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世紀中后期,女權(quán)主義運動開始在一些國家興起,女性解放的浪潮逐漸影響到各個國家的女性。夏洛特、簡·愛和嘉莉妹妹就是于各個時期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反映女性主義思想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她們代表了女性的成長歷程,是19世紀到20世紀女性覺醒的縮影。
關(guān)鍵詞:女性主義 夏洛特 簡·愛 嘉莉妹妹 女性成長
19世紀,以英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在歐美掀起了女權(quán)主義運動,為全世界的女性同胞爭取屬于自己的權(quán)利和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從此,女性解放的浪潮逐漸影響到各個國家,女性開始逐步成長起來,走上了社會舞臺。夏洛特、簡·愛和嘉莉妹妹就是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反映當時各個階段女性主義思想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她們代表了女性的成長歷程,是19世紀到20世紀女性意識開始覺醒的縮影。
在男性中心主義占絕對優(yōu)勢地位的父權(quán)社會,女性的自然的天性受到父權(quán)社會價值觀的規(guī)范和限制。女性作為一個亞文化弱勢群體在父權(quán)社會的成長史, 實際上就是女性作為男性中心主義的他者的混合文化身份認同的過程。女性在確認自我以及尋求被社會主體價值認同的過程中遭遇到尖銳的環(huán)境和內(nèi)心沖突。這首先表現(xiàn)在女性的婚姻問題上。從夏洛特、簡·愛、嘉莉妹妹這三個女性的婚姻選擇中可以看出在她們體內(nèi)沉睡千百年的女性意識開始蘇醒,女性開始朝著自身解放的道路邁出堅定的步伐。
一、夏洛特的服從與反抗
在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的六部小說中,發(fā)表于1813年的《傲慢與偏見》歷來最受公眾的推崇。在這尊“象牙微雕”兩寸見方的空間里,奧斯丁描寫了四對青年男女的婚姻愛情故事: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莉迪亞與威克姆、夏洛特與柯林斯。通過這四樁婚姻故事的對照描寫,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婚姻愛情觀以及對道德的看法。很顯然,奧斯丁在伊麗莎白與簡的婚姻上所下的筆墨最多,尤其是伊麗莎白,在她身上集中了作者的理想與希望,是作者思想最明確、最具體的表現(xiàn)。在奧斯丁看來,只有像伊麗莎白和簡那種建立在真正愛情基礎(chǔ)上的婚姻才算得上是幸福美滿的。而不幸福的婚姻,則是像莉迪亞與威克姆、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完全是建立在美貌與情欲的基礎(chǔ)上或者經(jīng)濟基礎(chǔ)之上的。所以,古往今來的關(guān)于《傲慢與偏見》的評論幾乎都是將夏洛特與柯林斯的婚姻作為“反面教材”來說明奧斯丁的婚姻愛情觀的。的確,夏洛特是一個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可悲的婦女形象,但與伊麗莎白相比,夏洛特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直接地表現(xiàn)了當時英國婦女的不幸命運。夏洛特的悲劇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
當人們在指責夏洛特的庸俗和保守的時候,卻又不得不承認,現(xiàn)實是殘酷的,不僅是婚姻,一切社會關(guān)系都已經(jīng)被金錢、地位和權(quán)勢所左右。在小說中,伊麗莎白的命運明顯帶有一種超脫于現(xiàn)實的偶然性,體現(xiàn)的是作者的理想,而夏洛特則在更多意義上是伊麗莎白在現(xiàn)實中的鏡像,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對夏洛特來說,嫁人是她唯一的出路。必須承認,夏洛特是《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中最理性、最現(xiàn)實也是最勇敢的一個人,她有自己的主張,并且一旦確定目標便毫不猶豫地追求。所以,夏洛特對婚姻的看法和行為是在經(jīng)濟利益驅(qū)使下的無奈,但同時也反映了在父權(quán)社會,婚姻已經(jīng)成為女性人生價值衡量的唯一尺度和最終歸宿這一殘酷的事實。
如果說小說中突出的是夏洛特的弱者形象,那么在對于她的婚姻描寫中卻又強調(diào)了其精神上的優(yōu)越性和反抗性。如果說簡和伊麗莎白的婚姻是“等”來的,那么夏洛特的婚姻則是她主動爭取來的。論才智,夏洛特并不遜于簡與伊麗莎白,這一點從她在婚后對家庭生活的安排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對夏洛特來說,把自己嫁出去是她一貫的首要的任務(wù),而她無錢又無貌,所以一直耽擱到了二十七歲還是待字閨中。盡管柯林斯又愚蠢又自負,結(jié)婚以后肯定毫無幸??裳裕纳矸莺拓敭a(chǎn)絕對可以保證自己今后衣食無憂。在“爭取”到婚姻后,夏洛特并沒有完全因為屈服于世俗的利益而變得冷漠和麻木,她繼續(xù)延續(xù)著自己的主動。她努力用自己的行動使生活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在小說中,伊麗莎白和夏洛特的婚姻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伊麗莎白追求的是建立在愛情基礎(chǔ)之上的婚姻,帶有理想主義色彩。而夏洛特則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了她追求舒適生活的愿望。她抓住了生活對她的“恩賜”——這就是18世紀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
《傲慢與偏見》中,作者并沒有花很大的篇幅去刻畫夏洛特這個女性形象,但就是這樣一個對現(xiàn)實具有服從和反抗雙重性的女子,真實展現(xiàn)了18世紀英國中產(chǎn)階級女性所受的社會壓抑和痛苦。
二、簡·愛的追尋和回歸
時間到了1847年,是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發(fā)表了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簡·愛》。簡·愛對幸福的要求已經(jīng)遠遠不是夏洛特那么簡單了,她更加勇敢和主動地去追尋,簡·愛要求的不僅是婚姻,還有精神和經(jīng)濟上的獨立,但這種“獨立”也是相對的。
簡·愛自幼父母雙亡,在舅母家和勞渥德孤兒學校里備受欺凌和虐待,因而萌發(fā)了強烈的反抗意識,追求個性的獨立、人格的尊嚴和地位的平等,她是當時處于覺醒中的新型女性的代表。為了獲得與別人(特別是男人)從地位到精神上的平等,她敢于沖破一切阻撓,勇敢地離開束縛她的舊環(huán)境,去尋求自由平等的新天地。
簡·愛自小就寄養(yǎng)在舅母家中,舅母的虐待、表兄妹的欺凌以及仆人們的歧視,使得簡·愛小小年紀便萌發(fā)了強烈的反抗意識,也產(chǎn)生了離開的念頭。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促成了她的第一次“追尋”。她是主動地更是被迫地選擇了“追尋”。簡·愛離開桑菲爾德可以算是她的第二次“追尋”,這一次同樣是被迫的。如果她不走,就必將成為羅切斯特的情婦,而對于一個渴望人格尊嚴與獨立的新女性來說,這是難以做到的。簡·愛必須走,因為桑菲爾德這個舊環(huán)境已經(jīng)容不下她,閣樓上的瘋女人迫使她離開。
簡·愛的兩次“追尋”都是由于環(huán)境的不容而造成的,也是為了獲得一種個性的解放和精神上的獨立。在簡·愛身上,有著當時覺醒了的新女性的鮮明特征:不再滿足于過去舊有的生活環(huán)境,而是渴望一種新生活。她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探求到人生的真諦??梢哉f,是簡·愛身上的那種內(nèi)在的、本能的不甘平庸、追求獨立與自由的渴望促成了她的“追尋”,而這也意味著她在主觀上力求與舊的生活狀態(tài)決裂,去追求新生。
簡·愛出生在一個資產(chǎn)階級的家庭中,她的生活環(huán)境、所受的教育都是資產(chǎn)階級式的,這決定了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資產(chǎn)階級的,無論她怎么“追尋”,無非是從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庭走向另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庭,都只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范圍內(nèi)的徘徊,永遠不可能超出這個圈子之外。在簡·愛看來,貧窮的人永遠是低人一等的,是粗魯、沒有文化的代名詞。所以,“追尋”只是簡·愛的主觀愿望而已,只是一種理想,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與過去的徹底決裂。在她的第一次“追尋”中,簡·愛實際上是從一個資產(chǎn)階級小家庭走向一個資產(chǎn)階級大家庭,她從心底里不愿與窮人為伍。如果像她說的那樣是因為作為孩子不了解窮人的美德,那在簡·愛的第二次“追尋”中,她仍是從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庭(桑菲爾德)走到另一個資產(chǎn)階級家庭(圣·約翰家)。
在小說中,簡·愛在離開桑菲爾德后曾打算再也不回去,但最后還是回去了,這就意味著無論簡·愛走到哪里,終歸還是要回去的。而她在勞渥德的經(jīng)歷只是為日后成為桑菲爾德的家庭教師做準備,在圣·約翰家的日子也是更加深了她對羅切斯特的感情。所以,無論如何,簡·愛總是要回去的。對于簡·愛這樣經(jīng)濟沒有獨立的女性來說,她追尋幸福的結(jié)果就和易卜生筆下的娜拉一樣(盡管追尋的原因不盡相同),只能有兩個:墮落或者回來。從簡·愛的性格來看,她是不愿與地位低于自己的人為伍的,因此墮落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她只有回來了。再者,簡·愛除了做教師之外,幾乎不可能從事其他職業(yè),那么即便她去別的地方當家庭教師,那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回歸”。
對簡·愛來說,盡管兩次“追尋”并不完全出自本意,有被迫的成分也有所謂覺醒后的女性的追求,但“回歸”卻是必然的。她的每一次“追尋”也只是為了下一次的“回歸”,這里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但是由于簡·愛的“追尋”總偏離不了社會的大圓圈,所以必然要“回歸”,回到原來的起點。
三、嘉莉妹妹的獨立和覺醒
時間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發(fā)表了。女主人公嘉莉妹妹的形象洋溢著濃重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色彩,成為美國小說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典型人物形象。從表面上看,嘉莉妹妹是一個美國夢的追尋者的典型;但是從女性成長角度來看,嘉莉妹妹從擺脫傳統(tǒng)女性對男性的依附,一步步地走向獨立的過程卻表現(xiàn)了西方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
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法律上并不認為已婚婦女和她們的丈夫是平等的,婚姻中的財產(chǎn)也完全屬于丈夫。夫妻離婚后孩子的法定監(jiān)護權(quán)屬于丈夫,妻子無權(quán)探視。1848年,女權(quán)主義改革者在伊麗莎白·凱蒂·斯坦頓和盧科瑞蒂亞·莫特的領(lǐng)導(dǎo)下,開始要求修正法典里許多對婦女不平等的待遇。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改變,19世紀末涌現(xiàn)了成千上萬的“新女性”,很多女性開始通過勞動自食其力,她們通過各種方式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獨立甚至和與男人一樣的平等權(quán)利。
嘉莉妹妹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帶著年輕人的夢想離開了養(yǎng)育她的父母和生活了十幾年的家鄉(xiāng),登上了去芝加哥的火車。她剛剛在姐姐家安頓好,就開始去找工作。盡管一次次地碰壁,但她畢竟成功地找到了工作,終于實現(xiàn)了在大城市立足的愿望,初次獨立的嘉莉妹妹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
現(xiàn)實的工作徹底摧毀了嘉莉想靠自己的誠實勞動謀求幸福的理想。鞋廠極其艱苦的工作對于曾經(jīng)對芝加哥的神秘生活充滿向往的嘉莉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嚴酷的現(xiàn)實摧毀了嘉莉依靠自己的雙手去謀求幸福的夢想。對嘉莉這個鄉(xiāng)下女孩來說,要想在芝加哥這個大都市獲得一席之地,出賣自己只能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徑了。盡管嘉莉到芝加哥后,表面上有姐姐明妮一家的照顧,但他們唯一關(guān)心的是嘉莉每周交的那四元錢住宿伙食費。當嘉莉因病失業(yè)再也找不到工作后,他們就想趕她走,且再也不會讓她來了。現(xiàn)實的冷酷和生活的艱辛更加刺激了嘉莉的虛榮心,使她對豪華生活的渴望更加強烈。
嘉莉面臨著被迫回鄉(xiāng)的困境,但她早已經(jīng)被芝加哥這座神秘的大城市吸引,不愿再回到家鄉(xiāng)哥倫比亞城去過那種閉塞、單調(diào)的老日子。杜洛埃的出現(xiàn)似乎使嘉莉的前途有了轉(zhuǎn)機。盡管杜洛埃庸俗、浮華,但他卻代表了那個表面上生機勃勃、繁榮而神秘的芝加哥,而嘉莉從骨子里是向往這種時髦、虛榮的生活的。終于,在工作沒有著落、不被姐姐家容留的情況下,再加上她自己的涉世不深,嘉莉成了杜洛埃的情婦。但是,嘉莉是不甘心這種“墮落”的,所以,雖然生存的困難暫時擺脫了,可嘉莉仍時時與自己的良心作斗爭。她不甘為人情婦,她的良知一次次警告她必須擺脫這種同居的生活,她想重新穿上自己的舊衣舊鞋去找一份正當?shù)墓ぷ鳌5硪环矫?,以前的失敗又使她意識到自己這樣單槍匹馬地出去闖蕩,依靠自己的雙手“掙面包”的方法在芝加哥這個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的城市里是行不通的,她的雙手養(yǎng)活不了自己。不愿過這種生活卻又不能不過這種生活,走投無路的嘉莉唯有寄希望于杜洛埃的結(jié)婚承諾,從而使自己過的這種日子能名正言順起來??啥怕灏2⒉徽嫘膼奂卫?,他只是出于一種讓女人屈服于自己的魅力的驅(qū)使才追求嘉莉的,所以他總是用要料理生意的借口來推諉嘉莉的要求。
結(jié)婚無望,但離開杜洛埃又無法獨立生活,這時赫斯特伍德闖進了嘉莉的生活。赫斯特伍德的精明自信、積極進取和溫文爾雅打動了嘉莉。對她來說,赫斯特伍德代表了一種比杜洛埃更優(yōu)越、更美好、更華麗的生活。所以,在半推半就下,嘉莉離開了杜洛埃,與赫斯特伍德一起去了紐約。盡管嘉莉又一次做了別人的情婦,但也不能簡單地說她淫蕩無恥。在她與赫斯特伍德交往的過程中,她開始并不知道赫斯特伍德是有婦之夫,她雖然同意與赫斯特伍德一起私奔,但一定要赫斯特伍德與她結(jié)婚。盡管她不愛赫斯特伍德,但她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合法的家庭。即便赫斯特伍德失業(yè)后成天待在家里,嘉莉縱然有萬般不滿,她也沒有試圖離開他。只是后來在一次爭吵中,赫斯特伍德告訴嘉莉自己實際上并沒有娶她,才使嘉莉深受打擊,她沒想到自己又一次做了別人的情婦。在生活日益窘迫和婚姻“失效”的情況下,嘉莉終于又一次走上了獨立奮斗的道路。由于她不懈地努力, 終于在一家劇院找到了作為群舞隊隊員的工作。
嘉莉最終成了一位名演員,這主要是靠她自己的努力,而且她也確實有表演的天分,在嘉莉的演藝途中,她始終是勤勤懇懇、積極奮斗的。盡管嘉莉的成功有某些偶然性,但也確實與她個人的努力奮斗分不開??梢哉f,這一次,曾經(jīng)依靠別人的嘉莉終于憑借自己的力量獲得了成功。由于嘉莉的成功、赫斯特伍德的日益懶散和進取意識的喪失,這個沒有婚姻保障的家庭終歸解體。
嘉莉從一個農(nóng)村姑娘成長為一個獨立女性,經(jīng)歷多次的動搖、徘徊,終于走出了家庭的小天地,擺脫了傳統(tǒng)女性對男性的依附而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經(jīng)濟獨立的“新女性”,實現(xiàn)了徹底獨立。
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在更多地與社會接觸后更加了解了現(xiàn)實,女性的主體意識更加被激發(fā),她們不再只憧憬于所謂完美的婚姻,而是要求在各個方面都與男性站在同一層面上,獲取對等的交流。夏洛特、簡·愛、嘉莉妹妹,她們在父權(quán)和夫權(quán)社會中極力沖破枷鎖,一步步地朝著自己獨立的方向走去,由對男性的依附到獲取獨立的生存能力,由精神上的平等逐漸走向經(jīng)濟上的平等,她們?nèi)丝梢钥醋鍪俏鞣脚栽诔砷L道路上不同階段的代表?!?/p>
參考文獻:
[1] 朱虹.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2] 楊仁敬.20 世紀美國文學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 林斌.從嘉莉形象看德萊塞的女性觀及其內(nèi)在矛盾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3(2).
[4] Parrington,V L.Naturalism in American Fiction[A].Pizer,D.Documents of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C].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 1998.
[5] Bourne,R.The Art of Theodore Dreiser[A].Pizer,D.Documents of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C].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 1998.
[6] Kazin,Alfred.“Theodore Dreiser and the Restored Edition of Sister Carrie”.Sister Carrie.Trans. QiuZhuchang . 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8.
基金項目:南京郵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外女性成長小說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NYS211008
■
作 者:林曉青,南京師范大學在讀博士,南京郵電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英美文學。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