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然之債的要義與范圍

2013-04-29 19:10:39張雪忠
東方法學 2013年6期

張雪忠

內容摘要:自然債務作為一個相對于民事債務的概念,其產生的基礎是社會道德義務,而不是法律義務。社會道德義務不屬于國家法律調整的范圍,這類義務完全由當事人自愿決定是否履行。但當事人自愿履行之后,是否可以反悔并要求返還其所給付的利益,則是法律調整的范圍。法律必須回答當事人的給付是否構成不當?shù)美膯栴}。為了實現(xiàn)法律對社會道德生活進行必要調整的目的,自然之債不應只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而應成為一個規(guī)范性的概念。如果能在明確自然之債性質的基礎上,厘清自然之債的構成要件,就可使之獲得規(guī)范意義,并使之成為一個可資案件裁判之用的概念工具。

關鍵詞:自然之債 給付義務 贈與 不法原因給付

一、問題的提出

自然之債是民法上較具爭議和缺乏精確性的概念。關于自然之債的范圍,我國的立法實踐及法學理論,存在各種不同的模式和見解。一些學者從債的效力這一角度,將各種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給付義務,統(tǒng)稱為自然債務。但如果自然之債的概念僅涉及給付義務的效力,卻不包含給付義務的要件,那么這一概念最多只具有認識意義,而不會具有規(guī)范意義。也就是說,不能在具體案件的裁判中,成為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概念工具。

舉例來說:某甲與某乙戀愛多年后,又移情別戀,故提出與乙分手;但出于愧疚,甲主動提出向乙支付一筆“青春損失費”。如果自然之債只是一個具有分類作用的概念,人們必須先確定甲允諾的給付義務是否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以及甲給付后是否可請求不當?shù)美姆颠€,然后才能決定甲的給付義務是否屬于自然債務。相反,如果自然之債的概念包含著要件因素,人們就可以首先基于案件事實,確定當事人之間是否具有自然之債的關系,進而再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法律地位。

本文將對關于自然之債的主要立法例進行考察,并對相關的學說加以評析,在此基礎上再對自然之債進行較為精確的定義,同時歸納出自然之債的要件。由此一方面可以界定自然之債的范圍,另一方面也可使自然之債成為一個可資案件裁判之用的概念工具。

二、自然之債的比較法考察

(一)羅馬法

在羅馬法中,法學家常把不擁有訴權或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債,統(tǒng)稱為自然之債?!? 〕優(yōu)仕丁尼時期的羅馬法,把一切道德的、宗教的或源于其它社會關系的財產給付義務,都歸入于自然債之中,并稱之為“非純正的自然債”。在羅馬法律中所提到的這類情況有:第一,解放自由人對其庇主的勞作義務;第二,妻子為自己設立嫁資的義務;第三,不屬于法定撫養(yǎng)責任范圍內的撫養(yǎng)給付義務;第四,為收到的借款支付利息的義務,如果對這種利息未通過要式口約正式達成協(xié)議,而只是以簡約商定的話;第五,母親為使兒子免受奴役而支付錢款;第六,為自己親屬支付的喪葬費。〔2 〕

上述所謂的“非純正的自然債”,有時也被優(yōu)士丁尼時期的法律編纂家們直接稱為“自然債務”。“自然”這個詞完全是同“法律”一詞相對應而使用的。人們使用“自然”一詞,以表示這些債務的原因和根據(jù),是存在于公道、道德、宗教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法律之中。〔3 〕可見,在非純正的自然債的情形,當事人之間存在非屬法律關系的社會關系,給付義務即產生于這一社會關系。一方面,給付義務并非源于法律關系,因而并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另一方面,給付義務的履行卻合乎社會的倫理習俗。因此義務人在清償后不得請求返還不當?shù)美?,即使義務人誤以為自己負有法律之債而進行了清償。

羅馬法上的自然債,除了非純正的自然債之外,還有純自然債。純自然債主要包括:(1)奴隸之間、奴隸同其主人或同外人之間的債;(2)被父權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之間(即“家父”同“家子”之間,或兩個隸屬于同一父權的“家子”之間)的債;(3)只為懲罰債權人而通過抗辯使之消滅的債;(4)因“人格減等”,包括“最小人格減等”(如因子女擺脫父權、自權人收養(yǎng)、一般收養(yǎng)發(fā)生的人格減等)而消滅的債;(5)因“爭訟程序”開始而消滅的債;(6)受監(jiān)護人未經監(jiān)護人許可而締結的債;(7)因對債務人的不當減免而消滅的債;(8)因時效而消滅的債;(9)無特定形式簡約等等?!? 〕

上述純自然債,本屬法律關系中的給付義務,但要么由于法律關系自始缺乏效力要素,要么由于法律關系的基本效力嗣后被廢除,債權人不再享有請求清償?shù)脑V權。盡管純自然債和非純正自然債在效力上有相似之處(即都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清償后都不得請求不當?shù)美颠€),但兩者仍有顯著的區(qū)別:非純正的自然債直接源于法律關系之外的社會關系,純自然債則源于有瑕疵的法律關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使純自然債得以產生的有瑕疵的法律關系,也可能分為兩種不同的情形:第一,法律關系因瑕疵的存在被徹底廢除,或自始就無從發(fā)生;第二,法律關系因瑕疵的存在而效力受限,但仍具有一些殘存的效力。但是,羅馬法對這兩種不同的情形,似乎并無明確的區(qū)分,因為羅馬法對各種純自然債,均賦予了一些原本屬于法律之債的效力,比如自然債的債權人可行使抵銷權、當事人可為自然債設定擔保、自然債可通過債的更新而成為完全的法律之債等等?!? 〕這樣一來,羅馬法的“純自然債“中的“自然”一詞,就不是與“法律之債”中的“法律”嚴格對立的概念。

(二)法國法、意大利法

法國《民法》第1235條第2款規(guī)定:“對自然債務已為自愿清償,不得請求返還?!备鶕?jù)法國最高法院第一民事庭1987年7月16日的裁判意見:“通常情況下,凡是一人對另一人承擔義務或者向其支付一筆款項,并非出于贈與意圖之沖動,而是為了完成某種良心上或榮譽上的義務,即屬自然之債的范圍,出于感激之情而履行某種義務,亦同?!?〔6 〕從判例上的觀點來看,法國《民法》中的自然債務,其性質和范圍非常接近于羅馬法上的非純正的自然債。法國法上自然債務的實例有:對尚未確立親子關系的非婚生子女,生父所負的撫養(yǎng)義務;父母為已參加工作、有薪金、作為年輕勞動者提供住宿的義務;拋棄同居情人者,保障被拋棄者未來生活的義務等等?!? 〕

意大利《民法》第2034條第1款是關于自然債務的規(guī)定:“作為道德上或社會上的義務之履行而為的給付,不得取回。但其給付系由無能力人所履行者不在此限?!?〔8 〕從立法文義上看,意大利《民法》所規(guī)定的自然債務,也類似于羅馬法上的非純正的自然債。當今意大利學者根據(jù)立法規(guī)定,將自然債務定義為“債權人不能通過訴訟獲得清償,在債務人違反給付義務時也不產生任何法律后果的債”,〔9 〕并將自然之債的原因,概括為宗教、道德及單純的社會規(guī)范所引發(fā)的非法律義務。

(三)荷蘭等國的立法

荷蘭《民法》第六編第1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的債為自然之債:(1)因法律或者法律行為喪失可強制執(zhí)行性;(2)一方對另一方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義務,盡管在法律上不可強制執(zhí)行,但按照一般觀念,應認為另一方有權獲得該項給付的履行。” 〔10 〕這一立法不是將自然債務,局限于基于宗教、道德等“自然”原因而產生給付義務,而是把基于法律關系而產生,但卻失去強制執(zhí)行力的給付義務,亦包含在自然之債的概念之內。類似的立法,還有葡萄牙《民法》、智利《民法》和菲律賓《民法》。

三、自然之債的界定

可見,荷蘭等國民法上的自然之債,沿襲了羅馬法上廣義的自然債概念,著眼于債的效力特征,將具有“不可強制執(zhí)行”的各種給付義務,包括那些源于法律關系的效力不完全的給付義務(如時效完成后的債務),統(tǒng)統(tǒng)都歸入自然之債的范圍。不少中國民法學者,都受到關于自然之債的此一觀念的影響。例如,史尚寬認為,“有債務而無責任者,稱為自然債務”,并把已罹于消滅時效的債務歸于自然債務之列?!?1 〕鄭玉波也認為:“自然債務,或稱無責任之債務,乃其履行與否,唯債務人意思是視,亦即純粹聽其自然,法律不加干涉者是。” 〔12 〕這些觀點,均把自然債務視為不具有完全效力的債務。正如梅仲協(xié)所言:“自然債務者,債權人不得對債務人提起訴訟及請求強制執(zhí)行而獲取給付的一種不完全債務也?!?〔13 〕

意大利《民法》第2034條的規(guī)定,除了規(guī)范自然債務的效果之外,還明確了自然債務產生原因的非法律屬性,即將自然債務視為與民事債務嚴格對立的概念,特別強調自然債務是一種道德上或社會上的給付義務。在法國,判例上亦持相同的看法。這似乎沿襲了羅馬法上非純正的自然債概念。這樣,我們就看到了關于自然之債兩種不同的立法模式,至于其中何種模式更為合理,則事關自然之債性質的認定。

(一)自然之債的性質

有一種被稱為古典理論的觀點認為,自然債務仍是一種真正的法律債務。自然債務與一般的民事債務在根本上具有相同的性質,唯一的差別在于自然債務的不完全性,即缺乏通過起訴強制執(zhí)行的屬性。這一觀點把自然債務分為兩種不同的情形。一是所謂“流產的民事債務”,即一人原本可對另一人享有請求給付的權利,但立法者認為強制履行并不合適的情形。比如,當某一法律行為滿足了法律的實質要求,但是不符合外在的形式要求時,基于法律安全和統(tǒng)一可行的原因,不能使用強制執(zhí)行的方式,但在自愿履行的情形下,它完全可以產生一種民事債務,并顯示其法律后果。一是所謂“變異的民事債務”,即立法者基于社會利益的原因不賦予訴權的債務,最典型的例子是時效屆滿后的債務。這一觀點甚至認為,那些基于宗教、道德或其他純屬社會規(guī)范的義務,由于欠缺不完全民事債務的特性,而不是真正的自然債務,只是因被履行而跨進了法律生活的范疇。〔14 〕

另一種觀點認為,自然債務乃法律認可某些道德義務的手段。這一觀點對古典理論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批評。第一,古典理論將自然債務視為權利人缺乏訴權的民事債務,但這種將訴權從權利中剝離的做法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訴權不過是行使中的權利而已。立法者如果剝奪的權利人的訴權,也就取消了權利本身。第二,如果說自然債務具有與民事債務相同的性質,那么它除了缺乏強制執(zhí)行力外,還應保留民事債務全部的其他效力。第三,基于第二點的理由,古典理論將自然債務局限于過于狹小的范圍,無法把完全不具有法律屬性的道德義務包括在內。這一觀點認為,古典理論是構建在錯誤的基礎之上的。因為在債務人自愿決定履行之前,自然債務不是一種先于債務人自愿履行決定的不完全民事債務;在此決定之前,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義務,僅存在一種道德上或良心上的義務。自然債務是一種由道德層次上升到法律層次的義務,并且是負有此種義務者的自愿履行行為,為此種義務進行法律所調整的領域開辟了道路?!?5 〕

上述第二種觀點及其對古典理論的批評,都是很有說服力。但實際上,古典理論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對自然債務性質的界定,將會使得自然債務這一概念,變得不再具有太大的實質意義。根據(jù)古典理論,自然債務只不過是沒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民事債務,對于這些民事債務的法律調整,完全可依當事人之間原有的法律關系以及不完全債務制度來進行。自然債務也就成為一個單純的稱號,用以統(tǒng)一指代那些缺乏強制執(zhí)行力的民事債務,而無法成為一項規(guī)范當事人社會關系的制度或規(guī)則。相反,如果自然債務系指基于道德、宗教等原因的良心上的義務,它就成了一個與民事債務相對的概念,并將因此獲得獨立于民事債務關系的規(guī)范作用。當然,這種具有獨立規(guī)范作用的自然債務概念,也可涵蓋那些法律關系被廢除,或者法律關系并未發(fā)生,但當事人基于法律之外的社會因素仍自愿履行的給付義務。不過,為了這種自然債務概念真正發(fā)揮其規(guī)范作用,就必須明確自然債務的要件。

(二)自然之債的要件

作為與民事債務相對的自然債務,其要件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基于特定的社會事實,一人對另一人負有某種給付義務,但此種給付義務不是或不再是一項法律關系的內容。這一要件可以將自然債務中的給付義務,與民事債務(特別是不完全債務)中的給付義務區(qū)分開來。第二,此種給付義務的履行,合乎社會的善良風俗。正是因為給付義務的履行是合乎道德風尚的,立法者才不但認可義務人的履行,而且還要防止義務人的反悔,以保障該履行行為的效力。自然之債的這兩個要件,可以使它與一些原本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區(qū)分開來。

1.自然之債與時效完成后的債務

有學者把時效完成后的債務,視為自然債務?!?6 〕但它其實仍屬法律上的債務,因而不具備自然債務的第一個要件。我國《民法通則》第135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對于此一規(guī)定的意義,主要有勝訴權消滅主義和抗辯權發(fā)生主義這兩種不同的理解。前者認為,債權罹于時效之后,債權喪失了獲得法院保護的效力,因而也就是喪失了勝訴權;后者認為,時效完成后,債權人的債權并未完全消滅,而僅僅使債務人獲得拒絕履行的抗辯權,從債權人的角度而言,就是請求力的喪失。

勝訴權消滅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乃我國學界的通說。但這一說法存在著重大的邏輯缺陷。拋開舉證責任等程序方面的因素不談,訴訟雙方誰勝誰負,本身就取決于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的分配,訴訟的勝負本來就是實體權利狀況的當然后果。將時效完成后的債權認作勝訴權消滅的債權,實際上是在回避訴訟時效經過的法律事實將如何引發(fā)實體權利變動的問題。在這方面,抗辯權發(fā)生主義,顯然比勝訴權消滅主義更為合理。因為前者回答的恰恰是實體權利的變動問題。200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進一步確認了抗辯權發(fā)生主義的觀點。該司法解釋第3條規(guī)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進行裁判?!?/p>

基于抗辯權發(fā)生主義的解釋,訴訟時效的完成,并不會導致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債務關系)的廢除,而只是導致債權的請求力喪失,并使其成為一種效力受到一定限制的不完全債權。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的給付義務,仍系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內容,因而仍屬法律上的債務,而不是自然債務。有人認為,盡管罹于時效的債務原則上非屬自然債務,但對于時效完成后的債務,如果債務人行使抗辯權,該債務即變成了自然債務;對這種債務的履行,也是對自然債務的履行?!?7 〕但對于此種情形,將債務人的履行,視為對時效利益的放棄,即足以解決履行效力的問題,而無需援引自然債務理論。既然自然債務理論是為了解決民事債務制度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出現(xiàn)的,那么對于民事債務制度足以解決的問題,自然債務理論完全沒有必要去過問。

2.自然之債與不法原因給付

不法原因給付,一般是指基于違反強行法規(guī)或公序良俗之原因而為的給付。德國《民法》第817條、日本《民法》第708條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180條第4款,均系關于不法原因給付之規(guī)定。根據(jù)此類規(guī)定,因不法原因而為給付者,不得請求返還。此一后果,與自然之債頗為類似。但自然之債與不法原因給付,仍有性質上的不同。

自然債務的履行,不發(fā)生不當?shù)美膯栴}。因為給付受領者具有保有給付利益的合法根據(jù),即先于履行的道義上的給付義務。在認定自然債務成立時,法官應探尋給付者的動機,并考慮給付者是否基于完成其所負義務的事實,而這些義務也應當屬于被立法者或者法院認為有必要或符合公共利益的義務?!?8 〕

而在不法原因給付的情形,并不存在任何先于履行的給付義務,給付受領者并無保有給付利益的合法根據(jù)。給付的受領,原則上構成不當?shù)美?,但立法者出于特別的政策考慮,排除給付履行者的返還請求權。關于不法原因給付的立法意旨,德國判例學說原采“懲罰說”,認為不法原因給付不得請求返還,系對從事不法行為當事人的懲罰。此說遭受了不少批評,因為懲罰并非私法的功能,且僅懲罰給付之人,而受領人非但不受懲罰,反使其保有給付,顯然不符合懲罰的目的。后來德國多數(shù)學者采取“拒絕保護說”。其認為當事人因其違反法律禁止規(guī)定或背于公序良俗的行為,而將自己置于法律規(guī)范之外,故無保護的必要,并強調此乃“禁止主張自己之不法”的原則。〔19 〕我國臺灣地區(qū)通說亦持相通見解,認為不法原因給付之所以不得請求返還,乃是基于任何人不得以自己的不法行為而提出主張的原則。〔20 〕

由此可見,不法原因給付制度與自然之債,在立法目的以及立法的邏輯與技術構造上,均有很大的不同。誠如鄭玉波所言:“自然債務給付不得請求返還,系因有自然債務之存在,非屬不當?shù)美欢环ㄔ蛑o付則并無債務之存在,本應構成不當?shù)美蚪o付人存有不法之原因,而法律上有所謂‘不得主張自己之不法而有所請求之原則,遂不許其請求返還?!?〔21 〕如果把不法原因給付視同自然債務,就等于承認給付義務的存在,從而承認受領人具有保有給付的合法根據(jù),而這顯然與行為不法的認定相沖突,從而將引發(fā)法律價值的錯亂。

3.自然之債與贈與

根據(jù)關于自然之債的古典理論,債務人的履行行為給本來不完全的債務添加了某種新的因素。債權人先前并沒有請求強制執(zhí)行的權利,債務人自愿履行或者作出此種許諾從而授予債權人以請求強制執(zhí)行權后,實際上是給了債權人某種利益。這種利益的給予是無償?shù)?,因而類似于贈與。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這種利益的給予只是增強了原有權利的效力,而所謂贈與,則必須是主權利(如所有權、債權等)的移轉。正如為他人的債權提供擔保從而承擔擔保責任,是一種無償行為,但并不構成贈與;自然之債的債務人的行為,使自然債務效力得到加強,也是一種無償行為,但卻不是贈與?!?2 〕

首先,自然之債的履行或者承諾履行的前提,是存在一項義務,盡管這種義務只是沒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道德義務或良心義務,但它畢竟是一項義務。贈與行為的作出,并不需要以存在任何義務為前提,而是贈與人出于慷慨或恩惠作出轉移財產或權利的行為?!?3 〕贈與可能出于一定的緣由或動機,但對贈與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原則上不涉及贈與的緣由或動機,而在分析自然債務人履行給付義務的效果時,則必須涉及給付義務產生的緣由。

其次,自然之債的履行行為和贈與合同的履行行為,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在承認區(qū)分原則的立法模式下,兩者都是直接變動既有權利的處分行為;在不承認區(qū)分原則的立法模式下,兩者都是作為權利變動條件的事實行為。但不同的是,贈與人所履行的債務,是源于雙方的贈與合同行為,在合同訂立之前,贈與人對受贈人并不負有任何義務;自然之債的債務人,其所履行的義務,則是源于法律事實以外的其它各種社會事實。

另外,贈與合同履行之后,受贈人如果有嚴重侵害贈與人的行為,贈與人仍有可能撤銷贈與?!?4 〕此一立法的目的在于保護贈與人的情感利益。因為來自受贈人的傷害或背信,對贈與人的打擊往往更大,法律有必要賦予其必要的保護。而在自然債務履行之后,受領人的嗣后行為,并不會導致履行后果的回復。因為債務人的給付,本是為了履行一項在先的道德義務,此項義務是完全獨立于受領人的嗣后行為的。

四、自然之債的類型

以上分析表明,一項存在于履行行為之先的良心義務或道德義務,不但是區(qū)分自然之債的履行和贈與行為的關鍵,而且也是認定自然之債是否存在的核心問題。當一個并無法律上的給付義務的人,對他人履行了給付行為,為了確定給付履行人是否為了履行一項自然債務,從而認定給付受領人具有保有給付的合法原因,人們需要援引一項道德義務的存在,以表明給付的履行合乎社會的公共利益。

實際上,宗教方面的良心義務以及社會上的道德義務,如不損害他人的義務、不以損人方式來利己的義務、信守承諾的義務等,都有可能構成自然之債產生的理由。但人們既不可能為自然債務列出一個完整和終極性的清單,也無法概括出一項可用于所有案件,用以判定自然債務是否存在的一般規(guī)定。根據(jù)群體良心和所涉及的社會利益來裁斷自然債務的權力,只能保留給法院,并由法官在具體個案中行使。〔25 〕不過,將已被普遍承認的自然之債,做一些初步的類型劃分,仍然是可行和有益的。

(一)曾經存在民事債務

在有些情形,債權人尚未得到清償,債務人未為給付而義務卻被解除,基于不得以損人方式利己、承諾應當信守的道德義務,自然債務隨之產生。典型的情形有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的債務和在破產程序中未獲清償?shù)膫鶆铡?/p>

1.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的債務

根據(jù)我國《繼承法》第33條第1款的規(guī)定,對被繼承人債務中超過遺產實際價值的部分,繼承人可自愿償還。這里的自愿償還應為對自然債務的履行?!?6 〕因為,根據(jù)我國《民法通則》第9條的規(guī)定,被繼承人的權利能力因死亡而終止,其所負債務原則上應歸于消滅。《繼承法》第33條第1款關于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的規(guī)定,應屬法律的例外規(guī)定。超出遺產實際價值之債務,即使未獲清償,亦應視為已消滅,但繼承人若出于對被繼承人生前愿望的尊重,或是為了保全被繼承人的名義而自愿償還,其給付效果應當?shù)玫椒傻某姓J。

基于同樣的道理,放棄繼承的繼承人,對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的債務,進行自愿的清償,也應視為自然債務的履行。

2.在破產程序中未獲清償?shù)膫鶆?/p>

破產程序一般都是在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開始的,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債權人的債權并不能全部得到清償。在自然人破產程序終結后,對于符合法定免責條件的誠實的自然人債務人,其未能依破產程序清償?shù)膫鶆?,在法定范圍內予以免除繼續(xù)清償?shù)呢熑?,此即破產法中的免責制度?!?7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破產法都規(guī)定有免責制度。德國《破產法》第286條、日本《破產法》第248條、美國《破產法》第727(a)(1)條對此都有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應屬對未清償債務的法定免除。但隨著法律上債務的消滅,是自然債務的發(fā)生。如果債務人自愿履行,不得再以非債清償之不當?shù)美麨橛?,請求給付利益的返還。

有人認為,這種免責制度僅僅對自然人作為破產債務人時才適用,而我國《破產法》不適用于個人,因此我國目前不存在因破產免責而產生的自然之債?!?8 〕但這一個觀點頗有商榷的余地。在企業(yè)法人破產程序終結后,未獲清償?shù)膫鶆赵诜缮蠚w于消滅,但如果公司股東自愿以個人財產進行清償,顯然合乎社會的善良習俗,仍可認有自然債務的存在。實際上,我國已出現(xiàn)過股東償還此類債務的案例。〔29 〕

(二)民事債務因要件欠缺而未發(fā)生

在有些情形中,當事人意欲通過法律行為建立債務關系。但由于法律行為生效要件的欠缺,致使法律上的債務未能發(fā)生。由于當事人的自愿履行卻合乎承諾應當信守的道德準則,因此仍有產生自然債務的可能。此類情形包括:

1.行為能力欠缺的情形

如果欠缺必要行為能力的人與他人訂立的合同,因其法定代理人拒絕追認而確定地不生效力,而行為人在獲得行為能力后,自愿履行其承諾的義務,可以認定有自然債務的存在。法國的判例即持此一意見?!?0 〕

2.因形式欠缺而不能生效的口頭遺囑

被繼承人若是以口頭遺囑將財產遺贈他人,遺囑將因形式要件的欠缺而不生效力,繼承人并無向受遺贈人移轉財產的法律義務。但如果繼承人自愿履行,則應該得到法律的認可。而此種認可即意味著自然債務的存在。

3.附不起訴合意的債務

對于當事人以協(xié)議排除債務之訴請履行權能,應區(qū)分為兩種不同的情形。一種情形是,當事人在債務發(fā)生之后,以約定排除其可訴請履行性。這一行為的效力應得到法律的承認。因為既然債權人可以進行債務免除,那么當然也可放棄其債權的某項權能。不過,在這種情形下,當事人原有的民事債務并未消滅,只是喪失了強制履行的權能。債務人的自愿履行,仍屬對民事債務的履行,并不發(fā)生自然債務的問題。

另一種情形是,當事人在設立債務的同時,即排除其可訴請履行性。對于此種情形,解釋上應認為當事人自始即無受約束的意思,因此民事債務自始即不成立。此時,如果債務人仍自愿履行,則應視為對自然債務的履行。

值得注意的是,依德國《民法》第762條、第764條和第656條的規(guī)定,賭博、打賭、差額交易和約定婚姻居間報酬,均不產生債務。但是,對于因此種原因所為的給付,不得以不存在債務為理由而請求返還?!?1 〕關于這些規(guī)定的性質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是自然債務;有人認為是一種取得給付的特別依據(jù)。后一種觀點似乎更為合理。因為,立法者不承認此類關系中債務之存在,即意味著一種道德上的否定態(tài)度。如果反過來又認為其中存在自然債務,即認為當事人有履行給付的道德義務。這顯然是與理有悖的。

(三)純粹基于社會習俗,或者出于道德義務的自然之債

在更多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原先并不存在法律上的債務關系,也并未作出成立民事債務關系的行為,但基于社會習俗,或者出于某種道德因素,而承認當事人之間存在自然之債。這一類自然之債的存在,也是人們用于批評民事債務與自然債務性質相同說的一大理由。有法國學者基于其本國的法院判例,將此一類型的自然債務進一步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別:〔32 〕

1.家庭關系和準家庭關系

在家庭關系中,家庭成員之間可能具有法定的撫養(yǎng)義務,即某一生計困難的家庭成員,有權從另一有足夠收入的家庭成員處獲得資助。但法律對家庭成員間的這種撫養(yǎng)義務,僅在有限的幾種情況下作了規(guī)定和認可。法國法院則將在法律上并不負有義務的人,對家庭其他成員作出的給付,看作一種自然債務的履行。比如在兄弟姐妹之間、叔嬸或者伯父母和侄輩之間、兒媳與公婆或者女婿與岳父母之間所為的撫養(yǎng)給付。非婚同居者之間以及已離婚的雙方之間相互扶助的自然債務,也被司法實踐所認可?!?3 〕

2.損害賠償

在民事責任所需的條件未能完全滿足時,受害人無法要求致害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如果致害人自愿賠償其所致的損害,則可視為履行了一項自然債務。這一做法曾被法國法院在同居關系中予以采納,認定姘夫對被遺棄的姘婦所遭受的精神痛苦,負有予以賠償?shù)淖匀粋鶆??!?4 〕

另外,根據(jù)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2條的規(guī)定,在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時,監(jiān)護人若是盡到了監(jiān)護責任,可以減輕監(jiān)護人的侵權責任。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監(jiān)護人自愿履行被減輕的賠償責任,應可視為對自然債務的履行。

3.對他人利益的不當受損或者作出的某項服務的補償

在不少情形下,一個人以他人的損失為代價,增進了自身的利益,但又不足以構成法律上的不當?shù)美4藭r,受益人有可能對受損人負有返還獲得利益的自然債務。法國法院認可此類自然債務,包括流亡者財產的購買人對原所有人的返還義務、對民法所取消的地租的繼續(xù)支付義務以及在無息貸款以建造房屋的情形下,借款人對貸款人提供住宿的義務。

五、結論

自然債務作為一個相對與民事債務的概念,其產生的基礎是社會道德義務,而不是法律義務。社會道德義務不屬于國家法律調整的范圍。這類義務完全由當事人自愿決定是否履行。但當事人自愿履行之后,是否可以反悔并要求返還其所給付的利益,則是法律調整的范圍。法律必須回答當事人的給付是否構成不當?shù)美膯栴}。自然之債制度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必要的規(guī)則。因此,自然之債本身是一個民法上的概念。當某一道德義務符合自然之債的特征和要件時,其自愿履行即產生不得請求返還的法律后果。通過對自然之債自愿履行后產生的法律約束力的承認,國家法律對純屬社會道德領域中的義務,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重視。〔35 〕

為了實現(xiàn)法律對社會道德生活進行必要調整的目的,自然之債不應只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而應成為一個規(guī)范性的概念。這就要求對自然之債的要件進行一定的界定,使其成為一個可供法官用于案件裁判的概念工具。但鑒于社會道德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自然之債的概念和要件,都必須停留于較為抽象的層面,從而賦予法官必要的自由裁量空間,以使他們能夠在社會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之間,建立有益的聯(lián)系和平衡。

柳河县| 扶沟县| 文昌市| 新田县| 宜兴市| 靖西县| 房产| 平阴县| 瓮安县| 行唐县| 绍兴市| 驻马店市| 定结县| 天峻县| 农安县| 丰城市| 新乡县| 高州市| 鹤壁市| 卢氏县| 凤阳县| 额济纳旗| 肇源县| 凉山| 遵义市| 乐清市| 孟连| 綦江县| 庆元县| 会东县| 安庆市| 水城县| 荃湾区| 象山县| 电白县| 象州县| 德令哈市| 望奎县| 固阳县| 岳普湖县|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