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林
摘 要: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削弱了經典文本的閱讀特權,重組了語文閱讀教學秩序。在這個流行閱讀取代經典閱讀的時代,伴隨著人們對視聽盛筵的充分享受,高中生閱讀也被裹挾在其中。本文著重探討電子時代如何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機地融合到電子設備中,解決傳統(tǒng)閱讀教學與高中生閱讀現(xiàn)狀脫節(jié)的問題,引導師生利用電子設備進行審美式閱讀教學的嘗試。
關鍵詞:電子設備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電子媒介今天已深入地介入到人類的生活當中,在各個方面深入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甚至是認知方式。以至于有人悲觀地認為,電子時代的視頻、音頻、網絡等媒介將會最終取代傳統(tǒng)的書籍閱讀。新近的調查也表明,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叭藗兊膱D書閱讀量下降,只有近50%的人讀書,青少年圖書閱讀量下降幅度更大,同時網絡閱讀量上升。電子媒介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文學傳達形式形成挑戰(zhàn)……電子媒介時代,傳統(tǒng)文學傳達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文學傳達的文本傳統(tǒng)壟斷地位被打破 ?!鄙罱涷炓沧屛覀冎溃灰种信鋫湟豢铍娮訒喿x器,讀者就能在網站上下載到幾乎任何想要的書籍、雜志等等。當然,伴隨著電子閱讀器的普及,是現(xiàn)代人閱讀方式和閱讀口味的轉變:從精讀走向泛讀、從朗讀走向瀏覽、從單向走向互動。
不可否認,我們已經走入一個一定程度上流行取代經典的閱讀時代。大眾對流行文化的熱心,對經典的隔膜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而高中生大多處在15~18歲的年齡段,生理發(fā)育基本成熟,但心智發(fā)育還遠未成熟,處在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構建階段。這一階段中,好的文學作品,對其志趣和情操的熏陶至關重要。而當前網絡、電視、電影、電子游戲等電子媒介以其特有的可參與性、可操作性、直觀性、豐富性,吸引了大批高中生。學生們已經越來越習慣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來和世界溝通了,從而喪失了對文字的崇敬和對語言的敏感。
一、利用電子設備來備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边@一理念要求將學生擺在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上,重視其自我的體驗和感受。而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盡管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績,但是依舊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常偏重于語言文字的機械訓練,將重點放在梳理知識點上,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有機性和人文性;由于高考的壓力,很多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分數(shù),偏重了知識和應試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灌輸?shù)牡匚?;平常閱讀教學還存在脫離實際的問題,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社會實踐,不得不受限在語文閱讀教材里,致使經典文本的微觀解讀成為難點和弱點,同時也流失了學生對它們的興趣。
而電子媒介自身的特性,卻正好能在這些方面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不足,彌補傳統(tǒng)閱讀教學與閱讀主體美感陶冶脫節(jié)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培養(yǎng)學生使用電子媒介的能力,適應現(xiàn)代化社會需要的觀念、能力和素質。但是也必須指出的是,課堂閱讀教學中電子媒介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不能濫用,應避免養(yǎng)成學生的閱讀惰性,走向學生培養(yǎng)的反面。
電子技術的介入,給教學手段帶來了極大的豐富,給語文學習提供了很多新的資源。教學由傳統(tǒng)的黑板,拓展到屏幕,由粉筆拓展到鼠標。一方面,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如電腦、視頻展示臺、投影儀等,使得閱讀教學能更直觀生動還節(jié)省時間。另一方面,電子技術也使教師搜集材料變得簡單,內容也更豐富,網絡上的主要經典的電子版,主要工具書的電子版以及各種圖文資料、課件資料應有盡有,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傳統(tǒng)備課的范圍,對老師閱讀教學十分有利。
二、更好地運用電子設備教學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腦在處理信息時,接受的渠道越多,記憶的效果越明顯。這就是說,在我們的閱讀活動中,如果加上聲音、圖像等其他手段,效果會更好。新課程標準以及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文化傳承因素,來發(fā)展學生的精神品格;注重在教學中熏陶學生的知情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利用圖像、聲音等輔助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對學生的人格和心靈形成影響。
閱讀教學要想提高學生興趣,必須調動他們的直覺經驗。直覺經驗除了來源于生活,還可以通過間接手段獲取,如從書本上學習、從別人處聽到等。借助現(xiàn)代電子技術,能夠復制和模擬現(xiàn)實生活,通過觀看,也能很好地提供直覺經驗,給學生理解文本帶來很多好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xiàn)“節(jié)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
實踐證明,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工具,能夠營造一種新奇生動的課堂氛圍, 將有效提高學習效果。筆者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曾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高保真畫面,力求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在講解《庖丁解?!窌r,我先給學生播放了電影《新龍門客?!樊斨袕N師“解羊”的片段。廚師悠閑自得,爐火純青的技藝讓學生對庖丁解牛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再來學習課文的時候,學生有了一個視覺印象,就不會犯難,并甚有興味。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因為在古代小說當中,心理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對話來表現(xiàn)的,學生對原著缺乏了解并對人物性格沒有把握的前提下,往往對曹雪芹作品精煉的文字缺乏感覺。例如黛玉初到賈府一節(jié),只通過黛玉到賈母房中用膳、飯后漱口等簡單幾行字的描寫,就把黛玉的性格細細地體現(xiàn)出來。而高中生卻往往很難把握。筆者在教學中,將1987版的電視連續(xù)劇中的這一節(jié)剪輯下來,濾掉聲音,投影到大屏幕,讓學生從默片中黛玉的神情體態(tài)體會人物的內心,并讓一位同學從旁配讀了原文,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學生對黛玉的心理變化馬上有了把握,再通過接下來的講解,讓學生對《紅樓夢》為什么不可企及有了深入細致的體會。
總之,恰當?shù)剡\用電子技術,發(fā)揮其與閱讀教學的互動相長作用,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會使我們的課堂別開生面。
三、發(fā)揮電子設備的審美教學功能
中國的教育走到今天,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已經成為大家廣泛接受的教育理念。但如何實現(xiàn)教育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教學過程的審美化越來越受到關注。筆者同樣認為,語文閱讀教學中,不能創(chuàng)設審美化的情境教學,注定是失敗的。
而電子設備,對我們創(chuàng)設審美化的情境教學,無疑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可能,對充分調動學生的深度情感體驗,以參與者身份進入到文本藝術世界獲得審美體驗,提高鑒賞力,帶來了便利。
在詩歌教學中,因為體裁的原因,筆者更多地采用了電子設備教學,讓詩歌之美給學生帶來更強烈的審美感受和震撼,順著作者的情感旋律跨進詩境之門。而目前這類材料非常之多,從網絡上能夠免費下載到各種各樣的詩歌視頻,有些制作得非常精美。如在對《琵琶行》進行教學時,筆者首先放了一段琵琶曲,讓學生熟悉琵琶的發(fā)聲方式和音色、音調,引導學生體會什么是清脆悅耳的聲音,什么是幽怨低沉的聲音,什么是急促嘈雜的聲音和委婉流暢的聲音,讓學生在沒有讀文字前首先沉浸在音樂中。等到學習詩文時,首先讓學生自己想一想,如何才能把剛才的聆聽表達得恰如其分?接著我們開始作者是如何在筆下將無與倫比的音樂傾瀉出來的,例如體現(xiàn)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比喻、對偶、頂真、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精妙無比卻又難以把握的琵琶樂曲變得生動可感,整齊的句式使文字富有節(jié)奏感,幾乎句句入韻又把語言熨得流暢婉轉。學生自然會對白居易的文筆贊賞有加,甚至深感文字把樂曲的魂魄都寫出來了,從而也引發(fā)了對琵琶女命運的深深憐惜,更深深體會到作者“同是天涯淪落人”這一嘆息的深長意味。
這樣的一堂課,把詩的境界、情感、語言都結合著分析出來,卻一點也不枯燥,學生也懂得了如何欣賞一首詩,收獲是讓人滿意的。
總之,電子手段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聯(lián)合,對拓寬學生的思路、推進和落實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義。與其被動地接受電子媒介時代的沖擊,不如我們首先利用先進科技來推動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探討審美式閱讀教學的改革策略。重新構建閱讀文本和閱讀主體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實現(xiàn)對閱讀主體的美感教育和陶冶。
參考文獻:
[1]劉美志.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2)
[2]柏拉圖.文藝對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