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
(廣東醫(yī)學院外語教研室,廣東湛江524023)
大學英語語法教學行動研究與實驗分析報告
——談認知語言學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吳曉明
(廣東醫(yī)學院外語教研室,廣東湛江524023)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概念、意義等認知因素思考語法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法的信心,對優(yōu)化英語語法教學具有積極作用.本文擬通過行動研究,談一談認知語言學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行動研究;英語語法教學;認知語言學;概念;規(guī)則
如今英語語法的可教性已無異議,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幾年間,如何開展適合中國學生學習的英語語法教學,以及如何確保英語語法教學的高效性已經受到了外語教育行業(yè)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目前,很多英語教師仍然采用傳統單一的語法教學模式,結果出現了課堂上教師興致勃勃,學生卻了無興趣,課堂氣氛沉悶的局面.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法的學習熱情,確保其學習的高效性,已經成為教師在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課題.筆者認為,要將語法教學轉化為有效勞動,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概念、意義等認知因素思考語法的教學模式,盡可能的將模糊抽象的文字概念轉換成更加具體的形式,使得原本繁瑣的語法知識更加有規(guī)律可循,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法的信心.這里我們提到認知這一概念,它衍生于拉丁文化,具體來說它代表的是一個人在接受知識和理解吸收的全部過程.著名心理學研究專家休斯頓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認知其實是人類的一個行為,像是感知、思考、推斷、處理、以及語言應用等等.它著重強調人類思考、邏輯判斷等行為對于知識獲取的推動意義.[1]本文擬通過行動研究,說說認知語言學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S.M.Corey和H.Taba有史以來第一個建議通過行動研究來應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自從上世紀90年代王薔教授把行動研究引入中國的教育界,很多地方的學校已經利用行動研究開展了教育教學研究.[2]如鄧桂東等人關于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如何引入行動研究.[3]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也稱“教學行為研究”,“自我探索(self-reflectiveenquiry)”,“課堂調查研究(classroominvestigation)”,一般是指教師對自己或他人課堂中的教學現象進行觀察、思考和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增進對各種教學現象的理解,從而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自我反思、循環(huán)往復的探索性活動.[4]它不需要高深的理論知識,只是要求教師的參與,任何一個普通的教師都可以在他們的教學中進行.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行動研究已經成為提升教師素質的有效措施.
我結合實際教學工作的開展,針對當前語法教學的實施進行了一次研究工作.研究的對象為廣東醫(yī)學院湛江校區(qū)臨床專業(yè)12級新生,時間從2012年9月開始到2013年1月截止,為期16周,采用對比教學法對學生進行英語語法教學對比研究.下面將以本人所教導的38班以及40班的同學作為研究目標,闡述此次行動研究實施的具體過程及所得結論.
第一步,要在兩個班級的學生剛剛升入大學的時候,開展一次英語語法的摸底測驗,以清楚當前他們每個人所擁有的語法水平.然后,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分別針對兩個班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語法教學措施.首先針對38班的所有同學,采取演繹式的教學方法進行語法知識傳授,將所涉及的語法知識詳細的講給學生聽;而對于40班,教師則在講解語法規(guī)則的基礎上,將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應用到語法教學上,將模糊抽象的文字概念轉換成更加具體的形式,使得原本繁瑣的語法知識更加有規(guī)律可循,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例如,《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Unit7的語法部分是“虛擬語氣”.在語法書中對于虛擬語氣所下的注釋是當想要表達自身幻想觀點,且這種觀點并不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時候句子中所用的動詞形態(tài)就叫做虛擬語氣.[5]如果教師不將“虛擬語氣”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學生就不能真正明白在什么情況下使用虛擬語氣,為什么要使用此語法知識.怎樣才能將此概念具體化呢?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本人先指導著學生去給虛擬這個詞設定一個正確的定義:虛擬通常來說也就是不真實存在的、不合實際的.其次,筆者設置情景,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理解為什么有該語法現象.情景如下:明天臨床40班要舉行小組籃球比賽,今天下午散學前班長說了這么一句話“如果明天下雨,比賽就得推遲”.怎樣用英語表達這一句話?這個句子我們可以將它翻譯成“Ifitrainstomorrow,thematchwillbepostponed”,這屬于陳述語句的表達方式,另外我們也能夠將它翻譯成“If itshouldraintomorrow,thematchwouldbepostponed”,這句英語從語法上來講就應用到了虛擬語氣的表達形式.這個時候教師要向學生解釋,虛擬語氣的應用說明講話人認為明天下雨不符合事實(因為近期天氣一直很好,下雨的可能性極?。蝗绻藐愂稣Z氣,那就表明講話人不排除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在研究的最后階段,應該再對所有學生進行能力測驗,
了解在十六個星期的學習之后所擁有的語法水平.
筆者對臨床40班(實驗班)和臨床38班(對照班)入學時初始的測驗成績與十六周學習之后的測驗成績分別統計對比.先是統計臨床40班(實驗班)和臨床38班(對照班)學期初(第1次)和學期末(第2次)語法測驗的最優(yōu)成績、最差成績,并計算出該測驗的平均成績.詳見下表.
從表1,我們能夠很清楚的看出:兩個班級的學生在這兩次的測驗中,最優(yōu)成績之間并沒有存在很大的差距,實驗班組的成績是34分(88-54),對照班是32分(84-52).這兩個數據說明優(yōu)等生英語語法領悟能力強,中學語法基礎扎實,無須老師的特別指導.而兩個班第1次和第2次最低分的分差相距較大,實驗班分差是24分(44-20),對照班分差是15分(37-22).這兩個數據說明后進生在老師將抽象概念、規(guī)則具體化之后,對英語語法概念和規(guī)則的領悟力增強了,成績也相應提高了,高出對照班9分.在首次的測驗之后,對照班級同學的成績要在平均分上高于實驗班級的同學,超出2.2分(34.5-32.3),而對照班第二次語法測試的平均分卻低于實驗班2.6分(69.4-66.8).通過得出的這些信息我們能夠看出,對照班級同學對于語法的把握能力剛開始要優(yōu)于實驗班級同學,不過本學期教師結合學生實際的認知特性,將原本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加具體明了,使得語法更加易于學生理解接受,這極大的激發(fā)了同學在語法學習上的熱情,對待語法學習也更加有信心,自然而然的語法水平也就有所提升.
表1
其次,針對這兩個班級的所有學生在這兩次測試中的成績計算出變動幅度,詳見下表.
表2
從上表中,能夠看出實驗班的學生位于成績提高30分到49分之間的超過對照班學生6.86%(73.23%-65.37%);實驗班增長了50~69分的人數高出對照班3.19%(7.17%-3.98%);實驗班增長了70~89分的人數高出對照班0.86%(4.97%-4.11%).據此,能夠判斷出:在接受了一個學期的語法教學行動研究之后,實驗班學生語法水平相對于對照班有更大的提升.
筆者根據教學計劃、教學行動、教學測試和教學反思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一學期的大學英語語法行動研究,這一系列行動研究,不僅僅使這種教學的方式獲得了學生認可,也使教師在教學理念和實踐上有了質的進步.作為英語教師要清楚的意識到認知規(guī)律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盡可能的將抽象的知識具體明朗化,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確保語法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1〕吳曉明.談認知語言學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5):118-117.
〔2〕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一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鄧桂東,譚杏儀.談在大學英語網絡教學中引入行動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08).
〔4〕宋艷玲,饒?zhí)焖?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行動研究與實驗分析報告[J].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2):59-61.
〔5〕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G642
A
1673-260X(2013)11-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