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昌耀詩歌的“點石成金”術(shù)——論昌耀詩歌之“抽象”

2013-06-22 09:05張玉玲
翠苑 2013年1期
關(guān)鍵詞:昌耀點石成金詩人

■張玉玲

今天,當昌耀詩歌之美、藝術(shù)成就之高已經(jīng)成為定論的時候,本人依然覺得有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詩評界還沒有搞清楚。那就是昌耀詩歌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藝術(shù)成就?盡管已經(jīng)有諸多關(guān)于昌耀詩歌的評論文章,但本人以為,這些文章都旨在揭示這一問題,但都沒有觸及到這一問題之所在。

有人認為昌耀詩歌的好,與其意象使用的奇特有關(guān)。的確如此!但只有“意象”的使用并不能使昌耀成為昌耀,而“意象”若不與文本語境與文本結(jié)構(gòu)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出現(xiàn)當年李金發(fā)的詩歌效果,“仿佛大大小小紅紅綠綠一串珠子,他卻藏起那串兒,你得自己穿著瞧?!倍耙庀蟆比缛舨荒苡行П磉_情感,那很可能會出現(xiàn)當年“朦朧詩”所遭遇到的質(zhì)疑——看不懂。盡管對于朦朧詩的質(zhì)疑有的是出于閱讀習慣和創(chuàng)作理念的問題,但應(yīng)該承認,有些朦朧詩由于意象過于游離和自由,沒有與情感進行很好的融合,所以,“看不懂”也不完全是“守舊”的表現(xiàn)。鑒于此,本人以為,昌耀詩歌的“意象”固然奇特,但并不是昌耀詩歌取得藝術(shù)成就之關(guān)鍵。本人以為,昌耀詩歌取得的藝術(shù)成就與昌耀后期的詩歌藝術(shù)觀有關(guān),這一藝術(shù)觀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昌耀認為詩歌應(yīng)該使用“抽象”。

如果說昌耀的詩是獨異的存在,那么,顯然,這一獨異的存在與昌耀的抽象藝術(shù)有關(guān)。我們比較一下昌耀的詩作就能明白這一點。昌耀在1956年—1962年曾創(chuàng)作出了 《鷹·雪·牧人》《高車》《激流》《風景》《踏著蝕洞斑駁的巖原》《夜行在西部高原》《峨日朵雪峰之側(cè)》《給我如水的絲竹》等堪稱當代最優(yōu)秀的詩篇,但這些作品與其后期作品相比,仍然不是最好的。而之所以如此,與他早期所使用的藝術(shù)手法和表達的情感有關(guān)。他早期的詩作情感上還是比較單純的,表達方式不夠委婉含蓄,詩歌內(nèi)容是見底的。這些特點造成了詩歌雖美但耐讀性不夠,好的詩歌應(yīng)該像個橄欖球,應(yīng)該是越咀嚼越有味道。比如像這樣的詩句:“我戀慕我的身影:/黎黑的他,更易遭受粗鄙訛詐。/看哪,我保護他。與其共哀榮。/只有我準確地辨析他的體線。/他的軀干黑棕櫚般端莊?!保ā队白优c我》)這首詩歌寫于1962年,有著惠特曼式的審美方式和明顯的散文化特征。盡管它的審美在它所產(chǎn)生的時代可謂是獨特而大膽,但表達方式仍然過于 “直率”。而昌耀后期的詩作就完全不同了,詩歌的跨度,情感的復雜性、飽滿性,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張力,思想的涵括與升華都達到了令人驚嘆的程度,而這些特點無不與其手法“抽象”的使用有關(guān)。

那么什么是“抽象”呢?昌耀是如何看待“抽象”的呢?昌耀認為,“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魅力其精義所在莫不是人世生活的詩化的抽象?!边@就是昌耀對“抽象”的理解。生活——抽象——詩歌,這三者的關(guān)系是一種互為聯(lián)系互為依存的關(guān)系。詩歌需要生活,而生活需要抽象。并且,在昌耀看來,“抽象的基礎(chǔ)愈是豐厚,抽象物的蘊積也愈豐厚,因而也愈具可轉(zhuǎn)換的能量,其魔力有如點石成金的‘靈丹一粒’”。這就是說,抽象物即生活越是豐厚,抽象物的蘊積也才可能更豐厚,這一點讓人想到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關(guān)系,即源和流的關(guān)系。不同的是,昌耀把創(chuàng)作直接具體為“抽象”了。而且,在昌耀看來,抽象的魔力就是“點石成金”。那么什么是“點石成金”呢?“抽象”最終要達到詩歌的什么效果呢?昌耀認為“文學抽象的極致可提純?yōu)橐魳犯杏X,一種僅在音樂般的感覺里被靈魂感應(yīng)的抽象,一種自覺地被懾服的美感,一種難于言傳的詩意?!边@就是昌耀所認為的使用 “抽象”后的最終目的——達到“一種難以言傳的詩意”。當然,關(guān)于這一“難以言傳”性,我們可以注意昌耀所使用的這樣幾個詞匯:“音樂感覺”、“被靈魂感應(yīng)”、“被懾服的”、“美感”。這些詞語從強度、內(nèi)涵及感覺等角度對昌耀心目中的“難以言傳”的詩意做出了界定。我們說,一首詩歌如果果真具有了這樣的詩意,他當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詩歌。而這也就是昌耀使用“抽象”的目的與意義之所在。

顯然,意識到“抽象”之重要性應(yīng)該是一個詩人進步成長的重要標志。我們當代的主流詩歌就是因為不曾“意識”到“抽象”的存在而使其失去了詩歌的韻味之美。當然,不曾重視抽象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有直接關(guān)系?!爱敶倪@種居主流地位的詩歌觀念,體現(xiàn)的是強調(diào)政治、生活行動與詩、藝術(shù)統(tǒng)一的左翼激進美學?!边@就導致了“當代文學觀念強調(diào)的是文學的‘內(nèi)容’和社會功能,對文學自身的特質(zhì)相當程度地忽略?!倍渲袔缀醣凰械漠敶娙怂雎缘乃囆g(shù)手法就是詩歌的抽象。

然而“抽象”這一藝術(shù)原則,其實并不神秘,我們從古人的理解中也能體會到“抽象”的妙用。但明倫在《聊齋志異·葛巾》評語中曾說過“文忌直,轉(zhuǎn)則曲;文忌弱,轉(zhuǎn)則?。弧募砂?,轉(zhuǎn)則活;文忌淺,轉(zhuǎn)則深……觀書者即此而推求之,無有不深入之文思,無有不矯健之文筆矣?!倍@個“轉(zhuǎn)”與“曲”要如何才能實現(xiàn)呢?昌耀想到了“抽象”。其實,詩與文的最大區(qū)別之處恐怕就在于“抽象”不“抽象”。古人曾把詩歌比喻為酒。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中曾有這樣的論述:“又問詩與文之辨,二者意豈有異,唯是體裁詞語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zhì)俱變?!边@就是詩與文的不同。詩是酒,文是米。而“酒”的醞釀過程是無法離開“抽象”的。抽象的作用就是使得米形質(zhì)俱變,使得詩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完全融合在詩意境里。

這就是昌耀之獨特之處,他發(fā)現(xiàn)了“抽象”的奧妙,并把他用到淋漓盡致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昌耀之幸運,之不凡了。而正是因為“抽象”的使用,才使昌耀的詩歌獲得了真正騰飛的翅膀。

那么,昌耀是如何對生活進行抽象的呢?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解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昌耀是如何對其情感進行抽象的?說到情感,我們要知道一點,昌耀的詩歌藝術(shù)理論中最核心的一個觀點就是詩歌是抒情的。而這一觀點已經(jīng)為中外詩人和理論家所論證,也是中國古人“詩言志”說的延續(xù)。昌耀的情感應(yīng)該主要包括這樣幾個內(nèi)容:愛、歡欣、悲情、苦悶、荒誕。其中愛、悲情是其核心。在這些感情的表達中,昌耀是很節(jié)制的,他的情感都經(jīng)過某種程度的“抽象”,目的是使其得到升華,使其表達的外延更為廣闊。顯然,昌耀是很清楚這一點的,因為只有這樣的“抽象”,才能使他的詩歌更具有人類情感,更具有感染力。比如我們看他寫一群小孩子,一群十五六歲的男孩,坐于臺階悵望著即將離去的學校的神志,敏感的詩人是如何來寫他的“一絲淡淡的哀愁”的呢?

“我看到你們身著短袖衫抱膝踞坐階沿,一種心猿意馬,一種對未知的遠方的窺視,一種復雜的心緒:蛻變,可喜可哀,而又可怖?!保ā剁娐暫?,前進》)

簡潔的幾句話,昌耀就把一種并不能引起我們在意的場景抽象出來,他的抽象性使得這場景有了人類所具有的普遍意義。這是一個關(guān)乎到人如何面對自己成長的思考。相似的抽象之運用在昌耀詩歌中比比皆是。這一抽象所使用的方法是對整體場景的一個總體升華。這一藝術(shù)手法尤以昌耀的不分行的長詩為多見,如《夢見蝴蝶》《俯首蒼?!贰犊臻g》等詩篇,這些詩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實景的描寫,有真實的背景為基礎(chǔ),但在敘述和描繪中,就亦真亦幻了。真實場景與藝術(shù)場景不時切換,而詩人的情感與思想就在這切換中得到了融會貫通,如《俯首蒼?!罚娙藢懙氖且粋€關(guān)西大漢,一個只能以手掌代步浪跡天涯的殘疾者。詩人逼真地描寫了這一殘疾者的行走之艱難:“每一次位移都使得他緊縮了體魄如同投向大地的夯砣硪石,而他傷殘的右腕毫無意義地舉起,像是木樁停著一只垂死的肉鳥耷拉頭頸柔軟丑陋?!边@就是寫實。然而顯然,昌耀的意絕不止于此。雖然這一段“實寫”是非常見功力的,但這只是昌耀做此文的第一層意思,他其實是以此為背景,來寫第二層意思。這第二層意思,就是“虛寫”。通過關(guān)西大漢的步履維艱,他突然筆鋒一轉(zhuǎn)“我聽到的是從來不曾聽到的發(fā)自靈魂的殺伐之聲:短而促,頓挫有力。那節(jié)制是大呂黃鐘,銅琶鐵板……”這是第二層意思,但已經(jīng)是第一層意思的推進與升華。兩者聯(lián)系還是非常密切的。但到了第三層意思,詩人將詩歌的整體抽象出來:

“啊,升起來了,你們——無窮眾多的仙鶴,提升起潔白的羽衣,有如白光璀璨的幻湖一齊噴射空際,蕩漾蕩漾……像是祭壇的奏樂。遠近鐘磬隨之悠揚地鳴響。但那唯一的鼓聲隱隱約約,仍似因果莫測的警示不忍與人遠絕?!?/p>

這就是昌耀非常喜歡使用的一種抽象法:從實景出發(fā),進行引申,層層推進,將意義升華。

另外,借助于歷史意識,將現(xiàn)實場景與歷史意識對接,把現(xiàn)實與歷史融合為一。達到由具體到抽象的目的。比如寫木輪車隊行進著,這里的“行進”二字就是既寫實又寫虛,一方面寫真實場景一方面寫歷史進程。尤其是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的“木輪車隊始終在行進著”就更加重了詩歌中的歷史意味。但由于昌耀把歷史感蘊藏在真實場景中,因此,這一抽象就顯得更為自然而無痕。比如寫西部的寂寞,詩人就把這一現(xiàn)實的寂寞感與歷史滄桑感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在這首《所思:在西部高原》中典型地體現(xiàn)了昌耀使用抽象手法的自覺。這首詩歌可以歸納為:實——虛——實。現(xiàn)實寂寞感與歷史滄桑感交替出現(xiàn),造成了詩歌的復調(diào)效果。這是比較明顯的例子。

但昌耀詩歌中的“抽象”之運用顯然要遠遠高于這樣一種簡單的抽象手法。他更善于的是做“釀酒”的工作。就是詩歌中幾乎分不出哪是抽象哪是具體。也就是他呈現(xiàn)給我們的已經(jīng)是“酒”了,而酒是如何釀出來的,他并沒有顯露給我們。這是他抽象手法運用中最巧妙的地方,如像《聽曾侯乙編鐘奏〈楚殤〉》這首詩,幾乎無法對其進行歸納,如果勉強進行概括,應(yīng)該是將抽象之思蘊含在具體之景中。但由于這“思”只是一種思緒,很飄渺,很幽遠,因此,他們只是一種感悟,詩人在詩歌中顯示的是運用“具象”的超常能力,也就是評論家常常感嘆的“想象力”了。

盡管以上的詩作難以進行歸納,但從大體上講,昌耀的“抽象”應(yīng)該主要包括這樣兩個方向:一個是從具體的場景、物體中進行凝練和抽象;一個是帶著抽象的情思尋找對于物——具體場景、意境;還有一種是從抽象的情思、思想到具體的場景,但具體的場景、事物由于所指與能指之間存在巨大張力,并不指向具體,而是仍然指向抽象;前兩個方向我們在許多詩人、作家的作品中也常常見到,盡管有的詩人、作家使用的手段高下有別,但并不是不常見。但后一種手法就很少有作家運用。(當然以哲理入詩的不算,這不是本文所討論的抽象)而這卻是昌耀后期使用最多的一種藝術(shù)手法,尤其是詩人對人生感悟的體認,包括對荒誕感、苦悶感、命運感的描繪。而這樣的詩歌由于高度的“抽象”效果而使得詩歌具有了超越時空、地域的可能。像 《內(nèi)陸高迥》《瑪哈噶拉的面具》《日落》《莊語》《洞》《淡淡的河》《元宵》《兩幅油畫:〈風〉與〈吉祥蒙古〉》《非我》《秋客》等詩篇,就是明顯的從“抽象”中來,到“抽象”中去的詩篇。盡管詩人也是以具象表抽象,因為這“具象”并不是具體“所指”,而是指向“所指”背后的“能指”。我們來看《秋客》,詩人寫的是秋天的場景,但卻又不是具體的秋天的某一處實景:

歷風刺馬耳

馬車夫聽見風又是秋了

茫茫原野還是行走著三套馬車

博大的寂寞在每一聲秋里擴散

虛無正如初始

一層黃沙落

兩層黃沙落

三層黃沙落

慷慨總還是馬車夫的慷慨

對秋扼腕只余風前的秋客

這首詩很值得玩味。詩人的每一句詩似乎都是在寫“實”,而且使用的都是最樸實平白的語言。但仔細品味,讀者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的意境的蒼涼與遼闊其實就是借助于這樸實而“真實”的語言塑造成功的。而我們再去感悟,就會發(fā)現(xiàn)“茫茫原野還是行走著三套馬車”“博大的寂寞在每一聲秋里擴散/虛無正如初始”并不是真實的場景所顯。它蘊含著詩人對自己人生感悟的概括與抽象。而環(huán)境的不具體,所寫背景的闊大實際上是與昌耀的心境相吻合的。而“一層黃沙落”、“兩層黃沙落”、“三層黃沙落”自然不是真實的實物場景,而是對昌耀“心態(tài)”的抽象。因此,這首詩歌其實就是從“抽象中”來到“抽象中”去的詩歌。它顯然不同于昌耀前兩種“抽象”方向,它已經(jīng)是更高技巧上的抽象了。類似的詩歌還有《日落》:

日落是沉重的吧?

乘筏的漂流者自覺走向水神。

日落是輕盈的吧?

烈風。高標。血暈。

河上聚滿黃沙。

有心的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雖然短小,但內(nèi)涵與情感卻并不淺薄,原因就是昌耀的每一句詩都是凝練的,他在看似平常的語句中濃縮了人生的經(jīng)驗與理解,因此,細心的讀者應(yīng)該能夠感覺到昌耀不露痕跡的抽象藝術(shù)。

如果說,上面的藝術(shù)手法總算還有具體場景出現(xiàn)的話,那么昌耀有些詩歌就連具體場景也抽象了。如像這樣的詩句:“狐疑,如小雞啄米/在沙面點出命運不識的文字。//無話可說。”(《生命體驗》)“我的箴言在恓惶的夜陰差陽錯,/不幸是施術(shù)的咒語?!保ā稅j惶》)這些詩句的特征就是以抽象之景寫抽象之思、抽象之感受。這是昌耀詩歌中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它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是使得昌耀的詩歌情感變得更為深沉,思想變得更為深邃。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去思考,詩歌并不是以情感深沉、思想深邃就為好。詩歌的好必須以其所具有的藝術(shù)性為標準。

那么,從抽象中來到抽象中去的詩歌會不會傷害到詩歌的藝術(shù)之美呢?答案是肯定的。

讓我們來讀這樣的詩句:“人啊,正是如此領(lǐng)有信仰的虔敬,/又復領(lǐng)有征服者的悲涼。/明智的妥協(xié)與光榮的撤退都無濟于事。/人,意味著千篇一律。/而我今夜依然還是一只逃亡的鳥。”(《人:千篇一律》)“風蕭蕭兮易水寒。背后就是易水。/我們虔敬。/我們追求。我們素餐。/我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累累若喪家之狗?!保ā短谩ぜX德軍團在前進》)“失落感是與生俱來的惆悵。/人也是困蠅面對囚鏡,/總是無望的奪路,總有無底的謎。/理智何能?圖象尸解,語言潰不成軍。/死有何能?只需一聲嗚咽便淚如雨下,/蠕動的口型頓時成為遺言的牢獄?!保ā逗崱罚┻@些詩句都是“抽象”的結(jié)果。但我們并不能因為其所具有的抽象意義而認為它們的藝術(shù)性就高。相反,這些詩句因為太過于 “直白”,抽象之情之思的急于表達,其實已經(jīng)損害了詩歌之美,影響了詩歌的感染力。而昌耀使用“抽象”的初衷,卻是為了達到“音樂感覺”,“一種被懾服的美感”,顯然,這樣的詩句是有違詩人創(chuàng)作的初衷的。

這些詩句之所以說它們藝術(shù)性不高,甚至是損害了詩歌的美,有這樣幾點突出的弊端。

一、情感太實。盡管詩人是對詩歌內(nèi)涵進行了抽象,詩歌的主旨也是為了表達對人生的感悟和體認。但由于詩人表達的急切與對應(yīng)物的虛設(shè),使得詩歌有了以“哲理入詩”之嫌。詩歌顯得意境不足,作者主動站出來對讀者說話,造成了“說教”的意味。而好的詩歌應(yīng)該是虛實結(jié)合,有虛有實。而且,“只有主體(自我)虛位,從宰制的位置退卻,我們才能讓素樸的天機回其活潑潑的興現(xiàn)?!辈脑姼杈褪沁`反了這一詩歌原則。他不由自主地“指手畫腳”了。但詩歌有詩歌的規(guī)則,情與理的結(jié)合要有節(jié)制原則作為基礎(chǔ)。詩歌的價值應(yīng)該是其所具有的藝術(shù)性,而不是所涵蓋的思想與深度。這是許多評論家在評價昌耀詩歌時依然分不清的一個“原則性”問題。而這樣說,并不是說,昌耀所有的表現(xiàn)抽象的詩歌都有這樣的毛病。

二、對應(yīng)物太虛。這似乎與上面的缺點形成了矛盾。其實不矛盾。這個“虛”是指的具體場景、物體的虛,上文主要指的是情感表達、思想表達過于直接,所以造成太“實”;而這一層是指詩歌中沒有情感的寄托物、思想的對應(yīng)物,因此詩歌顯得“空虛”。而情感是需要借助于對應(yīng)物的。思想和情感應(yīng)該是“溶解”在這些對應(yīng)物之中,好的詩歌必然是“踏雪無痕”,不留痕跡的。當然,昌耀并不是一個三流的詩人,他是位技藝高超的詩人,但他又不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天才,他的詩更不可能脫離他所產(chǎn)生的時代,并且也離不開他所吸收的營養(yǎng)來源。昌耀的詩歌中這些直率而缺乏表現(xiàn)力的表達其實是始于其早期,后期的詩歌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前期詩歌藝術(shù)手法的承續(xù)與演變,不同的是前后的情緒、格調(diào)與思想。前者是紅色憧憬,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與希望:“我們都是年輕的漢子。/我們什么也不在乎。/我們恪守各人的崗位。/我們抬起腳丫朝前劃一個半圓,/又一聲吼叫地落在甲板,作狠命一擊。”(《水手長——渡船——我們》)“事物,都在顛倒。/真理,受到凌辱。/這不是我們應(yīng)有的生活模式。/這不是我們原來構(gòu)思的/理想藍圖?!?我要親自去叩問我的祖國。/我要直接去請教我的人民?!保ā洞笊降那敉健罚┻@些詩句出現(xiàn)在昌耀早期的詩作中,顯然無論從藝術(shù)手法,還是表達方式都有著當代主流詩歌言說方式留下的痕跡。而這種言說方式其實從來沒有從昌耀筆下徹底根除,比如昌耀喜歡使用大量的排比句,追求一種氣勢磅礴的藝術(shù)效果,就令人想到當年的政治抒情詩歌的抒情風格。當然,我們無法要求昌耀完全脫離他所成長的環(huán)境,而且,昌耀的確是從一個“共和國戰(zhàn)士”開始起步的。令人可喜的是,昌耀還是有效地很好地控制了這一藝術(shù)手法的“泛濫”。顯然,他強調(diào)“抽象”,也是為了使得詩歌更為含蓄與耐讀。但這里有個“度”的把握,后期昌耀的一些詩作之所以缺乏藝術(shù)感染力,就是由于沒有把握好這個“度”,而又急于表達,所以造成“文勝于質(zhì)”。

這里實際上牽扯到一個“詩歌與哲學的關(guān)系”問題。這也是每一個詩人和詩評家都會遇到的問題。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充分地意識到這一問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然而,有一些問題是很顯然的,那就是“難道一首詩中的哲理愈多,這首詩就愈好嗎?難道可以根據(jù)詩歌所吸收的哲學價值的大小來判斷它的優(yōu)劣嗎?或者可以根據(jù)它在自己所吸收的哲學中表達的觀點的深度來判斷它的價值嗎?難道可以根據(jù)哲學創(chuàng)建的標準,或者根據(jù)它修正傳統(tǒng)思想的程度去判斷詩歌嗎?”這些疑問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我們說,詩歌的魅力并不在于它表達了多少哲學思想,也不在于這些思想多么正確,如果它本身缺乏藝術(shù)感染力的話,即使表達的思想多么深邃也不能稱其為好詩。然而,“假如藝術(shù)家采納的思想太多,因而沒有被吸收的話,那就會成為他的羈絆。”好的詩歌應(yīng)該是概念變成了形象,形象變成了概念。當然,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的。

為什么說“抽象”難以獲得?因為這里存在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存在情與理的平衡問題,而情與理其實又是并不怎么容易平衡的。關(guān)于情與理的平衡,九葉詩人也曾做過努力,遺憾的是由于過于強調(diào)知性,致使詩歌成為哲理的載體,從而受到評論界的詬病。而當代17年詩歌,由于強調(diào)詩歌的功利性、政治色彩,又使詩歌成為說教與宣傳的工具。就是“朦朧詩”也由于急切地表達自己的憤怒與不平,而使詩歌并不能有效地完成這一轉(zhuǎn)化,包括其代表名篇《回答》《致橡樹》,盡管當時名噪一時,影響深遠,但今天用藝術(shù)的眼光來看,由于其主旨過于顯豁,意圖過于明顯使其很難具有“歷時性”。而其前身的白洋淀詩歌亦然。

而昌耀在執(zhí)拗地探索詩歌藝術(shù)真諦中,終于悟到了“抽象”之重要,這不能不說是昌耀作為詩人的幸運。而他后期的詩作之所以令人難以企及也在這里。并且這一藝術(shù)原則是被中外行家里手所普遍認可的。阿恩海姆就曾經(jīng)用“抽象的再現(xiàn)”來概括這一藝術(shù)原則,他指出:“實際上,公平地對待藝術(shù)史就會知道:藝術(shù)正是非常罕見地,而且是在非常特殊的文化條件下追求‘照相式’的逼真。在普遍情況下,高度抽象的再現(xiàn)風格倒是相當普遍,……”我們從帕斯、里爾克、艾略特的筆下,會發(fā)現(xiàn)這一藝術(shù)手法的杰出運用和它所達到的藝術(shù)效果。

而一個不懂“抽象”的詩人,他的詩就缺乏深度與涵括性,而這樣的詩歌由于升華不夠,抽象化不夠,往往會影響到他的藝術(shù)生命力。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當代詩歌為什么總是“曇花一現(xiàn)”的重要原因。而昌耀在當代詩人中之所以成為一個“奇跡”,與其對詩歌藝術(shù)的準確感悟有關(guān),而他最有價值的感悟應(yīng)該是對“抽象”的發(fā)現(xiàn)與挖掘。

猜你喜歡
昌耀點石成金詩人
昌耀對燎原的永別和托付
作為傳記的昌耀詩歌
昌耀
鍥而不舍 點石成金
曬娃還要看詩人
詩人貓
點石成金
2017年,“點石成金”攻略
詩人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