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澳大利亞著名小說家伊麗莎白·喬利用獨特的寫作手法、細膩的筆觸在作品《井》中向讀者塑造了一個生活在父權制社會下的女性。本文從性別政治的視角對小說的女性形象做出概略的考察,從女主人公的反抗及顛覆和尋求同性的安慰的角度進行解讀,試圖勾勒出女性是如何從順從中覺醒并反抗父權壓迫的生活歷程。
關鍵詞:伊麗莎白·喬利 《井》 邊緣化 父權制 同性友誼
伊麗莎白·喬利(Elizabeth Jolly)是澳大利亞著名的女作家,她在作品中用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塑造了各類處于社會邊緣的角色。作品中的主人公總是被困在相對封閉、孤獨的境遇中。她的作品充滿對邊緣人群的探尋和關心,以及對人性的探索;主題的表達也在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而且作品多以開放式的結局收尾,給讀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間。
《井》是喬利獨特寫作風格的典型代表。作品通過老農(nóng)場主女兒海斯特·哈珀和其收養(yǎng)的孤兒凱瑟琳相依為命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受困于男權枷鎖下的女性——海斯特,是如何在父權統(tǒng)治的困境中反抗,并把無限的愛毫無保留地留給她精神的寄托——孤兒凱瑟琳。本文將從女性主義這個主題出發(fā),通過性別政治這條線索對整部作品進行分析。
一、男權社會下不平等的兩性關系
男權社會下的兩性明顯處于不平等的狀態(tài):男性是家庭社會的中心,而女性被邊緣化。喬利筆下的海斯特是一個典型的生活在以男性為尊的社會中的人物,自幼父權的控制以及對女性的漠視便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創(chuàng)傷。在其生活中,母親這個角色對她來說是毫無認知的?!澳赣H”這個話題,對她來說是“毫無意思”的。①在這樣的社會中,女性永遠不能成為社會的中心。正如女性主義先驅波伏娃所說:“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人類文化的整體產(chǎn)生出了這居間于男性和無性中的所謂的‘女性。”②父權文化系統(tǒng)是女性受壓迫和受歧視的根源,就連商店老板娘格羅斯曼太太在介紹海斯特的時候都說她是“本地最大的農(nóng)場主的小姐”。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就算女性出名,也是因為她們生活在有地位的家庭中。
海斯特雖然身為農(nóng)場主的女兒,且是唯一的繼承人,但她的地位并沒有因為這個客觀現(xiàn)實而有所不同,她更沒有逃脫父權統(tǒng)治的枷鎖。在她的記憶里,屈于從屬地位的她連父親的狗都不如。這樣的待遇讓海斯特對父親沒有絲毫的想念和愛,以至于在父親死后當伯德先生提起她父親時她“假裝擠出了一滴眼淚,順著她的長鼻子淌下來”,并且說道:“可憐的父親!我當然忘不了他的那些狗?!雹?/p>
此外,喬利在描述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也注意通過環(huán)境來襯托主題。作品中描寫了父親去世后,海斯特因為揮霍無度而將農(nóng)場賣掉,并最終搬進一個較為偏僻的小屋?!耙驗樾∥菸惶庌r(nóng)場最簡陋的地段,而大片肥沃土地都被出讓給了象征著男性力量的鮑登先生?!雹堋叭祟悓W家告訴我們,在把女人比作土地方面,許多民族的早期的神話、史詩、歌謠文本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或許是原始的思維尚未有足夠的能力將兩種生產(chǎn)區(qū)分開來。土地的能產(chǎn)性被置換為女人的生兒育女?!雹菹笳髋缘耐恋厥冀K處于男性的統(tǒng)治地位,農(nóng)場中那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不可能被女性所占有,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和占有權力始終是男權社會的中心,即使海斯特暫時擁有,并試圖顛覆男性統(tǒng)治,但最終還是被驅趕于社會的邊緣。除了海斯特,她的母親和家庭教師希爾德也是作品中屈從于男性統(tǒng)治下的被淡化的人物??傊?,在男權統(tǒng)治的社會中,女性永遠是次要的、被邊緣化的。
二、女性的覺醒和反抗
隨著女權運動的興盛,不少女性已敢于掙脫被束縛的枷鎖,與男權抗爭并試圖顛覆傳統(tǒng)。即使在以父權為主的家庭中,如果象征權力的唯一的男主人去世,那么所有家產(chǎn)也應該由合法的繼承人來繼承。小說中的海斯特身為女性,雖然在父親的專制下度過了屈辱的童年,但是當父親去世后,她也成為了農(nóng)場的繼承人,享有了一大筆財產(chǎn)。這樣的安排可以看做是海斯特女性意識的覺醒。
(一)對凱瑟琳的占有
海斯特將心中的不滿轉為對凱瑟琳的占有。她和凱瑟琳一起住在富有的農(nóng)場的大房子里。海斯特想要反抗,想要像男性一樣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甚至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所以她在向父親介紹凱瑟琳的時候強調(diào)凱瑟琳是她的。對她來說,這就是一種權力的象征。從書中的描述可以推斷出海斯特在介紹完帶回來的凱瑟琳之后或許是想到了和她最為親密的家庭教師希爾德。雖然希爾德和她一直很親密,但最終還是淪為了父權的犧牲品。海斯特害怕凱瑟琳又淪為父權的從屬,所以趕快強調(diào)凱瑟琳是屬于自己的。
“在福柯看來,社會的各種機構和話語構成了種種權力的生產(chǎn)性模式,民眾在壓制性的機制下生活,獲取自己的主體性認知。在這一基礎上,朱迪斯·巴特勒闡明了自己的性別觀念即性別不是內(nèi)在固有的,而是由規(guī)訓的壓力產(chǎn)生的;這種壓力規(guī)范我們的表演。也就是說,按照社會認為合適某種性別的方式來行事。”⑥父親的苛待早已讓海斯特滿腹委屈。父親的去世成為了讓她爆發(fā)的理由。以前生活在男權社會中的各種困境和遭遇讓海斯特心中“男性”的沖動成為了凱瑟琳的“統(tǒng)治者”。她內(nèi)心中壓抑許久的想要占有的欲望讓她說出了“她是我的”,讓她想像男性一樣擁有權力。
(二)對象征父權事物的排斥
小說中的海斯特同許多長期受壓迫的女性一樣,在心中總有對父權的排斥和痛恨。父親的狗成為海斯特記恨的對象。除了狗以外,就連公雞也成了她打擊的對象。在一次吃早餐的時候,一只公雞在打鳴,這時候“海斯特感到不勝其煩,猛地向后推開了椅子,伸出一只手臂繞過防蠅紗門的門框,掐住那只公雞的脖子,有力的手指用力一擰,一下子就扭斷了公雞的脖子”⑦,連一旁的凱瑟琳都被嚇住了。在海斯特當時的狀態(tài)下,公雞的鳴叫使她回想起了父親的嘮叨和教訓,所以她不顧一切地要讓這種煩人的聲音停止,此時的她就像是一位男權統(tǒng)治者,一邊的凱瑟琳就像是以前的她。海斯特將心中積壓已久的厭惡都發(fā)泄了出來。
(三)尋求同性的安慰
小說中的女性們在反抗男權的時候,都傾向于從同性中尋求那份應有的關愛、體貼和照顧。海斯特在反抗父權的欲望驅使下,以男性的身份對她眼中弱小的凱瑟琳保護有加。除了她,家庭教師希爾德也是如此,想要通過懷孕來獲得權力和地位,但最終還是成為了男權下的犧牲品。在凱瑟琳到來之前,希爾德和海斯特是無話不說的親密朋友。這種被稱為“姐妹情誼”(sisterhood)的友誼在男權社會中成為女性的一種寄托。
“根據(jù)社會性別的內(nèi)涵和話語表現(xiàn),某些身體行為,個性特質和欲望完全匹配于一種或是另外一種類別。”⑧正是因為男女之間的區(qū)別和互補,才得以建立兩性關系。而在男權統(tǒng)治的社會中,女性與男性之間最直接的關系可能只局限于性的層面,女性的思想就如她們的地位一樣已經(jīng)變得沒有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只能從同性中尋求慰藉。在海斯特心里,凱瑟琳成為她想要保護的對象,她明白沒人關愛的痛,所以她把自己無私的愛都給了凱瑟琳。海斯特明白,父親的去世也意味著更加沒有人愿意娶她這樣一個帶有殘疾的女人。對于異性的愛,她絕望并且失望。所以這讓她更想要把這份愛轉移并傾注在凱瑟琳身上。對于女性來說,她們之間的這份友誼和情誼成為男權統(tǒng)治下的唯一的慰藉了。
三、結語
在父權社會中,女性永遠是“客體”。為了發(fā)出屬于女性自己的聲音,女性必須從屈辱的生活中擺脫出來,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喬利的小說注重對社會邊緣人物的強調(diào)和書寫,并且將他們與社會的種種沖突表現(xiàn)出來?!毒分械暮K固貜男≡诩彝?、父親的影響下身心備受壓抑。身為女性,不管是海斯特,還是希爾德,在面對父權社會的時候她們都是不幸的,希爾德最終還是因為失去了孩子而消失在大家的視線里。而海斯特表面看起來像是男性一樣對凱瑟琳愛護到極致,但是內(nèi)心深處對男性的那種愛還是存在的。正是因為如此,在她看到凱瑟琳深陷對井中死去男人的那種畸形的愛慕時,對自己想要獲得一份來自異性的愛就更加絕望。因為最終像她這樣既沒有富裕殷實的家庭做支撐,又身有殘疾的女性在當時的社會是更不會獲得異性的青睞的。在喬利的筆下,通過對海斯特為代表的女性的塑造,達到了否定權威、批判父權的目的。海斯特和凱瑟琳的不幸不是源自于她們個人,而是由當時的社會所造成的。
①③⑦ 伊麗莎白·喬利:《井》,鄒囡囡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頁,第41頁,第57頁。
②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桑竹影、南珊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④ 詹春娟:《從邊緣化人物看女性的失語——小說〈井〉的女性主義解讀》,《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第43頁。
⑤ 曾莉:《英美文學中的環(huán)境主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頁。
⑥ 何成洲:《巴特勒與表演性理論》,《外國文學評論》2010年第3期,第137頁。
⑧ 朱迪斯·巴特勒:《性別麻煩》,宋素鳳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8頁。
作 者:趙敏,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