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世紀美國作家大衛(wèi)·梭羅和現(xiàn)代中國作家閻連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分別寫出兩部不同的生態(tài)散文——《瓦爾登湖》和《北京,最后的紀念》。兩部作品雖然有許多不同之處,然而它們給予人類的啟示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索取應該有所節(jié)制。
關鍵詞:生態(tài)環(huán)境 索取 節(jié)制
瓦爾登湖是美國康科德鎮(zhèn)的一個美麗湖泊。它因美國作家梭羅的長篇散文《瓦爾登湖》而聞名于世,同時也成了熱愛大自然追求田園生活的人們心向往之的圣地。她美麗天然,周圍森林環(huán)繞,蔚藍的天空倒映其中,使其垂釣的人們感流仿佛是在“天空釣魚”。這是作者梭羅1845年親眼看到的,且兩年后又在他的著作《瓦爾登湖》中描寫出來的美景。無獨有偶,一百多年后,中國有一位文人,在北京郊區(qū)(當時是北京二環(huán)處),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美麗的“人間仙境”,就是作家閻連科在《北京,最后的紀念》中所描寫的711號園。也正是有了這711號園的命運,也才有了閻連科《瓦爾登湖》式的《北京,最后的紀念》。許多人把閻連科的711號園比作瓦爾登湖,其實,這兩處“人間仙境”,有著很大的不同。
兩處“人間仙境”形成的方式不同。正如梭羅自己在《瓦爾登湖》中所介紹的,傳說中的瓦爾登湖是這樣形成的: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在一個小山上舉行狂歡慶典,他們的活動觸怒了神靈,突然山岳震撼,大地突然沉下去形成了湖泊,只有一個叫做瓦爾登的女子逃了出來,于是這湖就以她的名字命名為瓦爾登湖了。亦或是后來人們把這片水域用石頭圍起來形成了湖。無論如何,到1845年,梭羅來此地時,瓦爾登湖早已存在,是一個遠離人類毫無污染的美麗湖泊。而閻連科的711號園中的一隅,完全是作家自己開墾而成。他在《北京,最后的紀念》中寫道:“幾年前,六月間,我炎熱的腳步,踏上了711號荒原,我在六月二十六日,用十分鐘的時間,在院子里約略走了一圈,做出了我人生中最大的決策,傾我所有儲蓄力加上簽名蓋章的借條和內疚歉意以及園子主人對我的寬愛和信任,立竿見影地在那園子里租下了一隅土地房院,開始了我一生最為奢靡的一段詩棲人生?!本驮谧鈦淼幕牡?11號園,他辛勤開墾,精心耕種,建成了自己心中的靜園。可見,閻連科的711號園中的院子,是人為所建,不是自然的產(chǎn)物。是一處新建的歷史短暫的現(xiàn)代院子。
兩處所含的動植物不同。瓦爾登湖中有各種魚類嬉躍暢游,如鱒魚、銀魚、鱸魚等;湖面上有各種水鳥飛禽出沒翱翔,如山雞、鵪鶉、潛水鳥;周圍的林子也是動物的樂園,松鼠麝鼠野狼野豬恣意出入,各種樹木更是不計其數(shù):樺樹、楊樹、漆樹、松樹、榛樹、山毛櫸等,給人以野生野長自然的壯美。而在閻連科的711號園,最多的應該是蔬菜,如芹菜、菠菜、韭菜,白蘿卜、紅蘿卜、大白菜;花卉,如梅花、月季花,以及他親手種植的樹木,這些都是閻連科來到711號園后,開墾荒地親自種植的。他自己說,他具有“墾荒情節(jié)”(第一章)。711號園,給人一種柔和恬靜的人文之美。
兩處仙境結局不同。瓦爾登湖現(xiàn)在已被美國政府列為保護區(qū)域,供游人參觀游覽,它的美一如既往,而且可以預期,在沒有大的及不可控制的地質變動和戰(zhàn)爭的情況下,它會美麗永駐。而閻連科的711號園僅僅三年之后在北京市的擴建中就灰飛煙滅了。雖然作家曾上書國務院,但終究沒有改變它被毀滅的噩運。作家痛心疾首地寫道:“711號園如塌洞般突然到來,顯得急促而唐突……七月的一天凌晨,在人們還在熟睡的夢中時,不知從哪里來了一百多個身著統(tǒng)一服裝的年輕人,他們開著挖掘機和推土機,在短暫的時間內,就把園子東邊的圍墻夷為平地了……我曾設想讓自己的生命和寫作結束在這711號園中53號的人生軌跡?!弊骷疫€是低估了北京的發(fā)展速度與強度,一個作家的力量和城建的力量之比無異于螞蟻與大象較量。值得深思的是,瓦爾登湖離周圍的鄰居不管哪個方向都是“一英里”,奇怪的是,就是這一英里,美國人發(fā)展了一百多年竟然沒有跨過,美國的發(fā)展速度怎會如此之“慢”?
從結構上看,兩部作品的構思不同,寫作順序各異。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從春天寫起:“1845年三月末,我借了一把斧頭,只身來到瓦爾登湖”,以春天結束:最后一章的題目便是“春天”。作者基本是按一年四季更替的順序作為章節(jié)的繼續(xù),也是按此順序來描述瓦爾登湖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看到瓦爾登湖的平靜安詳,微波粼粼,明鏡般的夏秋;也看到了冰凍三尺,大雪覆蓋湖面的皚皚嚴冬,梭羅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風景如畫的瓦爾登湖的四季全貌。同樣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周圍的山林草木從蓊郁到秋黃,從百花爭艷到果實累累,儼然圣經(jīng)中的伊甸園。他自己的生活也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從春天要搜集舊材建房生火做飯,到夏天泛舟湖上與潛水鳥嬉戲,從秋天林中采果釣魚獵鼠,到冬天躲在屋內與古人交心,同來客面談,他的生活簡單而充實。而閻連科的《北京,最后的紀念》則是以具體的物品或植物作為描寫順序。比如第一章描寫農(nóng)具,作者在分析了農(nóng)具的作用之后,還指出了農(nóng)具的三種歸宿:化為糞土,收回重新利用,放入博物館;還有農(nóng)具的尷尬:被包裹涂漆當做“工藝品”和奢侈品。接著便具體描寫了農(nóng)具中“一把鐵锨的命運”:作者想象一把鐵锨如何被鍛造成型,它所做過的勞動,以及作者成為它的主人后如何將它誤用至毀,甚至作者動情地為它舉行“隆重的休息禮”;接下來作者記錄了他自己對“一張鋤頭的新生命”的敏感觀察。農(nóng)具的原始作用就是耕種,它離不開土地以及土地上生長的林林總總。在閻連科的711號園的小院子里,昆蟲如螞蟻、黃裙馬峰;蔬菜如芹菜、菠菜;花草如月季吊蘭;瓜類如絲瓜、南瓜等的形狀特點都有詳細描述,這些也構成了《北京,最后的紀念》中主要的部分。
雖然兩部著作的內容不同,結構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首先,兩位作家都在享受簡單的生活。《瓦爾登湖》中的梭羅和《北京,最后的紀念》中711號園中的閻連科,他們各自的生活都簡單樸素。梭羅在湖上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只住在自己動手花費了二十八美元建造的小房子里。屋子的建材大都是購買的舊木頭舊磚塊,屋子里的陳設也只有床、桌子、椅子等生活必需品。他在向世人證明,生活簡單,向大自然索取便少,自身損耗也少,因此不需要努力工作。他說:“因為我不拼命工作,我就不必拼命吃?!彼?,從作者梭羅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他除了種些豆子和其他的農(nóng)作物外,好像沒有太多的田間勞作。他大部分時間似乎都在散步、看書及思考,間或到村子里打聽些消息,接待訪客,到鎮(zhèn)上購買些生活必需品,或者泛舟湖上,與群魚眾鳥為伴其樂融融,或者什么都不做,儼然一位世外仙人。
711號園中的閻連科也在享受著人間的樸素美好生活。雖然在第三十六章中,他這樣寫道:“因為被貪于寬敞,享受的內心所左右,就決定在三大間房前再蓋一個書房出來?!彼木幼l件雖然比梭羅的陋室有所改善但也并不奢侈;再有,滿園子的蔬菜盡管可以給他和家人提供多種無公害的美味佳肴,他的物質生活應該說還是相對簡單。而遠離城市的喧囂,安靜的郊區(qū)給作家提供了安靜的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作家卻享受到了精神的愉悅。
其次,兩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表現(xiàn)出了對樹木花草的近乎病態(tài)的熱愛。梭羅曾說過:“榿木和楊樹上那些顫抖的葉子的憐愛幾乎讓我窒息?!痹凇柏惪颂锴f”一章中,梭羅充滿深情地說:“有時我徜徉到松樹密林下,它們很像高峙的廟宇,又像海上裝備齊全的艦隊,樹枝像波浪般搖曳起伏,還像漣漪般閃爍生光,看到這些碧綠而柔和的濃蔭,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這里來等禮膜拜了?!蓖瑯娱愡B科在《北京,最后的紀念》中甚至對一顆已經(jīng)接近枯死的槐樹竟然也依依不舍:“槐樹粗矮,枯枝橫生,雖然沒有一顆活樹那樣鮮艷生動,四季之變都在樹上有演繹和發(fā)生……”(對一顆失去的槐樹的追憶)。而當建房工人不識時務地將樹砍伐后,他的失落之情也表現(xiàn)在他的字里行間:“從此,對那些施工的匠人懷怨在心,緣于和諧的國策,無非總在臉上裝出笑容罷了?!?/p>
第三,兩位作家都親自動手開荒種地: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不止一次地描述他用落后的工具鋤頭鋤豆田的情景;二十世紀的中國閻連科,在現(xiàn)代化機械完全可以代替耕種的情況下,閻連科卻癡迷于用落后的工具在711號園中開墾荒地、種樹種菜。他們的行為難道不是對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速度的一種微弱對抗嗎?
總之,一百多年前的一位美國作家,一百多年后的一位中國作家,盡管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觀察自然的角度不同,各自作品的結構安排不同,作品中描述的“仙境”美麗各異,但揭示了相似的主題:生活可以簡單,也應該簡單。發(fā)展要有節(jié)制,文明的步伐必須控制。
參考文獻:
[1] 北京,最后的紀念[M].閻連科的都市田園夢,南方都市報,2012-7-12.
[2] 閻連科.北京最后的記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 梭羅.瓦爾登湖[M].徐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4] 梭羅.瓦爾登湖[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作 者:郭澤英,碩士,河北師大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編 輯: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