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妮
[摘要]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因此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幼兒的安全問題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幼教工作者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針對幼兒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把安全教育滲透于幼兒教育的各個領域,確保幼兒安全、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教育 幼兒 安全 家校共育
一、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需創(chuàng)設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幼兒園環(huán)境建設提出了多個目標,其中包括“關注幼兒的健康和安全”、“積極的情緒氛圍”等。對于育人環(huán)境,我們富平縣幼兒園進行了精心創(chuàng)設,以期達到幼兒在這種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下可以進行生動、直觀、形象而又綜合性的教育。比如,對于室外環(huán)境設施要完整,時常進行安全檢查。類似于滑滑梯等具有安全隱患的玩耍之地,我們貼上了由幼兒自己制作的安全標志,隨時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可以在每天和幼兒談話過程中,將我們自編自演的有關自我保護內容的小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創(chuàng)設一種較為民主、平等的氛圍,對他們進行耐性的引導與教育,讓幼兒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比如:我們班的歡歡小朋友開始很膽小,也不敢去和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但經過我的努力和開導,她現在變得很膽大,完全沒有了那種恐懼感,這一切都來自于我們平時生活中對學生無微不至的安全教育。
二、培養(yǎng)幼兒安全意識,需增強自身業(yè)務素質
1.在活動中要特別加強對幼兒的監(jiān)護。針對日?;顒?,教師要及時細心引導。比如,對于幼兒在洗手、如廁等環(huán)境中,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保護能力相對來說還比較差,對于一些行動往往力所不能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導保護職責,避免發(fā)生危險。在生活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緊隨幼兒,比如帶幼兒去室外活動,幾位教師必須分工站在幼兒的前面、中間、后面進行觀察,監(jiān)護幼兒一舉一動。這樣做其目的是為了預防一些意外傷害事故。如果是特殊情況只有一位教師帶領幼兒從室外向室內行進時,應站在幼兒中間處停下來,看著讓幼兒一個個安全走進教室,并及時用耐心溫和的語氣提醒提示幼兒的行動,避免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2.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語言暗示。幼教工作中及時有效的語言提示來自于細致的觀察,對于一些具體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其進行及時的要求,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尤其是在看到幼兒在進行一些相對來說較為興奮、追打、手拿危險品的行為時,教師要進行及時制止。因為,此時的幼兒在自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再加之追求一定的新奇刺激,容易產生一些危險性。尤其是對于多個班共同在戶外玩大型運動器械時,教師要避免幼兒之間的爭執(zhí)以及波動情緒的發(fā)生。
3.促進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發(fā)展,需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千般照顧,不如自護”。幼教工作者要對幼兒進行初步的安全指導、教育,引導幼兒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識。比如如何有序的洗手、上廁所、上早操、出入教室等,教師要有所針對地對幼兒實施安全性教育,提高其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在這方面教師要從日常當中就應該來培養(yǎng),從日常的教育當中開始,教給學生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又該怎樣去做。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是幼兒安全的基礎,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則是安全的主要保證。幼教工作者還可組織專門的討論活動,在討論中讓幼兒紛紛發(fā)表意見,請幼兒自己來區(qū)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險的,提高幼兒判斷事物的能力,從而提高幼兒對事情的預見性和自我保護意識。
三、形成安全教育合力,需家園共育
幼兒由于年齡小、無知、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等特點,對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但又不懂得什么是危險,遇到了危險不知如何去規(guī)避。在加強幼兒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家校共育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把家庭安全教育和幼兒園安全教育結合起來,相互補充,才成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為可愛的孩子們創(chuàng)造較好的成長環(huán)境。
1.注重家庭生活中對安全教育的自然滲透。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的言傳身教,讓幼兒明白一日生活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怎樣做,減少和避免出現幼兒受傷害事件。如:不帶小刀、鞭炮等危險物品進園;安靜進餐、細嚼慢咽,以免嗆著;睡姿正確,不含著東西睡覺;行走時靠右行走,避免猛跑導致的碰撞、摔倒;遵守游戲規(guī)則和集體紀律;離園時靜待家長、安全返家等等。家長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方法外,要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幼兒的自覺行為。同時,要在日常生活中鞏固幼兒安全意識。如家長平常帶孩子外出時,應指導幼兒遵守交通規(guī)則,安全出行;指導幼兒明白走失時怎么辦,讓孩子牢記父母的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及聯(lián)系電話等。
2.突出校園工作中對安全教育的可以強化。安全常識及自救方法的教育。教師可在幼兒園的公共區(qū)張貼一些適合幼兒掌握的標記,如“119”“安全通道”“禁止跳下”“嚴禁觸摸”“禁止玩火”“不喝生水”等,引導幼兒的正確行為。特別要注意的是要讓幼兒知道一些簡單的自救方法,特別是針對地震、火災等緊急情況發(fā)生時,更應該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加強教育,提高學生自救意識和能力。加強幼兒身體素質鍛煉。加強平衡能力的練習及其他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爬的練習,發(fā)展動作的協(xié)調性,增強靈敏性,幼兒摔傷。這些基本動作的練習應根據幼兒年齡不同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對于摔跤不會用手撐地的幼兒,應讓他更多地練習手的支撐動作;托兒班的孩子走路不穩(wěn),就應鍛煉他們獨立行走,練習上下樓梯?;緞幼骶毩晳獫B透到幼兒的每日活動中,如早操后的體能活動、平日的戶外活動、體育活動等。
培養(yǎng)良好的班級秩序。良好的班級常規(guī)能減少事故的發(fā)生,也可減少同伴間因擁擠、互相打鬧而出現的安全事故。教師應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引導幼兒討論應該怎樣做,不可以怎樣做,制定不同年齡階段的行為規(guī)則,幫助幼兒樹立規(guī)則意識,建立秩序感,使班級活動井然有序、活而不亂,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發(fā)生。
每個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安全健康和快樂的成長,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期盼。作為從事幼兒工作的普通一員,我有責任、有義務責無旁貸的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對家長、對幼兒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認真貫徹幼教法規(guī),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做到警鐘長鳴、加倍防范、常抓不懈、確保平安,讓每個孩子都安然無恙地渡過童年的美好時光,平安、快樂、健康的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省富平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