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語話語理解中的語用照應

2013-07-06 05:44:22葉慧君李曉玲
關鍵詞:聽話者例句受試者

葉慧君,李曉玲

(1.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體育學院 外語系,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一、引 言

語用照應是話語理解過程中最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之一,指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的大腦通過話語的某個明說內容或結構對其非明說的指稱對象進行確認推理的非顯性思維活動。這個明說結構一般出現(xiàn)在前述話語中,它為后述話語中待定名詞短語的指稱確定提供了語言形式方面的依據,其非明說的指稱對象在前述話語中未提及但又和前述話語有著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并且影響著整個交際話語的理解[1-3]。1977年,心理語言學家 H.H.Clark首次使用了“bridging”①目前國內學者對該語言現(xiàn)象還沒有統(tǒng)一的提法,比如“隱性指稱”“間接回指”“跨聯(lián)推理”“搭橋推理”“語用照應”等。本文采用“語用照應”一說(參見何自然《語用推理的照應》,《福建外語》,2000年1期;冉永平《關聯(lián)理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語用照應與關聯(lián)》評介》,《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6期;何自然,莫愛屏《話語標記語與語用照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2年1期;王正元《語用照應的制約力》,《外語學刊》,2002年4期)。這一術語并對該語言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4]411-420。此后國外有關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30多年,成果相當豐富,近十幾年,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也比較活躍,不斷有相關文章見諸于各種學術刊物。按照Clark的觀點,理解下面例(1)和例(2)這樣的話語都含有語用照應過程:

(1)I meta manyesterday.Hetoldmeastory.(昨天我遇見一個人。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2)I loo ked in tothe room.The ceilingw asveryhigh.(我向屋子里看去。天花板很高。)

但是本文采用日本學者T.Matsui[5]的觀點,即真正的語用照應是以前述話語中的明說內容為前提和保證的一種語境假設,用來引出未明說但卻是言者交流意圖中的所指內容,區(qū)分照應推理和一般指稱確認中的推理。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上面例(2)中才存在語用照應現(xiàn)象。擬在D.Sperber和D.Wilson[6]的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對理解類似話語的幕后認知推理過程作一剖析。

二、問題的提出

首先我們看兩個經典例子來進一步闡釋什么是語用照應現(xiàn)象及其所引發(fā)的思考:

(3)我進了房間。窗戶開著。

(4)奶奶出去晨練了。廣場上人很多。

例(3)中前述話語沒有指出房間里一定有窗戶,但人們自然會認為后述話語中的窗戶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房間里的;同樣,例(4)也沒有明確說明奶奶是去廣場晨練了,但人們也會認為后述話語中的廣場就是奶奶進行晨練的地方。這樣的指稱關系就是一種語用照應現(xiàn)象。在話語理解中為什么會產生這樣自然的語境假設呢?在指稱關系更為復雜的情況下,比如有不止一個待選指稱對象,聽話者又是如何選擇和確定說話者的真正所指呢?有學者認為在這一類的話語理解過程中,聽話者需要推斷出一個新的在初始話語中不存在的實體作為指稱對象,這是語用照應最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說,先行詞語是聽話者根據話語明說內容提供的線索添加到心理表征中的[1,5]。話語理解,包括確定指稱關系,是認知努力和認知效果之間相互協(xié)調的一種結果[7]。但是此前的很多相關結論都是建立在英語語料上的研究所得。眾所周知,英語和漢語是分屬兩個完全不同語系的語言,前者屬于印歐語系,后者屬于漢藏語系。兩種語言的結構與用法有很多差異,操這兩種語言的兩個民族反映出來的思維方式也會有諸多不同之處。比如說,英語和漢語在指示指稱上的一個最大差異是英語有一個既非 “this”又非 “that”的定冠詞 “the”[8]59,而漢語則無此標識來限定回指詞語。英語涉及語用照應的話語中回指詞多數(shù)有定冠詞標示。由于定冠詞在心理概念上是特指的[9]75,與舊信息密切相關,因此在聽話者進行指稱確認和理解話語時,定冠詞是有相當大作用的。那么漢語話語理解中的語用照應也有同樣的認知推理過程嗎?

圍繞上述問題,本文通過對基于漢語語料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在解答上述疑問的同時證明如下假設:在很多情況下,漢語話語理解過程中的指稱確定都需要經過依賴大腦認知推理的非顯性語用照應過程,這一過程對語境假設、語境構建乃至整個交際話語的理解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性和制約性。

三、研究方法

本文借鑒了Matsui的研究方法和問卷設計中的C卷形式和內容[5]227-229。問卷設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調查受試者會給像下面例1 a和1 b的后述話語中待定名詞短語選擇一個什么樣的所指對象以得到對整個話語的合理理解。每一個例句后述話語中待定名詞短語都有兩個待選指稱對象,其中一個比另一個可及性高①可及性是一個從心理學中借用來的心理語言學概念,通常指一個人在說話時,從大腦記憶系統(tǒng)中提取一個語言或記憶單位的便捷程度,因而又可稱便取度[10]。,但有不同程度的違反事實性、違反合理性或違反常識性。問卷的第二個目的是了解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受試者會認為某一話語的可接受程度很底。受試者被要求先閱讀所給材料中包括像例1 a和例1 b這樣的句子,然后回答附在后面針對每組例句所給出的問題,并同時判斷該話語的可接受程度。通過受試者對所給問題的回答就可以看出他們?yōu)槊恳粋€例句后述話語中待定名詞短語選擇的所指對象。本項調查是在母語為漢語的大學英語專業(yè)四年級學生中進行的,和Matsui的受試者教育背景及人數(shù)相當,問卷沒有時間限制??偣?3名受試者參加了答卷,收回有效問卷30份。

1a.我選擇住在大連而不是沈陽。我喜歡那兒的大海 。

1b.我選擇住在沈陽而不是大連。我喜歡那兒的大海 。

四、結果與討論

(一)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如下表所示②本研究設計的問卷分為A、B、C三組,共含有不同復雜程度語用照應現(xiàn)象的例句28個。由于篇幅有限,文中只提供了B組部分材料及相關結果,并以此為中心內容展開討論。。表中第一列和第三列為問卷材料中每一個例句后述話語待定名詞短語的待選指稱對象,第二列和第四列為受試者從每一個例句中的兩個待選指稱對象中選擇其一的百分比。

表1 待選指稱對象的被選比例

(二)分析和討論

1.Matsui的關聯(lián)標準

Matsui的研究是在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進行的。Sperber和 Wilson提出的第一關聯(lián)原則(認知原則)認為人類的認知傾向于同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第二關聯(lián)原則(交際原則)認為每一個明示的話語在交際行為中都應該設想為其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6]260。通過實證調查分析,Matsui發(fā)現(xiàn),在言語交際中,聽話者在尋找說話者意欲傳遞的那種話語意義時,實際上是一個尋求最佳關聯(lián)的過程,因而會受到關聯(lián)原則的制約。話語理解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指稱關系的確認,是在關聯(lián)原則一致性標準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用關聯(lián)理論的術語描述,語用照應是聽話者為了確認說話者意圖中的所指對象而必須要做的一個認知推理,因而對話語命題形式的復現(xiàn)至關重要。Matsui指出,根據關聯(lián)理論,聽話者選擇的語用照應路徑應該能夠引導他得出和關聯(lián)原則相一致的話語理解,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說話者所期待的、聽話者無須付出額外努力就能夠獲得足夠認知效果的選擇,這個選擇所導致的聽話者對整個話語的理解是符合交際雙方期待并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的[5]115-119。

2.關聯(lián)理論對語用照應現(xiàn)象的解釋

對于受試者就例句1a-1c和2a-2c(下文會逐一列出并討論)所做的選擇可以用關聯(lián)原則的一致性準則來解釋,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語境假設的可及性。當聽話者聽到這些話語的第一部分時,大腦中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假設,其中最可及的可能是:某人如果喜歡A地而不喜歡B地總是有某種肯定(A地)的理由的。這種語境假設會使聽話者產生一種期待,這個期待就是他即將要聽到的下文應該是關于說話者偏好的肯定理由。當事實上緊隨在后的話語果真提供了這樣一個理由,它就獲得了關聯(lián)。在本文的問卷中,例句1 a和2 a正是以這種方式構成的:

1 a.我選擇住在大連而不是沈陽。我喜歡那兒的大海。

2 a.我從南京移居到了???。我比較喜歡那兒的暖冬。

受試者被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說話者喜歡的是哪兒的大海?

2)說話者喜歡的是哪兒的暖冬?

調查結果顯示,當被問到喜歡的是哪兒的大海時,100%的受試者選擇了大連,當被問到喜歡的是哪兒的暖冬時,96.7%的受試者選擇了???,也就是說,他們對話語的理解遵循以下路徑:后述話語確實為前述話語中所提及的說話者的偏好提供了肯定理由。其他的因素,比如這兩個城市名稱的高可及性以及整個話語理解的合理性也對這樣的結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問卷中另外一組例句1 b和2 b卻引發(fā)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1 b.我選擇住在沈陽而不是大連。我喜歡那兒的大海。

2 b.我從海口移居到了南京。我比較喜歡那兒的暖冬。

受試者被要求回答同樣的問題。例句1 b和1 a、2 b和2 a之間的不同是,每句前述話語中兩個地點名詞的位置互換了,也就是說,說話者的偏好對象變了,因此1 b、2 b比1 a、2 a理解起來就要困難一些。Matsui對類似現(xiàn)象作出的解釋是,對于1 a、2 a這樣的話語,可能所有能夠影響受試者進行指稱選擇的因素,包括語用照應和整個話語理解的合理性,話語實體的可及性,語境假設的可及性,都有利于一種解釋;而在1 b、2 b的語境中,合理性判斷鼓勵他們做一種選擇,而可及性因素卻導向另一種解釋。以1 b為例,對合理性的考慮有利于大連被作為大海的所指對象,而可及性因素卻傾向于沈陽。因為在這句話中沈陽是一個更突顯的話語實體,同時和語境假設的高可及性也是一致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應該知道把“大連”和“大海”以及“??凇焙汀芭甭?lián)系在一起更為合情合理,而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3.3%的受試者選擇了沈陽作為“大?!钡乃笇ο螅?6.7%的受試者選擇了南京作為“暖冬”的所指對象,這說明,在對該話語理解的過程中,有更多的人對前后話語關聯(lián)的期待強烈到足以讓他們忽略按照這種期待進行的推理所導致的解釋有任何的不合理性或違實性??梢娫诮涍^語用照應理解話語的整個過程當中,聽話者的認知推理能力以及對前后話語關聯(lián)性的期待起著至關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3.影響語用照應適切性的因素

按照最佳關聯(lián)性觀點,只要一種解釋以說話者可以清楚預見的方式向聽話者提供他無須付出額外努力就能獲得的足夠的認知效果,那么他應該選擇這個解釋,且第一個符合這個條件的解釋是最具關聯(lián)性的。上面討論的1 a、2 a就證明了這一點:聽者無須付出多少努力就很容易選擇和獲取說話者意欲傳遞的話語意義。如果某一話語是以這種方式生成的,那么它在會話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是非常高的。相比之下,對問卷中例句1 c、2 c的理解則需要花費更多的認知努力,為了獲取足夠的認知效果,聽話者需要構建這樣的語境假設:某人如果喜歡A地而不喜歡B地是因為B地的某些否定因素。而這個語境假設顯然不如上一小節(jié)第一段中談到的語境假設可及性高(某人如果喜歡A地而不喜歡B地總是有某種肯定(A地)的理由的)。這會不會導致1c、2c這類話語的可接受性降低呢?調查顯示這不是必然的。請看例句:

1c.我選擇住在沈陽而不是大連。我討厭那兒的大海。

2c.我從??谝凭拥搅四暇N也惶m應那兒的暖冬。

受試者被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說話者討厭的是哪兒的大海?

2)說話者不適應的是哪兒的暖冬?

不同于例句1a、2a的是,1c、2c的后述話語并沒有為前述話語所提及的說話者的偏好提供任何肯定理由,即說話者為什么喜歡A地,但是卻可以理解為提供了說話者為什么不喜歡B地的理由,這樣,整個話語依然可以獲得關聯(lián)。建立在這樣的語境假設上所獲得的話語理解是符合關聯(lián)理論一致性標準的,因為說話者意欲傳遞的話語意義雖然需要聽話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這種努力通過聽話者所獲得的認知效果得到了補償而沒有白費。本文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試者正是按照上述的路徑來確認后述話語中待定名詞短語的所指對象的:受試者選擇大連和??诘谋壤謩e是93.3%和96.7%。顯然絕大多數(shù)受試者認為1c、2c這樣的話語在會話方式上是可以接受的,這說明他們按照對前后話語關聯(lián)的尋求所進行的語用照應推理是適切的,從而進一步證明導致話語不可接受性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聽話者要付出額外的認知努力,還因為這種努力得不到額外認知效果的補償。

五、結 語

本文探討了在漢語話語理解中人們是如何處理語用照應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文章借鑒了日本學者Matsui的研究方法和問卷形式,通過一個小型語料的實證調查和分析,證明了最初的假設:在很多情況下,漢語話語理解過程中的指稱確定都需要經過依賴大腦認知推理的非顯性語用照應過程,這一過程對語境假設、語境構建乃至整個交際話語的理解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性和制約性。以認知為出發(fā)點的關聯(lián)理論對這一過程有較強的解釋力。由于調查的規(guī)模比較小,且問卷中的例句只涉及到地名指稱,未涉及普通名詞,因此,本文結論只是階段性的,關于語用照應這種現(xiàn)象還有更多有趣的問題等待著我們進行更深入和廣泛的探討。

[1]李佐文,葉慧君.跨聯(lián)現(xiàn)象與認知推理[J].外語研究,2004(5):40-44.

[2]葉慧君,李佐文.論跨聯(lián)推理及百科信息對該過程的制約力[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6):13-16.

[3]葉慧君.英漢跨聯(lián)照應對比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11(3):39-46.

[4]CLARKHH.Bridging[C]//InP.Wason & P.Johnson-Laird(Eds.),Thinking:Readings in Cognitive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5]MATSUIT.Bridging and Relevanc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

[6]SPERBERD,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冉永平.關聯(lián)理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 ——《語用照應與關聯(lián)》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473-476.

[8]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許余龍.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321-328.

猜你喜歡
聽話者例句受試者
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對日語終助詞「ね」、「よ」功能的比較和簡析
大眾文藝(2019年15期)2019-07-12 09:56:25
有些話
雜文選刊(2019年4期)2019-04-15 03:07:42
涉及人的生物醫(yī)學研究應遵循的倫理原則
英聲細語
好詞好句
好詞好句
好詞好句
且末县| 昌江| 嵊泗县| 霍山县| 荃湾区| 东安县| 五河县| 遵义县| 无锡市| 瑞丽市| 壶关县| 开江县| 九台市| 兰考县| 沙洋县| 绵阳市| 罗定市| 含山县| 抚远县| 罗源县| 东宁县| 昌吉市| 平阴县| 大名县| 黑水县| 桦川县| 陇西县| 长葛市| 东丽区| 香格里拉县| 云梦县| 张家港市| 和田市| 奉新县| 中山市| 林芝县| 怀来县| 清河县| 定日县| 天等县|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