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彥 張懷勤
1.南京市玄武區(qū)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18;2.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修復科,江蘇南京 210029
相對于牙列缺損,無牙頜患者的心理和功能受到的影響更大,所以無牙頜患者對全口義齒的需求更加迫切[1-2]。無牙頜患者因失去天然牙,頜面部肌張力平衡遭到破壞,肌肉失去正常的彈性和張力,唇頰部軟組織凹陷,舌體肥大,口腔黏膜變薄,因此全口義齒修復較為困難[3-4]。患者應該對義齒有充分的認識,并與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對適應性差的患者,要仔細分析原因,認真總結經(jīng)驗。
選擇2006年5月~2012年5月口腔門診全口義齒修復病例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所有均為初次全口義齒修復患者。其中剩余牙槽嵴高度和寬度中度吸收26例,重度吸收12例。年齡55~65歲21例,年齡66~75歲17例。
修復前檢查患者頜面部左右是否對稱,有無畸形,是否有頜骨前突或后縮的情況,口唇的松弛程度,開口度、開口型是否正常。采用二次法制取無牙頜印模,重度吸收患者采用個別托盤制取無牙頜印模。測得息止頜位時鼻底到頰底的距離,減去息止頜間隙的平均值,即為患者的垂直距離。
分別于30、60、90 d對患者進行隨訪,患者適應全口義齒標準為:無明顯異物感,發(fā)音無障礙,可行使咀嚼功能,面型基本滿意,反之則為未適應。
表1 牙槽骨吸收與適應期[n(%)]
由表1可見牙槽骨中度吸收患者,多數(shù)(61.5%)可在30 d內適應全口義齒;而牙槽骨重度吸收患者適應期延遲,50%患者在31~60 d內適應全口義齒,1例甚至無法適應。
表2 顯示55~65歲患者,多數(shù)(66.7%)可在30 d內適應全口義齒;而66~75歲高齡患者適應期延遲,52.9%患者在31~60 d內適應全口義齒,1例甚至無法適應。
表2 年齡與適應期
通常全口義齒修復應在拔牙后3個月,牙槽嵴吸收基本穩(wěn)定后開始,義齒修復后有一個適應期。臨床上多數(shù)無牙頜患者年老體弱,懼怕疼痛。因此醫(yī)護人員應詳細正確地解釋全口義齒修復過程,說明無牙頜患者口腔解剖的變化及義齒的局限性,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形成正確的義齒概念。義齒的使用是一個漸進過程,這就是全口義齒的特殊性,使患者對義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估計。義齒基托占據(jù)了口腔部分空間,初戴義齒異物感強烈屬于正?,F(xiàn)象,因此需要一定時間適應義齒。義齒的正常使用不僅取決于義齒的質量,也取決于患者的耐心以及使用全口義齒的熟練程度,持之以恒,耐心的老人適應全口義齒較快。
在制作全口義齒時,應該準確重建符合口腔生理功能的咬合關系,咬合關系記錄錯誤是義齒修復最主要的失敗原因。天然牙可以依靠上下牙列咬合面的尖窩關系維持良好的咬合關系,維持面下1/3的正常高度。天然牙缺失后,原有的咬合關系隨之消失。頜位記錄是否正確,與患者的配合密切相關。在確定頜位關系時,常見的問題是下頜前伸或偏側咬合。如誤將下頜前伸位當作正中咬合位,那么患者戴義齒后,在正中咬合時,前牙就會無咬合,后牙尖對尖咬合,且垂直距離增高?;颊咴谑褂萌诹x齒時,應該糾正不良咬合習慣,一些患者因為長期缺牙,失去上下頜間的正常咬合關系,出現(xiàn)下頜習慣性前伸、偏側咀嚼等不良咬合習慣,戴用義齒后,上下義齒常常咬合在不正常位置上,影響了義齒的穩(wěn)定,咀嚼功能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初次戴用義齒時,患者應反復練習,口腔條件不好且適應能力差,又有不良咬合習慣的患者,不宜急于使用義齒吃東西,應該等到逐漸適應義齒后,從吃較軟食物開始,咀嚼動作要小而慢,避免大張口和過度側向咬合運動[5-6]?;颊咴嚧髁x齒時,醫(yī)生應該做咬合檢查,只有上下頜運動無障礙后,義齒才能發(fā)揮應有的咀嚼功能[7-8]。
綜上所述,影響患者適應全口義齒的因素有患者的黏膜厚薄、牙槽骨吸收程度等解剖因素,義齒的質量以及患者的心理等因素。要想為老人提供一副滿意的全口義齒,必須掌握老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精心設計和制作義齒。本調查發(fā)現(xiàn)26例牙槽骨中度吸收患者,30 d內能夠適應全口義齒有16例,占61.5%。21例年齡在55~65歲患者,30 d內能夠適應全口義齒有14例,占66.7%。說明多數(shù)口腔條件較好,年齡在55~65歲的無牙頜患者可在30 d內適應全口義齒。口腔條件差及年齡較大的患者適應全口義齒的時間較長,對此醫(yī)護人員和患者都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1] Michaud PL,de Grandmont P,F(xiàn)eine JS,et al. Measuring patient-based outcomes: is treatment satisfaction associated with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J Dent,2012,40(8):624-631.
[2] Bilhan H,Geckili O,Ergin S,et al.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and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existing complete dentures[J].J Oral Sci,2013,55(1):29-37.
[3] 張懷勤.無牙頜患者的面形恢復[J].臨床醫(yī)學工程,2009,16(4):95-96.
[4] 余占海.口腔修復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4:278-280.
[5] Komagamine Y,Kanazawa M,Kaiba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lfassessment of complete dentures 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J Oral Rehabil,2012,39(11):847-857.
[6] 馬軒祥.口腔修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63.
[7] Cleary TJ,Hutter L,Blunt-Emerson M,et al. The effect of diet on the bearing mucosa during adjustment to new complete dentures: a pilot study[J].J Prosthet Dent,1997,78(5):479-485.
[8] Kivovics P,Jáhn M,Borbély J,et al.Frequency and location of traumatic ulcerations following placement of complete dentures[J].Int J Prosthodont,2007,20(4):39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