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晶華
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比之于其他學科,語文具有更加豐富的人文元素和獨特的審美特征。語文的審美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審美素質,以美的眼光發(fā)現(xiàn)美,以美的藝術引導學生進入審美勝景。蘇聯(lián)教育家列節(jié)夫曾說:“語文應該讓孩子們在美的空間遨游。”高中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p>
一、引領學生感知作品的語言美、結構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作家們往往苦心孤詣地 “煉”字“煉”句,凸顯文章的語言美,往往一個字或詞就讓句子意蘊無窮或全篇生輝。特別是我國古典詩文,尤其注重語言的形象美、音韻美和意境美,遣詞造句精雕細琢,反復推敲,所謂“求得一詞準,捻斷數(shù)根須”。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含英咀華,充分感悟和領略語文的語言美。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的“擊、翔”,等等。又如《項脊軒志》中的結尾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樹亭亭如蓋,而亭亭玉人已化為一抔黃土,物盛人亡,天人永別,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讓人不禁掩淚沉思。蘇軾的悼念亡妻詞《江城子》:“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币嘤挟惽ぶ?。這些地方,都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仔細研磨,深得旨趣。
除了欣賞語言美,佳作的結構美也處處可見,大有可觀。 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從“我輕輕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到“輕輕地推門進去”,文章首尾呼應,類似圓形的結構,給人以統(tǒng)一和諧的美感。詩歌如戴望舒的《雨巷》、聞一多的《死水》等,充分顯示了現(xiàn)代詩歌“三美”中的“建筑美”。小說如魯迅的《藥》,明暗雙線結構的分合交織,耐人尋味。類似的文學作品的結構美,能給人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探究這些作品的結構美加深對作品藝術特色的理解,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
二、引領學生感受作品展示的環(huán)境美、意境美
在文學作品中,往往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寫,或優(yōu)美動人,或波瀾壯闊,引人入勝,令人遐想?!耙磺芯罢Z皆情語”。正如蘇軾《書藍田煙雨圖》所說,“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可惜現(xiàn)在的學生們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時間少,功利教育大行其道又使學生們喪失了領略文學作品中環(huán)境美、意境美的心境,學生往往對作品中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意境美視而不見。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再現(xiàn)和再造作品的環(huán)境美、意境美,進而讀懂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寫作的目的緣由。
如《詩經(jīng)》“蒹葭”篇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通過寫蒹葭、白露兩種最能渲染深秋悲涼氣氛的自然景物,展示了一幅凄清、蕭瑟、朦朧的畫面,造成一種縹緲空靈的抒情意境,從而襯托出詩人凄清、惆悵、寂寥的心境。這種以景托情、移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不僅起到了深化詩意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詩的藝術感染力,使全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藝術境界。很多學生不知“蒹葭”(蘆葦)為何物,更從未涉足河畔領略“蒹葭”的風采,所以深秋里蒹葭“蒼蒼、萋萋、采采”的神韻,學生們很難感受到,更不要說去理解感受畫面創(chuàng)設的意境美所透露的主人公那幽深的情思了。如何引領學生去欣賞作品的景色美意境美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借助課文注解大膽想象,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蒹葭的幽美圖片、視頻,配上幽怨的背景音樂、為情所困的人的神情的圖片,想象和感知相結合,學生就能較好地領略作品的景物美和意境美。輔之以多次的誦讀,學生們對主人公的情感就會有深切的體驗。
三、引領學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形象美、多元美
人物形象是戲劇、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審美對象。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特點大多是復雜多元的?!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認知個性、審美經(jīng)驗不同,而且因時代變遷和觀念的改變,文本閱讀中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也會出現(xiàn)多元化的情況。人物形象個性特征的豐富性和鑒賞活動的復雜多樣性,正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審美特征,也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品味作品人物的形象美、多元美。
例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既有美麗、勤勞、能干、知書達理,孝敬婆婆,對愛情忠貞不慕榮利的一面,又有剛強有余、柔韌不足、自尊心強、能伸不能屈的一面。不能全面認識劉蘭芝的個性特點,就不能全面理解劉蘭芝的悲劇結局。《阿Q 正傳》中,阿Q性格有多重矛盾性,有人就發(fā)現(xiàn),阿Q的性格中有十組矛盾的側面:質樸愚昧而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而又正統(tǒng)衛(wèi)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但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但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惡權勢而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xiàn)狀但又安于現(xiàn)狀。(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89頁)可見人物的形象和思想往往是多元和立體的。
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壟斷對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更不應做概念化的傳聲筒。教師應當通過設置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多方面、多維度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感悟文本中人物豐富多彩的形象美及其典型意義。
四、引領學生領悟作品主題的思想美、人文美
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它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緣由,體現(xiàn)了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看法和評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總是生動記錄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歷史,反映、傳播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共同價值,因而流芳百世,歷久彌新。但是文學作品主題思想的表達形式往往是形象化、藝術化的,有的比較集中、鮮明和突出,有的則含蓄、朦朧和多義。同時,因時代和思想觀念的變遷,不同的人對同一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所謂“仁者見人,智者見智”。語文教學要善于把握文學作品主題多樣性的審美特征,引導學生領悟作品主題的思想美和人文美,打破課堂一潭死水的沉悶局面,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生命活力。
如魯迅先生的不朽作品《阿Q 正傳》的主題,從20世紀初一直到現(xiàn)在,都一直存在不同的解讀和爭論。從大的方面講有:(1)揭露中國國民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2)描繪辛亥革命的風俗畫卷,反映辛亥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3)反映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懷和愛國的赤誠。沈雁冰(茅盾)甚至認為,《阿Q 正傳》描寫了普遍的人類心態(tài),“還有全人類的意義”。《阿Q 正傳》的主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思想美和人文美。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廣泛搜集材料,不斷拓展閱讀面和思維空間,引領學生從多個角度、不同的層面去感悟作品的主題,充分感受文學作品主題的思想美和人文美。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