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
新課程改革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更加科學,改變了舊有的思維模式和教學方式,語文課堂一片生機盎然,師生關系得到改善;課標中強調(diào)的“人文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實。但不容樂觀的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當前語文課堂仍然存在著許多違背新課程理念的教學行為和教學問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亂象叢生,具體表現(xiàn)在:
一、語文學科性質(zhì)缺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學科教學的延伸成為貫徹課程綜合性,拓寬學生視野最有效的平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卻落入了這樣的誤區(qū):教學的延伸背離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荷葉母親》一課中,在解讀了文章后,花了近一半時間來進行拓展延伸,內(nèi)容是要學生借助某種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學生通過畫畫、唱歌、送媽媽禮物、幫媽媽做事等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這樣的內(nèi)容安排很熱鬧,但削弱了語文的學科性質(zhì),因為它訓練的是畫畫、唱歌、手工,而不是和語文學科有關的語言文字訓練。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的內(nèi)容作出正確的定位,語文課應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二、對教材隨意解讀
1.教師對教材把握不準確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闭Z文教學不能僅僅就文章教文章,但例子的作用還是要發(fā)揮好其語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許多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不準確,對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徹,缺乏對課文的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見解,課堂教學更多的是對教參解讀的照本宣科。部分教師不能靈活的處理教材,做到長文短教和短文長教。對長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適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nèi)容;對于短文章則流于浮淺,挖掘不出短文章中蘊涵的語言因素,不能有效利用或開發(fā)手頭的教學資源。
2.對課文解讀的零亂化
例如,有的教師在讓學生讀完課文后,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讀給同學聽,這時,有很多學生會隨意找出一段文章朗讀,之后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教師對此卻漠然置之,既不給學生相應的引導,也缺少總結、深化和升華,學生牽著老師走,使得對語言的品味沒有了主題。解讀文本時粗枝大葉,而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對文章內(nèi)容的隨意發(fā)揮,把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音樂美術欣賞課,乃至主題班會課。
3.課堂教學缺少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和揣摩
許多教師不重視對課文文本的誦讀,課堂上學生誦讀的機會少,默讀的機會更少,有時還常常被教師打斷,教師不重視引導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中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技巧,致使學生不能深入把握教材,更不能很好的與文本展開對話,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
三、過分突出語文課的人文性
一些教師該教的基礎知識不提了。其實,《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前言的第一部分說得很明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不能人為地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對于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最明顯的爭論一種是工具性,認為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zhì)是工具性;第二種是人文性,不承認語文的工具性,只強調(diào)人文性。文學不是語文的全部,語言也不是語文的全部,在語言與文學的關系上,不應忽視了學文學,更不應該漠視甚至否定學語言走上另一個極端。
四、目標設置主次不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設計課程目標”。應該說新課程標準明確了三維目標在語文教學中的指導意義,它使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素養(yǎng)的形成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服務,指導思想完全是科學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可在現(xiàn)實的操作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這樣的誤區(qū):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嚴格按照三維目標去實施,每堂課都有三維目標,每個方面又分解成兩三個目標,形成“多目標”現(xiàn)象,目標多了,必然影響主要目標的實現(xiàn),一篇課文的教學,尤其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總會有一個主要的目標或者是主體的內(nèi)容,其他內(nèi)容加多了,勢必會影響主要目標的實現(xiàn)或者是主要內(nèi)容的教學,也應該盡量刪除。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目標一多,怎么可能都一一落實呢?
五、過度強調(diào)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過去我們崇尚“教師中心論”,所以出現(xiàn)了“滿堂灌”的現(xiàn)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于是在新課改下,老師們無論是在公開課還是平時的教學中,都不遺余力地貫徹實施“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精神,似乎課堂上沒有了四人小組的積極討論,沒有了踴躍的舉手發(fā)言就沒有貫徹新課改精神,甚至把放任自流當作是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老師問學生學習《背影》后的體會感悟時,有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不應像“父親”一樣不守交通規(guī)則,作為老師竟也肯定學生很有自己的想法。這就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陷入了矯枉過正的誤區(qū):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其嚴重后果就是教學的盲目性、無效性,讓學生在原地跑步,沒有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同樣是漠視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表現(xiàn)。
隨著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發(fā)展,語文課堂教學出現(xiàn)上述問題是一種正?,F(xiàn)象。這就要求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抱著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在教學實踐中且行且思,不斷思考、探索、改進、完善我們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