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珊珊
“妝扮”一詞在宋代便已出現(xiàn),表示“假裝”之義,見于宋代無名氏所著《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莫若易服,妝扮做個秀才儒生,臣等妝為仆從,自后載門出市私行,可以恣觀市廛風(fēng)景?!?/p>
到了元代,“裝扮”一詞也出現(xiàn)了,僅為“假裝”之義,如《元典章新集·刑部·禁聚眾》:“各處不畏公法之徒,鳩斂錢物,敘眾裝扮,鳴鑼擊鼓,迎神賽社?!贝藭r,“妝扮”又增加了“打扮”及“打扮后的樣子”之義。
元代以后,這兩個詞的使用逐漸多了起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二者用法趨同。作動詞時,“裝扮”和“妝扮”大致表示兩種意思:一、喬裝,假扮。(1)你這國王無道,特來借此衣冠,裝扮我?guī)煾?。(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四回)?)出了衙門,竟到家下,與云奴說出此事,如此如此,云奴領(lǐng)意,妝扮停當(dāng),只等天晚,做弄狗禿。(明·西湖漁隱主人《續(xù)歡喜冤家》第十四回);二、打扮。(1)忽一日,侵早見三郎出門去了,李賓裝扮整齊,徑入三郎舍里,叫聲:“王兄在家否?”(明·安遙時《包龍圖判百家公案》第六十六回)(2)侵早,便妝扮齊整,來到錢塘江口,踅來踅去,找尋喜順娘不著。(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第三十一卷)作名詞時,可理解為“打扮后的樣子”。(1)那兩蝶已自不見了,只見洞邊一個老人家,道者裝扮,拱立在那里。(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四)(2)只見一人高冠敞袖,似是道家妝扮。(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
此時,這兩個詞均與表示人的詞語搭配。到了清代,“裝扮”還能夠與表示物的詞語搭配。但是這種情況極少,見于清代無名氏的《金臺全傳》第三十六回:“只見二虎臺搭在當(dāng)中,周圍寬闊,高大臺上多懸響鐘,匾對完全,裝扮甚好,當(dāng)臺結(jié)著彩?!贝送?,二者還出現(xiàn)了使用的性別傾向。用于人時“裝扮”無傾向,而“妝扮”開始更多地用于女性,少數(shù)情況下用于男性。這種現(xiàn)象似乎與妝字“從女”(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有關(guān)。在使用頻率方面,“妝扮”逐漸低于“裝扮”。
民國時,“妝扮”作為“打扮”的意義使用頻率增高并進(jìn)一步偏向使用于女性,其他兩種意義的使用頻率明顯降低;“裝扮”的“假扮”與“打扮”之義使用較多,但“打扮”的對象依舊沒有性別傾向。同時,“裝扮”仍然比“妝扮”使用頻繁。
在當(dāng)代,“裝扮”與“妝扮”的差異更加明顯,使用頻率高低懸殊?!把b扮”詞義范圍擴大,表現(xiàn)在用來修飾物的用法一般化了;而“妝扮”的“喬裝,假裝”之義基本消失,詞義范圍縮小。若“妝扮”一詞作“裝飾”之義用于物,應(yīng)理解為擬人的用法。此外“妝扮”還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發(fā)展趨勢:用于美容領(lǐng)域時專門強調(diào)人們面部、頭部與手部的修飾,用于影視戲劇領(lǐng)域時是一種化妝與裝扮手段。