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方
有些選秀類節(jié)目還是挺好看的。在欣賞歌唱水平之余,我比較注意參賽者在臺上的其他表現(xiàn),比如他們如何闡釋自己的“夢想”。選手在晉級路上面臨淘汰的時候,往往也是感情最飽滿的時候,很多人會含著淚深情地說,自己是如何熱愛音樂,熱愛舞臺,多么想有更多的機會唱歌給大家聽;或者說,能有機會站上這么大的舞臺,已經(jīng)感到很滿足了。
我相信這樣的話是真誠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愛好和特長,但天賦有差異,自我驅動的強度也有不同,對那些執(zhí)著于一個事業(yè)的人來說,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是人生中極重要的事情。
也有很多人夢想著有機會拍一部自己的電影,向人們講述自己想講的故事。成名前的導演寧浩得到了劉德華搞的“亞洲新星導演計劃”的支持,拿著300萬投資去拍《瘋狂的石頭》。拍攝中碰到預算超支的問題,寧浩貼進了自己應得的報酬,堅持把這個原本不被看好的片子拍完。在堅持做下去的時候,寧浩想的大概不是鮮花和紅毯,而應該是做完一件特別想做的事。畢竟,還有很多想當導演的人連拍的機會都沒有呢。
但是,一旦這些有夢想的年輕人取得了成功,他們很可能就要換一套說話的方式了。他們會繼續(xù)說希望更多的人喜歡他們的作品,可是同時會要求大家尊重版權,支持正版。版權得到完全的尊重與作品更廣泛地傳播是有矛盾的,這個道理一點都不難理解,那么對創(chuàng)作者而言,兩者哪個更重要呢?
志趣和職業(yè)的結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志趣不能當飯吃,還得靠它謀生,問題是,為什么那些已經(jīng)成功地擺脫了基本生活需求束縛的人不再那么在乎自我表達了呢?這是個人愿望的真實反映嗎?
志趣和職業(yè)的結合,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志趣不能當飯吃,還得靠它謀生,問題是,為什么那些已經(jīng)成功地擺脫了基本生活需求束縛的人不再那么在乎自我表達了呢?這是個人愿望的真實反映嗎?
不是的,這是資本的態(tài)度,它站在每個可以獲利的職業(yè)背后,把個人的“夢想”納入其中,為資本的增殖服務??梢哉f,資本把那些有夢想的人的自我表達愿望給資本化。相應地,它創(chuàng)造了一套如何恰當回報個人努力的說辭,即要通過版權、專利來保護個人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要給有貢獻的人足夠的經(jīng)濟上的報償,這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的且最有力的手段。
然而這不是事實。版權、專利直接服務于對市場的壟斷,服務于超額利潤,非把它說成是個人努力工作的動機,那無疑是把人給縮小了。這樣的說法完全無視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只是低層次的,人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那就是自我實現(xiàn)。
資本創(chuàng)造了一個“用頭站立”的世界,這恐怕可以作為又一個例證:越是撈得盆滿缽滿的人,越是陷于低層次的人生需求無法自拔,反而是一部分窮人在堅守理想。
人的能力有大小,獲得的回報也應該相應地有區(qū)別,否則就落入絕對平均主義的境地了。但是,讓我們假設一個絕對平均主義的情形:有一個劇組,無論導演、主角還是群眾演員,所有人只拿完全一樣的報酬,那么這些崗位是否就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呢?
如果做個問卷調查的話,我毫不懷疑會有絕大多數(shù)人傾向于當導演、當主角,因為這樣的崗位更能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帶來更大的成就感。
社會給人的回報可以是多方面的,分工本身就是回報的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