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摘 要】逮捕是對人身自由最嚴厲的刑事強制措施,在世界范圍內(nèi),刑罰由嚴峻走向?qū)捄瓦@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所以逮捕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強制措施,應該嚴格限制其適用。國家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逮捕問題,《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九條專門規(guī)定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但我國現(xiàn)在未成年人逮捕率依然居高不下,所以應當進一步明確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轉(zhuǎn)變觀念,進一步尋求更為寬和的強制措施以保障未成年人的權(quán)利。
【關(guān)鍵詞】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偵查階段
逮捕,是由法律指定的執(zhí)法機構(gòu),依照正當?shù)姆沙绦?,針對可能判處一定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有時限羈押、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最嚴厲的刑事強制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保全與案件相關(guān)的各種證據(jù),排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偵查活動的干擾,預防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繼續(xù)犯罪或可能給被害人、證人帶來的威脅,保證偵查活動及其他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使犯罪的人受到懲罰,保障無罪的人不受追訴。逮捕僅僅是為了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對犯罪嫌疑人的一種懲罰措施。在世界范圍內(nèi),刑罰由嚴峻走向?qū)捄瓦@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所以逮捕作為一種最嚴厲的強制措施,應該嚴格限制其適用。
未成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使得他們?nèi)菀资艿酵饨绲挠绊?,犯罪往往具有情緒性、偶然性、隨意性,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就是列證。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關(guān)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訴訟程序進行了特別的規(guī)定,并嚴格限制對未成年人適用羈押措施。那么,究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是捕還是不捕,捕與不捕的界限又在哪兒?筆者認為我們應秉著少捕、慎捕的原則,可捕可不捕的盡量不捕。因為批捕率過高會對當事人以及法律實踐帶來一些列的問題,特別是對針對未成年人。
一、逮捕在實踐中存在的缺陷
(一)容易造成超期羈押。新刑訴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寫入第二條,說明了刑法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quán)并重的理念。這里的保障人權(quán)指的是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quán),但在現(xiàn)實的操作中,逮捕過后往往存在著超期羈押現(xiàn)象,這嚴重的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權(quán)。我國刑事訴訟法對逮捕后的羈押期限規(guī)定得比較詳盡,但是存在延長羈押期限的理由過多、執(zhí)法人員主觀認識過強、自由裁量空間過大等問題,以致于被逮捕者在審判前被羈押時間過長。比如存在一些不具備《刑事訴訟法》154條第、第156條、第157條規(guī)定條件的,卻以上條款延長偵查羈押期限的情況;還存在一部分本來已掌握犯罪嫌疑人兩個或兩個以上罪名,但先立一個罪名,然后按照158條延長羈押期限的情況;存在對不批捕的犯罪嫌疑人不予釋放,或者對不批捕決定提出復議、復核時繼續(xù)羈押犯罪嫌疑人的情況;所以逮捕為超期羈押提供了條件,逮捕是超期羈押的前提,要遏制超期羈押的發(fā)展,只有從逮捕上做起,降低逮捕率,通過其他更為寬和的措施來達到目的。
(二)容易造成捕后輕刑的矛盾。捕后輕刑是指逮捕后,犯罪嫌疑人被判處緩刑、拘役、管制、單處附加刑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的情況。未成年犯罪大都是盜竊罪、搶劫罪、故意傷害、詐騙罪等,這幾類案件在輕刑案件中占很大的比例,加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未成年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所以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判決結(jié)果大都以緩刑、拘役為主,這就造成了預支刑法的結(jié)果,與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沖突,嚴重破壞了刑法的嚴肅性?,F(xiàn)實中還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本來可以判處緩刑或管制的,但由于犯罪嫌疑人羈押時間過長,判處的刑罰不足于折抵羈押期限的,為了避免國家賠償而提高刑期,雖然這樣的情況很少,但也是存在的,這完全背離了刑法的初衷,也完全與法治相悖。
(三)逮捕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權(quán)利得不到有效保障。逮捕不僅僅限制了犯罪嫌疑人的身體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犯罪嫌疑人權(quán)利的行使。新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受委托的律師有權(quán)向偵查機關(guān)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關(guān)案件情況。”且《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七條規(guī)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guān)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gòu)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但在現(xiàn)實的司法實踐中,就算有律師為未成年人提供辯護,但在偵查階段律師的會見權(quán)往往得不到保障,這就使得律師在偵查階段無法為當事人提供及時的法律幫助。其次,逮捕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創(chuàng)傷,不利于其以后回歸社會。
二、逮捕現(xiàn)狀改進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guī)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對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逮捕條件上并未作出區(qū)分,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是否批準逮捕的依據(jù)是《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對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qū)?、監(jiān)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依法逮捕”,顯然這一條款是存在缺陷的:
1、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法存在問題。我國刑法規(guī)定法定刑中最低的是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這樣得出只要構(gòu)成了犯罪,就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進一步得出當案件具備了逮捕的第一個條件“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就可以直接推導出“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這一條件,這樣明顯是不合理的,可以將“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改為“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這樣就可以化解捕后輕刑的矛盾。
2、社會危險性這個詞語過于抽象,難以把握,在司法實踐中給辦案人員自由裁量的空間過大。
所以筆者認為,首先應將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逮捕條件以區(qū)分,制定未成年人專用的逮捕標準,并且細化條文,具體指出捕與不捕的標準。在立法的過程中應避免使用抽象、主觀性強的詞語,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
(二)樹立正確的執(zhí)法觀念
由于“重打擊,輕保護”的老觀念已經(jīng)深入到眾多執(zhí)法人員心中,在辦案過程中,沒有正確認識逮捕作為一種強制措施的真正意義,片面地認為只有逮捕才能體現(xiàn)出法律對犯罪的打擊。其次是公安機關(guān)把逮捕作為案件偵破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逮捕爭取更多的偵查時間收集證據(jù)和從當事人身上收集更多的原始證據(jù),要克服我國逮捕制度弊端,首先就要從根源上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舊觀念,樹立起人權(quán)保護的新觀念。特別對未成年人要做到從以前的“構(gòu)罪即捕”到現(xiàn)在的“慎捕”“少捕”,可不可不捕的一律不捕,以期最大限度的降低逮捕率。
【參考文獻】
[1]孫謙.關(guān)于完善我國逮捕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國法學,2000(4).
[2]吳宗憲,陳志海,葉旦聲,等.非監(jiān)禁刑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會安大學出版社,2003.
[3]劉福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非監(jiān)禁化—以減少逮捕為視角的分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4(05).
[4]孫謙.逮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8,88.
[5]章強明,章滿群,陳燕娜.未成年人案件審查批捕工作機制改革探析[J].法制與社會,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