 mm,可以給予阿司匹林泡騰片0.5 g/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709009)口服,并記錄。
患者填寫每次月經COX痛經癥狀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6],選取其中“因痛經導致的額外臥床時間(h)、服藥天數及藥物劑量”進行觀察。
使用SAS8.1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檢測結果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差異比較采用符號秩和檢驗,組間差異的顯著性采用秩和檢驗,P<0.05說明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額外臥床時間(h)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單穴經前針刺組從第2月經周期開始,患者額外臥床時間明顯減少(P<0.01),而多穴組從第1月經周期即開始明顯減少(P<0.01)。兩針刺組患者的額外臥床時間均較治療前顯著減少(均P<0.01)。
表1 額外臥床時間(h)比較
由表2可見,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從第2月經周期開始,單穴經前針刺組服藥天數、服藥劑量明顯減少(P<0.05),而多穴組無明顯變化。在第2月經周期,單穴經前針刺組患者服藥天數明顯少于多穴經前針刺組(P<0.05)。兩針刺組患者服藥天數與藥物劑量均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均P<0.01)。
表2 各組服藥天數與藥物劑量比較
原發(fā)性痛經發(fā)病率高,嚴重影響女性工作和生活。本課題組將COX痛經癥狀量表(CMSS)引進并建立中文版,是治療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療效評價的客觀測量工具。本研究探討的額外臥床時間、服藥天數及藥物劑量是COX痛經癥狀量表(CMSS)的一部分。
針刺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選穴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十七椎穴是經外奇穴,其下為督脈循行所過且該穴又與胞宮位置相近,針之可以起到穴位的局部治療作用。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而足三陰經又與任脈相通;沖脈在腹部與腎經并行,故三陰交通過腎經與沖脈相通。沖任二脈皆起于胞宮,故三陰經能通過沖任二脈與胞宮相通。因此針刺三陰交穴能夠通過足三陰經調節(jié)沖任二脈,調理胞宮,以治療痛經。次髎位于腰骶部,針之可調經理氣、行血散瘀,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地機為足太陰脾經郄穴,有疏導氣血的作用,《針灸甲乙經》記載:“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通過經絡以及局部治療作用,針刺上述穴位可以調整沖任,使胞宮氣血流通,疼痛緩解。
本研究結果可見,針刺單穴及多穴較治療前均能夠顯著減少臥床時間、服藥天數與服藥劑量。表明經前針刺十七椎穴和十七椎、次髎、地機、三陰交穴均能顯著減輕痛經患者疼痛癥狀,從而減少患者因疼痛而額外臥床的時間以及服用止痛藥物的情況。在減少額外臥床時間方面,多穴組較單穴組起效快,可能與多穴協同作用起效快于單穴有關。然而,雖然多穴組起效快于單穴組,但兩組間治療效果并無差異,療效并不隨穴位倍數增加而成倍增加,表明穴位之間雖然有協同作用,但單穴與多穴的總體療效并無顯著差異。在減少合并用藥服藥天數與藥物劑量方面,單穴組效果優(yōu)于多穴組,說明經前單獨針刺十七椎穴即可明顯減輕患者痛經程度,從而減少患者經期為緩解痛經的服藥天數與藥物劑量,從而為臨床針刺精選用穴提供依據。
[1]Jeremy Twigg.Dysmenorrhoea[J].Current Obstetrics & Gynaecology,2002,12:341 -345
[2]Nick Raine- Fenning.Dysmenorrhoea[J].Current Obstetrics& Gynaecology,2005,15:394 -401
[3]Sphilpa Deb,Nick Raine - Fenning.Dysmenorroea[J].Obstetrics,Gynaecology and ReproductiveMedicine,2008,18: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263-266
[5]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6]Cox DJ,Meyer RG.Behavioral treatment parameter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J].Behav Med,1978,1(3):297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